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緻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豔,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槳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堪稱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絕品佳作。像這樣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一件收藏於江蘇省南京市博物總館,系該館的「鎮館之寶」,一件仍在海外下落不明。
梅瓶上究竟刻畫著怎麼樣的歷史故事,小編今天就帶大家穿越到楚漢戰爭時期,聊聊劉邦是如何結識「點兵多多益善」的韓信。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見於《史記·淮陰侯列傳》,書中講到楚漢時期軍事奇才韓信的故事。他先後投奔項梁、項羽,不被重視,公元前206 年韓信投奔劉邦,也不為重用。劉邦先派他做一位管糧草的小官,還差點因犯軍規而被處死。一次偶遇劉邦的宰相蕭何,在一席長談後,蕭何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準備推薦給劉邦。結果韓信也不被重用,心灰意冷就跑了,蕭何知道後便去追回韓信,並說服劉邦重用他,官拜大將軍,最終輔助劉邦成就帝王之業。
韓信輔助劉邦奪取天下以後。劉邦對韓信卻越來越不放心,先是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原先封的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放出後封了個淮陰侯,令他閒住在長安。後有人告他謀反,當時劉邦不在京城,坐鎮京城的呂后想除掉韓信,於是就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騙取韓信進宮被呂后預先埋伏的士兵抓住並處死,而且誅殺了韓信一家三族,因此就也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蕭何月下追韓信成就了韓信的一番事業,這個故事也千古傳唱,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個古代故事。
感覺意猶未竟,前方高能預警!
你肯定聽過《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漲」知識的時刻,想知道劉邦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從一位無名小輩走到一代帝王。請繼續聽小編娓娓道來。
劉邦少時不愛勞動,長輩都覺得他胸無大志,難成大事,但劉邦並不在意他人言語。劉邦曾為張耳門客,返鄉後做了沛縣泗水的亭長,娶了呂公之女呂雉為妻。有一次,劉邦到鹹陽執行公務,恰巧碰到了秦始皇出巡。他遠遠望見秦始皇的排場,心中羨慕不已,不禁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是也!」心中湧起了一股幹大事的衝動。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佔了陳州(今河南淮陽),和秦朝公開對立。劉邦的家鄉沛縣也不例外,劉邦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之子,帶領著一支兩三千人隊伍舉起了反秦大旗。
公元前209年10月,秦末農民戰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楚國貴族的後代項籍(即項羽,項羽名籍)和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的蘇州市)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
劉邦攻取豐邑失敗後,聽說項梁在薛,於是自己率百餘騎至薛投奔項梁,成為項梁手下一員大將,陳勝死亡的的消息傳來,項梁採納範增的建議議,立楚懷王。劉邦、項羽合兵大破秦軍。但不久,秦將章邯大破項梁於定陶,項梁戰死,章邯經過一番勝利,認為楚國已不足為憂,於是北上進攻趙國,攻取邯鄲,使趙軍退守巨鹿。
趙王與張耳困於巨鹿,遣使至楚向楚國求救,楚懷王經過商議後答應救趙,但為了分散秦軍力量,決定派一支部隊西向直接攻秦,北路楚軍以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西路軍以劉邦為上將,並約定「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
劉邦一面率軍西進,一面令酈商別將攻取了秦的漢中、巴、蜀等地,在嶢下擊敗秦軍,這樣劉邦所部楚軍進至秦都鹹陽附近的藍田,秦廷在組織了最後的力量與劉邦軍隊大戰於藍田,大破秦軍,這樣秦朝失去了所有的抵抗力量。
漢元年十月,秦王子嬰投降,向劉邦獻上了傳國玉璽,秦朝至此滅亡,共立國15年零47天。劉邦在樊噲、張良的勸說下沒有以「關中王」自居,退到灞上,和當地名士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後,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範增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項羽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此時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只有十萬軍隊,不可能戰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項羽的叔叔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便連夜潛入營中找到張良,讓他趕緊走,以免被殺。張良卻說不能丟下劉邦,於是獻計,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表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並與項伯約成兒女親家,
項伯當天夜裡就返回了軍營,他對項羽說:「因為沛公先行進入關中,為我們掃除了入關的障礙,我們這才能順利地通過函谷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應該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項羽聽了,便決定不再進攻劉邦。
劉邦來到了項羽的軍營,只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到了項羽的大帳鴻門,項羽的亞父範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範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沒有成功,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後來劉邦藉故離開,回到了大營。
鴻門宴之後,項羽便領兵西進鹹陽,燒秦宮、殺秦王子嬰,又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並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以扼制劉邦,同時削減劉邦軍隊至三萬人,項羽自己稱為西楚霸王,掌握軍隊最高統帥權,楚懷王熊心被尊為義帝,後來把義帝遷到郴縣給殺了。
漢元年二月,劉邦忍氣吞聲接受封號,四月領兵入漢中、並燒毀棧道(用木板架在懸崖上鋪成的道路),以示再也無意東出。同年五、六月份,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於是項羽去攻打田榮,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最終則陷入齊地泥潭無法抽身。11月,劉邦乘機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重返關中,很快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劉邦以為義帝發喪為名,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籍,拉開了4年楚漢戰爭的序幕。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乘項籍在齊國停留的機會,率領諸侯軍36萬一舉攻佔彭城。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萬奔襲,聯軍被殺十萬,溺水淹死十萬,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脫,反楚聯盟瓦解。
項籍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今滎陽北)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迴,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籍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公元前203年10月,項籍引兵東歸。
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
韓信揮軍進攻,採用誘敵深入戰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後部步軍,楚軍久戰疲勞後軍迎戰不利,漢軍將楚後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
後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只有率800人突圍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這時項羽身邊只剩下28騎了,一亭長願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遭項羽拒絕,項羽帶著28騎大戰漢軍,最後全軍覆沒,項羽不願被俘受辱,於是在烏江自剄而死。
劉邦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中國,在定陶登基稱帝,建立漢朝。
劉邦之所以為能擁有天下,《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著,高祖日:「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以上就是劉邦奪取天下的大致經過,小編想說如果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錯失了韓信,一失足成千古恨,那最終一統天下的人又會是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重溫這段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