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開春,見「鄰居小李用拖拉機,打爛起蕻的捲心菜做肥料時,我想:多可惜!那該流多少汗水呢!那是隔寒的捲心菜,外圍葉子全凍爛了,只有菜心,整畦整畦正待開花呢!
捲心菜是我喜歡的一種蔬菜。因其狀如西瓜,也叫「西瓜菜」。大多在入秋後栽種。其葉始如冠狀,待長到塌棵菜大時,心始捲起來,後續的葉子在內部生長。隨著內部的膨脹,捲心菜越裹越緊,直至成菜。菜卷心無獨有偶,例如茭菜。但茭菜捲成羊奶子形,而捲心菜卻呈西瓜形、燙母子形、心形,而以西瓜形居多。其葉肥厚且韌。其色不類諸菜,青得發藍近紫,表面透出灰白的煙塵色。似時下流行的西蘭花。
我說喜歡,不僅因為上口甜。還在於稀少。捲心菜其實不名貴,只是生長周期長,農民自留地有限,捨不得,還不如種青菜。當年,我們村也就牧場裡有種。我家因毗鄰而近水樓臺。每年晚稻登場,捲心菜也上市了。牧場的豬農將捲心菜割下來,用榻船運往新寺鎮統購,額外的才賣給附近的農民。一斤也就兩三分錢。此時,「老來青」新米飯剛上桌,香而軟糯,再佐以捲心菜下飯,其爽無比。做農家菜簡便,農民整年忙,哪有這麼講究?滴油少許,煮以水,放些鹽,可矣!放糖當然好,那時少糖,而捲心菜則自帶糖分。我們屁孩整天想著玩,那就舀些湯吧!湯中兼具菜味甜味。
捲心菜在當年,真一身是寶,農民捨不得浪費一葉一瓣。西瓜狀的菜供人下飯,那些青藍色的菜落,被人撿拾去餵豬。那是牛羊享用不到的,牛羊吃野外的草,豬圈著,吃得一高興就長膘,換錢。收割盡了的捲心菜田裡,矗著茬茬菜根。那該是沒用了吧?可奶奶說,等幾場霜後去挖,那根是甜的。當然,山芋也是甜的,那時吃多了山芋的我們,想換換口味。就在上凍結冰渣的田裡,跟著奶奶們挖。奶奶用鐮刀削去根皮,菜根顯出青綠的紋理。奶奶不吃,說牙掉了,咬不動。我們忙不迭地嘎嘣著咬。啊,是甜的!像大頭菜、青蘿蔔。那上面一定有泥星,我們才不顧呢,不就是泥嗎,哪會有毒?我曾問奶奶,捲心菜為什麼霜打後才甜呢?奶奶說,那是因為天冷了,它只能靠自己生出糖來驅寒自保。我想想是的,就像我發了寒熱,奶奶用生薑和紅糖煮水給我喝。有了糖,甜了,身上就不冷了。看來捲心菜跟人一樣。
捲心菜在如今,該是賤物,一如小李賣不掉就打爛作肥。現在的捲心菜品種卻繁多,不僅是西瓜形、橄欖形、拳形,個也小很多。餐桌上,也生出了多種吃法,可以醃製成酸菜,也可在開水裡一汆與紅辣椒拌成涼菜,還可以與其他菜搭配,組成蔬菜沙拉。當然還可以炒著吃。特別是減肥的人們,作晚飯的主食。而我還是喜歡當年的吃法,煸之以油,煮之以水,再以鹽少許佐之。儘管如此,我還是吃不出當年的味道。那不知是捲心菜的品種變了,還是我的味蕾老了,抑或是土壤發生了變化。
但不管怎樣,當看到小李開著拖拉機,犁過滿畈的菜田時,在嘆惋的瞬間,就想起當年挖菜根的事。那白水煮捲心菜和青嫩、甘甜的菜根,在齒頰間流淌出甜甜的味道。那是童年的味道嗎?(湯朔梅)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