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有媒體報導,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設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安全所」)9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引起廣泛關注。
多人辭職
上述科學島中層幹部告訴記者:「核所最高峰的時候有500人,這幾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開始只有200個人了。這下90多個人辭職,現在就剩100人左右。」
至於人才流失的原因,其解釋稱:「核所原先是一個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後擴張成一個研究所,攬下國家的幾個大項目。但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離職率是我們院最高的。」
「今年院領導上任後改革,降低基層科研人員工資。」上述中層幹部說。
集體辭職現場。受訪者供圖
不過,對於工資變動情況,核所一名科研人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兩年收入是平穩的。疫情發生之後,我的科研工作都忙不過來了,沒怎麼關注工資。」
導火索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集體辭職事件的導火索,是院方強制為核所更換保安,核所科研人員認為自身權益被侵犯。此前,核所自行聘請了保安。
一名疑似核所職工的用戶在知乎上寫道:「院方不在任何提前溝通情況下拆門禁,還有不少保安巡邏,把研究所前後門鎖住,對科研人員沒有一點尊重,有些女同事都驚恐哭了。」
6月15日衝突現場視頻截圖。受訪者供圖
「目前我們按照黨紀黨規在內部整頓,事情暫時平息了,90多位辭職的今天(6月28日)也沒來上班,人事處在清理人員,資產處宣布清理資產了。上升到黨紀黨規,又立案調查了,估計多少有些震懾力。」這名幹部介紹,目前有90多人辭職,空出70個事業編制。
「核所很多職工學歷是中科大本碩博,平均年齡為31歲。讀了22年書,博士出來有個事業編制,1個月工資1萬多元,很多人都有科學家園的福利房。現在說不要就不要了,太可惜。」這名幹部稱。
房產信息平臺顯示,科學家園是公寓房,2011年竣工,均價17000元/平方米。
三研究所被裁撤
科學島原有安徽光機所、等離子體所、智能機械所、固體所等10個科研單元。2019年,院方裁撤了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先進位造技術研究所、應用技術研究所這3個科研單元。其中,先進位造技術研究所設在常州。被裁撤後,該所部分課題組併入其他所。
在知乎上,一名疑似先進位造技術研究所職工寫道:「我們所在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方面做得還是很不錯的,為常州當地的產業經濟作出不少貢獻。不知新上任的院領導是不是看不上我們產業化,十幾年的老所說撤銷就撤銷了。雖然給所長安了一個新位子,也算是安撫好了,可我們底下這麼多人何去何從?」
「核所工作正常」
7月1日,核所大門前。
7月1日8時許,記者前往科學島核所,看到工作人員陸續入所上班,且需要在門口刷門禁卡,門口有一名保安人員。這名保安說,自己所屬保安公司受僱於院方,幾天前來核所接替了之前的保安公司。他還說,吳宜燦也正常上班,「我昨天還看到他了」。
7月9日,上述科學島中層幹部向記者表示:「這兩周核所沒有辭職的。目前其他所沒有人跟風辭職。」
錢沒到位又寒了心?
一般來說,科研人員出走,或者說員工離職,就兩種可能性,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寒了心。
粗略掃讀了一遍報導,這次出走事件,二者皆有:
錢沒給到位,是說換了新領導後,把之前的項目給裁撤了,編制也很混亂,人員工作地點也可能大幅變動,換了別家公司,我估計照樣也大批員工離職;
寒了心就是這次更換安保,因為是涉密項目,更換時難免過於強硬。個人設想,說不定也是因為新領導想立威,用安保來施壓科研人員——在職場有一定閱歷的話,相信都能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精確。
合理的晉升途徑,應當是探索的方向。
就科研人員出走,才引起重視和關注,但社會範圍內的離職很常見,通常離職都是因為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或者沒有持續晉升空間,通常都是這兩種。
對普通人而言,跳槽只是換工作,但對專業科研人員,跳槽其實不容易,能否匹配所學的專業?能否超越現有待遇?
集體跳槽,似乎說明這兩點都解決了,那麼如此寶貴的人才,研究院為何沒能留住,應該探索的是這個問題,而不應該指責科研人員。
換位思考,科研人員並非不愛國,相反國家應該尊重科研人員的訴求,勇於創新,鼓勵創新,國家才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熱情。
對於科研人員集體出走事件,具體的原因內幕還在調查中,不做評論,但是發表一下個人的觀點:
1、國家機構要尊重科研人員等高知識分子,相信幾十名科研人員不會僅僅因為換保安的事情就放棄已有的一切,集體出走。
2、知識分子也要以大局為重,在個人得失面前以整體為重,當前中美衝突不斷升級,周邊不穩定因素在急劇增加,作為中國科學界的核心,必須要強調科技有國界,保守機密!
來源:清北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