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丨高連君:記憶深處的年味

2021-02-11 長河副刊

我的家鄉臨邑縣翟家鎮高家村,是一個有著古老文化傳承的鄉村,在周邊一帶村莊中是著名的文藝村,每年過年都要排練戲曲。解放前後的傳統劇目有《大登殿》《老少換》《鍘美案》《小姑賢》《空城計》《借東風》《打漁殺家》《四郎探母》《秦香蓮》《打龍袍》等。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排練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鵑山》《平原作戰》,還有呂劇、河北梆子等劇種。

高家村唱小戲的傳統一直傳承著,在我幼小的心靈裡鐫刻了深刻的印象。在大興樣板戲的年代,高家村莊戶劇團與時俱進,排練《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劇目,一進臘月門,晚上便在學校排練。那時,父親是村劇團的主角,《紅燈記》中的李玉和、《沙家浜》中的郭建光、《智取威虎山》的楊子榮,均由父親扮演。父親嗓音高亢渾厚,亮相威武、準確、到位,演繹著這些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

過年後,村中大街中央就搭起了戲臺。由於燈光效果的需要,大多是晚上唱戲。下午,孩子們早早地搬著板凳佔下了有利地形,就是衝戲臺正中間的地方。

哥哥十幾歲了,也在劇目中擔任角色,《紅燈記》、《沙家浜》裡的小「鬼子」、「二鬼子」,《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土匪。他直接在後臺上就看清楚了。我不到十歲,扛板凳還有點力不從心,每次都搶不到最佳的看戲位置,只能在稍微往後的位置。

一開始,人們都靜靜地坐在凳子上看戲,如果有打鬥的場面,或者精彩唱段時,男孩子會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遮擋了後面看戲的小朋友。有不怕髒的孩子,為了看戲,直接趴在戲臺的斜坡上,棉襖棉褲上沾滿了塵土。有的孩子則騎在爸爸的脖子上看。

我在大孩子的後面,看不到演出,很著急,等劇目演出完畢後,回家跟父親說:「今天晚上也沒看見熱鬧的場面。大孩子們站起來,小孩子騎在爸爸脖子上,就是我沒看見。」父親問:「沒看見那一段?」我說:「胡傳魁與阿慶嫂的逗唱。」父親點了點頭。

村劇團當時還會上演一些戲頭子,快板書、三句半、魔術等逗樂的小節目。隔幾天再重複演一遍這些劇目。待到又演《沙家浜》時,父親表演完了第二場轉移的唱段,就脫下戲裝來到我跟前。等到第四場《智鬥》,孩子們起鬨站起來時,父親將我高高地舉在肩膀上,那是我過年期間最快樂的時光。

在沒有電影、電視、手機的年代,莊戶劇團的小戲,是童年時期最好的娛樂節目。現在如果有人問,過去春節最美好的記憶是什麼,最濃年味的是什麼,我立即會想起在父親肩膀上看戲的心情,覺得這是最難忘最濃年味的記憶。

1970年我讀四年級,學校也開始排練樣板戲。這也是因為莊戶劇團的影響,村小民辦教師在村劇團薰陶下,骨子裡也充滿了樣板戲情結,排練節目,過年與六一兒童節表演。

我和五年級大同學們表演《智取威虎山》第四場《定計》。人物雖然少,但唱段多,老師們挑選演員,還是注重了嗓音與形象,挑選了五年級個子高大的貧農子弟,有利於突出英雄形象。

扮演少劍波、楊子榮的都十三四歲了;我十歲,他們明顯比我高出一頭多,我只能扮演壞蛋欒平了。

樣板戲的唱段,那時的孩子們,只要五音全,基本都能唱幾口,有的人所有唱段都會唱。我與同村同學宗勇每天都要唱幾段,特別是周末,更是唱個沒完。但是,唱歸唱,表演、動作都不會。

扮演楊子榮、少劍波的五年級同學,只站在那裡唱,太呆板了,在唱的過程中必須有手勢和身體語言配合。我雖然扮演欒平,但整個唱段的動作表演,還是我做指導。

當扮演楊子榮的同學呆板地唱時,老師覺得表演不到位,沒有肢體語言和動作,就問我此處應該是什麼動作——老師覺得我父親扮演過楊子榮、少劍波,也曾經被聘請到後吳家村指導該村演戲,以為我耳燻目染也會。其實,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平時不注意這些。

老師問到了,我也就動腦筋思考,給出了老師同學一個合適的動作,比如:「黨中央指引我前進方向」一句,就往前跨一步手勢往前一揮;「革命的智慧能勝天」一句,就做一個右手擎天的動作;「化作利劍斬兇頑」一句,把手從上往下,來一個霹靂斬殺的動作。

老師的催問把我逼成了「導演」,雖然自己年齡小,形象不夠高大,不能扮演英雄,但這齣戲的動作基本都是我指揮策劃的,我心中十分愜意。

過年後在村中央舞臺上演出,我們小小年紀表演得精彩絕倫,得到了鄉親們的稱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莊戶劇團繼續上演各種劇目,村領導與劇團負責人,曾經到濟南購買古戲服裝,改革開放之後想對傳統劇目再重新排練演出。

但進入新世紀,電視逐漸普及,人們對京劇、呂劇、河北梆子等戲曲不再狂熱,隨著老年藝術人才逐漸老去,新一代人對戲曲的興趣逐步衰退,特別是外出務工的浪潮興起後,年輕人都奔波在沿海大城市,直到春節臨近才回家,高家村的莊戶劇團最終消失了。

現在過年,都是看春晚,幾十年來人們的欣賞水平逐步提高,對春晚的評價逐漸變得褒貶不一,甚至已經審美疲勞。現如今我已退休,回想一下,能夠勾起我對過年深刻記憶的,唯有那些年自娛自樂的京劇表演。鄉親們用憨厚樸實的笑容,表達著對戲劇表演的肯定與讚許。

我最難忘的年味、最深刻的記憶,是少年時期那難以忘懷的京劇表演!

相關焦點

  • 配樂散文:風乾在記憶深處的年味
    風乾在記憶深處的年味作者:翹楚 朗誦:波寶兒《風乾在記憶深處的年味》誦讀:波寶兒04:45來自四季美文翻閱記憶深處的歲月,痕跡的邊邊角角,總是散發著童年時代的年味,零零星星的模糊記憶灑落在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怎麼也揮之不去。
  • 慶餘年丨劉強:似水流「年」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兒時常聽到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 「年」對於出生在上世紀的大多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期盼。我出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魯西北地區的貧窮落後在我童年歲月裡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吃穿住用行,樣樣都是一個「難」字,對於我的故鄉而言鹼蓬旺盛,白蒼貧瘠,鹽鹼疙瘩地裡淘飯吃更是難上加難,祖祖輩輩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嘗盡了生活的辛酸。
  • 慶餘年 I 陳德軍:故鄉的年
    關於年,我知道有兩個傳說,版本雖不同,故事情節卻基本相似。大意是:遠古時期,天災人禍不斷,老百姓辛苦一年,好不容易盼到歲末,本想過一段平靜安閒的日子,但有一種怪獸,叫做「年」(另說「夕」),每逢歲末就來襲擾村民。百姓忍無可忍,自動集合起來,敲鑼打鼓,燃燒竹子,最終嚇跑了「年」。可惡的夕被除去,百姓得以安寧。後來人們發明了比爆竹更響的鞭炮。
  • 【今日資訊】在這裡,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天冷了,堂屋裡上了槅子。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進全豬,連下水帶豬頭,分別處理下咽。一鍋燉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兒,魚凍兒,肉皮辣醬,成缸的大醃白菜,芥菜疙瘩——管夠,初一不動刀,初五以前不開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結果是年菜等於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後已。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記憶中的年味 上虞年味美食特輯
    離開大上虞久了,心心念念的,除了爹媽還有梅乾菜扣肉,肉肥瘦相間,梅乾菜鹹酸味甘,光想想就口水直流,每年過年前的倒數都格外難熬,這時候,只要想到黴千張、年糕泡飯(一定要水磨年糕),想著念著,便沒了鄉愁,那麼,你還記得記憶中的年味麼
  • 宗親故事·莫文蔚父親莫天賜積善之家有餘慶
  • 帶你尋找大連最有年味的好地方
    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春節是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可如今身處都市卻越來越沒了過年的感覺,紅燈籠、炮竹聲、新衣服……好像永遠停留在兒時的記憶中,年味都去哪兒了? 當我們在感嘆傳統習俗逐漸消失的時候,其實有一些地方依然保留著濃鬱的年味,本期推薦幾個大連最有年味的遊玩地,讓這個寒冷冬日融入春天般的溫暖,讓大家找回兒時那種過年的感覺和心靈最深處的記憶。
  • 傅柏林:瀰漫在故鄉上空的年味|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春節記憶
    每到農曆的年末,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溫暖著寂靜的街巷,璀璨的燈彩將清冷的夜色裝扮得五彩繽紛,遊子歸家的腳步聲越來越近,空氣中瀰漫著越來越濃的年味,人們內心深處的年味兒猶如一壇陳年老酒,濃鬱醇厚的芳香瞬間瀰漫大街小巷。年味是什麼味呢?
  • 【宗親故事】莫文蔚父親莫天賜積善之家有餘慶
    莫天賜積善之家有餘慶由第一代創辦的英皇書院,見證了莫家三代的善行;左起兒子莫理斯丶女兒莫文蔚,站在正中的是莫天賜,
  • 【年·記憶】舌尖上的年味
    離家近三十年,朋友給我寄來了老家的糯米粑,有粳米做的,瑩潤潔白;有高粱米做的,呈絳紅色。從拆開包裹的那一剎那,父親臉上的笑容就沒有下來過,那是久違的,舌尖上的家。濃濃的思鄉情結盈盈入懷,老家的年味是每一個飄泊在外遊子深入骨髓的味道,一輩子,魂牽夢縈,難以忘懷。
  • 《福貴》記憶深處的電視劇
    山中的墳包,牆上的獎狀,抽血而死的小孩……深埋已久的記憶不斷湧現,福貴背著家珍走在河壩上的畫面更是浮現在眼前。可後來在豆瓣搜索「活著」,卻只找到電影版的,都讓我懷疑是不是記憶出了差錯,還是說那電視劇只是有一點情節相像而已。最近偶然知道了,原來劇版的活著叫做《福貴》。於是在短短兩天半裡,我重溫了這部一直在我記憶深處的電視劇。 《福貴》真的拍的很好。
  • 2020年德宏州慶放假通知來了!具體時間是...
    2020年德宏州慶放假通知來了!具體時間是......> 111最新消息:據德宏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調整2020年州慶放假安排的通知
  • 【我記憶中的年味】與父親一起春節的記憶
    過數天就是過天命之年,奔耳順之年了。儘管大年的腳步如飛而至,但沒有感覺,只是在心底的一角偶爾泛起幾十年前的過年記憶。如今,急切盼過大年的意識已隨父母過世,不會再有什麼希冀,更多的只是年近黃昏的隱憂。但與父母一起春節的日子永遠不會忘記,就像一壺老酒密封在記憶深處,存放時間越久,會越醇越濃。我的老家是廬江北面的一座老鎮。
  • 《翰林國粹詩社》112期同題 【年味】
    除夕通宵歡慶鬧,欣怡景富合開年。憶兒時年味❖劉士斌新衣新襪過年穿,兒女爭求壓歲錢。跪地磕頭皆碰響,起身問好盡歡天。口嘗糖果紅苕釀,手執油糕黑面煎。昔日時光回不去,唯留記憶在窗前。年味漲親情❖柳蒿芽喜氣祥光溢對聯,佳餚美酒賀新年。尊親笑納躬恩禮,兒女爭求壓歲錢。幾句溫馨誇孝道,三杯祈祝慶團圓。煙花爆竹歡欣韻,犬吠雞鳴奏和弦。年味❖驪龍圍爐夜話暢無眠,子女爭求壓歲錢。
  • 「記憶中的年味」春節檔人氣菜,想露一手的必看!
    記憶裡小時候的年味是新衣服,紅包,鞭炮,當然還有一桌全家圍坐在一起的團圓飯。隨著長大,記憶中的年味也不斷地被傳承與創新。
  • 【二十四節氣專欄】小雪.積善而慶餘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這一段文字正是說明了順應天道與否和我們自身之間的密切關係。「明道—順天—積善—修德」,這樣在到坤地的時候,我們才能留下生發的種子,才能留有餘慶。以坤卦《文言傳》的一段話做結語:「••••••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而德不孤••••••」。
  • 【記憶中的年味】年味濃了,我在故鄉等你
    站在年的這頭,耳邊已經有了零星的鞭炮聲,那是一些心急的孩子雀躍著把自己的喜悅提前炸響在藍天下。飛翔的鴿子在天空掠過一道白色的影子,清脆的鴿哨從雲層裡傳來,帶來了遠行遊子思鄉的煎熬。年終於近了。巴裡坤的年是有味道的。那是炊煙瀰漫在雪裡的味道,它從容不迫的飄散向遠方,讓在外奔波一年的人們由此有了某種牽掛和想念。
  • 年味裡面說「屠蘇」
    歲末年尾,本想敲打一篇文字感慨流光匆匆,在辭舊迎新中展望未來,激勵自己。
  • 獨家記憶 | 年味就是媽媽燒的八寶醬丁…
    關於過年,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獨家記憶。
  • 別再說春節的年味淡了,這些照片幫你找回年味!
    「——王安石有人說,年味的記憶,是爆竹聲聲,是璀璨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是大人小孩興致勃勃地貼春聯、貼窗花......"宋義勇 顓耿傑 "也有人認為,年味的記憶,是大街小巷燈籠高掛,是各色彩燈與花燈熠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