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耳聾後,為什麼還能繼續進行音樂創作?在初中的物理學習中,老師告訴我們:貝多芬在失去聽力之後,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利用骨傳導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繼續進行創作。然而,事實真的這麼簡單?
其實,音樂的創作不僅僅需要依靠耳朵,它的背後還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規律與奧秘。其中,音樂與數學之間又有著怎樣令人驚嘆的聯繫呢?
視頻中,人們把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的D大調主三和弦(協和和弦),和一個小二度音程(不協和音程)中的每一個音振動的頻率,都轉化為數學中的函數,並將每個音所代表的正弦曲線在數軸上表示出來,由此得出的結果令人十分驚訝:D大調主三和弦中的D、#F、A這三個音的曲線在數軸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在X軸上相交於一點,而小二度中兩個音的曲線,在數軸上幾乎沒有交點。這種規律,將音樂中抽象的協和,與不協和完美的具象化,讓人們能夠直觀感受到其中的規律。
對於上面這一段,大家可能會自動略過,
(你們在想什麼我都懂)
所以,以上內容翻譯成「人」話就是:音樂的背後隱藏著許多可循的規律,因此貝多芬在失聰後依舊可以創作出錯綜複雜的美妙音樂。
貝多芬的創作靈感來源,絕不是被他在鋼琴上隨意敲擊鍵盤發出的聲響所激發的。而是貝多芬自身的創作天賦和經驗,以及對音樂中各種各樣的規律得心應手的運用。所以他能夠在失聰後能夠繼續他的音樂創作,最終為世人留下了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的作品——《第九交響曲》(p.s.《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題旋律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歡樂頌》)。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手稿(部分)
貝多芬耳聾後
能夠繼續創作的原因
貝多芬的創作天賦表現在他豐富的內心聽覺和絕對音感。真正杰出的音樂家內心聽覺是非常豐富的,他們不需要用耳朵聽到實實在在的音樂,便能從內心感受到音樂的存在,從內心「歌唱」出音樂。而絕對音感對他們確定作品調性、和聲色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又因為貝多芬不是天生耳聾,所以在他創作前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對於和聲效果,不同器樂的音色,以及強弱的變化在心裡已經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在失聰後,只需要從大腦裡提取這些信息便能繼續創作了。
再加之,曲式結構、和聲進行、樂思的發展等創作要素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些規律就如同視頻中所列舉的數學函數一樣,是能夠被「計算」的。因此,這也是貝多芬能不依靠聽力而創作的原因之一。
但音樂絕非數學,音樂在可循的規律中增加了許多不可量化的因素,即情感和創造,所以音樂可以如此深入人心。
---------------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就請關注我們吧!我們將持續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