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揚琴的傳與承

2021-01-17 看四川雜誌社

毗鄰成都太古裡,有一排古樸簡單的房子。與太古裡的時尚、潮流、熱鬧不同,這裡是一片清幽之地。看倦了繁華,想尋求一份寧靜,沿著大慈寺路尋找,看見一條叫「東順城南街」的街道,那古樸的房子就在這裡。

房子裡時不時傳出幾聲清脆悅耳的聲音,幾句四川風味兒的調子......相信你一定會被這美妙的聲音吸引,帶著滿滿的好奇心進去探個究竟。

推開門,正對著你的是一個面積不大的舞臺,臺上約有五六位藝人,他們持有不同的樂器,而中間形狀如梯形的就是揚琴,吸引你來的清脆悅耳的聲音就是由它發出來的,而這古樸的房子就是四川揚琴傳承基地。

No.1

四大門派之佼佼者

揚琴是中國民族器樂中具有代表性的樂器之一,但它並非土生土長的民族樂器。

在中世紀時期,擊弦樂器德西馬琴(Dulcimer)流行於歐洲各地,在匈牙利稱之為「欽巴龍」;羅馬尼亞稱「昌巴爾」;白俄羅斯稱「銑巴爾」;傳入中國後,先稱「洋琴」「蝴蝶琴」「扇面琴」「打琴」,後稱「揚琴」。

(揚琴也稱「洋琴」)

清人徐珂著《清稗類鈔》(洋琴條)說:「康熙時,有自海外輸入之樂器,曰『洋琴』。半於琴,而略闊。銳其上而寬其下,兩端有銅釘,以銅絲為弦,張於上。用錘擊之,錘形如箸。其音似箏築,其形似扇,我國亦能造之矣。」

揚琴雖是舶來品,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演變,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傳統音樂之中,成為一種典型的中國樂器,而且還派生出了不同的揚琴演奏流派,較為著名的有廣東揚琴、東北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四大流派。

而四川揚琴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據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曲改會」的座談記錄,已故藝人李德才、雷子云、李明清及還健在的藝人劉松柏、肖必大等人介紹,過去揚琴的演唱是一人多角,自彈自唱,以說為主,以唱為輔,其曲牌唱腔簡單生硬,常有一些難聽的尾音,說白時還使用「醒木」,俗稱「話鼓揚琴」。通過發展,才形成了如今四川揚琴的「五方」形式。

(四川揚琴)

據藝人相傳,四川揚琴這一演唱形式大約始於清代乾隆年間,在嘉慶年間已十分流行。

嘉慶六年,有個叫楊燮的成都舉人,寫有《錦城竹枝詞》百首,其中有「清唱洋琴賽出名,新年雜耍遍蓉城。淮書一陣蓮花落,都愛廖兒《哭五更》」。詩句提到了當時成都地區的藝人在傳統佳節時賽唱揚琴,決出名角的盛況。

道光年間,四川揚琴的發展態勢日漸成熟,人們也有了自己喜愛的一些藝人,如謝海樓、康明欣、李蓮生、李德才等。

據說改漁鼓為盆鼓始於謝,他不僅將鼓用於揚琴伴奏之中,還在演唱時加有簫、笛、磬、木魚等樂器。李蓮生是盲藝人,人譽「賽天化」,即賽過當時著名藝人胡天嘉和王化友之意。繼李蓮生之後,最有影響的藝人首推李德才。

李德才善於吸收四川揚琴的各派之長,發展了「哈哈腔」的潤腔手法,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德派」唱腔,其操琴之技尤精,善奏《將軍令》,號稱四川揚琴的「泰鬥」。

(五位老藝人上演《大宴董卓》)

舊時藝人行會用「百壽圖」記載揚琴藝人的師承世系。在「百壽圖」上寫上藝人的生卒年月,按班輩排列圖上,圖之下方留有一些空白,待藝人死後書入此圖;每逢年節會期,行會即展出此圖,令後輩藝人行禮叩拜。

一些熱愛四川揚琴的人不僅現場觀看演出,而且也私下學習操琴演唱。有些業餘愛好者們的表演水平也很高,他們互稱「票友(玩友)」。

建國後,揚琴藝人一躍成為文藝工作者,他們整理傳統曲目、改進音樂,尤其對接班人的培養傾注了心血。

在李德才、雷子云等老藝人的專心培育之下,造就了近百名揚琴專業演員,如徐述、劉時燕、付兵等人。這些年輕演員功底紮實,操琴和演唱水平都很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演唱一些現代作品,如《小二黑結婚》《菊花勸母》等。

最重要的是城東區曲藝隊揚琴組於1986年應邀赴巴黎參加國際藝術節活動,四川揚琴,甚至是中國揚琴首次登上國際舞臺,被法國藝術家譽為「真正的藝術」。

No.2

坐地傳情

四川揚琴的「五方人」,分為生、旦、淨、末、醜。他們各唱一角,併兼操樂器。當劇中人物較多時,可一人兼多角。

四川揚琴表演接近戲劇,它雖近劇而非劇,因為其主要特點是「坐地傳情」。它不是用表演,而是坐著操琴演唱,「以聲曲傳情」 。用音樂來塑造刻畫人物,用聲腔來抒發傳達感情。

人物的一顰一笑,喜怒哀樂都要在觀眾的耳朵中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揚琴大師李德才曾說:「四川揚琴是根據人物性格定情發聲。」從人物的性格、身份、境遇、特定情節出發,運用不同的發聲部位、共鳴腔體、音色變化、潤腔手法去表現人物性格、境遇、感情。

(「天府錦繡」展演)

李德才用聲音塑造的人物形象,個個鮮明生動,各具特色。比如他演唱秦香蓮怒斥陳世美的情節,運用了噴口唱法,牙關緊閉噴出聲音,憤怒斥責陳世美的三不孝,令觀眾不由自主地對演唱陳世美的演員怒目相視。

發展傳統揚琴,要求演員要掌握聲樂技巧,這樣在表演複雜的唱腔時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比如唱「哈哈腔"時,運用橫膈膜與腹肌配合,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對抗運動,用一股衝擊力量,通過咽腔部位打出來,聲音效果圓潤、纖細、靈巧。

傳承人劉時燕在談到唱《秋江》時說:「 『水流因河急,心焦為郎才'的一串『哈哈腔』,用聲弱唱得欲斷又連,使人感到一個柔弱女子內心深處的顫慄。」

關於「坐地傳情」,傳承人付兵講道:「前輩藝人在『坐地傳情』上下了很大功夫,除了在伴奏樂器上不斷改變,追求和諧動聽之外,在唱腔的曲調、發音吐字等方面也不斷創造和改進。這使得四川揚琴成為成都曲壇上音樂性極強的曲種之一。」

No.3

畢其一生,僅為一事

傳承人付兵可謂是真正的「琴痴」。在四川揚琴傳承基地,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坐在臺子中間,一邊排練即將演出的曲子,一邊認真指點著一群年輕藝人。

每一首曲子他都做到極致。雖是年邁,但他卻精神抖擻,跟得上時代的潮流,頭上戴著時尚的鴨舌帽,初次見面就用「比心」的手勢表示心與心的交流,雖是四川人,卻說一口標準又稍帶北方口音的普通話,說到驚訝處會說「哇塞」,講到很認同的地方會冒一句"Verygood" ....這位老人很新潮。

勤學技藝

付兵從8歲開始就與揚琴結緣,師從四川揚琴大師雷子云。付兵說他的揚琴技藝是家傳的,他的祖輩、父輩都是四川清音藝人,父親付萬才是位琵琶琴師,母親吳碧華是位盲人,唱得一口好清音,得名「賽月秋」。

出身在音樂世家的付兵,擁有比常人高的音樂天賦。在師父雷子云的教導下,付兵勤學唱腔,生、旦、淨、末、醜,又苦練「五方人」,即揚琴、京胡、三弦、碗碗琴、鼓板,一人包攬整個舞臺的所有技藝。

(四川揚琴《三祭江》)

提及恩師雷子云,付兵有說不盡的感激、敬意和緬懷。他說:「我的師父雷子云是位盲人,但十分盡職。記得有一次師父拄著拐杖來為我上課,因為有個地方修路,地上有個大坑,他不小心栽進坑裡,整個踝關節都摔斷了,但是他毅然爬起來,拖著斷了的腿,咬牙堅持為我上課。我看著鮮血淋漓的師父,暗下決心一定不能辜負師父對我的希望,努力把四川揚琴傳承下去。」

在付兵心裡,雷子云十分溫和。有一次,付兵在書場學藝,因調皮貪玩記不住詞,父親用雞毛撣子把他打得嚎啕大哭,雷子云聽見哭聲後,在書場一排又一排的木椅中慌張地到處摸索,欲救他於棒下。在師父的教導之下,付兵學有所成,有了自己的處女作《杜鵑山》,這在當時的曲藝界引起了很大反響,直至今日仍被視為教學藍本。

四川揚琴規範化第一人

付兵不僅是四川揚琴的傳承人,更是四川揚琴眾多歷史資料的守護人,四川揚琴規範化的第一人。

「1959年出了一本書:《四川揚琴音樂》。但由於時代原因,只能從盲人藝人的口述中總結揚琴藝術,所以關於揚琴的歷史等問題總是模糊不清。後來通過努力之後,四川揚琴從源流、沿革、伴奏等,都有了規範。」

30歲時,付兵已經開始思考揚琴的規範化問題。他用了10年時間著了一本書:《四川揚琴》。該書囊括了四川揚琴的源流沿革、藝術特色、伴奏及演奏等等,也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

(《四川揚琴》)

付兵花了3年時間在四川廣播電臺整理修復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殘缺的錄音資料,並復刻了一份錄音帶。1988年,四川省遭到一場特大的水災,四川廣播電臺的倉庫被淹沒,揚琴的原始錄音資料和修復的錄音資料也都因洪水毀於一旦。幸運的是,付兵保存著這些錄音資料的復刻版本,這算是對珍貴資料很有遠見的一次「搶救」。

付兵把復刻版本的錄音資料進行整理,把以前口耳相傳的曲目,完整清楚地規劃類別並用文字記下歌詞,譜成五線譜,又對之前很多只是「傳說」「相傳」 之類的說法進行考證,這才有了《四川揚琴》。

而他做的貢獻不限於此。據了解,付兵還將出版另外一本書:《四川揚琴傳統演奏技法及伴奏》。付兵介紹,在這本書裡,不但有傳統樂曲的五線譜,還準確指出了四川揚琴的27種技法標記。這些都承載了他對四川揚琴的執著與深沉的愛,也是「琴痴」付兵對四川揚琴今後發展的希望。

從學四川揚琴至今,付兵已經傾注65個年華,無論是表演技法方面還是理論方面,他對四川揚琴都有自已特有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他將演奏揚琴時左右手各執一琴竹(也叫籤子,四川揚琴演奏工具)的竹法,總結為38種,包括單音、左右彈輪、雙音、長輪(密竹)滾奏、反竹、襯音、頓音、琶音、撥弦、上下滑音、泛音等。他介紹道,四川揚琴彈出的各種輕重緩急的聲音刻畫著一定場景,傳遞著人的各種感情。

傳承新解

在付兵的工作室,兩幅書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琴緣」和「琴藝」。這兩幅書法筆力蒼勁,富有韻味,也是付兵一生對四川揚琴的總結(此外還包括「琴韻」)。

「琴緣」是付兵與四川揚琴的緣分,也包括因四川揚琴與人結下的緣分。

付兵彈得一手好琴,很多人都想向他拜師學藝,他的徒弟分散在全國各地,有的是國家一級演唱家,有的是國家二級演唱家,有的在大學擔任四川揚琴教師。就與人的緣分來說,付兵把它視作人生的第一層。

第二層「琴藝」,即他對四川揚琴技法和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第三層「琴韻」,付兵在掌握傳統的基礎上對四川揚琴進行創新,又在此基礎上將之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走向國際。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視為最高層。

(一杯茶,一首曲,觀眾座無虛席)

關於四川揚琴的傳承,付兵有著特殊的理解。他說「傳」和「承」的關係是母體和子體的關係,「傳」是先賢們一字不落地、一首曲子一個版式都不能動地教給他們,是他們在先賢們的基礎上,在新的唱詞或劇目中進行變革,利用現代揚琴演奏技巧,在「傳」的基礎上進行「承」的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這樣四川揚琴才能保持強大持久的生命力。

傳承四川揚琴首先要抓住「傳」的根,然後再在根的基礎上,掌握多種不同風格、演奏技巧和演唱方法,然後再「承」,再發展。

付兵基本掌握了四川揚琴的所有技巧,他把先賢們的技藝傳下來,並進行了一些創新,把四川揚琴繼承下來。

對四川揚琴的未來,付兵堅信八個字:執著、奮進、刻苦、努力。這是他對四川揚琴傳承道路的概括,也是對後人的寄託。

付兵畢其一生僅做了一件事情,而且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四川揚琴的輝煌不只是代表過去,更激勵了新一代揚琴愛好者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藝術高峰。」

- THE END -

圖丨部分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吳瑕:我是唱揚琴的
    作為四川揚琴「德派」第三代傳承人,80後吳瑕對四川揚琴的唱腔唱段、演唱形式、伴奏方面都做了創新式的發展,為「坐地傳情」的四川揚琴加上身段表演,使歷史悠久的四川揚琴舞臺表演更具觀賞性,更加接近年輕人的審美。 日前,吳瑕正在積極籌備將雄美壯麗的四川風光與音韻婉轉的四川揚琴有機融合,使「文旅融合」走出一條創新性的道路。
  • 簡析揚琴的地域風格特色
    揚琴在我國使用比較廣泛,在民間文化背景裡,經歷了數百年民間音樂的洗禮,在演奏方面經過專家的實踐和積累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傳統流派及鮮明的地方風格色彩,即「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東北揚琴」,它成為了可以演奏較大型獨奏樂曲的樂器。
  • 揚琴演奏中的身體律動及呼吸的配合
    演奏揚琴主要是演奏者坐在琴凳上,以身體作為支點,肩、臂、腕、指、有機地配合來進行演奏,但就演奏整體來說,這還是很不夠的,因為實際參與演奏的並不僅僅是雙手,除此而外還有整個身體的各個環節,甚至還有呼吸系統的配合,這些環節的配合動作,如能運用得當,不但能對所奏揚琴的音質和某些技巧有所改善,而且對豐富樂曲的表現力,也有一定的作用,現將其它協同動作的有關環節分述如下:
  • 帶你了解揚琴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樂器識匯,ID:YQSH7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揚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和雲南揚琴等。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 【揚琴公社】瑤琴天韻— 揚琴重奏音樂會成功舉辦!
    世界揚琴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亞洲揚琴協會副會長,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江蘇省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南京揚琴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揚琴、古琴教學、演奏與研究。曾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曾多次在中國民族器樂大賽中獲得優秀成績。
  • 揚琴,歷經幾世光陰輾轉至今,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樂器
    對於揚琴這一種樂器,筆者首次接觸到也是因為《閃光少女》這部電影,裡面的女主角學的就是揚琴,後來,筆者仔細查閱了一番關於揚琴的歷史,發現它並不是中國古老流傳的樂器,而是在明朝末年由波斯傳入中國。揚琴與鋼琴同宗,但是揚琴的歷史較之於鋼琴來說要稍稍久遠一點。
  • 你聽說過揚琴嗎?她!是敲揚琴的閃光少女!
    der本科在讀小可愛,同時又是個動漫迷,她會穿著cos服來演奏自己改編的揚琴曲目,都是動漫相關的音樂呢,有洛天依,還有初音未來等等。問題2 : 小尤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揚琴並學習的呢?和揚琴結下不解之緣是從七歲那年偶然開始的。小時候媽媽覺得我太鬧騰,像個男孩子,所以就想讓我學習某種樂器修身養性,但那個時候我更喜歡琵琶一些,可她認為學琵琶的人太多了,然後就帶我去琴行諮詢老師學習哪一類樂器的人最少。當時,老師就指著揚琴說:「這個今天剛到貨的,全市都沒人學!」
  • 中國揚琴第一位女碩士:揚琴受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愛
    「揚琴是我的朋友,伴隨我一起成長,選擇揚琴是我的幸運。」中國音樂學院揚琴教授、世界揚琴協會副主席李玲玲說。據介紹,揚琴起源於古波斯,輾轉數千年,流傳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印度叫「桑圖爾」。傳入中國已經400多年,在中國因聲音悠揚而由「洋琴」改名為「揚琴」,是一種常見的民間樂器,可獨奏、合奏或伴奏。世界揚琴協會於1991年在匈牙利註冊成立。「成立世界揚琴協會在於方便揚琴藝術家和樂器製造企業、音樂家之間交流和學習,促進揚琴這一古老而極富民族特色的藝術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和弘揚。」
  • 亦剛亦柔是琴書——訪嶽池揚琴傳承人吳紹岷
    作為嶽池揚琴的傳承人之一,74歲的嶽池縣退休教師吳紹岷,與揚琴為伴五十載,長期活躍在嶽池曲藝舞臺上,演奏了一曲曲獨具魅力的揚琴劇目,讓嶽池揚琴藝術煥發光彩的同時,致力於嶽池揚琴的傳承和發展。「揚琴是嶽池曲藝必不可少的項目,也是全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大力保護,並將其傳承和發展下去。」5月23日,嶽池揚琴傳承人吳紹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 戲曲·四川曲劇 | 新中國成立後的新興劇種
    四川曲劇又稱曲藝劇,是重慶市新興的戲曲劇種之一,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曲藝四川清音和四川揚琴發展形成的新劇種,流行於重慶以及除阿壩藏族自治州
  • 【揚琴圈】精選揚琴文論研讀——繼承・借鑑・創新——鄭寶恆教授的大揚琴藝術
    鄭教授在四十餘年的執教活動中,不僅為本院、同時又在中央民族學院、原北京藝師、中國音樂學院、原河北藝師擔任揚琴專業兼課老師,幫助多所音樂藝術院校創建了揚琴專業課,並為這些院校培養出了第一代揚琴教師。      鄭寶恆教授具有深厚的揚琴演奏功底和深厚的傳統音樂文化功底,又具有系統的西洋樂器演奏和西洋音樂文化的功底,因此在大揚琴的樂器改革、演奏技法、教學研究、音樂創作等方面,既在縱向上繼承了揚琴傳統,保持了揚琴的獨特藝術個性和風貌,又在橫向上借鑑中外音樂文化實踐的精華,使揚琴藝術隨著時代的進程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為我國揚琴藝術事業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 民樂百科:揚琴的製作方法
    一、揚琴的製作方法  揚琴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富有表現力。揚琴有著悠久的歷史,製作者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揚琴在構造、形制、音色等方面逐步得到發展,先後製造出各種類型的改良揚琴,目前常用的揚琴是北京402揚琴。
  • 清清脆脆傳佳音,隔空有耳佳人聞———探秘揚琴文化
    這就是揚琴!揚琴文化的起源在中世紀以前,西亞地區的社會秩序並不安定,這裡有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為了爭奪領土和淡水資源,每年都會相繼發生好幾起大型戰爭。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民不聊生,許多景點與文物也在那一時期遭到戰爭的毀壞。在這一時期,各種文化和藝術都沒有得到太好的發展,人民的內心也渴望統一。
  • 獨家實況:揚琴協奏曲《一捧光陰》首演,第十五屆世界揚琴大會閉幕式音樂會現場
    2019年10月30日,於合肥大劇院·歌劇廳上演的閉幕式音樂會,由所有參會國的優秀揚琴演奏家代表進行演出。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揚琴藝術家匯聚一堂,盡顯各國揚琴藝術魅力,呈現出多元化的世界揚琴音樂文化。閉幕式音樂會上,著名指揮家葉聰,青年揚琴演奏家吳璜璜,攜手安徽交響樂團,共同完成揚琴協奏曲《一捧光陰》首演。
  • 臺灣揚琴樂團帶來好聲音!
    【衍生影響】自2008年起大陸各地、馬來西亞、香港、澳門、日本、新加坡等地,陸續成立揚琴樂團,本團積極與各揚琴樂團做演奏形式、樂譜交流等,為揚琴音樂藝術交流作出貢獻。【獲獎紀錄】2008年/2011年-2017年/2019-2020年,共10次獲選為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
  • 【揚琴公社】《犯罪高手》揚琴版丨4揚琴+1箱鼓,告訴你什麼叫震撼!
    青年揚琴演奏家,世界揚琴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民樂團特聘專家。曾榮獲「紀念華彥鈞誕辰一百周年」全國民族器樂比賽揚琴青年專業組一等獎。張俠在多年的教學中,尊於師道,潛心研修。
  • 「蜀風蜀韻」京城亮嗓四川方言唱起來更好聽
    演出共由12個四川獨有的曲藝精品節目構成,其中超過一半節目是為本次展演專門創作的新節目,如四川揚琴《寶山脊梁》、四川清音《竹頌》、四川車燈《鄉音鄉情》,而「老節目」其實也是近幾年的創作。演出陣容除了沈伐、李伯清、田臨平、張徐、叮噹等四川知名曲藝表演藝術家外,還匯集了胖妹、矮冬瓜、吳瑕、唐瑜蔓、劉明輝、曾曉利、王磊等一批四川曲藝新秀。
  • 【揚琴公社】《角鯊》揚琴版丨一首作品告訴你,節奏應該怎麼玩!侯健健揚琴專場音樂會!
    同年8月獲第二屆中國揚琴藝術節暨全國揚琴邀請賽專業少年B組銀獎。        2014年9月,於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成功舉辦了中國音樂學院50周年校慶系列音樂會————侯健健「韶樂如歌」揚琴專場音樂會,獲得圓滿成功,得到各位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10月獲由文化部舉辦的文華院校獎——第五屆全國青少年民族器樂演奏比賽揚琴獨奏少年組優秀獎。
  • 民樂分中心 | 揚琴體驗課等你來!
    民樂分中心 | 揚琴體驗課等你來!揚琴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有著自己獨特的音色魅力,「叮咚潺潺,高山流水,時而緩急。」學習揚琴不僅可以培養一門樂器的演奏技巧,還可以鍛鍊左右腦的智力開發。
  • 【揚琴圈】震撼的32分鐘|張朝《第一揚琴協奏曲》,揚琴:王玉珏,指揮:彭家鵬,協奏:蘇州民族管弦樂團
    ,演繹著名作曲家張朝創作的《第一揚琴協奏曲【盤古】》,全曲約32分鐘,共三個樂章:I樂章——現在 「託卡塔」;II樂章——過去 「變奏曲」;III樂章——未來 「迴旋曲」。王玉珏中央音樂學院揚琴專業講師,師從揚琴名師黃河教授,曾榮獲三項國家級賽事——文化部「文華獎」(2008)、CCTV民樂電視大賽(2009)、音協「金蘆笙」全國比賽(2013)青年專業組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