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社區團購不得不說說它的起源和發展,一個被社區80後全職寶媽帶起來的商業模式,大概五六年前的樣子,隨著微信群的社交方式的流行,一些80後全職寶媽,為了減輕生活負擔,就在自己的社區建起了美食群,零食群,每天發幾條帶貨的產品,甚至最初都沒有採用小程序化的發布方式,就直接在群內分享產品圖片,收集訂單也是最原始的發紅包方式。然後寶媽自己整理訂單信息,然後訂貨,然後客戶到寶媽家裡自提。這就是最初的社區團購的雛形。如果用版本來衡量的化,這也許就是社區團購1.0版本
隨後一些本地化的供應商看到了這個商機,就開始規模化的建群,發展團長,團長賣他們的貨,供應商會將產品定時送到每個團長所在的小區,社區團購進入到了1.5版本,和1.0版本相比,1.5版本初步定位了以團長、供應商為基本角色的經營模式,這個時候,供應商發展了一部分的團長,初步達到了聚集效應。
隨後,一些本地的供應商發展的團長數量越來越多,粗放的經營方式很難在滿足發展需要,為了更方便的收集訂單、發布產品,於是紛紛上線了自己品牌的小程序,以小程序為工具作為線上平臺進行推廣和銷售,社區團購進入到了2.0版本。
這個時候巨頭們還無暇估計這塊市場,一方面是因為巨頭們都在忙著鞏固自己的商業地位,此時此刻一些巨頭正在忙著爭奪快餐外賣市場,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正如火如荼吸引了資本市場的眼球,所以各地的社區團購供應商都在小打小鬧默默的埋頭發展,似乎一度錯誤的認為巨頭們看不上這塊市場,他們不知道那是因為巨頭們還無暇顧及這塊市場。
2019年末,巨頭們紛紛在自己的市場上形成了穩定的發展關係,於是紛紛將熱點投在社區團購上,研發自己的團購平臺,建倉儲,發展供應鏈,開始下沉市場。巨頭們的進入直接將社區團購拉進到了3.0版本。3.0版本和2.0版本的最大不同就是產品鏈直接涉及到了蔬菜和生鮮領域,因為蔬菜和生鮮保鮮難,損耗大,之前本地的小供應商基本不會過多的涉略這塊,主打的產品一般都是一些美食類,還有就是一些容易存放的水果類,而蔬菜和生鮮最多也就是一些不易變質的蘿蔔、玉米、紅薯之類,主要還是因為本地的小供應商不具備冷鏈存儲和運輸的能力,成本太高,做了也是虧本的,還不如小打小鬧做一些美食、水果。
說到蔬菜生鮮,其實巨頭們很多年前就開始布局這塊市場了,一直不溫不火,蔬菜生鮮之爭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本次進入社區團購,只是換個花樣繼續爭奪蔬菜生鮮市場。
為什麼蔬菜生鮮在線上發展了很多年,還是很難發展起來,主要是由於這幾點來決定的,首先蔬菜生鮮需要保鮮,銷售周期短,因此損耗極大,如果將不新鮮的食材送到了用戶手裡,就會帶來很多問題。其次蔬菜生鮮配送難,用戶線上購買蔬菜生鮮,肯定不會是照著一頓兩頓的用量來買,基本上都會買個幾天的用量,往往打包也需要一大包的分量,配送空間大、重量大,因此配送成本高,配送成本明顯要比普通的快餐外賣高得多。最後是因為老百姓購菜習慣決定的,老百姓去超市購菜買肉,可以挑選新鮮的,自己喜愛的,而線上下單不能保證這點。線上下單一般都是隨機揀貨。
蔬菜生鮮市場可以說是一塊極大的市場,但是想在線上做起來也是極難的,其實市場上一些外賣平臺早已經布局了這塊,但是點快餐外賣的還是佔很大部分,蔬菜生鮮下單的比例往往要少的多。從而不難看出蔬菜生鮮在線上推廣難度是極大的。
本次巨頭們紛紛布局社區團購,只是換個方式繼續爭奪蔬菜生鮮的競爭權。無論換什麼方式。如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以上三個問題,都是菜籃打水一場空。其次社區團購被打上了團購的標籤,團購的基因就是便宜,俗話說不便宜無團購,那麼巨頭們如何能降低成本始終保證商品很便宜呢,如果不能比超市或者菜市場的便宜,流量最終還是會降下來的,所以問題就來了,網際網路的巨頭們,他們的優勢是線上平臺的建設,是大數據,是信息領域,整合菜市似乎並不是他們天生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