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共聚北師港浸大,智能時代數學教育新趨勢

2020-12-24 南方新聞網

  後疫情時代,教育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影響中小學數學教育?12月19日—20日,由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北師港浸大,英文簡稱UIC)、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智能時代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變革研討會」在珠海舉行。

  研討會邀請了8位全國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專家、重點學校校長,以及數學科普、文創推廣創新者作主題報告,共同探討智能時代中小學數學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UIC產學研基地數學體驗館試運營作為分會場亮點活動之一,讓不少中小學生沉浸在數學樂趣之中。此外,會議還吸引了20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及中小學校長、教師,研究生及其他數學愛好者參與,收集論文70餘篇。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師港浸大校長湯濤和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黨委書記韋蔚致開幕辭。湯濤提到,本次研討會是北師港浸大與北京師範大學在數學領域的重大合作,也是對近年來北師港浸大致力於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學科普及的回應。後疫情時代對數學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時也將成就全新的機遇。

  韋蔚認為,人工智慧在深刻影響中小學教育的改革方向,並帶來更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她期待此類研討會可以持續舉辦。開幕式由北師港浸大黨委書記、副校長毛亞慶主持。

  結合現代科技,發現數學之美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紛紛走進課堂,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結合,改變了傳統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現代技術與數學教育是如何深度融合的?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湧現了不少新鮮的觀點。

  湯濤在數學學科建設及數學科普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研究經驗,他認為目前的數學教育培養了好勝心,但沒有帶來激發興趣的好奇心。對於中小學老師和家長來說,要培養有後勁的學生,關鍵是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在主題報告「如何讓中學生感受數學之美」中,湯濤校長以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趣味為切入點,探討了通過使用科學軟體、3D列印、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使數學「看得見、摸得著」。他還提到,希望能與珠海的中學合作,建立有特色的數學博物館。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葛軍認為,隨著新課程新高考進程的推進,數學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用「生長教育」的理念引導學生。他建議數學教育本著引導學生「玩數學」的意旨,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與學習動力。他還介紹了數學學習、促進思維生長的實踐案例,希望通過對生長數學教育的探索,提高數學基礎教育水平,培養出更多的原根創新型人才。

  廈門大學陳景潤數學特聘教授林亞南則提出數學教育可以引入「益智活動」的觀點。目前,國內有關益智遊戲和益智玩具走進校園的實踐相對而言並不多,通過益智活動讓學生發現隱藏其中的數學原理,為數學教育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人大附中聯合學校總校副校長周建華認為,教育應該圍繞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展開。他提到,授課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提問,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深度學習的機會,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從而克服「套路」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克服「經驗」文化,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克服「魔術」文化,發展學生高階思維;克服「應試」文化,著眼學生終身發展。

  西交利物浦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劉剛認為數學教學應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他從科普角度介紹數學的直觀化、可視化,以及人工智慧展覽,建議教師可以激勵學生發現生活中數學的美感。對於當下熱門的STEM教育,他認為應該通過實際動手或者動腦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科技發展,體會藝術美感。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曹一鳴指出,智能時代的來臨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願景,關注學生面向未來發展所必須的核心能力,注重能力導向已經形成共識。對於數學學科的教育,曹一鳴指出,應當建立數學學科能力框架,構建數學核心知識圖譜,關注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教學與測評,使其真正做到可教、可學、可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結合數據分析,以便更加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從而進行精確的幹預和指導。

  本次研討會除了八場主題報告會,還設有分會場,圍繞「中小學STEM與跨學科整合」「數學建模及其教學」「中小學數學課程考試與評價」「數學文化、數學史與中小學教學」等主題,組織論文分享等四十八個分組交流活動。

  玩轉體驗館,發現數學之趣

  本次研討會分會場,圍繞「中小學STEM與跨學科整合」「數學建模及其教學」「中小學數學課程考試與評價」「數學文化、數學史與中小學教學」等主題,組織論文分享等四十八個分組交流活動。

  作為分會場的特色活動之一,位於港灣一號科創園的UIC產學研基地數學體驗館試運營,舉辦了《數學文化》期刊推介、Imaginary展覽、數感空間站趣味課堂、數學實體模型、益智教玩具等數學科普活動,引導家長與中小學生動手體驗,體驗數學之趣。不僅現場學生沉浸其中,線上直播的參與率也達到了萬餘人次。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通訊員 羅詩冰

相關焦點

  • 在北師港浸大,有這樣一群特殊的「父母」
    每年九月,新生們告別父母,在北師港浸大(UIC)開啟新的旅程。為了讓他們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學校為他們建立起了一個個特殊的「家庭」,他們迎來了自己的「組爸」「組媽」——朋輩導師。這是一對怎樣的「父母」呢?
  • 中小學數學如何變得更有趣?原來可以這樣「玩」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國頌 通訊員 羅詩冰教育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影響中小學數學教育?12月19日-20日,由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北師港浸大,英文簡稱UIC)、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智能時代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變革研討會」在珠海舉行。體驗數學樂趣 受訪者供圖隨著科技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紛紛走進課堂,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結合,改變了傳統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 為何美國人數學很差,卻出了那麼多的數學家?中國數學教育差在哪
    這樣一個盛產科學家與數學家的國家,數學能力怎麼可能真的那麼不好?「數學是打開科學之門的鑰匙」。而這個結論不禁讓人想要探索,為什麼美國學生的數學那麼差,卻能包攬一半的諾貝爾大獎,而中國的教育又差在哪?其實歸根結底,美國的教育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而其數學教育的重點也與我國很不相同。
  • 時代呼喚數學家
    任正非提到了數學對於華為的實際貢獻:華為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華為終端每三個月換一代,主要是數學家的貢獻…… 雖然人工智慧乍一聽和計算機的關係比較大,但是它的基礎是大數據與算法,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數學工作。
  • 大數學家拍「色·戒」:他將數學大統一公式紋在女主小腹上
    愛德華·弗倫克爾(Edward Frenkel)2010年,一部名為《愛與數學的儀式》的電影在法國等地上映。這部畫風與《色·戒》相近的電影片長只有26分鐘,製作也稱不上精良,但卻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導演與主演是一位大數學家。
  • 著名數學家雍有舉與他的IT數學研究歷程
    雍有舉教授出生於1979年9月,祖籍河南信陽,曾任職國家級出版社編審,現任職河南省IT數學研究所所長,著名數學家,河南省教育名片個人榮譽獲得者,IT數學發明者和開創者。近年來他所著《數學改革實驗課程講義》已成功出版發行,他發明的IT數學及連環優勝學習法在全國為首創。他的IT數學和《數學改革實驗課程講義》能讓六至十八周歲青少年學生通過短期培訓學習,擁有考試不用演草紙超常本領,對一般計算題1-2秒脫口而出答案,一般應用題僅用幾秒鐘即可解題,即使難度較大的綜合證明題也僅用十餘秒鐘,絕大多數學生做題速度與準確性遠遠超過在校大學生。
  • 為什麼美國人的數學這麼爛?卻出很多數學家,或許我們被「騙」了
    不過有一個現象很奇怪,美國人雖然數學差,但他們的科技卻非常領先,而且還出了很多數學家,這就很讓人費解了,難道他們隱藏實力了?讓我們看一下在美國街頭採訪路人數學的視頻看過視頻後,更是讓人們相信了美國人數學很差,但是為何他們會出很多的數學家?而我國的數學家卻少之又少呢?
  • 諾貝爾設立五項大獎,為何沒有數學獎?未婚妻真與數學家私奔了?
    諾貝爾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諾貝爾居然沒有設立數學獎。要知道,數學是科學界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很多理工科學術上的突破,都要以數學為基礎。為何諾貝爾卻不肯設立數學獎呢?坊間說法在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諾貝爾的未婚妻,在與他結婚前一星期,被瑞典數學家斯塔.米泰-萊弗勒引誘,最終拋棄諾貝爾與其私奔。諾貝爾為此傷心欲絕,因此在臨終設立諾貝爾獎時拋棄了數學。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翻閱史料,並非如此。
  • 我們需要怎樣的數學教育?
    如果對數學概念創造過程中的思想之舞沒有深刻認識,就無法充分領悟數學的優雅和美麗。這個過程不像看上去那樣難,但是需要徹底改變我們講授數學的方式。我們需要在教科書中至少納入一些錯誤的假設、推理和結論,讓學習者在接觸現代形式的定義之前體驗到這些。我們需要像講故事一樣寫教科書,讓書中的角色經常被難住,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職業數學家每天都要用到這些策略,但是在教科書中和課堂上很少拿出來討論。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今天,我們就先來探討下「數學天賦」。果仁媽邀請了數學家Yilong和她的太太邱天,請他們一起來聊聊「學好數學,是否真的需要天賦?」以及「數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文章深入淺出,對數學學習的方法解剖得非常精闢,千萬不要錯過。
  • 頂級數學家有多牛?印度數學家留下一個筆記本,至今人們都沒搞懂
    哈代,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數學家,華羅庚就是他的弟子之一。能夠讓哈代都感到嘆為觀止的,其實只是印度的一個數學愛好者。他的名字叫拉馬努金。「拉馬努金是印度在過去一千年中所誕生的超級偉大的數學家。如果人們能夠證明他寫下的公式,往往就能得到一個巨大的獎賞,甚至登上屬於自己的數學高峰。比如比利時數學家德利涅在1973年證明了拉馬努金1916年提出的一個猜想,並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菲爾茲獎。
  • 一位美國左翼數學家的時代與命運
    李·洛奇博士(Lee Lorch,1915-2014): 一名美國數學家,一位戰後左翼活動家。他被稱為「美國非裔數學家的導師,」 亦被後人冠以「數學界的良心。」
  • 被時代辜負的天才——21歲即去世的數學家伽羅瓦
    第二天,這位智力值滿點幸運值為零的年輕人,死在了決鬥現場,但是他在黎明前絕望的最後時刻寫下的東西,一勞永逸地發現了一個折磨了數學家幾個世紀的謎團的答案:在什麼條件下一個方程有解?」        他就是數學天才伽羅瓦。
  • 葛軍在高考數學領域這麼出名,為何他卻沒有數學家身份?
    葛軍在高考數學領域這麼出名,為何他卻沒有數學家身份?說起高考數學,葛軍就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葛軍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所出的幾份高考數學試卷難倒了一大批考生,讓很多考生欲哭無淚。那麼,葛軍為何要給高中生出這麼深奧的題目呢?
  • 我們需要怎樣的數學教育?|展卷
    職業數學家每天都要用到這些策略,但是在教科書中和課堂上很少拿出來討論。本書的主題就是:討論從模糊和定性到精確和定量的過程,或者說,如何自己發明數學。我所說的「發明」不僅僅是創造新的數學概念,還包括學習如何重新發明已經被其他人發明了的數學知識,從而獲得對這些概念更深入的理解。
  • 靠刷題去學習的數學,中國教育最「失敗」的學科?
    與之相對的,是另一個事實:縱觀世界範圍內的獲得菲爾茨獎的頂端數學家,有很多人在青少年時代曾獲國際數學奧賽獎牌;但中國大量的奧賽獎牌獲得者,卻沒有一個獲得菲爾茨獎或阿貝爾獎等重量級國際數學大獎。更有人說,中國的數學課堂上壓根就沒有數學!背後的意思是,我們的孩子可能計算能力好,公式定理記得牢,卻唯獨沒有數學思維。
  • 頂尖數學家哈孔哀嘆:有才華的年輕人不願意成為數學家
    頂尖數學家哈孔哀嘆:有才華的年輕人不願意成為數學家 2020-11-29 0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數學家的故事|數學之父——塞樂斯
    塞樂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
  • 中學數學在線教育平臺
    我們將現代教育方法和大數據、AI人工智慧結合,將線上學習和線下課堂結合,將線上和線下課教資源研發一體化、標準化,全面布局基礎教育領域服務市場生態體系建設。初頁:這個項目的主要產品/服務是什麼?有什麼亮點?
  • 數學家相聚西湖大學:數學或是和外星人交流的「本質語言」
    如果將數學分為兩大陣營——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數論便是純粹數學的典型代表。幾天來,西湖大學的雲棲校區裡,聚集了一群痴迷於純粹數學的專家學者坐而論道。在您眼裡,什麼是數學之美?我的母親就是數學家,從小耳濡目染地長大。但我自小喜歡數學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簡單。數學是簡單的,這裡是說在數學的世界裡,對錯是絕對的,它的標準很簡單,不會摻雜數學之外的因素進來。2. 在您看來,數學作為基礎學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數學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