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他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
1796年,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期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
1816年,重傷風,臥床數月。
1820年至1821年,關節炎,行走困難。
1821年,黃熱病。
1823年,結膜炎。
1824年,耳病發作,不久後全聾。
在貝多芬失聰後,他也曾經有過一段崩潰的歲月,在那段時間裡貝多芬不敢和自己的朋友熟人見面,他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失聰的悲劇。但是貝多芬的低落期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作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他最終還是從音樂當中獲得了力量。
骨傳導是一種聲音傳導方式,即通過將聲音轉化為不同頻率的機械振動,通過人的顱骨、骨迷路、內耳淋巴液傳遞、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來傳遞聲波。相對於通過振膜產生聲波的經典聲音傳導方式,骨傳導省去了許多聲波傳遞的步驟,能在吵雜的環境中實現清晰的聲音還原,而且聲波也不會因為在空氣中擴散而影響到他人。
貝多芬大部分的創作確實是通過想像力,但是為了知道作品的效果,他還是希望能聽到作品本身,所以他就利用了骨傳導的原理(當時還沒有系統的助聽技術)。他最終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鋼琴的腳鋸掉,鋼琴琴身放在地板上,然後頭貼著地面靠著鋼琴聽來聽彈奏出來的旋律。
他利用這樣的方式還是創作了諸多的名曲,相反他用他的堅持給我們後代人創作了很多的知名的樂曲,他的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堅持,什麼叫做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