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剛亦柔是琴書——訪嶽池揚琴傳承人吳紹岷

2021-01-17 草根一一

五人組成的嶽池揚琴坐唱表演隊,中為吳紹岷。 範家立 攝

吳紹岷(中)向揚琴愛好者傳授演奏技藝。(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武娟 楊雪蓮

嶽池是中西部地區首個「中國曲藝之鄉」,曲藝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備受群眾喜愛。揚琴便是嶽池曲藝眾多成員中的一個。

2007年,嶽池揚琴與竹琴、清音同時被列入廣安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嶽池揚琴的傳承人之一,74歲的嶽池縣退休教師吳紹岷,與揚琴為伴五十載,長期活躍在嶽池曲藝舞臺上,演奏了一曲曲獨具魅力的揚琴劇目,讓嶽池揚琴藝術煥發光彩的同時,致力於嶽池揚琴的傳承和發展。

「揚琴是嶽池曲藝必不可少的項目,也是全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大力保護,並將其傳承和發展下去。」5月23日,嶽池揚琴傳承人吳紹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A

舶來的樂器

演變為說唱藝術代表性曲種

「說起揚琴,很多人都認為它只是一種樂器,其實不然,揚琴還是一種說唱藝術的代表性曲種。」吳紹岷開門見山地說道。

吳紹岷告訴記者,揚琴又名琴書,因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是一種以民間故事和傳統曲目為題材的說唱藝術,常在堂會、茶館演唱和演奏。傳統的嶽池揚琴的表演方式多為五人坐唱,演奏者各操一種樂器,揚琴居中為主,左為三弦、二胡,右為板鼓、胡琴,同時分別扮演生、旦、淨、未、醜等不同角色。

對於揚琴的歷史起源,吳紹岷介紹說,揚琴又被稱為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傳入我國,最初是為曲藝伴奏,並形成多種流派。

據史書記載,中世紀以前,亞述、波斯等古代中東國家,流行著一種揚琴,名叫桑圖爾琴。明朝時期,隨著中國和西亞、東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桑圖爾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來逐漸擴散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並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雲南揚琴等。此外,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揚琴由共鳴箱、山口、弦釘、弦軸、馬子、琴弦和琴竹等構成,長90—97釐米,寬32—41釐米,高5.7—7釐米,框架使用色木、樺木、榆木或其他質地較硬的木材製作,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常用揚琴有八音(實發二十四音)、十音(實發三十音)、十二音(實發三十六音)三種。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揚琴教育家王沂甫總結出彈、輪、顫、滑、點、拔、揉、勾的「揚琴八法」,影響至今。揚琴音色明亮清脆、音量宏大、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嶽池揚琴唱腔分大調和越調兩類,大調屬板式變化體,越調則為曲牌聯套體,唱腔優美,韻味濃鬱。」吳紹岷說,大調在揚琴傳統曲目中佔首要位置,唱腔以[一字]為基礎,演化出各種不同節奏、速度的曲牌。而越調的曲牌唱腔流暢舒展、優美,抒情性較強,大多數曲牌均為上下句(或四句)相呼應的方整結構,節奏平穩,變化較少。與大調相比,越調比較適宜表現情節單一、人物較少、抒情色彩較濃的曲目。

「我們創作表演的揚琴曲目《百花公主》《法制好》《尋親》等都是大調譜成的,《船會》《尼姑下山》等則是用越調譜成。」吳紹岷說,他們表演的曲目因為故事性強、聲音韻味十足,在各種場合的演出中吸粉無數。

B

淬鍊專業技能

痴迷揚琴五十載

「太陽紅彤彤,高掛在天空。地球轉一轉,三個八點鐘。上班(那個)八點鐘,睡覺八點鐘,下班的時間(舍)還有八點鐘……有的人那八點鐘,單調又空洞,又空洞。當了壓路機,又把那殼子衝。晚上打撲克,那個牌癮才叫兇,說夢話都在喊,『大鬼比你小鬼兇』……我們利用那八點鐘,四化的宏圖在心中。上班(那個)八點鐘,好好來做工;下班(那個)八點鐘,也要好好用,學文化、搞宣傳、看電影、打桌球,還幫人家把禮送,關心集體,學雷鋒。心情多愉快,高把那凱歌奏。」

採訪過程中,吳紹岷即興演奏了一曲《八點鐘》,她一邊用竹錘有節奏地敲擊琴弦,一邊亮開嗓子唱著,清脆悅耳的琴聲和韻味十足的唱腔,讓人聽得如痴如醉。

「這是我五十多年前出去學習時學會的。」吳紹岷告訴記者,1963年,她到重慶市曲藝團學習,在觀看該團演員鄧碧霞的演出時,被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吸引,當場就記下了這首樂曲。「這是重慶市曲藝團創作的一首現代曲目,歌詞朗朗上口,又有教育意義。我們回嶽池後,結合揚琴的演奏方式,反覆練習這首樂曲,每次表演都能傳遞滿滿的正能量。」就這樣,吳紹岷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曲藝演唱和揚琴演奏技藝,在當地逐漸有了名氣。

「我的母親是嶽池中學的音樂老師,對我學習揚琴甚至一生的成長都有很大的影響。」出生於1945年7月的吳紹岷,在母親的影響和教育下,從小就對音樂興趣濃厚。吳紹岷的母親還是一位曲藝愛好者,經常在家裡或課堂上為孩子和學生們播放戲曲節目,教唱戲曲曲目。正是從小耳濡目染,吳紹岷積澱了深厚的音樂底子,尤其熱愛傳統曲藝。

1961年,吳紹岷考入嶽池曲藝隊,向老藝人慄吉三、孔素華、郭宗勳等學習曲劇表演和揚琴演奏藝術。此後,在嶽池曲藝隊的推薦下,她又先後到重慶川劇團向表演藝術家劉昌漢學習戲劇表演,到南充曲劇團向李大吉老師學習表演技巧,向王炳炎老師學習曲劇曲牌及插曲作曲。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努力,吳紹岷練就了集表演、伴奏、作曲於一身的曲劇專業技能。

在曲藝隊,吳紹岷既是演員也是樂隊揚琴演奏者,除了為本隊演出的曲劇、曲藝節目伴奏外,還曾參演傳統曲劇《三不願意》《卷席筒》《尼姑下山》《秋江》及現代曲劇《紅色的種子》《奪印》等,直到1971年嶽池縣革委會撤銷曲藝隊,她才改行做了幼兒園教師。儘管離開了曲藝隊,但吳紹岷一直堅持參加本地的各種文化活動,曾在嶽池曲協民間藝術團(後更名為蜀風藝術團)創作演出過《駝子回門》《瞎子算命》《法制好》等曲劇節目,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C

以訓帶學

力促嶽池揚琴薪火相傳

而今,吳紹岷已年過古稀,但她依舊精神矍鑠,神採飛揚。1996年,吳紹岷正式退休,她更是一門心思鑽研揚琴,不僅繼續活躍在嶽池曲藝的舞臺上,還毫無保留地向揚琴愛好者傳授演奏技藝,為嶽池揚琴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2008年她被列為廣安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嶽池揚琴的傳承人。

「學習揚琴並非易事,對表演者的要求極高,因為琴弦眾多,調音很難。同時揚琴表演者還要具備足夠的音樂功底,不僅要求能使用樂器,還要求會唱戲曲,這因此限制了很多揚琴愛好者入門學習。」吳紹岷說,揚琴屬於傳統文化,需要表演者深刻領悟其內涵,才能學習演奏好嶽池揚琴。正因為學習揚琴不易,多年來,吳紹岷一直致力於揚琴技藝的傳承,發現挖掘傳承人,凡是遇到有音樂基礎和對揚琴感興趣的人,她都會耐心為其講解,並動員其學習嶽池揚琴。

嶽池縣實驗學校的教師楊小瓊便是其中之一。楊小瓊擅長古箏演奏,有著良好的音樂基礎,2002年在一次演出中與吳紹岷相識,並向其拜師學藝。「我看吳老師的演出,覺得好有韻味,瞬間被她感染了。」

在教授的過程中,吳紹岷毫無保留地教楊小瓊揚琴演奏技巧,還把自己彈奏了多年的揚琴贈送給楊小瓊。「很感謝吳老師,讓我認識了揚琴,學會了揚琴。」楊小瓊說,她不僅要加強訓練,提高揚琴演奏技藝,還要帶動更多的人了解揚琴,為傳承揚琴盡一份綿薄之力。「嶽池是中國曲藝之鄉,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做曲藝文化的傳承者,挖掘培養更多揚琴愛好者,將嶽池揚琴傳承下去。」楊小瓊說。

對於嶽池揚琴的未來發展之路,嶽池縣文化館也有計劃。該館負責人介紹說,為更好地傳承和推廣傳統曲藝樂器,普及傳統揚琴藝術文化,促進嶽池曲藝的發展,他們將加強專業隊伍建設,開設傳統曲藝樂器培訓班,依託傳統劇目,以訓帶學。此外,在「曲藝進校園」活動中,積極推行揚琴進校園,為學生開設揚琴課,培養一批青少年揚琴傳承人,力促嶽池揚琴薪火相傳,散發出更耀眼的藝術光彩。

相關焦點

  • 亦剛亦柔九節鞭
    九節鞭是一種攜帶方便、殺傷力強的軟兵器,具有亦柔亦剛、小巧隱蔽、可長可短、靈活多變、收放自如之優點。  九節鞭由鏢頭、握把和鞭身七節以鐵環連接而成,一般長度以練習者直立,鞭把頂下頜,鏢頭觸地為宜,若鞭身太長掄舞時會打地面,若鞭身太短纏裹時又裹不住身體。鏢頭與鞭把的重量大致相等,鞭的重量因人而異,過重掄轉速度太慢,過輕則打擊力度不夠。
  • 簡析揚琴的地域風格特色
    揚琴在我國民族音樂中被視為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揚琴亦名洋琴,是一種古擊弦樂器,也是我國民族樂器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廣東音樂揚琴:廣東音樂揚琴始於清末及民國初年,它屬於閩、粵、臺(中國臺灣地區)、海南色彩區,後來北傳至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中國香港和東南亞等地亦有此音樂。當地人稱為「過場」「譜子」「小曲」,多演奏過場音樂和民間器樂小曲。由於廣東揚琴音樂已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新樂種,在演奏風格上也隨之創新和發展,它在優美的漁歌、抒情的山歌和獨特的客家民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
  • 琴聲悠揚 情暖童心——愛心人士為特殊學校捐贈揚琴
    徐州藝銘天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萬裡,徐州歌舞劇院琴書演員孫茂榮,徐州歌舞劇院器樂演奏家丁培鑫一行來到徐州特殊教育學校,藝銘天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孩子們捐贈了精美的揚琴和書包。徐州藝銘天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萬裡先生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是職業主持人,歌手,影視演員。
  • 社區才藝精彩展播|北京琴書《長壽村》
    今天推出的節目是由朝陽區高碑店太平莊北社區選送推薦的北京琴書名段《長壽村》,喜歡這段才藝表演的朋友,可以在文末送出您的小心心,多為他們點讚哦~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誰都愛聽長命百歲這句吉祥話兒,據傳說,那長壽村裡百歲的不算啥……」在朝陽區高碑店太平莊北社區的活動中心裡,一場由泰和曲藝社帶來的北京琴書表演正在進行。
  • 帶你了解揚琴
    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 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 北京琴書表演藝術家王樹才,羅氏正骨第七代傳人羅偉,第八代傳人羅亞鑫做客湖邊草書店一展風採
    2018年12月16日湖邊草書店邀請北京琴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北京琴書表演藝術家、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提名獎獲得者王樹才先生現場表演新作品《雙橋老太太羅有明》。受到熱烈歡迎。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羅氏正骨第七代傳人(羅有明長子長孫)羅偉,免費為現場有骨傷病痛的患者治療疾病,受到熱烈歡迎。
  • 揚琴,歷經幾世光陰輾轉至今,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樂器
    對於揚琴這一種樂器,筆者首次接觸到也是因為《閃光少女》這部電影,裡面的女主角學的就是揚琴,後來,筆者仔細查閱了一番關於揚琴的歷史,發現它並不是中國古老流傳的樂器,而是在明朝末年由波斯傳入中國。揚琴與鋼琴同宗,但是揚琴的歷史較之於鋼琴來說要稍稍久遠一點。
  • 身穿綠裙縱情山水效果亦柔亦颯
    近日,李沁一組古風寫真大片曝光,一襲露背詩畫造型的古典美人與黑白虛實的江湖俠客,縱情山水亦柔亦颯,盡顯古風古韻,表現力十足!身穿綠裙縱情山水效果亦柔亦颯
  • 四川揚琴的傳與承
    其音似箏築,其形似扇,我國亦能造之矣。」揚琴雖是舶來品,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演變,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傳統音樂之中,成為一種典型的中國樂器,而且還派生出了不同的揚琴演奏流派,較為著名的有廣東揚琴、東北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四大流派。而四川揚琴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 吳瑕:我是唱揚琴的
    本報記者 吳亦錚/文 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提要 今年年初,中宣部正式公布了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入選名單,四川揚琴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瑕名列其中。
  • 民樂分中心 | 揚琴體驗課等你來!
    民樂分中心 | 揚琴體驗課等你來!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也是中國民樂樂器之王。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鮮明,音量宏大, 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 陳真 | 亦塑亦雕琢 創意無極限
    師從花器巨將蔣蓉(為宜興「紫砂七老之一」: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吳雲根、裴石民、顧景舟、蔣蓉)之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蔣藝華老師,成為蔣氏花器第五代傳承人。2018年正式拜齊派再傳弟子,中國禪畫藝術家張大華先生為師,學習齊派與禪畫藝術融入紫砂的創作,並成為齊(白石)派藝術第四代傳人。※ 2019年4月,於北京視覺經典美術館參加張大華禪畫師生展。
  • 太極拳: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太極拳理論家陳鑫對此有過精闢的論述:「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殊不知用功以來,千錘百鍊,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觀之,有似於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於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其成也難。」
  • 太極拳: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有拳師對此有過精闢的論述:「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殊不知用功以來,千錘百鍊,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觀之,有似於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於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其成也難。」
  • 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 煙臺呂劇瞄準「申遺」
    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的煙臺呂劇,曾歷經低谷,後又重振輝煌。如今,在改革的大潮中,煙臺市呂劇院沒被推向市場,並實現了「一部戲帶活一個院團、帶出一批名角」的目標。煙臺呂劇正沿著正確道路健康前行。溯源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追溯煙臺呂劇的歷史,還得從光緒二十六年的那個小年說起。1901年2月11日,是臘月二十三。呂劇主要創始人之一時殿元的「同樂班」在家鄉東營廣饒時家村首演化裝揚琴——《王小趕腳》。
  • 臺灣揚琴樂團帶來好聲音!
    【衍生影響】自2008年起大陸各地、馬來西亞、香港、澳門、日本、新加坡等地,陸續成立揚琴樂團,本團積極與各揚琴樂團做演奏形式、樂譜交流等,為揚琴音樂藝術交流作出貢獻。【獲獎紀錄】2008年/2011年-2017年/2019-2020年,共10次獲選為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
  • 姜夔《惜紅衣》:簟枕邀涼,琴書換日,睡餘無力
    亦可見矣。丁未之夏,予遊千巖,數往來紅香中。自度此曲,以無射宮歌之。這是姜夔《惜紅衣》的詞序。淳熙丁未年夏,姜夔寓居吳興,吳興水鄉,北臨太湖,「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屋宇倒影在水中,因此稱作水晶宮。然吳興的茂盛荷花,對姜夔的影響更深。姜夔多次去千巖蕭德藻家中,往來於紅香之中,這正對應「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
  • 走近安徽歙縣老胡開文墨廠:徽墨千年 亦淡亦濃
    徽墨千年:亦淡亦濃  新華社合肥12月23日電 題:徽墨千年:亦淡亦濃  新華社記者汪海月、馬姝瑞  安徽歙縣,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走進縣城城東路的居民區,一間大院裡坐落著乾隆年代老字號胡開文墨莊的餘脈——老胡開文墨廠。
  • 唱腔婉轉悠揚 演繹出神入化 恩施有個揚琴姑娘叫包涵
    包涵表演恩施揚琴現場□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豔你聽過恩施揚琴嗎?據傳,清朝同治年間,揚州一賣絲線的商人到鄂西經商時把揚琴帶入恩施。在恩施長達140多年的傳唱過程中,它不斷從地方戲劇、民間音樂中吸取營養,成為具有濃鬱地方藝術特色的曲種「恩施揚琴」,也被稱為「恩施絲弦」。2008年,其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恩施,有一位州級揚琴傳承人,她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