2018年以來,優愛騰自製劇或參與製作、出品的劇集中開始不斷出現選秀節目選手。這背後是節目結束後,視頻平臺通過培植偶像藝人拓展商業版圖。隨著《青春有你第二季》《創造營第二季》等選秀類節目逐漸爆出,視頻平臺選秀節目的對決逐漸進入「第三場」。從2018選秀元年打造出頂級流量蔡徐坤開始,到今年暑期檔《明日之子》的結束,兩年時間,優愛騰三大平臺投入巨資打造多款選秀節目,讓上百名青春偶像進入大眾視線。與此同時,視頻平臺巨大的投入需要平衡,除節目本身的招商外,偶像後期經營商業空間巨大。
視頻平臺在偶像生態中佔據重要位置,成為覬覦這一領域的潛力玩家。綜藝+劇集+音樂作品,成為最為常見的運營思路。而在此鏈條中,享有綜藝和劇集金主地位的視頻平臺優勢更加凸顯,參與出品、製作+播出權,視頻平臺藉助自身的話語權,扶持與自己關聯度較高的偶像藝人。2018年至今,優愛騰自製劇或參與製作、出品的劇集中開始不斷出現源於選秀節目的選手身影。這背後,是節目結束後,視頻平臺通過培植偶像藝人拓展商業版圖。良性狀態時,偶像與劇集相互成就,但與此同時,不同的聲音也在出現。音樂類選秀出道的偶像藝人走向演員的道路仍然被外界詬病。越來越多觀眾開始理性對待演員與劇集,開始質疑偶像、流量藝人的演技是否可以撐起一部劇。在這樣的情況下,平臺「推人入劇」正逐漸遭受觀眾批評。而對於粉絲來說,她們則贊成偶像出演劇集,即使會被吐槽和質疑。在此情況下,平臺「推人入劇」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能夠獲得粉絲的關注,要想獲得更多「路人」的好感,或許放棄主角,選擇人設討好、有記憶點的配角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視頻平臺早已不再局限於播出平臺和節目製作、出品方,紛紛拓展了藝人經紀業務。三大視頻平臺之中,阿里旗下優酷與2017年與阿里影業合資成立藝人經紀公司酷漾娛樂,為阿里影業、優酷土豆影視及相關內容合作提供資源。《偶像練習生》促成了愛奇藝旗下經紀公司愛豆世紀的誕生,但目前來看,它旗下藝人只有Ninepercent,而今年年初成團的UNINE,經紀公司則為愛豆青春文化有限公司,最大股東仍是愛奇藝。除此之外,愛奇藝還是唱片娛樂公司,同時也有藝人經紀業務的果然天空的投資方。騰訊旗下,藝人經紀是企鵝影業的核心業務之一,除此之外,騰訊還投資了海南周天娛樂有限公司,即火箭少女101的經紀公司。另外,與騰訊視頻合作製作了多檔節目的哇唧唧哇,其戰略投資的投資方為騰訊產業共贏基金。除此之外,諸如芒果TV、搜狐也有藝人經紀業務,其籤約的藝人也在不少劇集中有過亮相。實際上,平臺擁有經紀權的藝人,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劇集中。比如範丞丞在愛奇藝和稻草熊影業出品的古裝玄幻劇《靈域》中擔任男主角,劇集於四月開機,已於八月殺青;楊超越主演的《仲夏滿天星》《將夜2》《極限17:與你同行》都是由企鵝影視擔任出品方。除此之外,當下最熱明星之一的肖戰,所屬的X玖少年團經紀公司為哇唧唧哇,其主演的《哦!我的皇帝陛下》《陳情令》,以及從官宣就獲得高熱度和高關注度的《餘生請多指教》,出品公司的名單中都有企鵝影視。X玖少年團的其他成員所出演劇集,也多有企鵝影視的參與。對於平臺來說,當他們開展經紀業務,其實就與普通的經紀公司並無差異。延長藝人熱度和影響力,發掘他們更大的商業價值,成為他們與藝人都在追求的目標。而無論是年輕演員,抑或是選秀類綜藝誕生的偶像,都免不了綜藝+劇集的道路,這背後有著平臺對於利益的追求,也有著整個娛樂圈環境的無可奈何。平臺通過自製選秀節目或參與經紀公司運營,輸送了很多唱跳能力兼具的偶像明星。由於節目規則設置,這些在選秀節目中留到後面的選手,實際上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粉絲基礎,自帶流量光環。造星不易。從前期選手的海選,到節目設置如何更加新穎,再到節目規則如何設置才能吸引更多關注、獲得更大的影響力,甚至於帶動平臺、贊助商的各方利益,都需思慮再三。尤其是在各平臺紛紛布局偶像選秀的現在,只發現好苗子,就已經是一個難題。「艱難」造星,再加上新人輩出、藝人更新換代極快,維持偶像熱度是平臺首要解決的問題。錄製期短、門檻相對較低的綜藝成為首選。因此,新人偶像頻繁出現在各大綜藝,成為2018、2019年常常出現的情況。比如,大廠男孩們紛紛開起了餐廳,101女孩在觀察類綜藝做起了嘉賓。綜藝帶來熱度,但維持的時間長短卻並不明確,長久的發展還需作品傍身,於是「入劇」成了另一個方式。平臺對於自製劇擁有很高的話語權和選擇權,而採用「自家」藝人出演,則同時解決了成本低、藝人作品支撐等多方問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由偶像帶來的粉絲會員,一舉多得。事實上,普通有經紀業務的公司在推新人上,也多採用這樣的方法。但是之於平臺,這些大多數來自音樂類選秀節目的偶像,選擇綜藝+劇集的發展方式,也有音樂行業不景氣的原因。數位音樂的逐漸流行,盜版的肆意橫生,讓實體唱片的銷量逐年下降,更多地擔任起收藏品的功用。實體唱片市場衰退,數位音樂搶佔高地。但是根據iResearch數據顯示,數位音樂市場總收入雖然在逐年增加,但是2014——2017年的增長比例卻在大幅下降,直至2018年才有所回暖。在線音樂活躍度方面,數據顯示,2018年4月,我國在線音樂月活躍用戶數量達到6.1億,滲透率達到55.9%,較2017年4月有所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雖然整體依然保持增長態勢,但是數位音樂市場仍受到版權等問題影響,充滿不確定性。而流量偶像的音樂作品更多地變成了自身能力的加持,以及粉絲力證偶像熱度的存在,出圈較劇集來說,難度過大。如此,對於平臺和偶像來說,「入劇」似乎成了雙方最好的選擇。但是,面對著觀眾越來越理性的觀劇理念,面對著流量失靈與流量反噬的現狀,平臺推動偶像「入劇」,在收割普通觀眾上,難度不小。而對於本身就是目標受眾的粉絲來說,自己的偶像出演劇集實際上是頂著流量的偏見、演技的質疑等各種壓力,基於此,她們又真的會買單嗎?平臺推人入劇,既是維持偶像熱度、發掘價值,也是藉助其熱度反哺劇集。因此,粉絲是主創們需要收割的首要群體。大IP、小而美,主角、人設討好的配角,古裝、青春……平臺在劇集類型、角色等各方面都不斷進行著嘗試。對於絕大多數粉絲來說,她們清醒地認識到「偶像」的局限性。「當人們在說起這些偶像的時候,總歸會帶入不同的情緒,比如絕對的喜歡和絕對的不喜歡。」而當這些偶像出演劇集時,觀眾很容易被先入為主地帶入質疑演技等等情緒,這對於這些偶像來說,其實是不公平的。當偶像參演劇集時,他們更多地變成了新人演員,或者說,不論是粉絲還是普通觀眾,應該以新人演員的身份和標準看待他們。但是,目前這些劇集的第一目標受眾依然是粉絲。粉絲劇的烙印,和新人演員的訴求,成了偶像入劇不得不面臨的尷尬局面。當然,大部分受訪的粉絲也表示她們會在心底默默地承認演技上的不足,但是在大眾面前,還是會選擇維護自己的偶像,會在意吐槽的聲音,會講究方式方法的安利。即使被吐槽、被質疑也沒有辦法,因為她們認為這是「偶像必經之路。」但對於粉絲來說,偶像出演劇集仍然是好事。流量是有時代的,但是演員是可以持久的。在粉絲看來,「沒有人能被所有人喜歡,演得不好沒關係,粉絲希望看到的是每部戲的進步。」偶像希望通過劇集來支撐自己發展,平臺希望推偶像入劇來延長商業價值、反哺劇集熱度。但是流量、偶像自帶的偏見也容易讓劇集和他們自己陷入負面輿論的漩渦。在這樣的情況下,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和話語權的平臺,在推人入劇時,有時放棄主角,讓偶像從人設討喜的配角演起,積累經驗和口碑,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浮生一刻》:參與沉浸式VR戲劇是種什麼體驗?
揭秘抖音特效師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