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是怎麼聾的?又如何繼續創作音樂?

2021-01-18 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他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

1796年,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期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

1816年,重傷風,臥床數月。

1820年至1821年,關節炎,行走困難。

1821年,黃熱病。

1823年,結膜炎。

1824年,耳病發作,不久後全聾。

在貝多芬失聰後,他也曾經有過一段崩潰的歲月,在那段時間裡貝多芬不敢和自己的朋友熟人見面,他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失聰的悲劇。但是貝多芬的低落期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作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他最終還是從音樂當中獲得了力量。

骨傳導是一種聲音傳導方式,即通過將聲音轉化為不同頻率的機械振動,通過人的顱骨、骨迷路、內耳淋巴液傳遞、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來傳遞聲波。相對於通過振膜產生聲波的經典聲音傳導方式,骨傳導省去了許多聲波傳遞的步驟,能在吵雜的環境中實現清晰的聲音還原,而且聲波也不會因為在空氣中擴散而影響到他人。

貝多芬大部分的創作確實是通過想像力,但是為了知道作品的效果,他還是希望能聽到作品本身,所以他就利用了骨傳導的原理(當時還沒有系統的助聽技術)。他最終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鋼琴的腳鋸掉,鋼琴琴身放在地板上,然後頭貼著地面靠著鋼琴聽來聽彈奏出來的旋律。

他利用這樣的方式還是創作了諸多的名曲,相反他用他的堅持給我們後代人創作了很多的知名的樂曲,他的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堅持,什麼叫做熱愛。

相關焦點

  • 失聰後的貝多芬是如何繼續創作的?
    貝多芬耳聾後,為什麼還能繼續進行音樂創作?在初中的物理學習中,老師告訴我們:貝多芬在失去聽力之後,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利用骨傳導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繼續進行創作。然而,事實真的這麼簡單?
  • 失聰的貝多芬是如何作曲的?
    年輕的貝多芬被認為是繼莫扎特之後最重要的音樂家。在他25歲左右的時候,他隨海頓學習,並被譽為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演奏家。到30歲的時候,他已經創作了幾首鋼琴協奏曲、6首弦樂四重奏和他的第一部交響曲。對貝多芬來說,未來本是一片光明。 然而,命運就是喜歡捉弄人,貝多芬開始常常聽到耳朵裡有嗡嗡聲。
  • 貝多芬的耳朵到底是怎麼聾的?
    答案非貝多芬莫屬。或者說的準確一點,火的是音樂大師的耳朵。這位因失聰飽受痛苦的「樂聖」在《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中祈求,有朝一日自己耳聾的病因可以大白於天下。對此,醫學家們的回答非常有誠意:近百篇的研究文獻,和林林總總各執一詞的病因推斷。
  • 貝多芬在耳聾之後,繼續創作音樂,他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驕傲的
    雖然貝多芬在幼年時期,學習鋼琴一點也不快樂,但依然阻擋不了他對音樂獨特的感悟力。貝多芬在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貝多芬在10歲的時候,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
  • 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貝多芬
    貝多芬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同時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人譽為「樂聖」。他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是古典樂派音樂與浪漫樂派音樂的橋梁,是屹立在世界音樂歷史之巔的一座豐碑。
  • 被命運殘忍對待的貝多芬,創作音樂是克服了怎樣的困難?
    被命運殘忍對待的貝多芬,創作音樂是克服了怎樣的困難?上天給了貝多芬無比優秀的音樂天賦,但是卻沒有溫柔的對待他。很多人非常喜歡聽貝多芬的音樂,雖然有些深奧,但是總能聽到一些自己所達不到的情愫。他沒有幸福的生活,然而他能夠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堅強,對命運發起反抗。
  • 貝多芬鋼琴音樂結構形式、創作主題與創作手段的特點
    貝多芬的創作特點貝多芬鋼琴音樂的創作特點與他的情感表達息息相關,他雖然依附於貴族,享受貴族提供的薪水,卻從不畏懼權勢,甚至蔑視他們的權威,創作也從來不受他們的影響,而是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欲望進行創作,大大提高了音樂家的尊嚴。
  • 貝多芬的禮物,不只有音樂
    後來,折磨的音樂學習繼續吞噬了貝多芬的夜晚,父親在酒館裡結識了一位吟遊音樂人,他們常常在鎮上喝到酩酊大醉,然後回家把小貝多芬拖下床開始上課,有時一課上到天亮。鄰居們常常在深夜聽著小貝多芬抽泣睡去。這是他第一次接受系統的、有條理的音樂教育。他的老師發現貝多芬缺乏自制力、修養和紀律,便因材施教,安排他去著重研習巴赫等人的作品。在老師的幫助下,貝多芬方才愛上音樂,開始擺脫父親的陰影去主動學習音樂,他的音樂水平突飛猛進,並在師友的推薦下來到了古典音樂聖地——維也納。
  • 貝多芬雙耳失聰,卻彈出了經典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取得了非凡成就。貝多芬全名叫做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從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這是耳聾的前兆。
  • 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之後是怎麼譜曲的?《第九交響樂》是如何完成的
    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之後是怎麼譜曲的?《第九交響樂》是如何完成的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音樂家,也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創作了九部交響曲,像《英雄交響樂》、《命運交響樂》、《田園交呼樂》、《合唱交響樂》等在全球都聯名遐邇,可以說他的一生為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我信在傾聽著他那美好的音樂時,又有誰能想到他的一生卻經歷了數不清的磨難呢?貝多芬出生於音樂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音樂。
  • 鋼琴曲《致愛麗絲》面世210年了,貝多芬創作的初衷還是一個謎
    1810年4月27日,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在鋼琴上創作了一首曲子,曲子不長,技巧難度也不高,對貝多芬而言,創作難度基本不存在。貝多芬在琴譜上寫下「a小調巴加泰勒」。 創作這首的初衷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有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孩為了幫助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求助貝多芬,貝多芬感動女孩的善良,寫下此曲,老人儘管雙眼看不到,但是從音樂中「看見了」阿爾卑斯的雪山,耀眼的陽光和蔚藍的海水,無限風光。
  • 泰山音樂||轉載:貝多芬生平簡介
    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
  • 貝多芬《歡樂頌》賞析
    這是一部無論如何形容其偉大都不過分的作品,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貝多芬的音樂中,存在著一顆人類的心;它寬廣崇高,教人們如何去愛。」這句話在《第九交響曲》中展現無遺。貝多芬把他崇高的個性、獨特的生活感受轉化成音樂,撫慰芸芸眾生,並激發全人類的共鳴。
  • 音樂故事——《貝多芬的故事》
    大家也可以先瀏覽一下,依依老師之前發的音樂知識。下周開始,依依老師會繼續帶大家一起學習我們第六單元的內容。好啦,同學們我們繼續今天學習昨天依依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了鋼琴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位世界聞名的音樂大師他就是貝多芬
  • 貝多芬耳聾之謎
    樂聖貝多芬一八零一年,他寫信說:「我三年來聽覺愈來愈差,……耳朵日以繼夜地尖鳴嗡叫,做其他職業也許可以接受,我卻只可用恐怖形容——在劇院裡我必須坐近樂隊才明白演員說什麼,稍為坐遠,我就聽不到樂器和歌手的高音,再遠一些我就什麼都聽不到。」
  • 孫國忠|貝多芬與音樂中的偉大性
    貝多芬確實有他獨具的音樂影響力和人格魅力,他的個性、理想、創作、精神感動或激勵過無數的貝多芬崇拜者。若要追尋「貝多芬崇拜」的出處,自然要提到「浪漫一代」締造的「貝多芬神話」(Beethoven myth)。
  • 《貝多芬傳》:從混亂泥潭中生長出的偉大音樂與不屈靈魂
    ——貝多芬對於貝多芬,我們絕大多數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句「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上。可實際上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稱為「樂聖」。這部《貝多芬傳》由19世紀著名的傳記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所著,中文版由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傅雷先生翻譯。這本傳記採用評傳的方式採擷貝多芬一生中的重要時刻,包括幾個重要的創作階段和代表作進行評述。
  • 貝多芬:經歷了坎坷的身世,創造了輝煌的音樂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
  • 貝多芬音樂中的真愛
    這些感受因人而異,因場景不同而已。這就是貝多芬音樂的神奇與美妙!貝多芬有很多音樂作品都是題獻給他人的,這些人中多數是他的資助者、知己,很多作品都被後人根據作品的創作經歷和音樂特點標上了暗示性或提示性的標題,鋼琴作品中如「月光」、「悲愴」、「告別」等。
  • 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齊默爾曼演繹貝多芬《第八奏鳴曲「悲愴」》淺析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導讀:貝多芬的創作深刻地反映著資產階級民主理想的歌頌和渴望,具有強烈的英雄主義和鬥爭精神。精神上的痛苦和對生活與創作的願望在內心進行著激烈的衝突,但貝多芬戰勝了自我,這成為他音樂中的英雄主題:從絕望到鬥爭,從鬥爭到平靜,從平靜到凱旋和歡樂的發展過程。在最後幾年他完全變聾,他與出版商的複雜交易,煩擾的愛情,與侄兒令人痛苦的關係,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極為緊張的內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