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 鱒魚五重奏 Trout D667

2021-02-18 豎琴


先前和幾個朋友說要排鱒魚,那這裡就分享幾個視頻,各位收好到時候記得約起呀~

鱒魚五重奏這首曲子是舒伯特22歲在1819寫的A大調鋼琴五重奏,D667。這首曲子,直到十年後他掛了才被人發現。這首曲子和一般的鋼琴+弦樂重奏不一樣,將低音提琴加入了弦樂四重奏裡。曲子共五個樂章:

· Allegro vivace in sonata form

· Andante in F major

· Scherzo: Presto

· Andantino – Allegretto in D major

· Allegro giusto

記得在2008年底,和小夥伴們幾個人擠在一個小琴房裡,想起那陣愉快真是感慨。大家聽了以後永遠都忘記不了這美好的旋律。


主題旋律

小提:Julian Rachlin

中提:Nobuko Imai

大提:Mischa Maisky(此乃大神)

倍低:Stacey Watton

鋼琴:Mihaela Ursuleasa

全部樂章,演奏於1982年匈牙利科學院

小提:Takács-Nagy Gábor

中提:Ormai Gábor

大提:Fejér András

倍低:Csontos Ferenc

鋼琴:Kocsis Zoltán

大神版+故事!

請保存好慢慢欣賞

!以下都很高能,每個人我都很喜歡!

小提:Itzhak Perlman

中提:Pinchas Zukerman

大提:Jacqueline du Pre

倍低:Zubin Mehta

鋼琴:Daniel Barenboim

故事背景(by Christopher Nupen)

On August 30th 1969, five young musicians, all of whom were about to become established as international artists of the highest rank, came together to play Schubert's Trout Quintet in the new Queen Elizabeth Hall in London. Their names: Daniel Barenboim, Itzhak Perlman, Pinchas Zukerman, Jacqueline du Pré and Zubin Mehta.

"It was clear to us that the concert might well become legendary in time and so we decided to make a film about it.

"The intention was two-fold: to film the concert itself live on stage, exactly as it happened, with five of the newly invented, silent 16mm film cameras and to make an introduction to it during the preceding week, documenting the preparations and, in particular, the spirit behind the event."The artists had all been intimate friends for many year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y had a great deal in common musically and, in addition, they shared an exuberance in their talents which was as appealing as it was filmable.

"The introduction takes the television viewer into areas of music-making that are not normally accessible even to the committed concert-going public and the first part of the film ends with the final seven minutes of back-stage preparation before the concert. They are minutes which contain scenes that have passed into musical and television history.

分享一些鱒魚照片

最後我想說:

每次看到鱒魚總想到一種樂器,知道幾分鐘前才想起來,所以把昨天寫好的這文章修改修改~ 沒錯,鱒魚有一種品種是彩虹體,魚鱗有著閃亮的彩虹一般的美,沒錯,我想到了Salvi Rainbow,因此Sammy也給這款琴起一個小名叫鱒魚 Trout ~~

by the way!記得練琴呀!


需要豎琴配件請私公眾帳號

音樂湖網站:musichool.com

官方微博:Musichool

歡迎老師、同學、家長、各界人士投稿

相關焦點

  • 【靚碟試聽】五重奏中少有的高成就:「SCHUBERT: TROUT QUINTET鱒魚」
    舒伯特的室內樂中,被認為藝術成就最高的是鋼琴五重奏,而這首「鱒魚」五重奏(OP.114號),則是他所有的室內樂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一首。這部作品旋律優美,充滿明朗靚麗的光澤,洋溢著生命的無限活力,令聆聽者難以忘懷。由於作品的第四樂章是根據舒伯特創作的歌曲「鱒魚」的主題而寫成的變奏曲,所以這部作品被世人稱為「鱒魚」五重奏。「鱒魚」五重奏寫於 1819年,當時舒伯特僅僅22歲。
  • 《鱒魚五重奏》賞析
    舒伯特的室內樂中,被認為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弦樂五重奏,而這首《鱒魚》五重奏(OP.114號),則是他所有的室內樂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一首。這部作品旋律優美,充滿明朗靚麗的光澤,洋溢著生命的無限活力,令聆聽者難以忘懷。由於作品的第四樂章是根據舒伯特創作的歌曲《鱒魚》的主題而寫成的變奏曲,所以這部作品被世人稱為《鱒魚》五重奏。《鱒魚》五重奏寫於 1819年,當時舒伯特僅僅22歲。
  • 【每日一曲】舒伯特 《鱒魚》鋼琴五重奏
    1819年夏天,當時年僅22歲的舒伯特與著名的男中音福格爾受邀前往奧地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施泰爾小城演出。舒伯特應當地礦業經理也是業餘大提琴手的西維斯特·包姆加特納委託,以歌曲《鱒魚》的主題創作一首室內樂。舒伯特常常徜徉徘徊在阿爾卑斯山區林木蔥蘢的山野之間,優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氣,爽朗的夏日時光,為舒伯特帶來了滿懷的青春歡樂。
  • 詹姆斯·列文的舒伯特《鱒魚五重奏(D667)》
    孫健:魚得水,樂入境——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  從《鱒魚》開始,便不再寂寞  從藝術歌曲《鱒魚》到室內樂《鱒魚五重奏》,大概用「如魚得水」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重奏往往會加入有趣而特別的樂器組,比如他的《降e小調鋼琴五重奏》(Op.87)便將鋼琴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相融構成重奏,這在當時並不多見。於是順其自然,鮑加特納便委託舒伯特創作一部配器類似的重奏作品,其中還要加入他所鍾愛的「鱒魚」主題。我們應該感謝他的「私心」與舒伯特的用心,至少這兩點在《鱒魚五重奏》中實現了一舉兩得。
  • 蘇州科技大學:初秋的鱒魚五重奏
    音樂廳U形舞臺上,五位擁有國際音樂視野、高專業藝術水準及成熟音樂藝術觀的女性音樂家——小提琴演奏家周瑾、中提琴演奏家楊璟、大提琴演奏家金志妍、低音提琴演奏家張夢嬌、鋼琴演奏家金那英,將來自「音樂之父」巴赫的作品小提琴獨奏《G小調小提琴無伴奏 西西里安舞曲和急板》、低音提琴獨奏《G大調無伴奏第一組曲 小步舞曲》,與天才作曲家舒伯特的經典作品室內樂五重奏《鱒魚五重奏》演繹出傳神風情。
  • 舒伯特《鱒魚五重奏》第四樂章,最好的版本(杜普蕾版)
    小編給各位帶來了1970年版的鱒魚五重奏第四樂章高清版本,這版鱒魚五重奏的全樂章堪稱是歷史上最經典最有特色的版本,親們不要錯過。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經創作完成了許多室內樂作品。
  • 名家名曲丨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
    常見的美食有生魚片、鱒魚餃子、烤鱒魚、水煮魚……打住,再說下去,小編的口水都要流出來啦。咳咳,拉回正題。聽到鱒魚兩字,相信咱們的樂迷朋友除了美食外,還會聯想到一首曲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丨聆聽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鱒魚五重奏》講座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經創作完成了許多室內樂作品。舒伯特的室內樂中,被認為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弦樂五重奏,而這首《鱒魚》五重奏(OP.114號),則是他所有的室內樂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一首。鱒魚(Die Forelle)是舒伯特於1817年寫的一首藝術歌曲,它是一首曲調甜美又深受舒伯特朋友們喜愛的歌曲。由於作品的第四樂章是根據舒伯特創作的歌曲《鱒魚》的主題而寫成的變奏曲,所以這部作品被世人稱為《鱒魚》五重奏。
  • 舒伯特《鱒魚》五重奏五位大師你認出了幾位?
    舒伯特的室內樂中,被認為藝術成就最高的是鋼琴五重奏,而這首《鱒魚》五重奏(OP.114號),則是他所有的室內樂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一首。這部作品旋律優美,充滿明朗靚麗的光澤,洋溢著生命的無限活力,令聆聽者難以忘懷。由於作品的第四樂章是根據舒伯特創作的歌曲《鱒魚》的主題而寫成的變奏曲,所以這部作品被世人稱為《鱒魚》五重奏。
  • 安妮-索菲·穆特的《鱒魚》| 致敬舒伯特的清澈溪流
    DG出過很多舒伯特的鱒魚。然而,除了明星效應以外——這裡是安妮-索菲·穆特和丹尼爾·特裡福諾夫——人們又該如何去推銷另一個版本的舒伯特《鱒魚五重奏》?但事情似乎有點不公平,不僅是封面上的名字更為突出,而且照片給人的感覺也是如此。穆特的打扮像條美人魚,站在她身旁的特裡福諾夫穿著白色的開領襯衫,而另外三個人則穿著黑色衣服,消失在背景中。不過,重要的是演奏水準。
  • 曲目與陣容|舒伯特《鱒魚》
    鱒魚是一群分類上屬於鮭科鮭亞科的魚類的俗名。所有被稱為鱒魚的魚類都是鮭亞科的成員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在1817年創作了一首鋼琴五重奏,將其命名為Die Forelle(德文)鱒魚。當時的舒伯特年僅22歲,受奧地利贊助商兼業餘大提琴家所委約創作。五重奏作為室內樂的一種,分為弦樂五重奏和鋼琴五重奏兩種,其中的鋼琴五重奏不是五架鋼琴的合奏奧!
  • 「鱒魚」觀後感
    言歸正傳,這次來就是為了聽《鱒魚》,這首舒伯特著名的鋼琴五重奏,然而在國內卻又異常尷尬——因為室內樂在國內算小眾中的小眾,《鱒魚》雖然名聲在外但實際演出的頻次極少,外加錯誤百出的中文資料被廣泛傳播,導致的結果就是一方面完全沒有建立明確的審美體系——我翻遍中文網際網路,能找到字多點的評論就是諸如「鱒魚這種曲子想演得難聽都不太容易」這種說了跟沒說一樣的廢話;二來亂鼓掌的問題也是讓人頭大
  • 春天到了,舒伯特的《鱒魚》遊來了
    》整體演唱風格分析 《鱒魚》原調是降D大調。舒伯特在1817年至1821年間至少將《鱒魚》這首歌曲寫了五稿,只有在1821年完成的最後一稿含有鋼琴引子的部分,而這段栩栩如生的描繪、描繪出了波浪輕輕拍打著河岸,鰭魚在水中自由自在遊動的情景。《鱒魚》也可說絕對是舒伯特最美妙的室內樂佳作。
  • 紀念舒伯特丨以《鱒魚》為例理解其藝術歌曲的價值
    舒伯特《鱒魚》-Renée Fleming二、《鱒魚》整體演唱風格分析 《鱒魚》(Die Forelle, D. 550)原調是降D大調。舒伯特在1817年至1821年間至少將《鱒魚》這首歌曲寫了五稿,只有在1821年完成的最後一稿含有鋼琴引子的部分,而這段栩栩如生的描繪、描繪出了波浪輕輕拍打著河岸,鰭魚在水中自由自在遊動的情景。
  • 以舒伯特《鱒魚》為例,看西方音樂的魅力
    本文將以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西方音樂特點為例,並結合這一時期代表人物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鱒魚》來談整個西方音樂的魅力所在。一提起西方音樂,人們很快會聯想起那個時期諸多有名的音樂家。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從公元前五世紀的古代音樂時期一直到二十世紀初的近現代音樂時期。
  • 舒伯特《鱒魚》(藝術歌曲)第1749期
    《鱒魚》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歌曲的旋律非常形象地塑造了小溪中的鱒魚悠然自得地遊動形象,歌詞則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深刻的寓意:善良與單純往往要被虛詐與邪惡所害。借對鱒魚的命運無限同情與惋惜的心情,揭示與抨擊人類社會的虛偽和狡詐的醜惡現象。歌詞大意:「明亮的小河裡,有一條小鱒魚,快活的遊來遊去,像箭兒一樣。我站在小河岸上,靜靜地朝它望。
  • 舒伯特《鱒魚》(藝術歌曲) 第0288期
    《鱒魚》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歌曲的旋律非常形象地塑造了小溪中的鱒魚悠然自得地遊動形象,歌詞則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深刻的寓意:善良與單純往往要被虛詐與邪惡所害。借對鱒魚的命運無限同情與惋惜的心情,揭示與抨擊人類社會的虛偽和狡詐的醜惡現象。歌詞大意:「明亮的小河裡,有一條小鱒魚,快活的遊來遊去,像箭兒一樣。我站在小河岸上,靜靜地朝它望。在清清的河水裡面,看它遊得多歡暢。
  • 葉子像鱒魚一樣的ins風網紅綠植,您見過嗎?快來欣賞一下
    鱒魚秋海棠(Begonia maculata)是時下非常流行的ins風網紅進口綠植,葉片狹長,上面布滿白色的斑點,看起來像一條條遊動的鱒魚,深受大家喜愛。下面和大家一起來分享鱒魚秋海棠的養護知識。一、鱒魚秋海棠養護方法
  • 大學音樂欣賞
    如復三部曲式結構,可以選擇:《拉德斯基進行曲》《春節序曲》進行教學;變奏曲式結構的教學,可以選擇:《鱒魚鋼琴五重奏》《在中亞細亞草原》等曲目。除此之外,還可適當插入一些具典型音樂形象、特徵,且與課程內容主題相近的曲目,如:《野蜂飛舞》《荒山之夜》等,用這樣具有鮮明形象的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愛。(三)樂曲體裁。
  • 《鱒魚》五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