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 探測器成功發射 探火之路要經歷什麼?

2020-12-24 新華社客戶端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廷飛報導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離軌著陸段、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公裡,過五關斬六將,預計明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如果順利實施,我國將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完成前無古人的創舉。

必須一次成功的「太空剎車」和「恐怖7分鐘」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該院抓總研製,分為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兩部分,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進入艙完成火星進入、下降和著陸任務,火星車配置6種科學載荷,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

探測器在地火轉移軌道上經歷約7個月的飛行,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持下,經過4次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機動修正飛行路徑,逐漸飛近火星,在近火點實施制動,被火星捕獲,成為火星的人造衛星。

火星捕獲是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風險最高、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在火星探測器從地球飛向火星的過程中,能夠被火星引力所捕獲形成環繞軌道的機會只有一次。

據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此時探測器相對於火星的速度約為4-5千米/秒。就像兩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只有前進方向一致、相對速度為零時,才能並駕齊驅。因此,探測器在接近火星後,必須把握住唯一的機會,利用自身攜帶的推進劑點火減速,最終實現被火星的捕獲。

我國本次火星探測任務捕獲時,探測器距離火星最近僅400千米,稍有偏差就會撞擊火星或飛離,因此,捕獲的成敗就成為了火星探測任務成敗的關鍵。

探測器進入火星捕獲軌道後,經過軌道調整進入停泊軌道並運行約75天,完成著陸巡視器預選落區的預探測和進入點位置調整動作。在確認滿足著陸條件要求後,將進行降軌控制,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分離結束後,著陸巡視器進行火星大氣進入段的飛行,火星環繞器則進行升軌機動,返回到停泊軌道,下一步進入中繼軌道。

著陸巡視器在進入、下降與著陸過程中,要在數分鐘內將時速從近2萬千米降低到零,也就是著名的「恐怖7分鐘」。這過程中電磁信號是完全被屏蔽掉的,要完全依靠著陸器的自身本事。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偉表示,這需要融合多種減速手段才能實現,包括氣動外形、降落傘和反推等,也需要自主導航控制技術來保證。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說,每個環節都必須精準無誤,其難度不亞於「在巴黎打一個高爾夫球要落到東京的一個洞裡」。

如果前面一切順利,著陸巡視器終於在火星上落了腳,但想要順利開展工作也並非易事。龐之浩表示,火星上的沙塵暴很大,是地球上12級颱風造成影響的6倍,這些飛沙會覆蓋火星車的太陽能電池板,致使其無法正常工作。歷史上,美國第一代和第二代火星車都是受沙塵暴影響而停止工作的。

「這就需要充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包括高效太陽能電池技術及高效蓄電池技術,提高能源系統功率質量比。」龐之浩說。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介紹,火星車比「玉兔」多一對電池板,可以根據太陽光調整帆板角度,能源轉換效率更高。

據悉,火星車設計壽命3個火星月,相當於92個地球日,其間環繞器在中繼軌道為火星車提供通訊支持,並開展科學探測。火星車工作結束後,環繞器將進入科學探測軌道,並在該軌道上繼續運行1個火星年,執行火星全球遙感探測任務。

打「移動靶」的「胖五」

此次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成功將「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任務,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此前,長徵五號遙三和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連續發射成功,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關鍵技術瓶頸已經完全攻克,火箭各系統的正確性、協調性得到了充分驗證,火箭可靠性水平進一步提升。

「此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意味著長徵五號火箭正式開始『服役』,進入工程應用階段」,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說。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芯級直徑達5米,捆綁4個3.35米助推器,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肩負著我國火星探測工程、探月三期工程和載人空間站工程等大型載荷和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任務。

「此次發射火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達到並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根據發射任務要求,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加速到超過11.2千米/秒的「逃逸速度」,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此次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重量接近5噸,比「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重了一噸多,是目前我國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深空探測器。最大的重量、最快的速度,對火箭運載能力提出極高要求。

「依靠長徵五號火箭強大的運載能力,我國行星探測之旅將站上一個新的起點,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落、巡』三項目標,是起點很高、『含金量』十足的『第一次』,將使我國深空探測的腳步從月球邁向行星,正式開啟行星探測時代」。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李明華介紹到。

對於一般的發射任務,一個發射窗口只需要設計一條火箭發射軌道。由於地球、火星與太陽的位置時刻都在變化,長徵五號火箭在窗口期內不同時刻的發射軌道也會有所差別,相當於打「移動靶」。

「為了讓探測器更精確的入軌,對火箭發射軌道進行了精細化的『窄窗口多軌道』設計,將每天30分鐘的窗口細分成3段,分別設計軌道,火箭根據發射時間自動選擇一條軌道。在整個窗口期內一共設計了42條不同的發射軌道」,李東介紹到。這在中國航天的發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創造了單次發射軌道設計數量的新紀錄。

「這次發射還首次實現了發射軌道的自動切換,火箭可自動比對時間,自動切換軌道」。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說。

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對於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的發射,面前只有成功這一個選項。

長五的飛行時序動作達到2200多個,箭上設備數千臺,元器件數十萬件,是我國現有火箭最複雜的,要確保任務完成,每次發射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相較於前幾次發射,這次發射窗口期也是最短的,海南七八月份天氣最熱,尤其是在中午發射時間氣溫最高,給低溫火箭帶來「冰火兩重天」的嚴峻考驗。

長五B火箭今年5月5日首飛成功後,距離長五遙四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只有兩個多月,這意味著,發射平臺和地面支持系統的恢復時間要在原來已縮減基礎上再壓縮30%以上。

5月的海南,平均氣溫高達32℃,溼度在80%以上。地面設備恢復作業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戶外進行,隊員們衣服早已被汗水溼透,沒有人顧得上酷暑,都在爭分奪秒和時間賽跑。他們當中,大部分人自長五B火箭首飛任務開始,就在發射場工作,已經連續奮戰了110多天。

所有的團隊,都在以這種顧全大局、全力以赴的狀態在工作。「今年的航天日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勉勵新時代航天工作者『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長徵五號研製團隊就是這樣不畏艱難的隊伍,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真正的強者」。李明華說。

勇闖「探測器墳場」

探測火星是人類太空飛行中最具挑戰性的壯舉之一。有數據顯示,自1960年到今年7月初,人類已實施火星探測活動達44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4次,其中著陸任務17次,成功僅8次。在業界,火星被稱為「探測器墳場」,其探測難度可想而知。

火星探測是涉及眾多高新技術領域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火星探測已成為目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國際航天大國競爭的主要『競技場』。」 張偉說。

國際火星探測始於20世紀60年代,90年代迎來又一高潮,相關科研任務進行得如火如荼,「探火」大軍日益壯大。截至目前,已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中,其中美國20餘次,已有4架探測器登陸火星,第5架火星車「毅力號」蓄勢待發。蘇聯/俄羅斯緊隨其後,日本、歐空局和印度也分別進行過「探火」任務,阿聯在今年7月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看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為「彎道超車」。我國於2010年開展月球以遠深空探測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論證,經過三輪迭代和深化,於2016年正式立項實施火星探測。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瞄準當前世界先進水平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意味著中國一次走完了此前蘇聯和美國用幾十年走過的歷程。

一舉多得的背後,是複雜的技術和較高的風險,國際上也鮮有先例。美國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曾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了環繞、著陸兩種探測目標;歐洲也曾進行過類似的嘗試,但並未成功,只實現了「一舉一得」。

我國想要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就克服這一艱難過程,並讓火星車在「火」面持續工作3個月,所面臨的挑戰亦如可能獲得的成就一樣,都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挑戰高難度對中國航天人而言並不奇怪,中國的航天精神有這麼幾句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不僅對推動我國突破深空探測基礎關鍵技術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使我國實現了由月球探測到火星探測的巨大科技跨越,對於進一步推動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帶動我國基礎領域、高新領域及前沿領域的科技進步具有深遠意義。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文章稱,「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的首次任務,也將是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工程,火星探索任務將使中國躋身世界太空領導者之列。「如果中國首次獨立探索火星成功著陸,中國將躋身太空精英強國的行列,」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航天工程師梅森佩克表示。

除了「天問一號」任務外,按照計劃,長徵五號遙五火箭也將在今年實施發射,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將來我國還會建立屬於自己的近地載人空間站,預計在2030年前後或實施火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等探測。對宇宙的探索充滿著很多未知危險,我們的探索腳步將永不停息!

相關焦點

  • 回顧中國「探火之路」:「墳場」求生,「天問一號」踏上徵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正式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 天問一號發射直播入口 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器直播地址
    天問一號發射直播入口 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器直播地址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3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火星曆險記」 要克服...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火星曆險記」 要克服哪些難關?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新華社 發據新華社電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 ...專家:「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意義重大 中國邁出鼓舞人心的一大步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 新華社記者胡喆攝國際在線專稿: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 深度解讀:關於「天問一號」,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探測器究竟如何抵達火星?將執行哪些重大任務?此次探火之旅將面臨哪些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特邀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型號設計師錢航專門解答。
  • 天問一號為什麼不走直線?飛行裡程破4億公裡,省一點燃料不好嗎?
    為了進一步深化人類對火星的認識,中國又向火星發射了"天問一號"探測器。目前這款探測器已經以三十四萬公裡的時速向火星飛行了一百六十多天,飛行總距離已經超過了四億千米。按照原定的發射計劃,一個多月後,它將在火星著陸。
  •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軌飛行40天,累計飛行超1億千米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自7月23日成功發射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40天,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迄今飛行裡程已超過1億千米。國務院國資委9月1日發布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當前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見證中國航天史
    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50年後,中國「探火」正式起航,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並將一次實現「繞落巡」三個任務,此次探測任務意義重大,中國主流媒體全部跟蹤報導,外媒更是高度評價:中國已經成為太空探索領域領導者,中國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使太陽系探索不再是屬於歐美世界的特權,天問一號任務是中國和全球火星探索的裡程碑!
  • 「天問」遠赴火星,「探測器」的英文是什麼?
    火星探測任務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中國長徵五號火箭進入發射臺,「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準備發射升空
    天問一號將於七月底或八月初發射。運載中國天問一號火星任務的中國長徵五號火箭於2020年7月17日進入發射臺。中國首個完全自主研發的火星任務,天問一號,7月17日進入到其位於中國南部的海南省的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的發射臺。
  • 蘇萌解讀「天問一號」:中國人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巡天報告
    剛剛,「天問一號」 火星探測器在我國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行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由軌道器、著陸器、巡視器三個部分組成,總質量約5噸。本次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 「繞、落、巡」 三大任務,這也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今天的巡天報告,我將帶大家一起認識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
  • 「天問一號」飛行距離距離相當於約830萬個全馬賽程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就開啟了火星探測的徵程,1960年人類首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至今,已經發射了44次火星任務,其中18次成功,5次部分成功,成功率大約在50%。火星探測究竟有多難呢?難點究竟在哪裡?記者採訪了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領域(系列)總師劉站國。
  • 和天問一號一起,把中國的足跡印在火星
    天問一號將是我國自主發射的第一顆火星任務(遺憾失敗的螢火一號是借俄羅斯火箭發射的),不同於之前「輕騎兵」模式的螢火一號,天問一號將是絕對的重磅出擊——利用1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火星這3大任務,也就是所謂的「繞著巡」。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時代,為了奔赴火星,這群人開啟了未來...
    7月23日,中國首次向火星發射自主研發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開啟屬於中國的「火星時代」,近百位世界青年代表齊聚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進行了一場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的探火體驗活動。此次,「一起會更好」對外推廣公益活動落地火星1號基地,希望借「天問一號」發射熱點,與掌握未來話語權的青年進行對話,引發大家面對疫情挑戰和人類困境的反思,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資源,激發大家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號召。
  • 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從探月到探測火星 掌舵重大航天任務
    他的目光緊跟著大屏幕上的一個點移動,那個點就是他親手研製並送上徵途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這已經是孫澤洲作為總設計師放飛的第三個深空探測器。此前,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也都是孫澤洲與團隊的成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孫澤洲(左二)在和團隊成員探討設計方案。
  • 全網沸點|天津劇院、KTV、網吧恢復開放;「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
    天津元素護航「天問一號」。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為火星探測器著陸巡視器和火星車分別研製了專屬運輸包裝箱,為火星探測器測試和發射運輸提供安全保障。天津大學蔣明鏡教授的「北洋能源與環境巖土團隊」承擔了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地面火星地表研製項目。
  • 天問一號發射後,此去火星還要4億多公裡
    天問一號在7月23日發射升空之後,全民歡欣鼓舞。據預計,天問一號還要再飛將近7個月,明年才能到達火星。 在這期間,它將與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以及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展開長跑。三者先後分別於7月20日、23日、30日發射。 我們來看看,它們將登上怎樣的「跑道」。 01.
  • 天問一號探測器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預計春節前後被火星捕獲
    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昨天(14日)晚上9點,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預計將在春節前後被火星捕獲。
  • 中美火星車同時抵達轉移軌道中點,為何天問一號要晚3個月登陸?
    事實上,朝著火星發射可以登陸的探測器,整體難度極高,之前只有美俄、日本、印度進行發射過,當然從技術層面上來說的,我們國家關於火星探測器,也有著大量的技術儲備,但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自主研發登陸火星的計劃一直在做著充分的準備,而且目前全世界朝著火星發射了將近60個探測器,但是成功的只有30次左右,也就是說成功率只有50%左右。
  • 劉昊然攜手光明乳業送福利 跟著「天問一號」見證中國火星探測第一步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侯雋)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為我國首次探測火星,於我國航天事業,有著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