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讀歷史的孩子,究竟有多厲害?明白了這兩點,我自愧不如,後悔知道得太晚。我認識的一對公務員朋友,985大學研究生畢業,夫妻雙方都是在機關單位工作,年薪30萬左右。
我有一次到他們家做客,看見男主人在給孩子輔導看《寫給孩子的史記》這套書。我很不理解地問道你們夫妻兩個都是理工科畢業,為什麼要給孩子看歷史書?
他很認真地回答我說,在體制內混,首先要注意兩點。
第一,不要有個人情緒,體制內不允許有個人情緒,喜怒哀樂都掛在臉上,這是不行的。反而你要學會察言觀色,領導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如果你能體會出他的用意和想法,他就會很喜歡你。領導都是說話只說一半的,剩下的都要靠揣摩。 跟同事也是一樣,不要以為自己是名校畢業,就恃才傲物,說話不留情面,讓別人下不了臺。即使領導賞識你,大家都不支持你,你混不下去。
即使升上去了,大家都不擁護,你也幹不好,早晚被人拉下臺。《寫給孩子的史記》上的人物,個個都很有能力,但是你仔細研讀一下,他們說話都不帶個人情緒,說的看似都是場面話,卻句句刀光劍影、切中要害,不得不讓人佩服。
第二,要想在體制內混得好,要站好隊,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惕性,不要覺得自己聰明。隨便的一句話、一件事,都會給你帶來麻煩。對於個人的發展,要有一定的規劃。所有的競爭,本質上都是利益的競爭、派別的競爭,《寫給孩子的史記》上說「李廣難封」,李廣一生身經百戰,卻始終不能封侯,都為他感到惋惜。名義上說是功勞不夠,其實按照王夫之的意思是「小智不足以臨大敵」,名過其實,有作將領的膽氣,卻沒有作統帥的謀略。
聽到這些話語,我猶如醍醐灌頂,又感到自愧不如。為什麼他們家庭的孩子普遍都比較優秀?就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有穩定的情緒,從小父母就知道給他們規劃人生,研讀歷史,學習古人經驗,迴避風險,如果這樣都混不好,那只能說是扶不起的阿鬥。
教育好孩子,當然需要穩定的經濟基礎,良好的教育資源,但是家庭的薰陶、文化的層次,才是至關重要的。我的這位朋友,也是從普通家庭進入體制內的,他說他身邊年長的同事家的小孩確實大部分很厲害,單位裡清華北大的好幾個。他們的家庭確實一般不會發脾氣,有很強的克制力,人脈資源很廣,也知道積累財富,更懂得給孩子規劃人生,不是讓孩子稀裡糊塗的自己度過童年。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僅是給孩子舒適的生活就可以了,還要讓他感受到愛和力量,從小就要給他很好地指導。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如果教育不好,可能一生都在自卑,在痛苦的泥淖裡掙扎。
所以,趁孩子年齡還小,世界觀還沒有形成,時間又充沛的時候,父母要早一點去引導,用歷史的經驗、古人的智慧教育孩子,孩子的情商會更高。讓孩子多讀史書,看得多了思維謀略自然跟別人不一樣。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也給孩子買了《寫給孩子的史記》這套書,每天給孩子讀一個故事,和他一起分析古代大人物遇到的事情,看看孩子會怎麼分析,然後再講講書上是怎麼解決的,為什麼要這樣做。看得多了,智慧自然就增長了。堅持把這套書讀完,會有很大的收穫,推薦大家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