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每當這激昂的旋律在電影《地道戰》中響起時,冀中軍民所創造的神奇的地道戰,就會一次次將熱愛祖國的人們鼓舞得心潮澎湃。
一根壘球棒就可以堅守的陣地
出入口、出擊口、卡口、翻口、陷阱、地堡、明暗槍眼、「迷魂陣」……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哈裡遜·福爾曼怎麼也不會相信,靜謐的村莊下,竟有一個龐大的陣地體系。
福爾曼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新聞記者,1944年9月中旬,他隨採訪晉綏根據地的中外記者參觀團觀摩了八路軍發起的汾陽戰鬥。戰鬥間隙,記者團參觀了抗日軍民集結和休整的地道。
「地道的入口就在一個荒廢的山洞裡,類似這樣的山洞在村裡有好幾千個。地道由許多人工洞口連通起來形成一串豎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裡邊自衛是容易的,只要一根壘球棒就夠了。」福爾曼用美國式的想像對地道戰讚不絕口。
在地道戰的發源地——冀中軍區,他的同胞艾斯·杜倫中慰則在地道中親歷了與日軍的戰鬥。
1944年底,杜倫作為盟軍觀察員,專門來冀中考察裝備簡陋的八路軍,在敵後是如何站住腳和消滅日軍的。他是一位崇尚大炮和飛機的軍人,認為日軍攻擊力僅次於美軍,是世界一流的,對地道戰能否抵擋日軍表示懷疑。
1945年1月21日,他在任丘(今任丘市)考察時,遇到日軍突襲。與他在一起行動的冀中軍區九分區司令員魏洪亮和政委王道邦,決定趁夜轉移到附近的皮裡村地道。
杜倫很不情願:「既然轉移就應該轉移到大炮射程以外,皮裡村離這裡只有幾裡,大家的生命安全仍然沒有保障。」
拂曉,六七百日軍突然把皮裡村團團圍住。正在炕上熟睡的杜倫被推醒。下地道時,不想杜倫身體肥大,鑽到一半就被卡住了,把洞口堵得死死的,急得他「上帝、上帝」直叫喚。群眾推的推、拽的拽,硬是把他送進了地道。
日軍發現多個地道口,用盡了煙燻、水灌、挖掘和施放毒氣等伎倆,都沒能得逞。日軍抓住房東盧大娘,砍去她4個手指,也沒能逼出任何情報。魏洪亮司令員的妻子肖哲,為了不暴露地道,用乳頭堵住自己8個月大的孩子,孩子不幸被憋死在懷中。
仇恨激怒了抗日軍民,地道內外互相配合,打死打傷日軍幾百人,迫使其狼狽而逃。
杜倫脫險後,對時任冀中軍區司令員的楊成武說,「冀中的地道是萬能的,冀中的老百姓頂好頂好,中國一定勝利!」後來他每到一村,首先要問這個村有沒有地道,住的房子有沒有地道口,才放心住下。
「地下長城」裡竟有看守所和報社
1944年秋,楊成武出任冀中軍區司令員。他系統總結了地道的構築以及戰術、技術等方面的經驗,寫成《冀中平原上的地道鬥爭》一書,以秘密文件油印下發各地,指導軍民把地道發展成了可以大量殺傷敵人的戰鬥堡壘。
美國記者亞·諾爾曼這樣談到對晉察冀的印象:「對於大多數美國人,戰爭是一種坦克、飛機、艦船和大炮史詩式的鬥爭。我卻從世界的另外地方歸來,在那裡,從布滿機關門洞和秘密人口的隧道進行著戰爭的(中國的地下城市)。」
據1944年冬的不完全統計,冀中抗戰地道有1.25萬公裡,從冀中推廣到晉綏乃至整個華北敵後,更是名副其實的「地下長城」。冀中軍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地下開創了一片功能齊備、內容豐富的新天地。
▲地道戰模擬圖
「地下長城」首先是一個戰鬥堡壘。李恆太說:「冉莊的地道有4條主幹線路、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村外與孫莊、姜莊、隋家墳和河坡等村相接,全條30餘裡。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內設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和指路牌等,形成了能打、能藏、能機動的陣地體系。這一陣地體系還與地形、村落結合起來,構成了房頂、地面、地道和沿村、街道、院內縱橫各三層的交叉火網,輔以野外地道為紐帶,把村莊、野外、地道組成一個連環的作戰陣地。」
「『地下長城』還是抗日軍民的兵工廠。冉莊兵工廠原來在地上,被日寇發現破壞後移入地下,冉莊軍民先後在這裡製造了1200個地雷、2500顆手榴彈和5000多發翻火子彈,有力地支持了打擊日寇的鬥爭。至今參觀者還可以看到鑄造、鍛軋和機加工等地下車間。」時任冉莊婦女自衛隊隊長的張景芝老人說。
除了工廠,地道裡醫院、報社、電臺和看守所一應俱全。獻交縣(今獻縣、泊頭市一帶)軍王莊建立的地下醫院,先後收治600多名傷病員,躲避了敵人多次搜查。冀中軍區的《前線報》建在深澤縣和安平縣交界的李莊野外,上邊是莊稼地,下邊放著印刷機器,工人就在地下印報。欒城縣抗日政府還在溫家莊挖了個地下看守所,解決了隱蔽條件下對漢奸特務的關押、審問問題。
地道戰的威力竟讓日軍畏戰自殺
1942年夏,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5萬餘日軍,對冀中進行「十面出擊」、「鐵壁合圍」大「掃蕩」,妄圖消滅抗日軍民的主力和領導機關。
呂正操將軍曾這樣描繪宋莊戰鬥:
宋莊位於深澤縣東北15裡,約有400戶人家,每座院落都有土坯牆圍著,並有地道相通,極利於進行村落戰。1942年6月9日凌晨,冀中軍區二十二團兩個連、警備旅一個連和藁無、晉深的兩個遊擊大隊進駐設伏。
7點多鐘,在30餘名騎兵引導下,一支300多人的日軍大搖大擺向宋莊走來。距陣地30米時,二十二團團長左葉下令射擊,敵軍官應聲落馬,騎兵也無一生還。事後得知,擊斃的軍官,是敵人真渤特區新任司令官坂本旅團長。
敵援火速從無極、安平、饒陽趕來,分東、北、西三面包圍宋莊,最多時有2500多人,在數十門火炮、幾十個擲彈筒和百餘挺輕重機槍的掩護下圍了過來。
抗日軍民利用地道,嚴守三不打命令,即敵人不到50米以內不打,不是成群敵人不打手榴彈,不發動集團衝鋒不打機槍,充分發揮近戰和地上地下立體工事的威力,打得敵人鬼哭狼嚎、屍橫遍野,不少敵人紛紛把子彈埋在土裡,以免再次衝鋒。
6月10日凌晨4時,抗日軍民將傷員在地道裡隱蔽好後,分兩路輕鬆突圍。
是役,打退敵人近40次進攻,打死打傷日偽軍1200餘人,我軍僅陣亡32人,傷41人,消耗手榴彈2130顆,步槍子彈1000餘發。
馬堡日軍一個中隊攻打宋莊後,僅剩28人,中隊長因恐懼自殺,7名士兵相繼效仿。那些參加過南洋作戰的士兵嘆息:從來沒有打過這樣苦的仗,一個村莊的爭奪戰,「皇軍」竟損失了這麼多人,真不值得。
冉莊附近的日軍經過多次失敗後哀嘆:寧繞黑風口,不在冉莊走。
1992年,日本一家電視臺來拍攝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和遺址。電視臺一位負責人說:「我們要研究中國人創造的地道戰奇蹟,並讓日本人永遠記住這段軍國主義擴張的歷史。」
總結了地道戰經驗的楊成武將軍,把這一戰術用到了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挖了長達1250公裡的坑道和6240公裡的各種塹壕、交通壕,在陣地戰中殲敵53.32萬人,接近五次戰役中總殲敵數的3倍。
——摘編自《改變歷史的那一刻》 賈永 李雪紅主編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
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