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2020-12-22 健康界

顱內動脈瘤(IA)是一種氣球狀的擴張病變,通常位於顱內動脈的分支處,世界上約3%的人口患有IA。IA破裂會引起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這是一種嚴重的中風,約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死亡,另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生活無法自理[1]。研究顯示,IA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年齡≥50歲的女性其發病率是該年齡段男性的兩倍。值得注意的是,IA存在明顯的遺傳傾向,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顯示,aSAH遺傳易感性為41%[2]

家族性IA在遺傳學中的既往研究[3]

已知IA生成機制與遺傳學密切相關,因此,其相關易感基因是目前IA遺傳學研究的熱點。家族性IA為從遺傳學角度研究IA的發病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家族性IA是指在一級親屬或一級和二級親屬中均出現≥2個親屬被確診為患有aSAH或有未破裂動脈瘤[4]

隨著對家族性IA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多個家族性IA相關基因突變位點。來自日本學者的研究顯示,日本IA家系患者CDKN2BAS基因上的rsl333040位點出現了T等位基因,提示CDKN2BAS基因的第7和第15內含子攜帶的等位基因rsl333040-T可能為IA的相關致病基因,該結果也被其他的學者所證實。該位點上rsl0757278和rsl333045多態性亦與家族性IA發病明顯相關[5]

圖1: rsl0757278和rsl333045多態性亦與家族性IA發病明顯相關

有學者通過DNA連鎖研究得出13個基因位點與IA顯著相關(1p34.3-p36.13,4q32.25,p15.2-p14.3,5q22-q31,7q11,8p22,11q24-q25,12p12.3,13q14.12-q21.1,14q22,14q23-q31,19q13,Xp22),最終,6個基因區域(1p34-36,4q32,7q11,14q22,19q13,Xp22)在2個以上的獨立研究中被發現,證明以上6個區域與IA發生相關,為尋找IA的遺傳學機制提供了有利信息[6]

全基因組分析使家族性IA研究出現新突破

隨著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技術的出現,對家族性IA研究有一些新的發現。IA的遺傳模式尚不清楚,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能是最常見的遺傳方式,在家族性和散發性IA病例中發現與染色體1p34.3-36.13、7q11、19q13.3和Xp22有關,而全基因組研究以CDKN2BAS和SOX17基因的證據最強。

隨著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可以實現對遺傳的多基因模型分析。2020年11月16日,荷蘭學者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發布了一項研究,使用IA的GWAS確定了17個風險位點和遺傳重疊與臨床危險因素。該研究納入了對10,000例破裂和未破裂的IA病例以及300,000例歐洲和東亞血統的對照進行了GWAS,發現了17個風險基因座,其中11個是以往沒有報導過的。這一研究揭示了IA的多基因架構,並解釋了超一半IA病例的疾病遺傳力,揭示破裂和未破裂的IA之間存在高度遺傳相關性[7]

圖2: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dentifies 17 risk loci and genetic overlap with clinical risk factors

1、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對10,000例破裂和未破裂的IA病例以及300,000例歐洲和東亞血統的對照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並使用了最新的技術來分析遺傳基礎結構,包括LD評分回歸、遺傳相關分析、孟德爾隨機化和藥物靶點富集分析。

2、研究結果

在該研究中,發現了17個基因風險位點,其中有11個新基因風險位點,分別為SLC22A5/SLC22A4/P4HA2 (chromosome (chr) 5)、NT5C2/MARCKSL1P1 (chr10)、FGD6/NR2C1 (chr12)、PSMA4 (chr15) and BCAR1/RP11-252K23.2 (chr16)、SOX17、6q16.1、10q23.33、11p15.5、12p12.2、12q21.22和20p11.23。值得注意的是,標記中的突變點解釋了超一半IA病例的疾病遺傳力,且遺傳力是多基因的。破裂和未破裂IA之間的風險位點高度相似,這些特徵之間的遺傳相關性接近100%。

圖3: GWAS薈萃分析關聯結果[橫軸表示染色體位置;縱軸表示該關聯的-log 10(P值)]

3、研究結論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基於單核苷酸突變(SNP)的遺傳力為21.6%,約可解釋了50%以上的遺傳易感性。且有力的證據表明,大多數IA遺傳力是多基因的。該研究的結果進一步突出了IA遺傳結構的幾個主要特徵。首先,研究確定了內皮細胞是IA破裂風險中的關鍵細胞類型。其次,在375個測試性狀中,吸菸和血壓易感性是IA的主要遺傳危險因素。第三, IA與其他中風類型之間以及IA與AAA之間,遺傳相關性是主要驅動因素。最後,該研究發現了抗癲癇藥和性激素在IA中存在多效性特徵。

IA發病機制探索的未來新方向

在許多年前,Frances Murphey描述了Murphey氏突起,指的就是動脈瘤的破裂點(在不規則動脈瘤中),其有時可以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觀察到,動脈瘤不規則對應更高的破裂風險是合理的,對於動脈瘤的形成過程,科學家提出4種假說:(1)形成迅速,並快速破裂的動脈瘤(幾天至幾周時間內);(2)緩慢形成並在幾年內破裂的動脈瘤;(3)形成緩慢,未破裂動脈瘤;(4)動脈瘤形成達到10mm後停止生長。

鑑於IA的高危險性,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探討IA的具體發病機制,以期可做到防範於未然。而GWAS法檢測IA基因風險位點,可確定是否存在相關的位置候選基因,卻忽略了某些未知的與IA發病相關的功能候選基因。相對於其他的測序技術,近年快速發展的WGS技術是利用高通量測序平臺對不同個體或群體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並在個體或群體水平上進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分析,WGS可全面挖掘DNA水平新的和稀有的遺傳變異,可檢測到顱內動脈瘤患者基因組內較大的結構性變異及基因拷貝數變化等,為篩選顱內動脈瘤易感基因,研究顱內動脈瘤發病及遺傳機制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遺傳信息。但是目前採用WCS技術對顱內動脈瘤進行的遺傳學研究及其少見,這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Nieuwkamp, D.J., et al., Changes in case fatality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over time, according to age, sex, and region: a meta-analysis. Lancet Neurol, 2009. 8(7): p. 635-42.

2. Korja, M., et al.,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Nordic Twin Study. Stroke, 2010. 41(11): p. 2458-62.

3. 張振, 趙巖, and 楊新宇, 顱內動脈瘤發生的分子基礎和遺傳學研究進展. 中華神經外科雜誌, 2017. 33(1): p. 103-106.

4. Mackey, J., et al., Affected twins in the 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 study. Cerebrovasc Dis, 2015. 39(2): p. 82-6.

5. Olsson, S.,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tic variation on chromosome 9p21 and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1. 82(4): p. 384-8.

6. Kim, C.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 autosomal dominant locu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through a model-based family collection in a geographically limited area. J Hum Genet, 2011. 56(6): p. 464-6.

7.  Bakker, M.K.,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dentifies 17 risk loci and genetic overlap with clinical risk factors. Nature Genetics, 2020. 52(12): p. 1303-1313.


相關焦點

  • 32個乳腺癌新基因位點被發現!有望預測不同乳腺癌的風險
    近日,一項涵蓋了26.6萬名女性的遺傳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在人類基因組找到了與乳腺癌有關的32個新位點,並且該研究結果首次將這種風險因素與多種具體亞型的乳腺癌關聯起來。目前,這項分析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木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之唯一
    不要擔心咯,小美已經幫你整理好一些最新的文獻,只要你打開電腦或者點開手機,關注「美吉生物 」公眾號,每天就會收穫不一樣的驚喜,讓你清涼一夏。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一下所謂的木豆吧。木豆是何物呢?都研究了啥子呢?小美一一道來。
  • 最小表型分析對重度抑鬱症會產生低特異性的全基因組關聯信號
    最小表型分析對重度抑鬱症會產生低特異性的全基因組關聯信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1 13:17:14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Na Cai等研究人員發現,最小表型分析對重度抑鬱症會產生低特異性的全基因組關聯信號
  • ERCC3,卵巢癌的新風險基因?
    導語:這是在HBOC個體在對ERCC3突變進行全面分析的最大規模研究,也是第一個確定ERCC3是OC的癌症風險的研究。 遺傳性乳腺和卵巢癌症候群(HBOC)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該症候群個體在比較年輕的時候患乳腺癌(BC)和卵巢癌(OC)的風險增加。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703.3.3 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續 703.3.4 生物計算時代的來臨 703.3.5 演化生物學壯大的藍圖 713.4 ENCODE計劃的野心與未來 71結語 724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歷史使命 73引言 734.1 連鎖分析 734.2 關聯分析 74
  • 傳染病的流行和基因有沒有關係?群體易感性研究或許能告訴你答案
    瘧疾與遺傳易感性瘧疾是由瘧原蟲傳播導致的,被認為通過自然選擇在塑造人類基因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等位基因頻率差異的觀察通常被用來激發特定突變的研究。科學家試圖通過比較人群間全基因組等位基因頻率的變化來評估與瘧疾易感性相關的變異是否顯示了選擇的證據。
  • 臉紅不宜喝酒、中國人群甲狀腺疾病風險高 全自主中國人群基因研究...
    4月30日,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MAP)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細胞探索》雜誌發表研究結果,首次報導ChinaMAP一期研究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大醫說」唉呀媽呀腦瓜疼,竟然是顱內動脈瘤破裂!
    行急診CT血管造影檢查最終明確了患者是顱內動脈瘤破裂導致的顱內出血顱內動脈瘤雖然名字帶個「瘤」,其實並非腫瘤,而是腦動脈上的瘤樣突起,突起處血管壁比其他地方都薄,非常容易破裂。介入導管室緊張開展手術時間就是生命,神經外科治療團隊在王曉民主任醫師、劉波副主任醫師的帶領下,迅速制定了治療方案:全腦血管造影檢查以及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但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後
  • Cell亮點:Steven Carr團隊報導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組學研究
    蛋白表達水平和信號通路的異常是腫瘤最常見的特徵,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相比於僅通過基因組分析,蛋白組和修飾組包含了更多的基因無法識別的新信息,這一觀察引出了蛋白基因組學
  • 日本腦神經外科專家村垣善浩:不是腫瘤卻更兇險的顱內動脈瘤
    近些年,腦血管精密體檢的普及增加了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查出率。動脈瘤的發現,一方面可以降低腦卒中引起的後遺症風險,另一方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擔心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否需要馬上治療等。對此,日本腦神經外科專家村垣善浩給出了專業建議。
  • 什麼是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屬於血管類疾病中的一種雖然動脈瘤其中有一個瘤字,但是這個與腫瘤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性質的疾病,他主要就是腦血管壁出現了一道裂痕,然後逐漸出現了鼓一個小泡,那麼這種小泡就叫做腦動脈瘤,那麼通俗一點來講,就是血管上鼓一個小泡,那麼最形象的比喻就是我們給輪胎打氣,打得很足,但是還沒有到爆
  • 華大等機構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登《Nature》封面
    建立無參考序列的基因組比對算法Cactus傳統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依賴於某個基因組作為參考序列建立全基因組比對,進而開展相關的比較分析。例如,363隻鳥類基因組構建的全基因組比對序列總長為981Mb,比之前以雞和斑胸草雀為參考基因組構建的48隻鳥類全基因組比對序列在長度上提升了149%。深圳國家基因庫張國捷教授和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Benedict Paten共同為文章的通訊作者。
  • eLife:深入探究阿爾茲海默病發生的關聯基因 或有望幫助開發新型...
    2020年9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阿拉巴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追蹤了一種在阿爾茲海默病發生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基因,這種名為BIN1的基因早在2009年就被發現與阿爾茲海默病發生有關;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指出,BIN1能幫助調節大腦神經元的活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過度的神經活性
  • 彈簧圈的選擇—第二十五回 復發性動脈瘤問答
    近年來血流導向裝置亦即密網支架的問世使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的理念發生了裡程碑式的轉折,如果說從囊內栓塞到血管重建的轉折以普通支架為標誌,那麼從血管重建進一步到血流重構的轉折則以密網支架為標誌 [14]。對於彈簧圈囊內栓塞技術,術後隨訪的關注點在於動脈瘤是否復發;對於密網支架技術,術後隨訪的關注點在於動脈瘤血栓性閉塞的進度。顯然,專為評估囊內栓塞效果而設計的RRC就不太適合評估密網支架效應了。
  • 注意!當出現P53基因突變被遺傳時,癌症風險恐高達90%!
    in Ashkenazi Jews confers risk of multiple cancer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Abramson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詳細介紹了一種風險較低的TP53突變的潛在影響,包括與一種特殊類型的Li-Fraumeni症候群(LFS)的關聯。
  • Science:從基因表達層面解析為何「男女有別」
    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項目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許多以前未曾以這種方式表徵的組織,來探索人類轉錄組中性別差異的普遍性和遺傳機制。最近,研究人員在Science雜誌發文。為了評估它們的影響,研究人員將這些結果與87個GWAS的基因功能、轉錄因子結合注釋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匯總統計相結合。結果顯示,性別對基因表達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 (在所有組織中,研究人員鑑定了13 294個有性別差異的基因)。然而,這些影響很小,而且主要是組織特異性的。
  • miRWalk2.0在基因的完整序列內搜索可能的miRNA結合位點
    miRWalk2.0的新奇如下:它在基因(包括完整序列以及線粒體基因組)之間的可能的結合位點相互作用信息(包括完整的序列以及線粒體基因組)以及由miRWalk算法產生的miRNA可以通過與位點1至第7位的miRNA的七聚體(7nts)考慮到這些不同的起始位置,因為最近已經確定miRNA也通過核苷酸4至15的退火來調節其靶基因的表達[22]。
  • 西農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世界領先
    研究對分布世界各地的15種代表性牛品種(國內6、國外9種)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進行了整合比較分析近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
  • 研究顯示熬夜或影響基因 增加心臟病中風等風險
    核心提示:英國薩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一項研究顯示,熬夜可能會影響基因,導致人體出現健康問題,增加人罹患乳腺癌、心臟病、糖尿病、抑鬱、肥胖和中風的風險。
  • Science News:最新研究揭曉了基因如何控制人類身高這一重大謎題!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聖露西亞分校的LoïcYengo建議,如果這些缺失的基因對其他性狀和疾病的貢獻能夠被識別出來,則結果可能「為新的生物學提供信息並有助於個性化醫學。」研究小組在本周的美國人類遺傳學學會(ASHG)年會上在線介紹了這項研究。例如,遺傳學家可以通過基因組掃描更準確地評估人們患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