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國經營報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設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9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引起廣泛關注。
16日,澎湃新聞採訪的研究院人事處一名負責離職管理的工作人員稱,離職於6月份發生,「他們都是自願離職的,現離職手續都已經辦完。」據新京報報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回應稱,離職屬於「正常的人員流動」,工作人員稱「這種人員流動一直存在,辭職人員也都有自己的安排和去向。辭職是部分職工個人選擇,目前上述單位在職員工們均正常工作。」
至於離職的原因,眾說紛紜。中國經營報報導提到可能是由於待遇問題,導火索則是強行更換保安,而知乎上則有自稱職工的匿名用戶表示,是由於新上任領導的改革以及核所領導的煽動。據報導,目前此事已經引起了領導的注意,真正的原因正在調查中。
沒有錢,人才就走了?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有中層幹部透露,核所原先是一個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後擴張成一個研究所,攬下國家的幾個大項目,但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離職率是整個研究院院最高的,最高峰時有500人,這幾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開始只有200個人了。
據了解,很多職工學歷是中科大本碩博,平均年齡為31歲,有事業編制,月工資1萬多元,有科學家園福利房。一名科研人員表示:「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兩年收入是平穩的。疫情發生之後,我的科研工作都忙不過來了,沒怎麼關注工資。」
中國經營報報導稱,集體辭職事件的導火索,是院方強制為核所更換保安,核所科研人員認為自身權益被侵犯。此前,核所自行聘請了保安,雙方在6月15日保安交接當日發生衝突,前述中層幹部解釋稱:「核所之前聘請的保安到期了,也不給人家續籤、不付錢。院長約談核所領導班子之後,說好更換,而且由院方付錢。衝突一直持續到晚上11點,30多名特警到來。核所有涉密的項目,我們換正規的保安公司和換門禁卡,才能防止外人進入工作區域。」
這些說法都在相關討論中遭到質疑。網友普遍認為,核所的工資並不算低,更多拿著更低薪資的科研人員都在勤懇工作;而因為換保安就集體離職說服力也不夠強。不過,科研人員待遇不如網紅甚至五線明星的現狀,依然引發了人們的質疑。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科研人才在科研院收入並不是很高,加上最近幾年各大高校頻頻挖角,高校給出的科研經費和薪資待遇都要比科研院高出1-2倍。「那大家都為了養家餬口,幹嘛不去賺的更多的地方呢?如果一些業務能力強的博士去民企的話,很可能年收入在百萬以上。」
改革犯眾怒?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營報報導中提到,核所目前域名後綴為與研究院官網一致的「cas.cn」,中層幹部稱,這是此次改革強制核所改用的,之前的後綴為「fds.org.cn」。但報導前文中並未提到所謂的「此次改革」。
據知乎某自稱「老人」的匿名用戶介紹,改革的主要內容包含:1、機構改革,減少審批層級,實現管理扁平化;2、研究所調整,裁撤科學院下設10個研究所中的三個,將人員進行整合;3、成立資產處、國際合作處等新機關。
對於改革,有員工認為是削弱了研究所的權利,引發眾怒,也有人稱,削弱研究所權利本身是削弱所長實權,對基層員工影響不大,並不是離職原因,實際是被削權的所長煽動員工以集體辭職威脅研究院停止改革,而員工之所以能夠被煽動,則是由於核所一直以來的風氣便是溜須拍馬、唯所長馬首是瞻。
此外,有自稱核所員工的匿名用戶透露,所長還向員工保證離職後可以加入自己的公司,享受高薪和股權。而據新京報採訪的研究院工作人員透露,離職員工「基本上都是到相關的技術成果投資公司去工作,都辦理了正常的辭職手續」。同樣,澎湃新聞採訪的研究院人事處一名負責離職管理的工作人員稱「這90多名科研人員確實是被挖走的」,似乎證實了這一說法。
知乎名為「知乎用戶」、簡介為「科大訊飛 軟體開發工程師」的用戶稱,核所一直以來離職率高居不下,是因為「核所裡面科研成績一點沒有,宣傳卻是越吹越大。工作是溜須拍馬,雜務纏身,還要陪吳老闆打排球,但是真正在科研上卻一點助力沒有,反而被所裡各種刁難。一線的科研工作者想要施展才華卻沒有機會,不會迎合領導就被排擠。受不了的人都走了。」
公開信息顯示,核所所長名為吳宜燦,他於2019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核所官網顯示,6月17日,該所召開2020年中工作進展會,吳宜燦強調,核所作為合肥物質研究院的一員,將繼續堅定支持研究院新形勢下各項改革。
(鈦媒體編輯石萬佳綜合自中國經營報、新京報、澎湃新聞、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