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黨建+社區警務」,片警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

2020-12-28 平安湖北

今年,針對抗疫中暴露的基層治理短板,黃岡市加快警力下沉,探索「黨建+社區警務」模式,片警正成為推動基層治理升級的重要力量。

義警隊伍壯大了

就像社區有了派出所

在黃岡市高新開發區虹橋社區,不少居民有事沒事愛到警務室「串個門」。他們管社區民警喬美寧叫「喬所」,小喬總是搖手,「我不是所長,就是個社區民警。」大家並不改口。

在退休職工喻冬梅看來,這個美女民警常駐社區,手下兩名輔警、3支義警隊、一批網格員,治安巡邏、調解服務樣樣行,「就像社區有了個派出所。」

喬美寧今年5月剛來時可不是這樣。「社區就一名兼職輔警,警務室的門常常鎖著。」她回憶。

小喬原在黃岡市公安局警令部當內勤,響應動員下到社區。她爭取上級和社區黨委支持,確定兩名專職社區輔警,把警務室面積擴大兩倍,升級信息系統,讓居民不出社區就能辦理大部分公安業務。

虹橋是黃岡市第一個企改社區,6465名常住居民大都是改制企業的職工,居住分散,沒有物業管理,電動車被盜等案件時有發生。

「黨建引領,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依靠群眾。」喬美寧著手打造3支義警隊伍。

團雲山小區樓棟不多,卻有4個無人值守的出入口。警務室動員出入口旁邊的餐飲店擔任商鋪義警站,掛上顯著標識,店員繫著有義警標識的圍裙,構成外圍值守力量。

社區退休老人多,警務室組建老年義警隊,十幾名大爺大媽頭戴藍色義警帽、身著閃光背心,由民警或輔警帶隊早晚在社區巡邏,構成流動值守力量。

一些熱心的年輕人則組建青年義警隊,平時負責社區信息搜集,遇到重要案情配合民警工作,構成機動值守力量。

此外,社區原有的網格員、樓棟長和小區保安等也被納入。

「社區平安靠警務室幾個人怎麼都不夠,把群眾動員起來,才能根本解決問題。」喬美寧感受很深。

短短幾個月,虹橋社區警情迅速下降,9月至今再沒發生盜竊案。

依靠社區黨組織

片警不再「單打獨鬥」

在黃州區建新社區,民警張明昭是居民口中的「張書記」。今年9月,該區組織部門下文,社區民警統一兼任所在社區黨組織副書記。如今,建新社區黨委開會,這名穿警服的副書記都會報告治安防控工作,並對重大決策提出建議。

建新社區位於城郊,是全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範社區,轄內34家機關事業單位組建了社區聯席黨委。「一開始,我就主動依靠黨組織力量,而不是單打獨鬥。」張明昭說。

今年4月剛到社區,就碰到棘手事。網格員報告,東方華府小區3家餐館油煙擾民,十幾名居民準備上訪。

張明昭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通過社區聯席黨委,他請來區消防、城管、市場監督、生態環境等部門負責人,與居民代表、餐館業主、房東等一起商談。

剛開始,居民情緒激動,要求關閉餐館,但3家餐館都是合法經營,雙方立場差異巨大。張明昭配合相關部門反覆調解,宣講政策,最終確定:由房東出資改造餐館煙道,油煙不再影響居民生活。

建新社區有居民近3萬人,社情複雜。擔任社區黨委副書記後,張明昭整合資源更加方便,小小社區警務室後面,是24名網格員、數百名中心戶長以及1593名下沉黨員的強大力量。

乾片警前,張明昭是一名特巡警。「那時辦案,法律條文清晰,執法剛性強。」他說,在社區工作,碰到的多是居民糾紛、求助,需要以柔克剛,藉助社會力量解決。

警力向基層聚集

社會治理更高效

今年以來,黃岡市已有300餘名民(輔)警下沉社區。9月下旬,市公安局出臺加強社區警務工作意見,提出到今年底,派出所警力必須佔到總警力45%以上,社區民警佔派出所總警力不低於50%。

「警力向基層聚集,目的是追求更高效的社會治理。」黃岡市副市長、市公安局長上官福令說。

據統計,目前黃岡市公安接警量中,涉及刑事、治安案件的佔比不到30%,超過70%是群眾糾紛和求助,其中很多是重複報警。「需要大量警力處理這類報警,不僅效率低,群眾還不滿意。」黃岡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李畢文認為,通過「黨建+社區警務」,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可以騰出警力辦理大案要案,改進便民服務。

儘管警民比例在全省市州中算倒數,黃岡市仍堅定推動警力下沉。「派出所民警實行缺一補一,借調需經局領導同意,非特殊專業的新進民警,必須在派出所幹滿3年。」黃岡高新區新港路派出所所長塗新斌說,這一系列措施,讓基層民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彰顯。

據介紹,黃岡正全面做實社區(村)警務室,社區民警兼任轄區黨組織副職工作有序推進,以輔警、治保主任、網格員等為骨幹的社區警務團隊加緊建立,社區警務與基層黨建的融合加快推進。

最新統計顯示,9月份,黃岡公安接警量中涉及居民糾紛、求助的比例下降5%以上,社區(村)化解矛盾糾紛作用增強,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素材來源:平安黃岡

相關焦點

  • 創建「楓橋式派出所」丨沙坪垻公安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初見成效
    重慶市沙坪垻區陳家橋街道學林社區的劉阿姨高興地說到。今年4月,她所在的社區,來了一位由陳家橋派出所社區民警擔任的黨委副書記。同期到街道各個社區上任的,還有派出所選派的4名優秀黨員社區民警。這是沙坪垻區公安分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城鄉社區警務戰略,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生動實踐。
  • 太倉瀏河鎮:「黨建+」鏈出基層治理新格局
    這一「最+」黨建帶動的全村黨群共治新格局,成為瀏河鎮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鮮明樣本。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關鍵在於抓住關鍵處、找準突破口。瀏河鎮將發力點選在了黨建上,以黨的建設為引領,謀劃基層治理創新。
  • ...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暨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試點成果交流會在下城...
    毛溪浩部長的講話圍繞「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聚力共建美好家園,把社區組織打造成居民離不開的組織」主題展開。他首先從五個方面對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試點工作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基層基礎更加夯實。   ★聯繫服務更加精準。   ★多方共治更加融洽。   ★改革創新更加有力。   ★條塊協同更加緊密。
  • 黨建統領凝聚向心力 基層治理構築同心圓
    2018年以來,四川省廣安市公安局廣安區分局廣福派出所按照市區部署,聚焦「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目標,以探索推行黨建「四聯」活動、「1245」工作法構建基層共建共治新格局,傳承楓橋經驗、融入廣福元素,全力創建新時代「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有力彰顯了「基層治理得提升、人民群眾得實惠」的良好效應。
  • 【時代楓橋 公安力量】合陽 | 創新發展「楓橋經驗」 提升社會治理...
    始終把堅持好、發展好「楓橋經驗」作為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牢牢把握「四句話,十六字」總要求,將創建工作上升為「一把手」工程來抓,通過召開現場會、座談會、觀摩會,查問題、找差距、尋亮點、謀創新,強力推進派出所警務智能化、執法規範化、保障標準化、隊伍正規化建設,推動「楓橋經驗」在合陽落地生根。黨建引領,共建共創。
  • 社區的力量:基層社會治理的守正與創新
    看起來城鎮裡最大的力量不是混凝土建築群,而是社區。政府的治理資源是否應該更多地向基層調整充實?我們是否能夠理性地理解和運用社區的力量?什麼是社區社區的概念,是費孝通等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於20世紀30年代初自英文「community」一詞引入的。英文的原意大致為「共同體」或「親密的夥伴關係」。
  • 濟南杆石橋街道:黨建引領激活社會治理「一池春水」
    探索「1+367」工作機制,推動基層黨建全域提升。通過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使之成為堅強的戰鬥堡壘,不斷強化社區黨組織統籌協調功能,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多元參與加固社區「韌性」社區是人民群眾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治理面對群眾多樣化的需求,直接關係群眾利益。因此加強社區治理的一項「基本功」就是要鍛鍊社區「韌性」。
  • 半月談|讓紅色基因深植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武漢答卷
    讓紅色基因深植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武漢答卷半月談記者 吉梯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教訓,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要在大戰中踐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 「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佳木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有效路徑
    圖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汲取疫情防控經驗,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有效路徑,引領各方力量聯動共建、多元共治,推動資源、管理和服務重心全面下移,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佳木斯市向陽區建設街道黨工委召開黨建聯席會佳木斯市委就加強網格化管理推進市域基層社會治理印發《指導意見》,市委組織部配套出臺「一方案四意見」,分層分類提出建強網格黨組織、健全黨建考評等6個方面21項具體任務。
  • 我省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亮點掃描
    源頭治理,讓城鄉「網格」成為最小的「平安細胞」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裡」,是黨委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時來到長春市長山花園社區,了解社區黨建、基層治理、為民服務工作情況。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揚州雙橋街道:一張黨建地圖畫出社區治理新...
    2020年,揚州市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為指引,以社區為平臺,以項目為紐帶,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優勢社區為主體,以項目綜合體為執行方,集中力量實施了一批系統化、規範化、可複製、可推廣的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項目,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促進了揚州市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 畫好基層治理同心圓 譜寫區域化黨建「紅色奏鳴曲」
    紅網時刻記者 周昂 實習生 張子禾 通訊員 李雪 長沙報導社區,是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強化基層基礎工作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如何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依託區域化黨建,激活轄區黨員力量,摸清居民真實所需,盤點轄區各類資源,採取社區綜合治理新模式,實現服務供需高效精準對接。一力社區堅持問題導向,以社區基層黨組織為龍頭,採取共建、聯席、分類等方式整合資源,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畫好基層治理同心圓,實現了資源在社區整合、服務在社區拓展、問題在社區解決、民心在社區凝聚。
  • 運行「一警一點」扁平警務工作機制 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能力
    2020年以來,漢濱分局以「雙品培驗」工程為引領,把黨的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面推行「一警一點」扁平警務工作機制,創新實踐「十步工作法」,通過抓重點、找方法、攻難點、補弱點,全力推進入戶走訪、「一標三實
  • 瓊海市:創新城市黨建載體 完善城市治理機制 - 中國城市報-人民網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啟動後,瓊海積極探索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新形勢新背景下,創新城市黨建工作載體,完善城市治理工作機制,不斷提升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水平,城市影響力、知名度、美譽度顯著提升。  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  加強基層黨建頂層設計  作為一項創新性工作,城市基層黨建牽涉面廣、情況複雜,必須樹立系統建設、整體建設的大黨建理念。
  • [市域治理] 博樂市:黨建引領聚合力 基層治理提效力
    群眾點單黨員服務、黨群服務驛站解憂、黨建聯盟共建共治……2020年以來,博樂市以深化城市基層黨建為契機,做強街道、做優社區、做活治理,積極探索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讓各族群眾充分享受到普惠、專業的社會服務。「我經營的百貨店從辦手續到進貨都得到了村裡黨員們的幫忙,解決了我家人手不足的困難。」
  • 張大衛:社區的力量——基層社會治理的守正與創新
    它讓我們不禁反思:1、疫情期間,管理部門大多處於停擺狀態,一些單位的公職人員封閉在家不用上班,但靠加強基層(社區)治理,社會仍然正常運轉。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眾多的疊床架屋的機構確實是必需的嗎?2、政府的治理資源是否應該更多地向基層調整充實?3、看起來城鎮裡最大的力量不是混凝土建築群,而是社區。
  • 天心區開展小區基層黨建工作 引領基層治理
    星辰在線1月8日訊 (通訊員 陳婷) 小區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場所,也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石和神經末梢,寄託著人們對幸福家園的美好嚮往。近年來,天心區文源街道梅嶺社區全力做好小區基層黨建工作,打造黨建引領新模式,努力走出一條新形勢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子。
  • 青島市市北區遼源路街道:黨建引領凝聚基層社會治理合力
    人民網青島7月27日電 2020年以來,遼源路街道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格局。街道把黨建引領貫穿於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打通「神經末梢」,創新治理路徑,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顯著提升。
  • 無錫市江溪街道黨建引領治理「千變」
    近年來,無錫市新吳區江溪街道黨工委緊扣「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主題,積極適應城鎮布局、經濟結構、黨員流向等新變化,堅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互聯互動、創新發展,在加強城市基層黨建方面開展了一些有益探索。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機制的三大蛻變,著力提高了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效應,推動基層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 羅湖區在漁邨社區先行探索「新時代新漁村」走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從「打漁世家」到中國最早的「萬元戶村」,再到今天現代化的花園社區,漁民村留下了改革開放的重要印記,也留下了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深情的足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輝煌成就和深刻變遷的縮影。40年風雲激蕩,漁民村人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勇立時代潮頭,走在時代前列,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發展史,生動演繹了「敢為天下先」的特區精神,也成為「春天的故事」的精彩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