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艾木子
昨晚,《極限挑戰》第六季播出。
經歷了第五季的人員「換血」,《極限挑戰》第六季再換嘉賓,除保留原「男人幫」成員王迅、張藝興外,新邀請了郭京飛、鄧倫擔任常駐嘉賓。
用一季時間讓觀眾接受了「男人幫」的解體後,節目數據反倒稍有回升。首播當晚,CSM59城市網收視率達2.267%、收視份額佔9.38%;CSM全國網收視率達0.75%,高於第五季首播時1.812%和0.62%的收視數據。
但僅僅過了一個晚上,今天上午,《極限挑戰》第六季被爆出,遊戲環節抄襲韓國綜藝《新西遊記4》。
事件最早從韓國論壇theqoo發酵,有韓國網友將《極限挑戰》第六季中「看圖識人/物」以及「戴小孔帽子踢足球」的遊戲片段與韓國綜藝《新西遊記4》中的遊戲片段進行對比,發現從遊戲規則到鏡頭設置,兩個遊戲片段幾乎完全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新西遊記》作為韓國綜藝製作人羅英錫在2015年推出的韓國網綜,與中國頗有淵源。第一季首期在中國西安進行錄製,並在韓國網站NAVER和中國騰訊視頻同步播出,首播日點擊量在韓網中網同時突破500萬次。
也正因此,該風波在韓國及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迅速發酵,韓國網友更是藉此來了波更廣義的「文化攻擊」。
但另一邊,也有網友指出,此次涉及到的兩個疑似抄襲環節,其中「戴著小孔帽子踢球的遊戲」在《新西遊記》之前,曾出現在某日綜之中,如今再次借鑑算不上侵權;看圖識人則可類比於「你畫我猜」,屬於通用遊戲,不構成侵權。
必須承認的是,相比於綜藝整體創意、框架以及商標的抄襲,娛樂向綜藝中關於遊戲「借鑑」的侵權問題一直處於版權的灰色地帶,是否真的構成侵權,其實要考慮非常多方面的因素。
國產綜藝遊戲「借鑑」史
如果你是《極限挑戰》的老粉,你一定覺得今天的場景似曾相識。
就在去年,《極限挑戰》第五季上線後也曾引起熱議。
當時的節目中,新加入成員迪麗熱巴、雷佳音、嶽雲鵬在第一期,進入了節目專門為其準備的貨櫃,並通過遊戲,最終完成新嘉賓的亮相。但播出沒多久,該內容被爆疑似借鑑韓國綜藝《Running Man》中某期開頭畫面。
追根溯源,觀眾對於《極限挑戰》內容版權的關注,源於《極限挑戰》第一季引進時被「截胡「的版權,網傳當時《極限挑戰》本計劃購買韓國《無限挑戰》的綜藝版權,但口頭約定後,版權被央視購買,改為《了不起的挑戰》,《極限挑戰》在聘請了《無限挑戰》及《Running Man》的部分拍攝團隊後,不得已推出了無版權的近似版本。
好在節目的六位嘉賓,依靠節目中碰撞出的「默契」以及不按劇本、套路進行互動模式,組建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男人幫」,在後續的幾季中,原創篇幅情節大量增加,《極限挑戰》也暫免於輿論風評。
然而第五季、第六季連續兩季再次將節目推到風口浪尖。
即便是買了節目整體版權的綜藝,也逃不開現成「遊戲」的誘惑,加之相比於照搬節目整體框架,國內觀眾及綜藝製作團隊對於節目中遊戲環節「借鑑」的寬容度更高,競技類綜藝中,被「借鑑」的遊戲也越來越多。
在去年,同樣經歷了「換血」的《奔跑吧》在某一期中,採用的綁住嘉賓手腳讓其跪在地上吃蛋糕的遊戲環節,被網友發現在遊戲形式和道具布置上,原搬日本綜藝《NTV人氣番組NO.1決定戰》。
《爸爸去哪兒》在引進時雖然購買了韓國版權,但第五季中,陳小春戴「包公面具」、杜江砸熟雞蛋過關的遊戲環節還是被揪出疑似借鑑《新西遊記4》。
除此之外,由於很多遊戲本身不涉及臺本,侵權判定也較為模糊,老牌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也均被爆遊戲設置「借鑑」日本綜藝《VS嵐》。
也難怪有網友調侃,日韓綜藝幾乎養活了國產綜藝遊戲的大半江山。
但事實上,「遊戲借鑑」這事,日韓綜藝人也沒少做。
比如說韓國的爆款綜藝《Running Man》曾在遊戲設置上,借鑑日本綜藝《VS嵐》。
一個名為「房與房之間」之間的遊戲先後出現在日本的《マジカル頭悩パワー!!》、韓國的《神話放送》以及中國的《快樂大本營》中。
包括此次陷入質疑的「小孔帽」遊戲,在《極限挑戰》第六季之前,曾出現在《快樂大本營》節目中,當時,同樣引發了國產綜藝借鑑《新西遊記》的熱議。
但不管你是否承認,嚴格來說,經歷了日本綜藝上的初亮相,《新西遊記》中的爆紅,《快樂大本營》中的「借鑑」,到了《極限挑戰》,你其實很難界定,該遊戲環節是否真的構成侵權。
既然抄襲是個圈,
誰該為「遊戲借鑑」負責?
嚴格來說,綜藝節目的版權屬於集合權利,一般包括文字腳本、製作流程、節目大綱、分鏡頭劇本等多項版權在內。
購買綜藝節目版權並非直接購買創意,而是購買綜藝的固定的臺本和拍攝方案。
雖然綜藝節目整體而言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但由於我國著作權法只保護節目製作程序、技術和知識,綜藝中屬於「創意」層面的遊戲規則、情節設定等並不屬於著作權保護的範疇,只有通過技術方案實現遊戲效果,是可以依靠技術方案保護方面的法律進行保護。
但這並不意味著,綜藝中只借鑑遊戲環節的行為可以完全規避侵權問題。
智慧財產權專家徐西江律師在接受網娛君採訪時對該問題給出了明確的判定,他表示,當下綜藝節目受著作權法保護,但就綜藝節目中的遊戲環節而言,判斷是否侵權首先要判定遊戲環節是否具有獨創性。
舉例來說,像《王牌對王牌》中常用的「傳聲筒」、「你畫我猜」等遊戲並非某一綜藝製作團隊獨創,即屬於公有領域的資源,任何節目都可以進行使用,但如果一個公用領域的遊戲通過鏡頭切換、畫面設置成為了劇本情節的一部分,再被挪用就會構成侵權。
由此延伸出的是,針對劇本類綜藝,特定情節下的遊戲即具有獨創性,但如果並非首次出現,遊戲本身亦可以劃分至公有領域資源。
但就遊戲而言,是否具有獨創性其實很難判斷。一方面,創作領域的創意重合的確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對於設計跨國侵權問題的節目來說,對於著作權保護的不同定義決定著很難界定遊戲是否為原創,再加上針對遊戲進行的法律制裁實則很難做到,越來越多的競技類綜藝節目開始「舍大保小」,在不碰觸節目整體創意框架抄襲的基礎上,採用「借鑑」的原則。
但如此「借鑑」,在更多人看來,即便最終「罪名」不成立,同樣是對「創意」的沿襲,在如今綜藝環境大好的情況下, 相比於抄完了再去想著「亡羊補牢「,花心思研發原創遊戲,真的就那麼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