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溝通是這個世界上交互頻率最高的幾項人類活動之一,但如何有效溝通一直是困擾著很多人的問題。很多人在鍛鍊溝通能力時都存在著認知誤區,以為溝通只是一種方法,忽略了溝通最根本的思維基礎的問題。
國際著名談判專家、哈佛溝通學新一代創造者唐尼·艾本斯坦凝聚數十年國際談判經驗、整理上百案例,提煉出改善溝通方式的思維方式與技巧:打破思維上的限制、自我心理防禦機制,認識影響到溝通效果的系統性因素;修復溝通故障,了解對方眼中的自己,學會講他人的故事;建立共識,在表達自我的同時,把可能發生的衝突轉化成雙方共同的機遇和挑戰。
這種系統性的思維方式與技巧,用思維擊破溝通中的圍城,進而取得溝通與談判的勝利。不論是危機四伏的政治和談、夫妻矛盾與糾紛,或是說服上級領導和客戶答應你的要求等各類型棘手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編輯推薦】
1.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難免遇到溝通上的困境與問題:偏見、遇到偏執的人、強烈的心理防禦機制、「雞同鴨講」,等等。只有化解掉溝通上的問題,我們才能實現更有效的溝通,更好地掌控局面。
2.作者作為巴以衝突的專家,建立了諮詢公司,為世界多地政界高管進行培訓,包括以色列最高法院、城堡軍事學院、美國聯邦政府道德辦公室和聯邦航空管理局等。經驗豐富,自成體系。
3.書中的案例均來自於現實(信息做隱私化處理),與我們現實生活更為接近,參考性更強。
【序言】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應對困境、化解衝突的書。在閱讀和翻譯過程中,作者的表述方式常常使我想起我學生時代非常喜歡的幾位老師,他們知道如何有效地傳授知識與經驗:他們會條分縷析地把需要傳授的知識梳理得清晰易懂,並在講解過程中適時地重複強調某些值得記住的經驗,同時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發揮潛能,去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這本書的作者唐尼·艾本斯坦正是這樣一位老師。作為調解專家、談判高手和資深培訓師,他曾在以色列為數百位法官開設研討班,傳授解決糾紛的新思路;在希伯來大學法學院開設調解課程;還曾向以色列國防軍和巴以雙方的邊境工作人員傳授有效合作與解決衝突的技巧。憑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在這本書中梳理了人們圍繞衝突而建立的心理防禦機制,進而闡述了如何規避這些心理防禦機制、如何轉換視角,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來化解困境。他在講解過程中一再提醒讀者:僅僅通過單方面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我們就能夠扭轉困局,甚至在情況看起來毫無希望時,也能做到這一點。
其切入點是換位思考,恰如《馬太福音》所言:「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偽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換位思考看似一廂情願,但其實是最具操作性的途徑。因為衝突源於人際關係的矛盾,面對衝突,我們為維護自我形象而建立起的心理防禦機制,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方式,這反過來又會加劇衝突。如果能夠了解自己在面對衝突時的心理防禦機制,知道自己會無意識地做出怎樣的反應,我們就能夠明白自己在衝突中所起的作用,從而為解決問題找到突破口。但這並不表示問題全部因我們而起,對方不必做出相應的改變,而僅僅意味著我們需要首先省視自我,看看自己能夠做出怎樣的改變,從而改善雙方的互動方式,在雙方的立場之間尋找平衡點,持守中道。令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的是第四、五、六章,作者在其中詳解了三種實現換位思考的方法,並具體指導了在轉換視角之後怎樣與對方溝通。
書中還深入探討了解決衝突的三種可能性,即: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影響對方,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或者主動選擇維持現狀;或者主動選擇離開當前的環境,去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這本書不可能指導我們解決一切困境,但確實有助於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自由、更有力量。它提醒我們,在面對衝突時,不要以受害者自居,在自我消耗中隨波逐流,而是要主動做出理性的選擇,突破自身的局限,開拓更多種可能性,像書中提到的武術大師那樣:我總是失去平衡,我知道怎麼迅速恢復平衡,這就是我一直能站穩腳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