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深冬時節,古鹽運河畔,江蘇鹽稅博物館猶如一顆璀璨珍珠,嵌入泰州古鹽運河文化帶的生態人文「項鍊」。12月17日下午,「踐行囑託開新局」全媒體主題採訪報導組來到全國唯一一家以鹽稅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江蘇鹽稅博物館,探尋這座因鹽而生、因稅而興的歷史文化古城,如何高質量推進古鹽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幸福水天堂」的新名片。
青磚灰瓦,花格窗,位於大運河泰州古城護城河集中展示帶的江蘇鹽稅博物館,佔地17285平方米,建築面積2007平方米,建築風格為清代民居風格。步入其中,內部展覽分為「鹽稅的起源」「鹽稅的變革」「鹽稅的貢獻」「鹽稅與江蘇」四大板塊,鹽稅史料的展陳採用現代科技手段,以多媒體、智能化、數位化技術,結合聲、光、電及雕塑、仿真等手法,立體地展現了全國尤其是泰州的鹽稅文化發展史,一下將參觀變得趣味盎然。
古鹽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漕運經濟的發展、民族工商業的興起和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中都留下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泰州文旅集團講解員肖瀟介紹,泰州自古就是海鹽的重要產地。泰州鹽稅,源遠流長,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是古泰州鹽場的開拓者,漢代有運鹽河,唐代有海陵監,宋代有鹽稅印,元代有運鹽司,明代有廣盈倉,清代有稅務碑、泰壩掣鹽衙署。唐代時全國有六大鹽區,泰州為兩淮之首,「天下鹽賦,兩淮居半」,「兩淮鹽稅,泰州居半」。
一枚刻有篆書「泰州西溪鎮茶鹽酒稅務朱記」陽文字樣的稅務銅印,是鹽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據專家考證,該銅印為北宋慶曆七年(1047年) 鑄造。此印章長5.5釐米,寬5.3釐米,高1.3釐米,印背上紐的右側鑿有「慶曆七年」4字,左邊鑿有「少府監鑄」4字。此印是公印,據了解,公印一般過了使用期限即會銷毀,這枚銅印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此印為研究我國古代稅賦歷史,尤其是研究泰州地區的鹽稅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就如何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古鹽運河,泰州文旅集團副總經理葉慧蓮說,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是做好古鹽運河工業遺址保護,將古鹽運河工業遺址群項目納入產業規劃,整合、開發、利用好相關項目,重點做好泰來麵粉廠、梅蘭文創園、梅蘭春酒廠等工業遺址保護工作。第二是做好古鹽運河文化的建設,包括做好古鹽運河文化廣場建設,做好古鹽運河相關文史挖掘、開發及利用,做好古鹽運河文旅推介。第三是做好古鹽運河文化的輸出,包括舉辦高端鹽稅文化論壇,做好鹽稅文化推介策展工作,做好精品研修課程開發等。
古鹽運河泰州段全長約37公裡,未來泰州將建設成為大運河鹽稅鹽運文化的活化石和天然博物館,傳承和展示江淮文化、三水古郡、泰州精神的多彩運河。
交匯點記者 吳瓊 顧介鑄 趙曉勇 董鑫 蔣文超 楊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