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曾寫過這樣一則寓言:有個叫傑米揚的人,很好客。有一天,朋友來訪,他燒了最拿手的魚湯招待。第一碗喝下,朋友很喜歡;第二碗,朋友有點喝不下,但他仍然熱情地勸喝,最終朋友丟下碗,生氣地走了。
凡事需適度,喝湯如此,講話也一樣。在日本擔任「說話術研究所」的山本昭生教授,曾記錄電視主持人,講話的開場效果。結果顯示,1分鐘左右的開場,效果最好;超過1.5分鐘,聽者的注意力開始分散;2分鐘以上,顯得囉嗦。
為了讓傾聽的人,能聽得進去,講話者有技巧會更好。有30年實戰溝通培訓經驗的山本昭生,在《換位溝通》中,分析做到好的溝通,不僅需要換位思考,還可以套用講話模板。
如何換位思考
想要有良好的溝通,第一步會換位思考。什麼是「換位思考」?心理學中有一個「共情」的概念,在觀察他人情緒變化後,會在自己頭腦中,想像他人身處的環境,自己可能有的反應,這也類似於溝通中的「換位思考」。山本昭生在《換位溝通》中提到,溝通中的「換位思考」,可以從了解自己、對方兩方面入手。
1、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什麼?知道自己講話的時間感。不能自己講嗨,全然不顧聽者已經眉頭緊鎖。那麼,如何測試自己講話的時間感?三個測試的小方法。
1)問。《換位溝通的實操與進階手冊》上,提供了這樣的練習方法:問身邊5個人,自己平時描述問題時,囉嗦嗎?簡潔嗎?記錄下來。
2)敏感度。讀文章並且錄音,感覺時間夠1分鐘停下,確認實際錄音時長。對比自我感覺,和實際時間的差別。
3)語速。提前標記好200字內容,設1分鐘鬧鐘,訓練1分鐘說200字的語速。山本昭生研究過,這樣的語速剛剛好。
除了知道時間感,還要了解說話的效果,具體包括內容、態度表情、音量/語速/節奏感:
了解自己的時間感和說話效果,及時做好記錄,回顧,每次進步一點點。
2、了解對方
換位思考除了了解自己,還要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什麼?年齡、性別、學歷背景、性格、情緒、和自己的關係如何,等等。如果面對的是更多的人,那麼,對溝通對象的了解,可以對照《換位溝通》上的這張表:
明確溝通的對象,做到心中有數。溝通的對象明確後,還要考慮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去表述。不能只顧自己講各種專業術語,完全忘了對方不了解。那樣,講了也是白講,浪費雙方時間。
明確溝通對象、目的,用對方聽得懂的話、能理解的程度,去表述,才是進行溝通的正確方式。
三明治講話技巧
山本昭生在《換位溝通》中,提供了一種基本的講話技巧:簡潔法,也被稱為三明治法。
除去寒暄部分,在開始講內容的時候,一定要重視開頭和結尾。如何開好頭?《換位溝通》中,分享了三個打開聊天的方法。
結論先行講故事從問題入手結論先行,先把觀點亮出來,讓人一開始就知道,要表達的是什麼。前面提到,要考慮到聽者的理解程度。我們思考整理內容的時候,是從局部到整體。而在講述時,要從整體到局部,先結論,後補充,這樣更容易讓人聽明白。
講故事的方式,最有代入感,故事講好,會有神奇的效果。從問題入手,簡單幹脆,但是因為不知道對方會有怎樣的反應,山本昭生建議慎重選擇這種方式。
除了這三個開場方法,對講的內容,進行標籤,能讓邏輯顯得清晰,要點最好不超過三點。結尾,記得重申觀點。
三明治法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根據溝通時間的長短,進行內容的擴展。山本昭生在《換位溝通》中,還分享了緊湊型三部分構成法、三角腳本法、AREA的方法等。這些,都是以三明治法為藍本。可以說,掌握三明治法,無懼任何時長的溝通。
學會換位思考,了解自己講話的方式,對要溝通的對象做到心中有數,以三明治法為基礎,做足準備,無論什麼場合的溝通,至少比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效果會好得多。
方法有了,剩下的就是實踐和練習。就像賣油翁的技術,唯手熟爾。只有經過刻意練習,才能做到真正的換位溝通。
《換位溝通》中,很重要的一個能力訓練是「一句話總結」。無論想說的話要在多長時間內表達,一句話的觀點總結,是必要的。除了這點,還有很多細節需要練習,《換位溝通》附帶的《實操與進階手冊》裡,關於溝通的基本功練習,已一頁頁列好。打開這本,靜下來,認真對待每一項小練習,直到熟練,讓換位溝通,形成一種條件反射。
從細節入手,學會真正意義上的換位思考,掌握一定的講話技巧,如此,《換位溝通》才會更有效。
我是@彌小木,如果內容對您有啟發,歡迎分享,並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