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呼喚數學家

2021-01-09 騰訊網

今天,我們想談談一個比較「冷門」的專業,就是基礎數學。

一次採訪提27次

為什麼任正非如此愛數學?

最近企業界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幾位頂級的中國企業家在不同的場合都談到了數學。

相信很多人都已讀完了任正非於5月21日接受媒體採訪的2萬字實錄。74歲的任正非在回答中27次提及了「數學」。

任正非提到了數學對於華為的實際貢獻:華為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華為終端每三個月換一代,主要是數學家的貢獻……

他甚至表示,等自己退休了要找一個好大學,學數學

無獨有偶,5月份馬化騰在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提到,中國已經走到發展前沿,拿來主義的空間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不繼續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上下苦功,我們的數字經濟就是在沙堆上起高樓,難以為繼。

早在兩年前,馬化騰就捐助設立了「未來科學大獎」中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為每年100萬美元,承諾捐助10年。

我們還看到,去年阿里巴巴拿出100萬元的獎金舉辦全球數學競賽,吸引了4萬多名全球的數學高材生。

馬雲表示,數學是科學的基礎,數學應該成為年輕人的基礎,就像運動、繪畫和音樂一樣,只有數學基礎堅實,人類才會堅實。

「硬科技」的落地

處呼喚著數學

為什麼近年來,中國企業界這些大佬越來越重視數學了呢?

原因很簡單: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亟需更多基礎理論支撐。當今中國的科技領域,至少有三個領域急需數學人才。

第一是晶片材料領域

任正非在5月底的這次訪談中多次強調數學,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最近美國政府發布禁令,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晶片,而數學對於晶片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在晶片設計、製造的繁複流程中,每個微小差別——比如不同的組件尺寸、組件材質、元器件排布等——都可能使晶片性能產生巨大差異,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裡」。而數學的引入,則能在仿真和模擬環節代替成本高、耗時長的真實實驗,提前預判晶片的效果。

目前,科學家已找到了許多描述半導體特性的數學方程,但是在求得精確解上,數學家仍束手無策,只能藉由計算機得到近似解。隨著晶片製造難度的升級,工業界急需找到更優的計算方法。

2012年,在任正非與內部專家的一次座談《中國沒有創新土壤,不開放就是死亡》中,他提到:「我認為用物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已趨近飽和,要重視數學方法的突起。

所以任正非表示,對待晶片研究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

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的集成電路從業人員不到30萬人,但是按總產值算,至少需要70萬人,缺了40萬,其中就包括數學人才。

第二是人工智慧領域

如今大熱的人工智慧領域,數學缺席的瓶頸感也格外明顯。業界對過去一年的人工智慧有一個評價:2018年,人工智慧的進展就是沒有進展。

在2017年的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 2017)上,首位華人菲爾茲得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曾從數學家的角度發出提醒:「人工智慧需要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否則它的發展會有很大困難。」

雖然人工智慧乍一聽和計算機的關係比較大,但是它的基礎是大數據與算法,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數學工作。

比如通過線性代數將研究對象形式化,運用概率論描述統計規律,通過數理統計以小見大,最後運用目標函數尋找最優解,作出最終的決策。而所有這些工作都需要一個成體系的基礎數學人才團隊。

如今,中國人對攀登人工智慧高地躊躇滿志,在應用領域也是「形勢一片大好」,誕生了諸多知名的業界公司,但卻面臨著丘成桐提及的「基礎不牢」的隱憂。

我們的從眾心理很嚴重,比如在人工智慧領域,深度學習很熱,發表論文的作者中幾乎70%是華人,但是其他非熱門領域,包括不確定性推理、知識表示等幾乎沒有華人作者。這就是從眾扎堆,不願意去探索「無人區」。

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目前仍長於跟隨,不擅拓荒。

當被問及瓶頸該如何突圍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張鈸給出了兩個方向:「一是數學,二是腦科學。」

第三個領域就是5G通信

華為在通信領域能夠處在世界的領先水平,主要就得益於長期在數學人才上的投入。任正非在今年5月的一次採訪中說:

「大家今天講5G標準對人類社會有多麼厲害,怎麼會想到,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Arikan教授發表這篇論文兩個月後,被我們發現了,我們就開始以這個論文為中心研究各種專利,一步步研究解體,共投入了數千人。

十年時間,我們就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我們的5G基本專利數量佔世界27%左右,排第一位……」

其實早在1999年,華為就在俄羅斯設立了數學研究所,開展通信業務的研究。而在2016年,它又在法國設立了一個新的數學研究所,挖掘法國基礎數學資源,長期聚焦5G。

其他領域,包括對新型燃料電池、高端裝備、高端製造影響深遠的材料科學領域,科學家也在呼喚數學家的跨學科援助。比如,離散幾何分析極有可能助力對納米多孔材料的研究,進而攻克氫燃料電池的應用難題,從而帶來新一輪的汽車革命。

不知不覺間,艱澀的數學支撐起了很多人的平凡生活中的「小確幸」。

俄羅斯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曾說:「不管數學的任一分支是多麼抽象,總有一天會應用在這實際世界上。」

正應了一種說法:所有理論數學,最終都是應用數學。

數學人才短缺的尷尬現實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數學大國,但是我們不是一個數學強國。

原因在於,在之前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我們對實際應用的需求遠遠超出了對基礎原理突破的重視,因此也就造成了對數學研究淺嘗輒止,沒有深耕的結果。

國際知名的數學家、菲爾茲獎的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在2016年的一次採訪中說:「相對於歐美的數學水平,中國數學界沒有輝煌過。一味地往臉上貼金是沒有用的。

他認為,中國數學界最偉大的大師只有陳省身、華羅庚和周煒良,應用數學家則有林家翹和馮康,而周煒良、林家翹兩位學者長期在美國,不能夠代表中國。

同時我們看到,在今天的中國,人才對基礎數學的熱情是遠遠不夠的。舉個例子,北京大學有一個數學科學學院,但是在2018年該學院畢業的96個碩士中,基礎數學的畢業生只有11個,而金融碩士和應用統計學卻佔到七成,且半數以上的畢業生選擇了金融行業作為就業領域。

現實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方面是讀基礎數學非常辛苦,另一方面則是基礎數學畢業後的就業方向非常模糊。

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清華 70%至 80%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我最好的學生,我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我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

「我們以前太強調學以致用。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加強轉化』。但我想問一句,轉化從哪兒來?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技術革新,你都是無法預測的,這個無法預測永遠先發生,你預測出來就不叫創新。」

言猶在耳。

結語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大國崛起,必然伴隨著基礎科學的崛起。

二戰期間,大量科學家因戰亂移民美國,沒有這群天才,盟軍破解納粹密碼的進程不會那麼快;美國也可能沒法這麼快完成曼哈頓計劃,投下一錘定音的原子彈。

更深遠的影響發生在戰後。

40年代,費米設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芝加哥1號,奠定了日後核電產業的基礎;

50年代,馮·諾依曼幫助IBM第二任掌門人小沃森完成了第一套存儲程序計算機701的開發,開啟了美國制霸電子信息技術的輝煌;

同一時期,戰後從英國移民而來的電晶體共同發明人肖克利創立了仙童半導體,該團隊的骨幹諾伊斯、摩爾等人後來出走,創立了另一巨頭英特爾。

此後,在科技上長於應用而弱於基礎的「二流暴發戶」美國一把翻身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了基礎科學的聖殿,全球頂尖人才開始源源不斷湧入這個國家——這是美國近80年來高速發展的最大護城河。

這幾年從製造業和網際網路企業對基礎數學的呼喚可以看出,中國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光靠學習一些熱門專業,搞搞經濟實踐已經遠遠不夠了。

我們國家如果要在下一階段的國際競爭中不落後,就必須要在基礎學科的研究上實現重大的突破。

而這一工作需要長期堅決地在人才和資本上進行投入,同時更要有長期的規劃和足夠的耐心。

惟願這一次,數學不再孤獨,工業不再無援。

轉自公眾號

初高中數學資源分享

相關焦點

  • 一位美國左翼數學家的時代與命運
    李·洛奇博士(Lee Lorch,1915-2014): 一名美國數學家,一位戰後左翼活動家。他被稱為「美國非裔數學家的導師,」 亦被後人冠以「數學界的良心。」
  • 那些電影裡的數學家
    我們都不完美,對於數學家或是科學家來說,證明自己,恐怕比證明所有數學定理都要困難吧。好好地活吧,好好地愛。在當下誠實地生活著,或許就是幸福的方程式。那些電影裡的數學家 文 | 舒楊若有朝一日我成了導演,第一不願意拍的題材,可能就是數學家的故事。
  • 被時代辜負的天才——21歲即去世的數學家伽羅瓦
    第二天,這位智力值滿點幸運值為零的年輕人,死在了決鬥現場,但是他在黎明前絕望的最後時刻寫下的東西,一勞永逸地發現了一個折磨了數學家幾個世紀的謎團的答案:在什麼條件下一個方程有解?」        他就是數學天才伽羅瓦。
  • 哈代以邏輯脅迫上帝的數學家
    那一系列特殊的點則被稱為黎曼函數的非平凡零點,(s)=0非平凡零點:S=1/2+bi,即非平凡零點的解的實部,都為1/2,有許多數學家都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但是直到現在,都只成功證明了都是那些數學家的口嗨,而其中有一個人宣稱證明了黎曼猜想,並試圖以此脅迫上帝,他就是高德菲哈羅德哈代,如何證明證明上帝不存在?
  • 黎曼猜想呼喚真正的自然數定義:一個外行的理解
    但是,外行也有優勢,就是不用擔心著名數學家阿蒂亞爵士所說的「聲名狼藉」。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現在通用的自然數定義,至少需要2個假設。例如皮亞諾定義,就是從假設存在一個數「0(或1)」和一種運算「增長」出發來構造(或定義)自然數的。
  • 頂級數學家有多牛?印度數學家留下一個筆記本,至今人們都沒搞懂
    哈代,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數學家,華羅庚就是他的弟子之一。能夠讓哈代都感到嘆為觀止的,其實只是印度的一個數學愛好者。他的名字叫拉馬努金。「拉馬努金是印度在過去一千年中所誕生的超級偉大的數學家。他的直覺的跳躍甚至令今天的數學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後70多年,他的論文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不斷地被挖掘出來。他發現的定理被應用到他活著的時候很難想像到的領域。」比如他曾經寫下一個模仿θ函數,物理學家認為,這個函數可能被用來解釋黑洞中的一些奧秘,而當拉馬努金寫下這個函數時,當時的人類還不知道黑洞的存在。
  • 頂尖數學家哈孔哀嘆:有才華的年輕人不願意成為數學家
    頂尖數學家哈孔哀嘆:有才華的年輕人不願意成為數學家 2020-11-29 0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呼喚一個偉大搖滾時代的到來
    呼喚一個偉大搖滾時代的到來文/四撇
  • 《隱藏人物》隱藏的黑人女數學家
    她們在種族隔離法律《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仍實行的時代,幫助美國實現種種的歷史性成就。「1943年,頭五名黑人婦女進到這間辦公室時,這裡還是一間隔離的辦公室,並設置專門給『有色女性』使用的廁所、辦公桌和電腦。」黑人作家瑪戈雪特莉(Margot Lee Shetterly)說。
  • 數學家共聚北師港浸大,智能時代數學教育新趨勢
    後疫情時代,教育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影響中小學數學教育?12月19日—20日,由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北師港浸大,英文簡稱UIC)、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智能時代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變革研討會」在珠海舉行。
  • 華為囤700位數學家,最高年薪200萬美元,數學家憑啥這麼值錢?
    文/當年一木在上世紀90年代,華為公司為了招攬一位俄羅斯數學家,甚至開出了年薪200萬美元的天價工資!注意,是美元哦,那個年代,折合將近1600萬人民幣!那麼,華為任正非,為什麼捨得開這麼高的工資來招一個數學家呢?因為這位數學家研究的項目,可以用在3G通訊領域,而那時候華為急需3G通訊技術。為了招攬到這位數學家,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不僅開出天價年薪,還專門在俄羅斯建了華為的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
  • 搞笑的理髮師悖論,愚蠢的數學家
    天才數學家羅素給另一位天才數學家康託爾使陰招,下絆子,用一個羅素悖論險些徹底推翻了康託爾的集合論。德國數學家康託爾創建了集合論,被譽為是建造數學大廈的基石,一時聲名鵲起,風光無兩。要知道文人相輕,理人也同樣相輕,英國天才數學家羅素就天天想著怎麼推翻這座數學大廈,讓他的風頭蓋過康託爾。
  • 天才數學家智商有多高?看完這三位數學家的事跡,才知天才的恐怖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任何社會進步背後都有數學這門學科的影子,而一些頂級數學家更是將數學的發展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時有些研究成果,甚至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在相關數學領域都是無比超前的。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幾位頂級數學家。歐拉是一名瑞士數學家,我們在大學課本上經常能學到許多以歐拉名字命名的公式和定理。
  • 數學家基因|探索稀有遺傳資源
    數學家是自閉症患者,自閉症患者是數學天才,你們可能很熟悉這個概念。當然,這些都是刻板印象,這兩個群體都是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的:數學群體展示了整個神經系統的多樣性,而自閉症群體中的個體在所有學科都有工作,從藝術到科學,以及許多不同的行業。
  • 江小涓: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呼喚適應數字時代的政策供給
    江小涓: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呼喚適應數字時代的政策供給 作者:程暉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指出
  • 一個證明「神」真正存在的阿「三哥」——數學家「拉馬努金」
    今天我們來聊一位被人們稱之為從未來穿越而來的偉大數學家,拉馬努金。拉馬努金之所以被人們稱為從未來穿越而來的數學家,是因為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多達三千九百個非常神秘的數學公式及命題。這些公式及命題一度就像是一個未被發掘的神秘寶藏一樣,被塵封在拉馬努金的筆記中。
  • 天才數學家的終身未婚之謎:有一些人,只選擇了一個科學愛人
    而西方很多數學家卻與此背道而馳,比如希帕蒂亞、E. 諾特、英年早逝的數學家伽羅瓦和阿貝爾、微積分的創立者牛頓和萊布尼茲、柏拉圖、笛卡爾、帕斯卡、達蘭貝爾、戴德金、切比雪夫、哈代和保羅·厄多斯。他們不但沒有先成家後立業,而且終身未婚。那麼促使這些數學家獨居終老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些數學家為什麼不走尋常路?為什麼對於人世間最美麗的愛情敬而遠之?為什麼甘願孤寡一生?
  • 好萊塢、寶萊塢都搶拍的天才數學家
    影片描述印度數學奇才拉馬努金(戴夫帕託 飾),從一個沒沒無聞的貧苦印度少年,努力向上離開家鄉,獨自前往英國劍橋求學,在備受歧視的年代中,獲得英國哈代教授(傑瑞米艾朗 飾)賞識,在數學領域上合作挖掘出許多美好成果,而拉馬努金的發現,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數學家們。
  • 遙遠時代的懷念——日本電影《遠山的呼喚》
    然而彼時的杜丘與真優美,媽媽那頂飄落的草帽與黃手絹,成為某個時代的集體印記。又想到《紅色娘子軍》,禁慾時代的紅色政治敘事體系之外的荷爾蒙衝動催化劑。看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裡的那個橋段更是,黑色幽默式的呈現姜文極為複雜的對昔日自身的遠遠審視。再說姜文幾句,後來他的電影越發走那種故作神秘的、對觀眾不走心且充滿蔑視的敘事,簡直可以歸入到張愛玲、嚴歌苓一類中——都是貴族式的嘴臉。
  • 每日幽默笑話: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越獄的故事
    這則笑話講的是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越獄的故事。3個不同職業的人被監禁了,他們分別是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在某個時刻,監獄長意識到這三個人已經有一段時間沒吃東西了,於是叫上一名警官陪同檢查,他們來到關押工程師的牢房。令它們吃驚的是,牢房是空的,牆上有個洞。「這怎麼可能?」「那堵牆可是結實的混凝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