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遍不行我再讀一千遍,一千遍還不行我繼續再讀一千遍。你要是真有這樣的恆心、毅力堅持下去,你必定開悟,沒有不開悟的道理。遇到瓶頸不能突破,將悟未悟,這個時候就是感,佛菩薩有應,佛菩薩會幫助你。佛菩薩能觀察你的緣,用什麼方法把這個關口給你一挑破,豁然大悟。
我們對於一部經書,讀誦遍數多了心清淨,心愈清淨經中無量的妙義自然能現前。不要去求,屬於自然的就對了;如果有心去求,往往意思就變了,會變扭曲了。我們開經偈上所說的,「如來真實義」,真實義不是求的,為什麼?求是妄心,妄心跟真實不相應。沒有求的心,這個心是真心,真心與真理相應,意思自然出來。
如果是《無量壽經》、《彌陀經》可以禮拜阿彌陀佛,《普賢行願品》可以禮拜普賢菩薩,拜上幾百拜這意思都出來了,好像泉水往外湧,寫都來不及。這個經驗我們很多,常常有,這感應;你要求就不行,決定求不到。所以老師教我們四個字,「至誠感通」,不通,不通就是求感應,用感應的方法來把它通達無礙。
用什麼感?用誠,至誠,真誠到極處,感應就現前。這我們一生當中常用,特別是在初學的時代,初學的十年當中常有這個事情。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不要勉強去記,勉強去記用的是妄心,就是一味真心,不記得沒有關係,人家一問,自然就起來了。沒有人問不知道,一問自然起來,不用去思惟,不用去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