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知難行易,並非知易行難

2021-02-08 虛舟老師
這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知道做不到了,為什麼做不到呢?很多人會認為原因出在自己的行動力上,也有人會批判自己沒有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其實,有時候腿腳之所以邁不出去,不是腿腳本身有問題,而是頭腦出了問題。相比於知易行難,知難行易可能是一個更大的問題。有時你以為自己知道,但實際上你並非真的知道。教練技術之父添·高威曾經在《身心合一的奇蹟力量》當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添·高威一直在從事網球教練的工作,他的一個學員,跟他反饋說自己的反手引拍有問題,總是把球拍揮得太高。添·高威於是問他是怎麼知道這個問題的,對方回答說至少有5位教練都告訴過他這個問題,但自己就是改不過來。於是添·高威便想,他既然知道問題所在,為什麼類似「放-低-你-的-拍-頭」這種指令性的語言無法幫助他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已經有5位教練都告訴他要這麼做了,他為什麼知道做不到?添·高威沒有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而是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評估,給他餵了幾個球,確認了他存在的問題。接著,添·高威把學員帶到一個大鏡子前面,讓他再次做揮拍的動作,並注意觀察鏡子裡的自己。學員按照教練所說的做了,並且拍頭太高這個問題再一次出現,但這次他大吃一驚。「哦,我引拍時球拍確實太高了,都高過我的肩膀了!」他的話裡面並沒有絲毫評判的意思,他只是吃驚的描述自己看到的情況。這是你早就知道的問題啊,已經有5位教練告訴過你這個問題了,而且你自己也說有這個問題,那你為什麼還那麼吃驚呢?顯然,真正的問題是,他並不真的知道這一點。如果他已經知道了,對於已經知道的事情,人們一般不會表現得那麼驚訝。雖然已經上過很多訓練課程了,但是這個學員對於自己引拍太高這個問題,並沒有直接的感受。他的意識始終集中於評判的過程,只是努力想糾正這種「差勁」的擊球動作,卻從來沒有仔細感受過擊球動作本身。當這個學員再次揮拍的時候,他看著鏡子裡自己擊球的動作,自然而然就放低了拍頭,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這就是真知真行,真知即能真行。如果不能真行,那一定是真知上出了問題。正如小帥老師所講的那句話,我們缺的不是學習的能力,而是自我審視的習慣。
如何培養這種審視的習慣呢?復盤就是一種比較好用的方法。這裡順帶廣告一下,歡迎參加我的3.0復盤訓練營F3班,一起解決真知真行的問題。實際上,添·高威沒有直接告訴他的學員該如何做,沒有,他只是做了一個動作,就是讓他的學員真實的觀察自己。有時不是我們真的做不到,而是我們真的不知道。老子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裝作不知道,這是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裝知道,這就有問題了。當我們瀏覽知識付費平臺上的專欄、課程,聽各種的音頻,我們會獲得各種新名詞,眼花繚亂,我們以為我們看到了,就等於我們知道了,實際上這是一種幻覺。當你聽某一個高人跟你比劃各種招式,你以為你會了,但是當你回去真的自己比劃的時候,發覺遠遠不是那麼回事。因為你並非真知。一切沒有行動作為支撐的重視都會假重視,一切沒有行動支撐的知都非真知。你說健康很重要,但是你從來不為你的身體健康做任何努力,直到某一次大病初癒之後,你才真正開始了鍛鍊計劃。這說明前者並非真知,後者才是真知。如果你問100個人健康是否重要,估計101個人都會回答很重要。但這是真知嗎?未必。有人說,不撞南牆不回頭,為什麼不回頭,因為沒有得到真知,都是自以為是。所以,撞南牆有一個好處,撞了之後你通常能得到真知,而真知一定帶來真行。但有時撞一次還不夠,要撞很多次,甚至要撞得頭破血流。更不可思議的是,即使撞牆十年,也不知道悔改,這是最大的悲哀。當你行不出來的時候,你要反思,你的知是否是真知,去哪裡獲取真知,如何得到真知。華為當年為什麼要花幾百億向西方的一流公司購買他們的制度、流程、體系、工具,為什麼?他們在買什麼?實際上是在買這個知。任正非為什麼要讓華為在引進西方管理體系的時候,要先僵化,再固化,再優化,為什麼要削足適履,因為他知道,知難行易。傅高義在《鄧小平時代》中提到,在日本,推動國家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轉折點是「巖倉使團」。從1871年12月到1873年9月,明治政府的51名官員乘坐輪船和火車,考察了15個不同的國家。這些官員來自於日本政府所有重要部門:工業、農業、採礦業、金融、文化、教育、軍事和治安。當巖倉使團離開日本的時候,日本基本上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日本人對外部世界所知甚少。這次出訪,令他們眼界大開,讓使團成員意識到日本與先進國家相比的落後程度是如此之大,對如何進行變革達成了共識。此後,日本開始持續引進新技術、新的組織和思維方式。藉此改造自身,逐漸讓日本走上了一條現代化的道路。對於中國來說也是如此,在改革開放之初,從1977年到1980年,國家派出了很多高層考察團去東歐、西歐、日本以及香港考察,這些考察對國人的思想產生了莫大的影響,為今後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奠定了基礎。在睜眼看世界之前,我們以為我們知道該怎麼做,我們以為我們所做的是正確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想像的世界當中卻全然不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真知可言,有的只是愚昧和自欺欺人。



實際上,知難行易出自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知難行易論,是孫中山轉變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創立的哲學理論,被孫中山稱之為自己「發明」的學說。

孫中山在從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實踐中深深感受到,國人由於受「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等傳統思想的影響,苟且偷安,對什麼事都畏懼不前,所以他提出了相反的論調:「行之非艱,而知之惟艱」。他以美國革命和日本明治維新為例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導,「則行之決無所難」。因此,只要人們能夠打破舊思想的藩籬,就一定能夠奪取革命的勝利,「誠有如反掌之易也」。當今的組織當中,很多都會非常強調執行力,高層往往認為,企業發展遇到了瓶頸或者問題,其原因一定出在員工的執行力上。其實,很多時候,正好相反,不是執行力出了問題,而是戰略出了問題。我的一個研究企業多年的朋友曾告訴我,一個好的戰略必然會考慮到執行的問題,如果一個戰略在制定之初,沒有考慮後期如何落地和執行,那麼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好的戰略。對於個體來說,在著手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能夠把解決問題的方向、推進的步驟、關鍵的節點、落地的流程充分想清楚,那麼其後的執行一定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其執行力也一定很強。實際上,高效的執行力是弄明白、想清楚、想透徹的結果。相反,一切的不作為、拖延、逃避,都是沒想清楚的結果。如果想清楚了,執行力會自動存在,因為真知等於真行。所以,執行力反而不是做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對於學習來說,我們也要想辦法去解決「真知」的問題,不要活在自我偏見的狹小空間之中,避免執迷不悟,開眼看世界,解放思想,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真行」。



相關焦點

  • 馮友蘭:究竟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
    我們不能說,他們無知,我們只能說,他們的知與行不符。他們知他們的行為是罪惡,而行不能改過來。這豈不是知易行難麼?但三民主義中又有知難行易之說。究竟是知易行難呢,抑是知難行易呢?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成了問題。陶行知先生的名字,本來是陶知行。
  • 馮友蘭:究竟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
    他或者先以為知易行難,注重在行,故取名先知而後行,後又以為知難行易,注重在知,故改名先行而後知。究竟他的意思,確是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他把知行二字,顛之倒之,似乎表示他對於知行底看法,先後總有不同。我們可以以此為例,以見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有這個關於知行底問題。有許多人以為知易行難與知難行易這兩個命題是矛盾底。
  • 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人事的艱辛莫不是往上墊墊腳夠到你追求的東西,或許是感情,或許是物質,或許是權力,這也是人類往前發展的不竭動力,諸位看到過《人類群星閃耀時》,那些人類中的精英披荊斬棘的追求,不過是建立在每一步都步履蹣跚的摸索和廝殺。
  • 【3.14】孫中山之死
    孫中山行前在記者招待會以及與一些同志的話別話語中,一直提到關於「危險」的話題,所以讓人一直覺得,孫中山這次北上,因為知道與北方政權政見不同,所以是「抱著必死決心去的」。當時有人猜測,孫中山身體狀況惡化,是與他之前的日本之行很有關係。孫中山當時一公布行程,就引起很多人的揣測:從廣東去北京,幹嘛要繞道日本?孫中山當時給出的解釋是:京津地區陸路不便,航船又沒有好的泊位,所以從日本取道反而更方便。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 孫中山形象遭遇冰火九重天
    矯枉過正的結果,依然是一個片面的孫中山,一個僵化的孫中山,一個單向度的孫中山。  吾國有句老話:捧得越高,摔得越疼。此言關鍵,首在一個「捧」字。知人論世,持平是第一要義。褒貶過當,不是昧於事實,就是昧於良心。捧與罵一樣,最終都可殺人,故有「捧殺」和「罵殺」之說。
  • 電視劇《孫中山》臺灣開播
    》臺灣開播2001年08月02日11:09:11 南方網    南方網訊 繼《桔子紅了》之後,臺灣公視於7月30日再推歷史大戲《孫中山》,分別飾演孫中山及黃興的趙文及梁冠華,以及飾演宋家三姊妹的鄭錚、朱媛媛及劉玉婷等主要演員再次聚首,面對臺灣媒體顯得落落大方,演員們異口同聲地表示,這次參與歷史劇
  • 【中山畫傳】看國父 孫中山波瀾一生的革命畫卷,全彩珍貴照片首發!
    1904年,美國時正施行排華法案,4月7日孫中山自夏威夷往舊金山時,遭美國移民局扣留,中山乃保留美國籍。以免被遣歸清國,無法革命。孫中山與日本革命友人的合影,中立者宮崎寅藏,曾助國父惠州舉義。孫中山與梅屋莊吉夫婦合影,梅屋莊吉鼎力襄助國父革命事業,並供給國父流亡日本一應物資,更於武昌首義派攝影師赴前線錄製《辛亥革命鱗爪錄》,今日所見辛亥革命鏡頭,多出其手。
  • 陳炯明為什麼要背叛孫中山,真正的分歧在哪裡?
    在人們印象裡,他是背叛孫中山的反動派,罪證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轟總統府」事件,逼得孫中山化裝逃往上海。然而,實際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孫陳二人為何決裂?  陳炯明與孫中山因護法運動而開始合作,這裡的「法」是指孫中山1912年3月11日實施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當年的孫中山對陳炯明的品德一直很欣賞,他曾感慨說:「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 愛的見證:孫中山宋慶齡婚姻誓約書
    熱戀中的孫中山向宋慶齡求婚。宋慶齡對這樁婚姻是渴望的,她向孫中山表示:「經過長期、慎重的考慮,深知除了為你、為革命工作,再沒有任何比這更使我愉快的事……我願意這樣獻身於革命。」但是,由於年齡差距,宋慶齡怕父母不同意,表示要徵得父母的同意。宋慶齡到上海,向父母提出了與孫中山結婚的請求。這遭到了全家的強烈反對。
  • 《孫中山在桂平》首映式暨《孫中山在昭平》獎牌授予在南寧舉行
    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孫中山在桂平》首映儀式暨《孫中山在昭平》獎牌授予活動在南寧市武鳴區萬海影城成功舉行。百部愛國主義題材影視劇片即將全面啟動招商工作,《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桂林》《茶船古道》《邕州人家等片在籌拍運行中。
  • 孫婉對父親孫中山的怨悔
    袁世凱為了收買人心,特批孫中山之子孫科以「勳人子弟」的身份官費赴美留學,孫科去美的同時給妹妹孫婉爭取到了加州國立大學的入學資格。         美國是孫中山的革命搖籃,孫中山早期的革命運動都是在美國進行的,因此在美國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眾多思想理論的實踐者。
  • 「移心中山難」《新愚公移山》重說經典
    最終,不僅為愚公的勇敢與毅力而震驚,而且被愚公兒子和山中精靈的互相理 解與犧牲所感動,愚公和山神消除了彼此心中的執念與成見,「心中山消,眼前山 移」,兩座大山被上天移走。人類用自己的勇氣、毅力與智慧,實現了與自然萬物 的和諧共存。
  • 屢敗屢戰的國父:連續創業者孫中山
    孫中山創業思路極為簡單:募款——買武器、招募死士(革命青年、浪人、幫會分子)——發動武裝起義。事實上直到辛亥革命前,孫中山的創業思路一直是如此。在孫中山看來,武器購買和招募死士都是相對容易的,只要你有錢,都能買得到。
  • 臺獨男子拉倒臺南孫中山像 因「尚承認孫中山是位偉人」被輕判
    21日判決蔡丁貴犯毀損罪,處拘役40日,得易科罰金,同案其他8名被告也各被判處拘役25天、20天不等。至於蔡丁貴等人被控「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汙辱其遺像罪」的罪名則不成立。理由是,法官認為蔡丁貴在銅像倒地後發表的演說中,雖不贊成孫中山銅像立於湯德章公園內,「尚承認孫中山是位偉人」,因此認定蔡丁貴等並無侮辱孫中山之意圖及犯意。
  • 本報專訪日本作家池井戶潤:作家入行難,入行後更難
    父親常對我說:「作家入行是很難的,可一旦入了行,以後總會有辦法。」的確,許多尚未入行的創作者或許跟我父親有同樣的想法。但已入行的我卻認為,職業作家的路並不那麼好走。最難的與其說是入行前,不如說是「入行後,怎樣在這行生存下去」。為了生存下去,你必須參與激烈的競爭,經受讀者的甄別,不斷寫出讓大眾滿意的作品。如果你已經具備這樣的實力,入行就是輕而易舉的事。
  •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希望在中國建立3千個祖父孫中山的銅像!
    她的祖父孫中山,曾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她的父親孫科,曾三任廣州市市長。孫穗芳是孫中山獨子孫科的私生女。其母嚴藹娟曾斷斷續續與孫科共同生活四年,但懷上孫穗芳後,兩人分開了。小時候,母親和繼父把她當作搖錢樹,不停向孫科要生活費。第一次見到親生父親,孫穗芳已經三十歲。
  • 孫中山孫女在東莞捐贈祖父銅像 已出資捐贈127尊
    南方日報訊 (記者/何明強 通訊員/陳志聰)8月26日上午,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博士在長安上沙社區沙溪新苑捐贈孫中山銅像並進行揭幕儀式。
  • 孫中山妻子盧慕貞為何主動要求離婚?
    孫中山常帶客人回家,有的客人父母並不甚歡迎。盧慕貞總是說服雙親,熱情款待。孫中山  孫中山終日奔忙於香港、廣州之間,從行醫轉為職業革命活動,盧慕貞雖然聽不大懂「挽救民族危亡」一類的話,卻隱隱感到,先生所做的事業並非一般,因而對丈夫更是傾注千般情愛
  • 誰是為孫中山扶柩的唯一一個日本人?
    梅屋莊吉曾外孫女小坂文乃接受採訪,講述梅屋與孫中山的往事。「關於中日結好、亞洲振興乃至人類的平等之理想,我等英雄所見略同。特別是先生以為實現此理想,須先進行中國革命。如此膽識和熱誠令我感動。短暫會晤,已盟誓將來。」以上是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在孫中山墓前所致的悼詞,追憶了兩人相遇相識、交換盟約的全過程。二人之間的盟約,一生都未曾改變。
  • 都認識孫中山,但那些在孫中山背後的女人,你知道幾個?
    那時候孫中山脾氣倔強,家裡人便想通過娶妻來約束他。盧慕貞是個賢惠明理的人,她對孫中山的愛不卑不亢,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相愛,可是他當時已經與盧氏結為夫妻,宋慶齡出自名門,又反對為妾,於是孫先生修家書一封詢問盧氏是否願意離婚,盧氏不僅沒有反對,還支持他與宋慶齡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