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後的貝多芬是如何繼續創作的?

2021-01-10 音教藝術網

貝多芬耳聾後,為什麼還能繼續進行音樂創作?在初中的物理學習中,老師告訴我們:貝多芬在失去聽力之後,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利用骨傳導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繼續進行創作。然而,事實真的這麼簡單?

其實,音樂的創作不僅僅需要依靠耳朵,它的背後還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規律與奧秘。其中,音樂與數學之間又有著怎樣令人驚嘆的聯繫呢?

視頻中,人們把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的D大調主三和弦(協和和弦),和一個小二度音程(不協和音程)中的每一個音振動的頻率,都轉化為數學中的函數,並將每個音所代表的正弦曲線在數軸上表示出來,由此得出的結果令人十分驚訝:D大調主三和弦中的D、#F、A這三個音的曲線在數軸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在X軸上相交於一點,而小二度中兩個音的曲線,在數軸上幾乎沒有交點。這種規律,將音樂中抽象的協和,與不協和完美的具象化,讓人們能夠直觀感受到其中的規律。

對於上面這一段,大家可能會自動略過,

(你們在想什麼我都懂)

所以,以上內容翻譯成「人」話就是:音樂的背後隱藏著許多可循的規律,因此貝多芬在失聰後依舊可以創作出錯綜複雜的美妙音樂。

貝多芬的創作靈感來源,絕不是被他在鋼琴上隨意敲擊鍵盤發出的聲響所激發的。而是貝多芬自身的創作天賦和經驗,以及對音樂中各種各樣的規律得心應手的運用。所以他能夠在失聰後能夠繼續他的音樂創作,最終為世人留下了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的作品——《第九交響曲》(p.s.《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題旋律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歡樂頌》)。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手稿(部分)

貝多芬耳聾後

能夠繼續創作的原因

貝多芬的創作天賦表現在他豐富的內心聽覺和絕對音感。真正杰出的音樂家內心聽覺是非常豐富的,他們不需要用耳朵聽到實實在在的音樂,便能從內心感受到音樂的存在,從內心「歌唱」出音樂。而絕對音感對他們確定作品調性、和聲色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又因為貝多芬不是天生耳聾,所以在他創作前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對於和聲效果,不同器樂的音色,以及強弱的變化在心裡已經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在失聰後,只需要從大腦裡提取這些信息便能繼續創作了。

再加之,曲式結構、和聲進行、樂思的發展等創作要素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些規律就如同視頻中所列舉的數學函數一樣,是能夠被「計算」的。因此,這也是貝多芬能不依靠聽力而創作的原因之一。

但音樂絕非數學,音樂在可循的規律中增加了許多不可量化的因素,即情感和創造,所以音樂可以如此深入人心。

---------------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就請關注我們吧!我們將持續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哦!

相關焦點

  • 失聰的貝多芬是如何作曲的?
    今天是貝多芬250歲生日,他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直以來,關於貝多芬失聰後還能寫出那麼多震撼人心的作品這一點,人們既好奇又震驚! 有一次,貝多芬和他的同伴費迪南德·裡斯去鄉村散步時,看到一個牧羊人在吹笛子。貝多芬從裡斯臉上的表情感受到,那笛聲一定很美妙,但他卻聽不到。據說,在這次事件後,貝多芬的狀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了。因為他不得不真正面對自己失聰的事實。
  • 貝多芬是怎麼聾的?又如何繼續創作音樂?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
  • 貝多芬雙耳失聰,卻彈出了經典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取得了非凡成就。貝多芬全名叫做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從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這是耳聾的前兆。
  • 貝多芬30歲後失聰,一生貧病交加,一直用音樂拯救自己
    貝多芬30歲後失聰,一生貧病交加,一直用音樂拯救自己貝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銳,他對世界的感受,他那獨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對他的獨特構造方法,他的理想,還有他身體中的特有物質,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歐洲那一特定時代的代表。
  • 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之後是怎麼譜曲的?《第九交響樂》是如何完成的
    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之後是怎麼譜曲的?《第九交響樂》是如何完成的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音樂家,也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據說,貝多芬小時候就有著超出常人的音樂天賦,他八歲時就舉辦了個人音樂會,17歲拜音樂大師莫扎特為師,22歲那年他在維也納從事教學、演出和樂曲創作。於是,經過多年紮實的勤學苦練,尤其是在名師的指導與培養下,貝多芬逐漸成長為一個傑出的音樂家,不斷地創作出一些優美動聽的音樂作品。
  • 貝多芬,從音樂神童到失聰音樂家,他一生傳奇經歷讓人值得深思
    這個人就是貝多芬。一個完全可以成為勵志人物的代表,命運的波折並沒有將他的鬥志消滅。貝多芬在當今世界上,可以說是十分有名的音樂家。但是命運的車輪貌似玩笑一般地對他進行圍追堵截。在人生的即將走向輝煌的時候,他的耳朵失聰了。但是他並沒有向命運妥協,而是更加勇敢地進行音樂的創作。本文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貝多芬的一生。
  • 貝多芬晚期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丨完全失聰丨全憑內心聽覺創作的作品丨貝多芬的最高境界
    由於社會黑暗、家庭不快、完全失聰、生活貧困、健康不佳等原因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和擔憂。這時的貝多芬遁入一個沉思寧靜的世界,「從前的與人交流的迫切感沒有了,代之以沉著寧靜;熱烈的傾吐沒有了,代之以安詳的陳述,語言變得更加凝練,更加抽象。」①他在晚期創作了五首鋼琴奏鳴曲,一首鋼琴變奏曲,《第九交響曲》,《莊嚴彌撒》及六首弦樂四重奏。
  • 藝術課堂|貝多芬的生平與創作
    十一小長假後,小編就預告了新課程,跟著美女鋼琴家聆聽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出生在一個並不幸福的音樂世家中,一生都經歷著坎坷磨難,與苦難孤寂的生活進行著鬥爭。他雖然擁有超常的天賦和音樂才華,但是在中年邁入一帆風順之際,卻遭受到了難以想像的命運打擊---失聰。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範——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
  •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也不能阻擋他對音樂的追求!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也不能阻擋他對音樂的追求!對於一個研究音樂的人來說耳朵的重要性那自然不必多說,即使是聽力差一點也會對這個職業產生嚴重的影響。但是有這麼一個人,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竟然完全喪失了聽力。
  • 雙耳失聰,終身未娶的貝多芬,用自己的痛苦換來人間的歡樂
    愛情給了貝多芬創作的靈感,他變得開朗起來,與人接觸也多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自己的生活變得溫馨,所有的變化,都來自於一個心愛的姑娘,這個姑娘也深愛貝多芬。貝多芬陶醉於幸福中,他把熱情化成一個個音符。
  • 小「貝多芬」再現!雙耳失聰,但藝術細胞濃厚!
    小「貝多芬」再現!雙耳失聰,但藝術細胞濃厚!「竹板這麼一打別的咱不誇」打快板的這個小男孩口齒伶俐吐字清晰您可知道他其實是一個雙耳失聰的孩子聽不見孩子就不會說話必須通過人工耳蝸他才能正常與人說話、交流為了給孩子配一個合適的耳蝸孩子的爸爸房子都賣了
  • 貝多芬為什麼耳聾?
    在貝多芬享有作為一名舉世無雙的作曲家的名聲的同時,他的失聰也舉世聞名。就像貝多芬的作品那樣,他遭受的病痛引起了音樂愛好者以及學者們的興趣。貝多芬並非先天性失聰,多年來有許多關於造成他耳聾的原因的謠言。其中一個更為奇怪的謠言是貝多芬把他整個頭部進入冰水中來保持清醒的故事。
  • 貝多芬在耳聾之後,繼續創作音樂,他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驕傲的
    貝多芬雖然在維也納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但是他古板高傲的脾氣一點也沒有改變。成名後的貝多芬從來不去巴結任何貴族,他總是昂著頭驕傲地從他們身邊走過。貝多芬的狂傲讓貴族們對他由欣賞變成了指責。憤怒的女房東奔到了閣樓上,她猛地打開了房門,頓時感到無比的震撼……女房東看到閣樓上的貝多芬瘋了似的彈著鋼琴,手指發燙了,就伸進桶裡的冷水浸泡一下,然後用力地甩幹它,繼續不停地彈著鋼琴。閣樓的地板上到處都是水,水順著地縫流了下來。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從1779年開始,貝多芬的父親明顯感到沒有能力繼續指導小有名氣且具有較高音樂水平的貝多芬,於是便開始讓他向宮廷老管風琴手海因裡希•範•丹•伊登學習音樂理論和鋼琴。在這期間,貝多芬先後師從四五位音樂教授。那時的貝多芬幾乎沒有朋友,因為他總是痴迷於音樂,神情總是顯得孤獨和冷漠,米勒博士曾這樣描繪貝多芬:「他是個靦腆、沉默寡言的少年,深思和善於觀察的能力愈來愈勝過他的口才。
  • 明天去上海音樂廳,親手畫出貝多芬的音樂
    觀眾行走於交響樂的不同單元,能夠用「身體感知音樂」——透過沉浸式色彩的變化,直觀目擊音樂的情緒漸進;在聆聽交響樂章跌宕起伏的同時,追思貝多芬的創作心路,感受貝多芬的演奏思緒。每一位踏入該片區的觀眾都可以置身於色彩畫卷之中,實現人們將音樂留在鏡頭裡的奇思妙想。
  • 「作文常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除了《命運》和失聰,你對他真的...
    她認為,貝多芬雖然生活中飽受苦難,卻在音樂的世界裡,用溫暖,用力量,用歡樂,來戰勝人生的苦難,讓不甘平庸的人獲得朋友般的心靈慰藉,獲得繼續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那麼,老師們又喜歡貝多芬的哪些鋼琴作品?貝多芬才活到57歲,雖說是苦難寫就的人生,但他非常有才華,「他最後的作品是《第九交響曲》,他寫後期作品時,完全失去了聽力,他看見五線譜後,心想,這是什麼音響?其實他已經在腦子裡過了好多遍了,他是看著自己的琴譜在感動。
  • 一個非常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傳奇故事
    當然很多人已經在很小的時候就了解貝多芬了,他的故事在學生的教科書裡面出現的已經不止一次了,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努力的故事,所以說都知道,貝多芬是一個耳朵聽不見的人,也就是失聰的人,但是這並不是在貝多芬一生下來就是這樣子的,其實是在長大之後,一些種種原因導致了貝多芬在後來因為一些疾病導致的耳朵出現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之後,最後也是耳朵直接失聰了。
  • 來上海音樂廳,探索貝多芬的音樂世界
    在「貝多芬的色彩」片區,貝多芬的作品以色彩渲染的方式顯形。觀眾行走於交響樂的不同單元,能夠用「身體感知音樂」——透過沉浸式色彩的變化,直觀目擊音樂的情緒漸進;在聆聽交響樂章跌宕起伏的同時,追思貝多芬的創作心路,感受貝多芬的演奏思緒。每一位踏入該片區的觀眾都可以置身於色彩畫卷之中,實現人們將音樂留在鏡頭裡的奇思妙想。
  • 給貝多芬戴耳機?索尼營銷又翻車:居然忘了他是聾啞人
    談到貝多芬你會想起什麼?1770年12月16日出生的著名作曲家?古典主義音樂?《第三交響曲》?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我可以想像,這都是和那位名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作曲家有關的答案。現在問題在於,聽到貝多芬這個名字,你能夠想像到索尼耳機嗎?
  • 貝多芬|無人不知的音樂天才,卻很少人知道他的另外一面
    約翰發現貝多芬學得相當快,知道自己的兒子有天賦,於是決定把路德維希打造成音樂演奏家。為此他對兒子相當粗暴,如果兒子彈錯了,就打兒子的手,還經常深更半夜把兒子叫醒,讓他為自己的朋友們演奏,貝多芬就這樣一直不斷學習。1782年,他成為國王的助理風琴演奏師,那時年僅12歲!就在這時,貝多芬已開始創作並發表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