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滄海巨變,深圳這座邊陲小鎮已經變身現代化國際都市。從1條公交線路、2輛車,到現在常規公交線路898條,線網總長度3367公裡,日均客流量1000萬人次;軌道交通方面,目前已有10條地鐵線路建成通車,日均客流量達到560萬人次。這些數據充分證明,深圳正在以「品質交通」為抓手,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路。
▲深圳打造高品質交通
國之重器助力春風隧道,新型智慧燈杆彰顯智慧城市
地下約30米處,一條巨型「蚯蚓」每天前進4米,地面上的道路安然無恙、車輛川流不息……曾幾何時,這裡是附近居民的「痛點」、交通通行的「堵點」。擁堵問題怎麼辦?修隧道是可行方案。地質條件複雜如何處理?4800噸重的盾構機來助力!
▲春風隧道是國內在建最大直徑盾構隧道
「推力達2.4萬噸,相當於長徵五號火箭推力的24倍。」中鐵隧道局春風隧道項目黨工委書記陳春彬透露,春風隧道全長5.08公裡,使用的「春風號」盾構機直徑15.8米。
下地、入海、穿山、架橋……如今「飛天遁地」的交通網絡與往昔形成鮮明對比。老一輩的深圳人感慨道,剛來深圳時,這裡一條柏油馬路都沒有。僅僅過了40年,深圳交通路網迅速發展,道路通車總裡程超7000公裡,地鐵運營總裡程近400公裡。
隨著人口持續增加,深圳面臨城市治理承壓明顯、發展空間不足等諸多挑戰。自我挖潛、立體構建,深圳以前沿理念、技術突破推動交通管理創新和品質躍升。
▲僑香路上的智慧燈杆
2019年7月,深圳首條「智慧道路」僑香路揭開面紗。新一代智慧燈杆成為這條「智慧道路」最閃耀的名片。小小的燈杆應用了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集照明、WiFi熱點、信息發布等多功能於一體。「智慧道路」的信號燈可以優化配時,實現「車多放車、人多放人」的感應控制,提升通行效率和出行體驗。深圳市交通運輸局智慧交通處處長徐忠於告訴晶報APP記者。
公交車輛全面電動化,高品質服務吸引市民綠色出行
深圳目前汽車保有量超過353萬輛,其中絕大部分是私家車。多年來,為了緩解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深圳大力推行綠色出行,完善的公共運輸網絡是前提。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於寶明說,深圳正在全力構建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及高品質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運行體系,努力為增強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提供戰略支撐。
目前,深圳有常規公交線路898條,線網總長度3367公裡,日均客流量1000萬人次,高峰期公共運輸佔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2.6%。軌道交通方面,目前已有10條地鐵線路建成通車,日均客流量達到560萬人次。
▲公交車輛實現全面電動化
綠色交通不僅依靠多使用公共運輸,公共運輸本身也得向「綠色」靠攏。電動大巴、電動計程車、電動中巴……在深圳,新能源公共運輸車輛隨處可見。
業內專家算了一筆帳,純電動公交較柴油大巴節能72.9%,年度總節能約36.6萬噸標準煤。以此計算,深圳全市公交每年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5.3萬噸,減少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汙染物排放量431.6噸。
從10年前推廣新能源車輛至今,深圳全市專營公交車輛已全部實現純電動化,純電動計程車比例超過99%。純電動公交及計程車的大規模推廣使用,也帶動深圳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目前深圳還在全力推進網約車、物流車等營運車輛電動化。
全力打造慢行骨幹網,讓騎行變得更加通暢
出了地鐵口,騎上共享單車,輕鬆解決最後一公裡通勤問題。這是不少深圳市民已經養成的出行習慣。
隨著深圳大力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5公裡公交、長距離軌道為主」之外,又開始蓄力打造「1公裡步行到達、3公裡自行車騎行」的「15分鐘微笑生活圈」。2017年至2019年,深圳已建成自行車道約808公裡。
▲讓市民騎行更加便利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9月發布了深圳首部自行車交通發展專項規劃,明確自行車與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並在路權網絡、停車設施、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支持,未來新建及改擴建道路100%設置自行車道。
記者獲悉,為滿足居民多樣化出行需求,深圳今年還啟動了跨區自行車專用道建設,編制慢行骨幹網規劃。未來,騎行愛好者和通勤居民可以通過自行車「快速路」,實現更為順暢的自行車出行。
來源|晶報APP
記者:謝麗雯
通訊員: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