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原生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可能有暴力傾向,潛在表現很明顯

2020-12-21 媽之道

家本是溫馨的地方,可是一旦遭受家暴,它就成了一個讓人窒息的地方。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少部分人存在暴力傾向,只是他們非常善於隱藏自己的性格特徵,以至於在相識初期根本無法識別出來,而日後的相處中才會逐漸露出馬腳,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暴力的傾向呢?

具有暴力傾向的人,有哪些表現

1、無法很好地控制情緒

具有暴力傾向的人,很難控制自身的情緒,很容易因為一點兒小事生氣,發脾氣時喜歡說髒話、扔東西、砸東西。

2、喜歡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具有暴力傾向的人喜歡採取武力解決,而在實施肢體暴力前總是先有語言暴力。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3、具有很強的大男子主義

具有大男子主義的男人性格比較偏執,對妻子有很強的控制欲,認為自身是家中最有權力的人,妻子的行為和想法都必須服從自己,自己說的話就是聖旨,這樣的男人在外受了委屈無處發洩的話,很可能回家後將氣撒在妻子身上,對其發號施令、大呼小叫,甚至拳打腳踢,只要對方不順從,就橫加痛斥。

4、存在不良嗜好

如果男人有酗酒、賭博等不良嗜好,也可能出現家暴行為,數據顯示,妻子因勸誡丈夫戒除不良嗜好而遭受毒打,是家暴的主要因素,這類男人成癮就是因為缺乏自制力,為此,情緒不佳時,很難壓制住怒火,很容易做出出格之事。

什麼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容易有暴力傾向

曾有心理學家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多數人的心理問題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而暴力傾向也屬於性格缺陷的表現形式之一,那麼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家暴呢?

1、父母關係不好,不和睦的原生家庭

一個人是否存在家暴傾向,關鍵要看他的成長經歷,父母關係不好的家庭,多半會養出一個心理扭曲的孩子,這是因為父母的相處方式直接決定孩子將來與另一半的相處,他們會將父母的相處作為一個經驗存在潛意識裡,長大後的行為和感受八成都源於潛意識作祟。

2、家族具有很強的男尊女卑觀念

如果一個男人在這種家庭觀念下長大,會信奉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內心對女性存在性別歧視,在他們心中,男人就是一家之主,女人必須無條件服從自己的權威,甚至視家暴為正常的家規,或者逼迫女性言聽計從的一種手段。

3、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存在家暴行為

一般來說,原生家庭裡的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存在家暴行為,那麼這種特質是會遺傳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地繼承這一「基因」,採取和父母一樣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尤其是遭受父母家暴的孩子,他們經常被否定、被辱罵、被挑剔……長大後,對周圍人極其不信任,控制欲也變得愈發強烈,很希望周圍人順著自己的想法,如果稍有立場不一致,就會用暴力釋放自身的壓抑和不安全感。

遭遇家暴該怎麼辦?

家暴是夫妻結婚後常見的一種暴力行為,多見於男性,由於女性勢單力薄,很容易遭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有的人甚至覺得家醜不可外揚,一忍再忍,殊不知這樣做,只會助長施暴者的行為,如果不幸遭遇家暴,該怎麼辦呢?

首先,在發生家暴時,儘可能做好自我保護,最好能錄音錄像留下證據。

其次,積極尋求家人、鄰居以及社區組織、婦聯等基層組織的幫忙,及時撥打110求助。

如果不想離婚,應當暫時離開施暴環境,準備好現金、身份證、房產證、結婚證等重要文件,一旦發生暴力行為時,及時攜帶離開,以求自保。

最後,到派出所指定的驗傷機構或者醫院驗傷,保留治療記錄,到相關機構起訴離婚,並所有一定的賠償。

相關焦點

  • 家庭暴力傾向的人有什麼表現 帶你分析有家庭暴力傾向人的特點
    不管是任何一段戀愛也好,婚姻也好,每個人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家庭暴力行為。而 大部分的人都是接受不了家庭暴力的,那很多人就會疑惑了,家庭暴力傾向的人會有什麼表現 呢?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一下這個話題吧!
  • 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往往來自這3種家庭,家長別不當回事!
    兒童教育專家王人平老師也轉發了這條視頻,並給出這樣的評論:「孩子的表現是『果』,『因』是撫養人的榜樣示範、教養方式和親子關係。」很顯然,孩子的情緒已經憤怒到,難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去對抗。孩子的行為,固然有問題,需要父母進行教育。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當父母持續使用負面行為模式對待孩子時,家就被變成傷害的溫床。2.怎麼判斷所受傷害的程度?作者將傷害型的家庭行為模式稱作「有毒的模式」,並列舉了幾種典型的有毒模式:角色混亂,操控型,酗酒型,語言虐待,身體虐待與性虐待。
  • 「作精」伊能靜節目裡又翻車,到底成年人該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
    她一次次的翻車言行,無不暴露出童年經歷和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缺陷,長大成人後的失敗,都與原生家庭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有非常嚴重的抑鬱症,溝通過程中多次表現出暴力和自殺傾向。但是每每看著他父母邊極度暴躁、聲嘶力竭的數落小H,轉頭又馬不停蹄的幫他到處找醫生,我都覺得小H已經很堅強了。相比於小H,他的父母真的更應該去看醫生。
  • 有暴力傾向的人,更容易有這三個特點,要小心提防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不想與有暴力傾向的人有所交集,可是人心隔肚皮,擁有暴力傾向的人往往看著與常人無異,而且不會在公眾面前表現出來。暴力屬於社會學名詞,關於暴力,很多人從童年開始,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才能識別這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呢?
  • 《少年的你》: 改變不了原生家庭的宿命,誰來陪我長大
    對於原生家庭的拷問再一次被逼到死角,無處遁逃。然而,冷靜之後想想:原生家庭,有的選擇麼?天下有完美的父母麼?理想中的家庭到底是什麼樣?無可選擇的青春下,誰來陪孩子長大?在研究如何避免校園霸凌前,我們先來直面一下校園欺凌的現實:據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份全球校園欺凌現狀報告顯示,每年約有2.46億兒童和青少年遭受學校暴力和欺凌,欺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每7分鐘裡就有一個孩子被欺凌。
  • 原生家庭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1:缺愛的定義是什麼?缺愛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表現形式,著調於悽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
  • 內心「缺愛」的孩子,身上有這幾種明顯的表現,每天都小心翼翼
    為人父母的,總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送給孩子,不想讓孩子受到委屈,別人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也一定要有,這一切都源自於父母的愛,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確總是讓孩子感到「窒息」,會讓孩子想要「逃離」,不過,卻只能按照父母的意願去生活,按照父母給自己的畫的條框去成長。
  • 這幾種人90%有家暴傾向,請趁早遠離!
    據世衛組織在2013年發布的《暴力對待婦女行為的全球及區域概況》中所製作的「全球家暴地圖」顯示,家庭暴力嚴重泛濫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女性權力低下地方。如:中東有37.7%和北部非洲37%這樣的極高概率。而已經經過女權鬥爭的歐洲只有23.2%,是明顯要下降很多的。
  •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很無辜,應當理性看待,保持尊重
    剛開始兩個人都聊的挺好,後來深入了解,知道我這個朋友是單親家庭,父親在他上高中的時候,不幸跑大貨車去世。女生把我朋友這個情況給她父母說了,她父母的意思是讓她分了,別跟這樣單親家庭的男生繼續交往,說這樣的男生是有問題的,心理不健康,別看長得挺老實,說不定有家暴傾向,免得將來嫁過去後悔。
  • 女生最擔心的事來了,你的男朋友是否有「暴力傾向」?
    上個月我就接到這樣一個案例,女生童年時期深受影視劇作品的影響,對家庭暴力深惡痛絕。戀愛後懷疑自己的男友有暴力傾向,比如打遊戲的時候,情緒不好會摔手機。兩個人發生爭吵時,男生也會對女生語言暴力。這讓她心裡特別的不安,沒有安全感,她怕結婚後兩個人發生矛盾,男生會動手打她。
  • 為什麼說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傳記電影《玻璃城堡》簡評
    父親教珍妮特學遊泳的方式,是把女兒舉起,扔在泳池裡,再舉起,再狠狠扔入水中。工作人員質問雷克斯是否有家庭暴力傾向,還被雷克斯還擊以暴力。見到孩子的爺爺奶奶,爸爸的性格和行為開始有跡可循了。雷克斯的媽媽(也就是孩子的奶奶)是個控制欲很強的女人,對家人經常謾罵和羞辱,導致雷克斯從小就想逃離這種生活(雷克斯還可能遭到母親的猥褻,這在電影裡面沒有明確說)。於是,他長大之後,帶著這種原生家庭的影響,拼命逃離家裡的影響,嚮往極端的自由。  有一次,他們在沒有水電、沒有食物的房子裡餓了三天。
  • 心理學:這四個表現說明一個人有暴力傾向,提醒你要小心
    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無疑會給生活增添許多潛在的危險,暴力傾向的形成有遺傳因素,也有環境刺激的原因,所以防患於未然,找到暴力傾向的特徵很重要,比如以下幾方面可供你參考。過於放大個人感受通常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會過於放大個人感受,使得個人感受大於事實真相,但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只是暴力傾向的一個特徵,有這個特徵的人並不一定會有暴力傾向,只不過相處不易而已。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類人在成長過程中要不缺失父母的關愛與理解,希望在成年之後得到彌補,要不過度溺愛,缺少理解與包容他人的能力。
  • 《原生家庭》書評‖《第二次也很美》王蕾:我並非天生腹黑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裡,蘇珊博士將「有毒家庭」的父母分為六類,分別是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六種「有毒父母」的具體表現和對子女造成的傷害。
  • 這幾種爸爸,容易被孩子看不起,付出再多也會被孩子嫌棄
    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是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是孩子崇拜的對象。一般情況下,孩子是絕對不可能嫌棄爸爸的,但是在一些家庭,爸爸們卻沒有盡到父親的義務。這樣幾種爸爸,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可能被孩子看不起。即使付出再多,將來也可能遭到孩子的嫌棄或者反感。如果是你,請一定要改正。
  • 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孩子「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近年來,校園暴力一直是社會十分關注的話題,從新聞衍生至影視界,各類圍繞校園暴力好展開的電影開始出現。其中,《少年的你》是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一部佳作,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把備受校園欺凌的那種壓抑、無助和絕望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 娛樂圈讓人羨慕的明星原生家庭,在充滿愛的家庭裡長大太幸福了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娛樂圈讓人羨慕的明星原生家庭,不可否認,家庭的確對人影響頗大,他會讓人自信陽光大方,也會讓人敏感自疑!最近可能《婆婆和媽媽》這個節目,想了想,秦昊能有如今的好口碑離不開家庭教育,媽媽表面嘻嘻哈哈但大有智慧,爸爸嚴肅但一直教他如何做人
  • 北大李雪琴自爆「原生家庭」,輸在起跑線家庭的孩子有多難?
    ,長大後卻被抑鬱纏身,差點走不出來。她最終可以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靠的就是不斷自我成長。二是養育好下一代,陪孩子終身成長。因為,只有從家長這個「源頭」開始意識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才能讓世界上少一些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
  • 蕭敬騰自曝不想生孩子: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少管所裡,是輔導員的一句話鼓勵了他:「你有這麼大力氣打架,還不如去打鼓。」蕭敬騰的父母深深愛著自己的兒子,但他們卻用錯誤的養育方式,在兒子的人生裡,繪上濃厚的色彩,怎麼擦也擦不掉。正如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所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 心怡:原生家庭不是原罪
    上了初中他開始在學校裡寄宿了,他爸爸也沒有打他了,但是他特別特別的抗拒回家。現在的他在事業上已經小有成就,原生家庭始終是他的一個坎。他與父母的相處模式自然是冷漠的、疏遠的。除此之外,他個人的感情也非常的不穩定,經常換女朋友,而且每次都是對方向他提出分手的。我跟他說你已經成人了,而你的父母也慢慢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