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圖感謝傅琨女士友情提供
2012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播出了《中國古鎮(24)立石:地下王朝》專題介紹了立石的南宋古墓,800年前石匠們建造的地下王朝。八年過去,古鎮早就恢復了平靜,雖然短暫的驚擾了八百年前的時空歲月,然而並沒有因此重回當初「上跑瀘州,下行重慶,宿於立石」的繁榮景象。
這個在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的立石鎮,古稱立石棧,明清屬於鳳儀鄉。位於瀘州東部,(東)與重慶永川市的吉安鎮接壤,南連百和鎮、雲錦鎮,西連玄灘鎮,北連毗盧鎮。分別距瀘州38公裡、瀘縣53公裡、永川城區40公裡,瀘永高等級水泥路(省道307線)縱貫全境,交通、通訊便捷;水產、礦產資源豐富。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間的古代驛站,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年,每天來往於瀘州、永川、榮昌、合江等幾個地方的客人一般都在立石住宿。古街、古廟、古戲樓、還有古代官人府邸等都順著長長的青石板路得以延伸。
過早的繁華可能讓其已經包攬了人間歡愉,也經歷了足夠的悲歡離合,如納溪樂道一樣,它最終選擇回歸寧靜和淡然。今天你到這個地方,絲毫不能感覺,太史公形容的:」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那種芸芸眾生,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勞累奔波樂此不彼的情況。大約先輩們已朝聞道,留下的光陰寧願它多一份恬靜,少一些喧囂吧。
當然這只是沽酒客一廂情願的想法,誰又知道當地人的希冀呢?年輕人是大抵不樂意守著平淡與清貧的,但凡有點門路,也不會留在老家發展,你的歷史底蘊再深厚,我還是希望能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後闖一闖,拼一下。雖然不一定榮歸故裡,但是至少在我回來的時候,心裡得到更大的安慰。
社會學家曾經說過,對家的依戀每個人都有,不至於嫌棄,然而也不至於死守,也許大多數人會選擇落葉歸根,但是在落葉之前,他們更願意四處漂泊,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些可能性產生之前,我們依然可以好好品味一下古鎮過去的歷史。也許有人會問沽酒客,立石為什麼叫立石呢?雖然沽酒客不是本地人,但是愛好研究瀘州民俗文化的我,大體知道它的來歷,這個來歷跟很多上古神話一樣,是一種傳說來呈現,大約當初記錄的不便,老百姓口耳相傳的東西更希望它帶有神奇色彩。
相傳有個叫太乙真人的神仙,對就是哪吒的師父,在唐朝之前牽著騾子路過這個地方,口渴想喝水,因為沒有拴馬的木樁,見地下有一塊巨石,便用上神通,把它立了起來,用來拴馬騾,從此立石因此而得名。
傳說當然不是歷史,而歷史已經找不到它真實的原貌,反而民俗習慣的流傳,雖屬於神話,卻也得到了一種默許,第一次來這個地方,或者老一輩人跟年輕的當地人聊過去,都會告訴他們一樣的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人說這個驛站曾經承載過送給貴妃吃的荔枝,那些日行千裡的馬兒,在這裡呼嘯而過,當然是不是真實的,沽酒客也無從考證,不出產荔枝的地方,卻成了它必經之地,假如傳說就是事實,它還真的更具人文底蘊了。
然而到了明清兩朝,交通便利的立石鎮,成了川南地區著名的稻穀產區和交易市場,這些記錄遠比想像中的唐宋,要來到真實的多,每逢趕場的日子,當時稻米的交易量可達到一天萬石計。
所以直到今天這條兩公裡長的古街,其中一段還保留著米市街的稱謂。然而立石鎮的名字其實跟石頭更加結下不解之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瀘州很多地方發現大量南宋古墓群,其中立石尤為矚目。
八百多年前老瀘州的魯班傳人們,雖然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和事跡,然而卓絕的技藝,讓今天的我們能欣賞到跨越近千年的石刻藝術,其規格和形態都令人嘆為觀止。
南宋流行薄葬,大多數墓室打開後,並沒有被盜的痕跡,然而陪葬品寥寥無幾,書寫銘刻也基本不見,唯有這些表現當時人民日常生活的石刻場景,彷佛給我們打開了連接南宋瀘州的時空之門。
時光倒退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立石鎮農民在修建曬穀場時,無意間掘開了一座南宋古墓,這座古墓曾經被盜,卻幸運的留下了諸多石刻,盜墓賊眼裡只有金銀珠寶,不會看中這些笨重又難搞的石塊,昏暗的墓室內,他們也沒有興趣欣賞這些工藝傑作。然而意外的出土,卻從此拉開了立石古鎮宋墓石刻群的序幕。
經過多年文物普查,竟然發現立石古鎮居然有宋墓石雕群16處之多,而直到今天,都還可能有未被發掘的古墓。後來有人說,這裡深埋著一個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地下王朝。
今天立石古鎮已經找不到當年的拴馬樁,而出土的宋墓石刻都全部保存到了瀘縣文物局,經過多年清理編號,一部分在博物館展出,供人瞻仰,雖然並不像當年立石鎮那樣人頭攢動,也有好古者和民俗愛好者對它發出讚美與慨嘆。
大約今天任何一部高清南宋題材的電視劇,都不用比美它真實的樣子,宋朝原來那麼精緻而發達,比之唐朝甚至猶有過之。
在古鎮上,我們看不到更多地下遺蹟,然而血脈的傳承卻清晰可循。這裡有好幾家宗祠,其中以艾氏最大,中國人骨子裡都有尋根問祖的情節,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對於祖輩的追尋,是不變的情懷。家風和家族的傳承,其實就是對祖輩的品德、行為的認可和繼承,好的家風比黃金更加值錢,它才是一個家族生生不息的關鍵,也是我們的信仰。
可惜如今在城裡,這樣的傳承幾乎無法尋覓。好在瀘州很多古鎮還有保留,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也是以後本土文化復甦的關鍵。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立石的特色必須給大家聊聊,雖然,今天一些老立石人也跟沽酒客抱怨過,說特色在逐漸失色,它就是立石鎮的二郎井。
瀘縣誌上說,立石鎮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是具有700多年歷史的二郎井,它哺育了立石鎮世代百姓。
這座古井建於石灘上,井邊有二郎神守護,門口有蟾蜍站崗。二郎井井水由三股清泉湧入匯集而成,泉水出水量特別大,每天到此取水的人絡繹不絕,可井水卻永遠那麼多,從未乾涸。
在冬天,井水溫潤不凍手;於夏日,井水冰涼甘爽。最神奇的是:用井水煮冬寒菜,不放油也能倒掉絨毛,且菜更嫩滑,湯更鮮美,無不稱奇叫絕。不僅如此,用二郎井井水煮飯更滋潤,釀酒酒更醇,泡茶茶更香。」
顯然這樣的情況在過去是,今天則有些不同。有人說因為不重視沒有保護,這口井完全沒有他們小時候的感覺了,希望這只是暫時的吧,也相信今天的條件和能力,好好維護和治理一口老井,讓它復原是沒有問題的。
我不知道一口井給當地人使用了七百多年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如果是我一定會非常感恩,而不會一渴成怨。並且大家應該把它當成寶貝一樣呵護它,不要只是索取。
試想一下,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一個地方有一口至今還在使用的古井,是多麼讓人羨慕的事情,何況它見證了立石鎮的歷史,也希望它未來還能見證下去。
這幾年立石鎮被進行了一個統一的外部裝飾,就是生硬的用一些仿古牆布似的東西,把老鎮古街的建築給包裹起來,當地人曾自嘲到,歡迎你們來到一個新的古鎮。
沽酒客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古鎮的保護與使用,到底如何做才更有利於它的延續。
是重修,還簡單粗暴的裝點那些不倫不類的牆面風格,雖然看似風格統一,其實讓人覺得滑稽無比;又或是根據它歷史發展的軌跡,保護利用的情況下,儘量修復和維持它的原貌呢?或許這需要更多的調研和實踐吧。
今天的立石鎮,並沒有像鄰居赤水市那樣開發成文旅項目,但是它也希望能有一些新生與活力,希望未來有本鄉本土的人能夠把它的價值再次發揮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