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農產品由於存在保鮮和腐爛問題,影響農民收入的彈性最大,如果生鮮農產品無法及時銷售,生鮮農產品損失可達20%-30%,而這一損失主要由農戶承擔。不僅農民,對於更多的生鮮電商來說,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產地倉。
產地倉是什麼意思?
產地倉,是指大的零售和物流企業在供應商產地就近建設倉庫,供應商就近送貨入倉;
通過企業具備的運輸資源,使物流集約化、規模化,實現從產地倉向分撥中心、轉運中心的多頻次、小批量的連續補貨。
阿里「產地倉」落地,數字農業能改變生鮮戰局嗎
一、降低物流成本
產地倉可以優化備貨結構,提升現貨率,縮短訂貨前置期,降低雙方物流成本,提升緊急訂單處理能力,實現共贏。
就拿阿里巴巴來說,隨著西安產地倉的正式運營,阿里巴巴全國五大產地倉,全部在今年內建成、運轉。
該模式的作用,是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並且按銷售終端區域,實現整車集中發貨,實施調配生產計劃。
這種模式的出現,為阿里整個農業體系構建了一張高效的供應鏈網絡。不僅降低了物流成本,還可以利用農產品綠色通道等優惠政策,提高快件處理時效,同時也讓消費者得到實惠。
二、緩解農產品的損耗
數位化,是阿里巴巴的產地倉最大特色,可以大幅緩解農產品的損耗問題。
據了解,阿里產地倉數位化中控室,可隨時了解農產品數據和入庫情況。
生鮮水果被送上四通道的分選設備,如同排隊做CT一樣。
光電分選機,可以測出每一顆水果的果面光潔度、酸甜度、是否有黴斑、劃痕等。
至於水果果徑,更可以精確到毫米,重量精確到0.5克。
從這個意義上,產地倉是農村優質農產品進城的「檢測儀」和「助推器」,通過這樣的檢測,農產品會被篩選分類,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據估算,產地倉的出現,可以把生鮮農產品的損耗率從20%-30%降低到10%,把這部分利潤「還」給農民。
三、提高生鮮農產品分揀效率
效率,是產地倉的關鍵因素。
傳統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生鮮農產品想要轉變成商品,需要涉及分選、品控、裝箱、打單等諸多流程,而且人工分揀效率還很慢;
而數位化和自動化的產地倉,完成以上一系列的流程,只需要兩分鐘。
再對於人力分揀,在昆明產地倉的雙通道分揀線上,熟練的工人分揀水果,一天最多能分揀出450公斤水果;
而阿里產地倉分揀線,一小時就能將7噸水果「分門別類」,效率是前者的124倍。
總的來說,產地倉是生鮮零售企業,在成熟系統基礎上進行的供應鏈優化嘗試,也是供應鏈上下遊協同項目新的開始,產地倉更像是水果保鮮箱,高效並不會讓農民失業,現在看來優勢很多,至於產地倉未來發展如何,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