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媽小咪
原創:家庭治療研究院(微信號:strken)
一個看上去,10歲左右,身體健壯的男孩,對自己的奶奶推拉、踢打,你會怎麼樣?
最近,在湖北襄陽有網友拍到,在馬路邊上,奶孫倆人在路邊發生爭執。
先是男孩在推搡奶奶,不時地伸出腳,往奶奶的身上踢去,見奶奶躲開後,又伸手將奶奶推到路邊的護欄上。
不一會兒,奶奶站定之後,也伸出腳,準備去踢男孩。
視頻中,能清楚地聽到男孩氣憤的怒吼聲。
事情在網上傳開後,在對男孩的一片罵聲中,有位網友如是說:
「看他奶奶的動作,也不是第一次對孩子動手了,從小看多了,自然在模仿了。」
兒童教育專家王人平老師也轉發了這條視頻,並給出這樣的評論:
「孩子的表現是『果』,『因』是撫養人的榜樣示範、教養方式和親子關係。」
很顯然,孩子的情緒已經憤怒到,難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去對抗。
孩子的行為,固然有問題,需要父母進行教育。
作為父母,更需要反思:
為什麼天使般的孩子,會出現這樣暴力的行為,連自己最親的人,也高高地舉起了拳頭。
01
暴力教育,就像一場無止境的輪迴
如果說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複印件。
看過一條視頻:
一個孩子,正坐在書桌前,一旁的爸爸手裡拿著棍子,正在對孩子說著什麼的樣子。
沒幾句,爸爸就一手揪著孩子的外衣,一手拿著棍子,朝孩子的身上狠狠地抽打。
彼時,旁邊站著一個女人,據視頻的拍攝者表示,是孩子的奶奶。
按理說,「隔代疼」,孫子挨打,奶奶一般都是「拖後腿」的。
沒想到,這位奶奶特別「大義滅親」,見孩子正在躲爸爸的棍棒,便將孩子拉了過去,接兒子手裡的棍子,將孩子按在地上打,爸爸則站著用腳踹孩子。
看完這段視頻,心頭一緊,這孩子的錯再大,也不至於讓父親和奶奶這樣毒打。
有位網友表示:
這樣的關係,是會輪迴的。
兒子打自己的孩子,奶奶在一旁「幫忙」,不難想像,在他們的家庭中,是信奉這樣的教育方式的。
正如許多所說: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一頓不行,就打兩頓,打到他服氣為目。」
「我也是這樣,被打著長大的,憑什麼孩子就不能打。」
從兒童心理成長的角度分析,孩子的思維方式、一言一行、價值觀等,都來源於原生家庭。
父母打孩子,無非是孩子不服從管教、不聽從安排,也就是親子之間,出現了問題,便採取暴力的方式去解決。
這樣的思維,也會成為孩子的思維。
「動手」比「動口」更有效。
打孩子,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卻是父母最無能的表現。
無能的父母,喜歡用以強欺弱的方式,管教孩子。
聰明的父母,則會用榜樣的力量,去引導和感染孩子。
02
每一次被堵住的情緒,都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
有一段時間,兒子特別「暴力」。
有人拿他的玩具,他伸手就打;
看著動畫片,因網絡卡住了,他也會生氣到拿玩具砸電視;
跟小朋友在一起,前一秒笑呵呵,後一秒便可以將人家一掌推倒在地.
為此,想過許多辦法,軟硬兼施,就差沒有用「武力」解決。
直到有一次,帶他去公園玩,剛下車時,前面對母子邊玩邊跑,一不小心,孩子摔倒了。
媽媽立即扶起孩子,拍了拍孩子的膝蓋,嘴裡念叨著:「寶貝不疼,寶貝不疼」。
彼時,大概只有4、5歲左右的孩子生氣地反駁:「媽媽,我疼,你不要說我不疼」。
那一刻,莫名地被什麼東西感動了。
明明很疼,父母卻說「不疼」。
回想起之前帶孩子時,他玩不好玩具時,生氣地將玩具推倒在地,我的第一反應便是:「這孩子,年紀不大,脾氣倒不小,將來還得了,趕快把玩具撿起來。」
有小朋友拿了他的東西,他想伸手去拿回來,可是人家孩子「先發制人地」大哭起來,兒子不依不饒,我始終是強行「鎮壓」,一個玩具而已,人家玩一下,不至於大哭大鬧。
每想起一段類似的事時,腦海便浮現兒子敢怒不敢言的表情,緊握的拳頭,冒火的眼神.
後來,通過閱讀大量育兒書籍、了解兒童心理,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錯。
自己的東西被搶,會生氣;駕馭不了玩具,會沮喪;受傷了會疼;失望了會委屈.
這些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輕則,孩子會抑鬱,重則,孩子會產生暴力傾向,要麼折磨自己,要麼毀壞他人。
一位心理學家這樣說:
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 )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
處理情緒最好的辦法,不是壓制,而是疏通。
我們每個父母都不是專業的兒童心理專家,而我們與孩子心連著心,流著同樣的血液,但應該學會去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允許他們釋放自己的情緒,教會他們既不傷人、又不害已的情緒發洩方法。
為孩子的心靈,找到一個陽光明媚的安放之處。
03
語言暴力下,孩子的心早已「亡命天涯」
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刀子嘴,毀了我的家庭。
父母與孩子之間,語言暴力最無形,殺傷力也最強。
國內有名的教育短片《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中,12歲的少年犯張強這樣描述自己的成長之路:
「爸媽離婚了,我媽每天罵我,經常讓我去死。
說我沒用,說我是廢物。
從來就沒誇過我。
記得她罵的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
鐵窗裡,孩子講述這些時,特別平靜,仿佛在講別人家的事,講完之後,抑制不住地抬起手,掩蓋自己的淚水。
像張強這樣的孩子,並不是特例,張強的媽媽,也不是個別現象。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笨的孩子;
你應該投胎做豬;
讓你幹點活都不會,養你有什麼用;
有你這樣的孩子,八輩子的人都丟夠了.
這樣的話,仿佛傳誦地經典那樣,耳熟能詳。
打罵孩子時,父母時而會因那些看得見的傷痕,產生惻隱之心。
而極少有人能意識到,語言也會產生暴力,那些看不見的傷痕,在孩子心裡,一次次覆蓋,一次次翻新,直到孩子每每聽到類似的話語時,心裡的火苗便熊熊燃燒起來。
創傷心理學的研究顯示:
「言語上的虐待無異於靈魂的謀殺。
不斷地批評、辱罵、輕視、不合理的期待等等,會像身體傷害和性傷害一樣,給人帶去創傷和羞恥感。這種情感上的無形傷害,甚至遠比其他形式的傷害更為持久、深遠。」
人生仿佛在儲蓄,往裡存儲陽光,收穫的便是溫暖,往裡存儲仇恨,得到的便是悔恨。
語言暴力,看似無形,卻傷人更深。
每一句侵蝕孩子心靈的話語,就會在孩子心裡,種下仇恨的種子,只等有朝一日,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後悔莫及。
孩子的心靈,就像他們的身體一樣,十分脆弱,尤其是來自他們最信任的人的評價,哪怕一句小小的無心之言,也會在他們心裡砸出一個大坑,久久不能釋懷。
父母愛子女,應該呵護他們的心靈。
用溫暖、有力的語言,告訴他們,如何做人、如何成為自己。
04
孩子是天使,需要細心呵護
在「星座學」中,有一種「星」叫「守護星」。
父母於子女,不僅是身體的養育者,更應該是心靈上的「守護星」。
為人父母,最大的功德,亦是善教子女。
地產大亨潘石屹曾這樣奉勸年輕人:
「如果你們沒有做好準備,我勸你們先不要急於生養一個孩子。
要知道,生養一個孩子比帶領一個團隊還要困難,我創業的時候還沒這麼艱難過。」
深以為然。
一個孩子的成長,的確需要消耗父母許多時間、精力,以及很多錢,常常讓我們心力交瘁、焦慮不安,但是,孩子的生命,是因愛而來,也應該因愛而生。
守護好孩子的心靈,才能找到通往孩子內心的路。
用善待與溫暖,呵護孩子的一生。
作者簡介:媽小咪,兒童專注力指導師,不願為母則剛,只願回首莞爾一笑。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家庭治療研究院」:面向全球華人做兩性關係、親子關係、情緒管理、性格分析,短程快速治療、原生家庭的科普及治療。有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情感情緒等困惑請聯繫微信13418107173免費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