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規則改變者」:對細菌的了解和利用 人類才剛開始

2021-01-09 騰訊網

細菌可能看起來很討厭,但它們在促進人類繁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北京時間12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正在呼吸並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此刻正受益於細菌。

從我們吸入的氧氣,到我們的胃從食物中吸收的營養,這一切都要感謝在這個星球上不斷繁衍生息的細菌。在我們體內,包括細菌在內的微生物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這使得我們更像是微生物的集合。

直到最近,科學家才開始充分了解這些微生物及其對地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歷史研究表明,我們的祖先在許多世紀前就在利用細菌來發酵食物和飲料,比如啤酒和麵包。

到了17世紀,人類才開始近距離觀察細菌。充滿好奇心的安東尼·范·列文虎克在檢查自己牙齒間的牙菌斑樣本時發現了細菌。在作品中,他以充滿詩意的筆觸將自己潔白牙齒上的菌落描述為「一點白色物質,和『麵糊』差不多厚」。他將樣品置於複合顯微鏡下,發現這些微生物竟然在移動,它們是活的!

事實上,細菌是地球的「規則改變者」,它們創造了可供我們呼吸的空氣,在創造地球家園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這些微生物的全貌。它們儘管十分微小,但對人類歷史和環境卻有著重大影響,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還有一些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面。首先,我們將告訴你是細菌與其他類型生命的不同之處。

細菌的基本知識

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人類、動物和植物細胞所擁有的細胞核

如果細菌用肉眼無法看見,那我們怎麼能對它有這麼多了解呢?

細菌的大小通常從1微米(1米的百萬分之一)到幾微米不等。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了強大的顯微鏡,使細菌放大,讓我們得以一窺細菌的內部運作機制,並將它們與其他生命形式(如植物、動物、病毒和真菌)進行比較。

細胞是生命的基石,而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基因信息都包含在膜狀的細胞核中。這些類型的細胞被稱為真核細胞,有專門的細胞器,每個細胞器都有一個獨特的功能來維持細胞的功能和健康。

然而,細菌沒有細胞核,它們的遺傳物質或DNA在細胞內自由漂浮。它們也沒有細胞器,擁有不同的繁殖和交換遺傳物質的方法。這樣的細胞被分類為原核細胞。

除了基本的分類,科學家們還根據以下幾點將細菌分為不同的陣營:

(1)是否能在有(或沒有)氧氣的環境中生存和繁衍;

(2)細菌的形狀,包括杆狀(芽孢桿菌)、環狀(球菌)或螺旋狀(螺旋菌);

(3)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這是根據染色試驗對細菌的分類,能深入了解細胞外保護膜的組成;

(4)細菌如何在環境中移動和尋找方向(許多細菌有鞭毛,這種微小結構能推動它們在環境中移動)。

我們將對包括細菌、古生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在內的所有不同類型的微生物的研究稱為微生物學,這門學科不斷積累著越來越豐富的知識,可以對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行更深入的區分。

一些類似細菌的微小生物現在被歸類到古菌域(Archaea)。過去這類微生物與細菌一同歸為原核生物,但研究人員在了解到更多關於它們的信息後,現在將它們列為三域系統中的一個域(古菌域、細菌域、真核域)。

能量來源(和氣體副產物)

藍藻菌以陽光為「早餐」,製造氧氣,改變了地球大氣層的成分組成

和人類、植物和動物一樣,細菌也需要食物才能生存。

有些細菌是自養生物,這意味著它們利用環境中的陽光、水和化學物質等基本輸入來製造食物(以藍菌為例,它們藉助陽光來製造氧氣的歷史已經有大約250萬年了)。其他細菌被稱為異養生物,因為它們能以現有的有機物(如森林地面上的落葉)作為食物,從中獲取能量。

實際上,對細菌有吸引力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令人厭惡的,從洩漏的石油到核反應的副產物,從人類製造的垃圾到自然腐爛的生物體,細菌在各種各樣的基質中茁壯成長。

另一方面,細菌對特定食物源的偏好也可以造福人類。例如,義大利的藝術家們用細菌來消化過多的鹽和膠水層,從而延長那些無價藝術品的壽命。細菌回收有機物的本領也有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考慮到它們本身就在地球表面——包括土壤和水體——扮演著回收者的重要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十分熟悉細菌在攝取能量時產生的氣味。它們在分解我們的剩飯剩菜,吸收營養物質,並釋放出氣體副產物。此時,你的垃圾桶裡就會散發出惡臭。然而,這一過程不止於此。你的腸道細菌在消化過程中也會釋放出惡臭的氣體(主要為甲烷),沒錯,細菌也要為你的一些尷尬時刻負責。

一個大家庭

這種粘稠的生物膜含有嗜肺軍團菌和哈曼屬原蟲(Hartmannella vermiformis)

只要有機會,細菌就會生長並形成菌落。如果食物和環境條件適宜,它們會繁殖並形成名為生物膜(又稱菌膜)的粘性聚合體,存在於各種表面上,從溪流中的巖石到你口中的臼齒。

這種生物膜既有好處也有問題。一方面,它們使細菌在自然界中形成互惠的群落;另一方面,它們也可能成為嚴重的威脅。例如,使用醫療植入物和設備治療病人的醫生會特別關注生物膜,因為這些表面是十分有利於細菌生長的場所。生物膜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對人體有毒甚至致命的副產物。

和城市裡的人一樣,生物膜中的細胞通過發送信息來相互交流,分享關於食物可得性和潛在危險的信息。只不過細菌不會打電話給它們的鄰居,而是通過化學物質將信息傳遞給附近的朋友。

當然,細菌也不怕獨自生存。事實上,一些物種已經發展出了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方法。當食物所剩無多,或環境條件變得更差時,這些細菌通過創造一種稱為內生孢子(又稱芽孢、內孢子)的堅硬外殼來保護自己,使細胞處於休眠狀態,以保存細菌的遺傳物質。

有科學家甚至在一個100年前放置的時間膠囊中發現了細菌,還有科學家發現了可以追溯到2.5億年前的細菌。這一切都表明,細菌可以自我保存很長時間。

現在我們知道,細菌只要有機會就會成為「殖民者」,那麼,它們是如何通過分裂和繁殖實現「殖民」的呢?

細菌的繁殖

處於二分裂早期階段的大腸桿菌,它將分裂成兩個相同的細胞

細菌是如何產生菌落的?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一樣,細菌也需要複製自己才能延續。雖然人類和其他生物是通過有性繁殖來完成這一過程的,但在細菌的情況卻有所不同。

首先,讓我們來討論一下為什麼多樣性是一件好事。

生命會經歷自然選擇,或者說特定環境中的某些選擇力量,會使某種生命類型茁壯成長並繁衍更多。基因是指導細胞做什麼的基本單位——讓你的頭髮變成棕色還是黑色,或者讓你的眼睛變成褐色還是藍色。你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基因會形成良好的組合。此外,有性繁殖還會導致DNA突變或隨機變化,從而產生多樣性。遺傳多樣性越多,生物體越有可能適應環境的限制。

對於細菌來說,繁殖並不是遇到合適的同類並定居下來的問題;它只是複製自己的DNA並分裂成兩個相同的細胞。這個過程被稱為二分裂( binary fission),即一個細菌複製了自己的DNA,並將遺傳物質轉移到細胞兩端後,分裂成為兩個細胞。

由於這種繁殖方式產生的細胞在基因上與原來的細胞完全相同,因此並不是一個創建多樣化基因庫的最佳方式。

那麼,細菌是如何獲得新基因的呢?

黃石國家公園的乳白池,其奇異的顏色來自嗜熱細菌。

事實上,細菌會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來做到這點,最終實現基因水平轉移,即在不繁殖的情況下與其他生物體交換遺傳物質。細菌有好幾種進行基因水平轉移的方法,一種是依賴其他微生物和細菌,從細胞外的環境中獲取遺傳物質(通過質粒);另一種方法則是通過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一旦感染了新的細菌,病毒就會在新的細菌中留下之前細菌的遺傳物質。

交換遺傳物質賦予了細菌靈活的適應性,有些細菌在感受到環境中的壓力變化,如食物短缺或化學變化的時候,會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更好地理解細菌如何適應環境,對於理解和抗擊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細菌之間交換遺傳物質的頻率如此之高,以至於之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下次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無處不在的細菌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可導致脆弱人群的傷口感染、肺炎和血液中毒

在更大的尺度上了解細菌,我們的問題不是「細菌在哪裡」,而是「細菌不在哪裡」。它們在地球上幾乎無處不在。我們不可能一次完全掌握地球上微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的數量,但有人估計,這個數字大約為5×10^28!

要確定細菌有多少種類,或者有多少可分類的類型,仍然困難重重。據估計,目前約有3萬個正式確定的細菌物種,但科學家仍在不斷地學習,以增加他們的知識基礎。研究者認為,我們還沒有觸及真實細菌種類數量的皮毛。

事實上,細菌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它們形成了一些已知的最早化石,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科學證據表明,25億至23億年前,藍菌開始在世界海洋中產生氧氣,從而形成了地球的大氣層,為眾多生命提供了充足的氧氣。

細菌可以在空氣、水體、土壤、冰和極熱環境中存活;它們可以生活在植物中,甚至在我們的腸道裡,在我們的皮膚上,以及其他動物的皮膚上。

有些細菌是嗜極微生物,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承受極端的環境,要麼非常熱,要麼非常冷,或者缺乏通常意義上與生命有關的營養和化學物質。研究人員在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了細菌,這是地球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在水下熱液口和冰川中也發現了細菌。

不過,發現嗜極細菌的樂趣不僅僅屬於該領域的研究人員。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乳白池(Opalescent Pool)等地,遊客們也能觀賞到這些細菌造就的美麗景觀。

太空中的細菌

有些通常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細菌,其感染太空人的機率可能更大。為了更好地研究太空飛行對細菌的影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2010年和2011年發射了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通常會在地球上引起可治療感染的微生物送入太空。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菌能夠以地球上沒有的方式形成群落。這一結果讓研究人員對於改善太空人(以及地球上的人)的健康狀況有了更深的了解。

壞的細菌(對人類而言)

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在1928年偶然發現了青黴素

雖然細菌對於人類和地球的健康有著重要貢獻,但它們也有黑暗的一面。某些細菌具有致病性,能引發嚴重的疾病。

縱觀人類歷史,有一些細菌臭名昭著,能引起公眾的眼中焦慮。以鼠疫為例。導致鼠疫的細菌是耶爾森氏鼠疫桿菌,歷史學家認為,這種細菌不僅殺死了超過1億人,而且還塑造了歷史,甚至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在抗生素或其他能夠治療感染的藥物出現之前,人類一直很難阻止細菌的肆虐。

即使在今天,這些致病菌仍然沉重地壓在我們的心頭。由於抗生素耐藥性,現有的治療手段可能會對一系列導致疾病——從炭疽熱、肺炎、腦膜炎、霍亂、沙門氏菌和鏈球菌性喉炎到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的細菌失效。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例子尤其明顯。這種細菌是葡萄球菌感染的罪魁禍首。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被稱為「超級細菌」,給醫院和醫療機構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病人在植入醫療設備和插入導尿管時更容易接觸到它們。

前面我們討論了自然選擇,以及一些細菌如何擁有更多樣化的基因,以幫助它們應對環境的變化。如果你感染了某種病菌,並且這些病菌中有少數與眾不同,那抗生素可能會殺死病菌種群的大部分,但也為不受抗生素影響的少數個體提供了繁殖和紮根的空間。這就是醫生為什麼建議遠離抗生素的原因,除非你真的很需要它們。

生物武器是關於「壞細菌」的討論中另一個令人恐懼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細菌可被用作武器,包括用於製造炭疽恐慌,或者將病菌加入氣溶膠噴霧中。

不僅僅是人類會受到細菌的攻擊。實際上,細菌甚至對沉沒的鐵達尼號也有胃口。一種名為泰坦尼克鹽單胞菌(Halomonas titanicae)的細菌會腐蝕鐵達尼號的金屬。

細菌與牙齒健康

在我們的牙齒上有一些黏糊糊的東西,叫做牙菌斑,這其實是細菌形成的生物膜。如果放任不管,這些細菌會侵蝕牙齒的琺瑯質,最終導致蛀牙。考古學家不僅研究人類的頭骨,也會研究牙齒,以了解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飲食習慣,以及對疾病的易感性。

細菌英雄

讓我們花點時間來了解一下細菌的益處。畢竟,這些微生物給我們帶來了美味的食物,如奶酪、啤酒、酸麵包和其他發酵食品。它們也是醫學背後的無名英雄,促進了人類健康水平的提高。

我們也要感謝塑造人類演化進程的細菌。科學家正在從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中收集更多的信息,尤其是消化系統(主要是腸道內)的微生物。研究表明,細菌及其帶給人體的多樣性和新的遺傳物質,使人類能夠適應並利用以前不能利用的新食物來源。

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在你的胃和腸道表面,細菌正在為你「工作」;當你進食時,細菌和其他微生物會幫助你分解食物,並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如玉米、土豆、麵包和大米。我們攝入的細菌種類越多,體內微生物群的多樣性就越高。

雖然科學家對人體微生物群的了解充其量只是剛剛起步,但有證據表明,體內某些微生物和細菌的缺乏可能與一個人的健康、新陳代謝以及對過敏原和疾病的易感性有關。對小鼠的初步研究表明,諸如肥胖等代謝疾病與微生物群的多樣性和健康程度有關,而不同於傳統的「卡路裡攝入與消耗」觀點。

糞便移植的研究同樣處於早期階段,但在治療某些胃腸疾病上看起來很有希望。益生菌是一類被認為對健康有益的微生物,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研究,但截至目前,還沒有對益生菌的一般使用建議。

此外,在科學思維和人類醫學的發展中,細菌也已經改變了遊戲規則。1884年建立的柯霍氏法則(Koch『s postulates)是一套確定疾病和微生物之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思維,研究者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炭疽和結核的病原學。

除了在疾病理論中扮演重要角色,細菌還做出了其他貢獻。比如,研究細菌的科學家偶然發現了青黴素(盤尼西林)——一種拯救了無數生命的抗生素。最近,科學家又利用細菌發現了一種更簡單的編輯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這可能會給醫學帶來一場革命。研究人員已經對一些細菌進行了改造,使其在許多方面有益於人類健康,包括生產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

對於細菌的了解和利用,我們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地球是生命體,人類只是地球身上的一個「細菌」,這是真的嗎?
    文/冰辰前言最近,小編在網絡上看到了這樣的說法:地球可能是一個「生命」,人類只是地球身上的一個「細菌」。如果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那它豈不是可以瞬間毀滅我們,想像還是可怕的,那事實是否真的是這樣呢?從人的角度出發,人類是掌控著地球的,地位和能力要比其他生物高級,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所有物質都是由一套元素構成的,所以任何生物或者非生物都是平等的,也就是眾生平等。倘若將人類和地球放在同一個水平去看,地球就很有可能是一個生命,或者說所有宇宙的物質都是生命體。
  • 人類自願滅絕運動開始興起,人類滅絕了,對地球真的是好事嗎?
    近年來,人類自願滅絕運動在全球開始冒煙,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自然保護組織,號召所有人放棄繁殖,最終逐步實現自願性人類滅絕的生態運動。1996年,奈特為人類自願滅絕運動創辦了網站,到2010年時已經有了11種語言版本。現在該組織的志願者也有數百萬之多,他們遍布世界上的各個角落。人類滅絕,真的能夠保護地球和自然嗎?首先,地球不需要保護,迄今為止,地球已經經歷了5次的生物大滅絕,無論物種如何繁衍變化,地球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產生,為什麼要引起重視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醫學專家們除了對新冠病毒本身的愈發了解之外,也開始擔心起了另一種隱形殺手——超級細菌。「普通」和「超級」細菌 © TEDEd在重症住院患者中,繼發感染是一種非常易發的併發症。
  • 人類腸道,細菌4600多種,你知道幾種
    細菌,在人類未誕生,它們已經遍布於地球的各個角落。無論是幾千米之下大洋海溝深處還是寒冷的南北兩極。人類出現以後,細菌遍覆蓋著人體的內外。它們產生的蛋白質會影響我們的消化、健康,甚至讓人類生病。為了了解細菌物種在人類人體生物學中扮演的角色,科學家們通常在實驗室中分離並培養它們,然後對它們的DNA進行排序。然而,許多細菌在實驗室環境中無法繁殖的條件下繁殖。為了獲得這些物種的信息,研究人員採取了另一種方法:他們直接從人類內臟收集單個樣本,對整個樣本進行DNA排序,然後使用計算方法從單個樣本中重建數千個物種的個體基因組。
  • 地球上唯一藍血生物,活了4億年,救了人類卻瀕臨滅絕
    可以這麼說,當時在陸地上,還沒有生物出現,而海洋內,也才剛出現魚類,但這時候鱟就已經出現了。同時,它的生命力很頑強,中間經歷了多次物種大滅絕、小行星撞地球等毀滅性災難,都存活了下來。據了解,鱟主要在亞洲、日本島、及北美沿岸等地區分布,而其中美洲沿岸的「美國鱟」最有名,體型能達到大約60公分,而其他地區的只有大約30公分。這種生物在形狀上,長得和螃蟹較為相似,有著青褐色或暗褐色的身體。
  • 人類三百萬年前是只猴子,三億年前是條魚,最早是個細菌?
    地球上原始生命的發展歷程 第一個生命誕生於40億年前,可能是源於能自我複製RNA分子,當時這些環境集中於地球上的某幾個位置,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開始,生命之間的相互碾壓和競爭就開始了,那些複製上效率更高的DNA取代了RNA,然後生命開始在膜內發展,因為自膜的保護下有更穩定的環境,所以原始的細胞就誕生了。
  • 人類和病毒的關係,地球和宇宙的關係,人類終究走向何方
    地球到底是宇宙中的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科學家至今也沒有任何技術手段來確定。在以光年來定義距離時,我們能看到的是幾千、幾萬、幾億光年……這麼大的宇宙究竟有多大,人類現在還真不知道! 你可以想像一下細菌,小到幾毫米、微米、納米,那麼細菌在人的體內能探測到人體的邊緣嘛?我想估計也不能!那麼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究竟是什麼呢?
  • 人類和病毒的戰爭
    在這個階段,人類和黑猩猩都擁有了同樣強大的免疫力,可以抵禦多種病毒的侵襲。不過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後來,兩個物種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進化道路,他們的對抗病毒的免疫力也因此出現了今天的差異。這也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階段,分道揚鑣。大約600萬年前,人類族群的祖先,開始走上了一條和其他同類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們開始進駐熱帶大草原。分家是好事,這意味著人類的進化又進了一步。
  • 地球母親:人類不要執著於追尋紫薇聖人
    長久以來,您不僅飽受負能量的折磨和侵害,就連人類兒女對您也欠缺關心和愛護,人類與負能量同時傷害著您,現在,您得到了救贖和超脫,這真是讓人高興!親愛的地球母親,祝賀您!在您的能量升級、時刻被淨化的當下,我想問您一個問題,在華夏一直有一個流傳已久的預言,傳說這世界將降臨一位紫薇聖人,祂將帶領人們獲得新生。這個古老的預言,究竟是不是真的呢?真的有這樣一位大能大德存在麼?
  • 易綱:大科技公司是金融遊戲規則改變者
    易綱:大科技公司是金融遊戲規則改變者 2020-11-02 15:01:04 來源:新浪財經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許多動物能夠感知到地球磁場,例如,海龜就可以利用「磁場第六感」作為導航回到出生的海灘 了解生物體如何與磁場相互作用,可以增進人類對地球磁場導航的理解,還可以促進生態研究,幫助人們了解人為改變磁場環境的影響(如建造輸電線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動物與磁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有助於開發利用磁場給藥的療法。
  • 噬菌體:猶如機器人的病毒,人類應對超級細菌的救星!
    當然我們奮鬥在前線的科學家們並沒有停下對抗超級細菌的腳步。現在就是和超級細菌拼速度,我們需要趕在超級細菌突變出可以完美應對所有抗生素的基因之前,找到其他方法去與它們對抗。其實,確實已經發現了一種應對方法,那就是噬菌體療法。但是這種方法目前並未被承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噬菌體,再說一說這種療法吧。
  • 一個小水杯,科學家發現了以金屬為食的細菌
    在我們的認知中,細菌主要是以死去的生物為食物,比如說動物屍骸、枯枝敗葉等等,細菌對於生物系統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知道,在生物圈中,可以沒有消費者,但一定不能沒有分解者。試想,如果生物圈中死去的生物遺體沒有辦法分解,那麼整個地球都會堆積著大量的遺體。到那時,生物還怎麼生存呢?
  • 顛覆性技術:遊戲規則改變者
    原標題:顛覆性技術:遊戲規則改變者   顛覆性技術   打破實力平衡   「顛覆性技術」被美軍稱為「遊戲規則改變者」。此概念最早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裡斯滕森提出,是指一種另闢蹊徑、可對傳統的或主流技術產生顛覆性效果的先進技術,它既可能是完全創新的新技術,也可能是基於現有技術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型應用。
  • 研究發現:細菌和人類進入殖民地的方式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口腔細菌在我們口腔中的活動方式與我們人類在城市中殖民的方式並無不同。細菌被稱為「群體」是有原因的,我們對這些微小的建築師如何建造他們的社區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越熟悉他們的行為。一項針對多個定居者如何發展小殖民地的新研究發現,其增長方式和動態反映了我們自己的城市傾向。「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看到的是,它們增長的空間和結構特徵與我們在城市化中看到的相似。」和自然界一樣,口腔中的細菌也生活在被稱為生物膜的複雜結構中。
  • 如果太空中也有細菌和病毒……
    ,近日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大家人心惶惶;而太空中,細菌病毒這類的微生物也是一直以來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頭疼的難題。首先,所有人都必須在具有粘性的毯子上行走以粘掉腳下的灰塵;然後需要在不接觸被汙染地面的情況下從上到下穿戴工作服以及靴子、口罩、帽子等等防護用品;最後所有人還要通過強風清潔區來吹走身上的灰塵和細菌。
  • 科學家意外發現靠吃金屬為生的細菌,其生命體如何形成?人類未知
    「我開始懷疑是否需要長期追尋的微生物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所以我們系統地進行了測試以找出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在廣口瓶上發現的黑色塗層是氧化錳,它是由自來水中最有可能發現的新細菌產生的。他說:「有證據表明,這些生物的親屬生活在地下水中,帕薩迪納的一部分飲用水是從當地的含水層中抽出的。」
  • 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為這次的病原體是病毒,不是細菌。那麼,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啥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入侵人體,細菌和病毒有不同的途徑       細菌中有許多「好人」,其中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 灰人神秘而邪惡的計劃:利用人類進行繁殖!
    郵局職員巴尼·希爾和妻子貝蒂·希爾是一對普通的夫妻,但1961年9月19日深夜發生的事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貝蒂·希爾回憶當時的情景:「 我和丈夫正從加拿大蒙特婁回家。正當我們穿越新罕布夏州的懷特山脈時,突然在天空中發現了一個東西,本來以為是一顆新的星星。當我們還在觀察它時,它卻改變方向,朝我們飛了過來。」
  • 人類並非來自地球?科學家找到「證據」:地球其實是一座監獄
    我們人類是這麼出現的呢?關於這個問題,在科學界有很多學說,主要的三種就是神創論,進化論,外星生物創造論。這三種理論中,人們更相信進化論,進化論在提出後的百年以來,已經有大量的來自各個科學領域的證據證明。不過,隨著人們對於宇宙的探索逐漸深入,外星生物創造論逐漸開始被科學家重視並開始研究,他們提出也許人類真的不是地球的產物。那為什麼會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