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因無線雪藏而斷了電視劇之路的劉德華,轉而全力向大銀幕發展。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僅1988年便演出了13部電影,「劉十三」的綽號開始在業內叫響。
1991年,一家名為「天幕」的製作公司更開啟了劉德華的創業源頭。
創辦天幕時,劉德華便擁有一個頗具實力的團隊,該團隊包括陳佩華、黎大煒、餘偉國等。
此外,在80年代便與華仔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的蔡松林還成為天幕在臺灣等地的發行方。
當然,華仔雖是天幕老闆,公司開戲卻非由他一人話事,而是由所有人共同拍板。
蔡松林
在華仔眼裡,天幕更像是一個能夠聽取其個人創意的平臺。畢竟做演員時,往往只有老闆或導演說了算,而沒有他出謀劃策的份。
其後,天幕推出了創業作——都市漫畫奇俠片《91神鵰俠侶》。劉德華對此可謂全力以赴,除領銜主演外,還找來梅豔芳、郭富城、鍾鎮濤、劉嘉玲同臺演出。
九一神鵰俠侶
至於該片充滿奇思妙想的創意,則交由導演元奎、黎大煒,編劇王家衛及動作指導元德負責,此外還有既為劇本出力又不掛名執導的幕後英雄劉鎮偉。
影片上映後,市場上總算叫好叫座,雖然2 000萬港元的票房收入七除八扣後只賺了幾十萬元港幣,但獲得「最佳攝影」和「最佳美術指導」的榮譽,也總算打響了「天幕」的招牌。
1992年天幕乘勝追擊,推出三部力作,但反響卻不太符華仔所盼。
《91神鵰俠侶》的續集《痴心情長劍》由元奎和黎大煒再度操刀,除此之外又找來「仝人製作社」的陳嘉上等人幫忙度劇本,但票房僅900多萬港元,顯然欠佳。
九二神鵰俠侶
與此同時,天幕另開黑幫動作喜劇《龍神太子》,但是參與編劇的劉鎮偉卻因與導演陳嘉上領銜的八人編劇團發生爭議而退出。
影片上映後得1500多萬港元的票房,也算是不過不失。
龍神太子
1992年末,華仔借個人號召力集合導演洪金寶、編劇羅啟銳、策劃張婉婷、動作指導程小東和元奎等五位大神聯手創作《戰神傳說》,不過僅收1300萬港元的票房,令人徒生些許失望。
退出天幕創作的劉鎮偉在1992年導演了《92黑玫瑰對黑玫瑰》,這部向粵語殘片致敬的低成本製作,一上映就受到觀眾追捧,創造了香港電影上映周期之最。
92黑玫瑰對黑玫瑰
此時有感天幕三部電影不甚成功的劉德華,遂再將劉鎮偉拉入夥,拍攝《天長地久》。
影片故事源自劉鎮偉與王家衛聊《阿飛正傳》時的創意。劉鎮偉將未被王家衛使用的片段以技安之名重新編劇,並化名劉宇鳴執導。
然而,少了劉鎮偉招牌式的天馬行空創意,《天長地久》果然沒有為天幕帶來票房的轉機。同年,另一部天幕作品《赤裸狂奔》更是非常票房慘澹。
天長地久——劉德華、劉錦玲
為了一掃頹勢,劉德華邀請「學者」老闆蔡松林入主天幕,重新規劃事業發展。1994年,劉德華與永盛合拍大製作《天與地》,不料再次遭遇票房滑鐵盧。
實際上,正如王晶所說:「天幕時候,劉德華有太多想法,這是一家滿足自己的公司,並不是做生意。」
即便劉德華在天幕早期便邀請蔡松林幫忙,也未能挽救連續失利帶來的重創。
1995年,「天幕」已經累計虧損四五千萬港元。無力回天的劉德華只能將公司抵償給蔡松林。
蔡松林
身陷困境的天幕,無意間卻成全了陳果。這位幾乎與劉德華同一時期入行的「老電影新人」用天幕的廢舊膠片,接連拍攝了《香港製造》和《去年煙花特別多》。
雖然兩片票房平平,但陳果極其寫實的影像特質迅速引起業內關注。《香港製造》也成為天幕獲得獎項最多的作品,在香港乃至世界各地斬獲近20個重要獎項。
香港製造
1999年,經人介紹,劉德華得麥紹棠出資重組了天幕,創業作便是他入行的第100部電影《阿虎》。
隨後又相繼拍攝《愛君如夢》、《全職殺手》等,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2000萬港元左右的票房一度令天幕重現生機。
愛君如夢
然而,由於在經營理念等方面存在分歧,劉德華和麥紹棠對簿公堂,最終華仔慘被踢出天幕。
2003年,在支持邱禮濤拍攝了《給他們一個機會》後,「天幕電影」成為歷史。
給他們一個機會
結束「映藝」後,劉德華逐漸走向下一個創業階段,繼續為香港乃至華語電影獻策獻力,這便是2002年創辦的「映藝」。
如今,劉德華仍在影壇耕耘奮鬥,而「映藝」之名也承襲著「映藝」的歷史,延續著他對香港電影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