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信解品第四
O3 親勸安意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諸有所須:所須什麼呢?就是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那麼需要這個,就得到這個。盆器米麵:盆器,是譬喻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米,是譬喻生空;面,是譬喻法空。得到生空的智慧,這是粗的智慧;得到法空的智慧,這是細的智慧。米、面,就譬喻生空、法空,也就是人空、法空;生空,「生」是眾生,也就是人,所以這就是人空。我們為什麼事事都放不下?就因為人沒有空。為什麼也舍不了什麼?就因為法沒有空;法沒有空,所以什麼都放不下。人沒有空,就有種種的執著。人空、法空,這不是就是說的,真要空!
以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就有居士請佛去應供;所有的菩薩、大比丘和佛都出去應供,只留下一位小沙彌在看門口。這時剛巧又有一個居士也來請僧人去應供,給孤獨園沒有其他僧人,於是就請這小沙彌去應供。到那兒,這個居士設備得非常豐富的齋飯,小沙彌吃得非常飽,這個「苦行」行得也很圓滿;可是受人的供養,不是白白受供養,要用法來換、要用法來布施。居士用的是財施,出家人就要用法施,布施法。佛和菩薩、大比丘到外邊去應供,吃完飯之後,一定要給說法,以法布施給眾生。
可是這個小沙彌,他也不會說法,應供是應了,作法布施,他就沒有「咒」念了;但是這個在家的居士,不知道這小沙彌不會說法,就跪著請求這小沙彌給說法。在印度的規矩,居士聞法,要跪到那個地方叩頭,五體投地。這個居士跪到那個地方也不抬頭,這個小沙彌「神通廣大」,怎麼樣啊?他就從法座上下來,偷偷地跑了。
這個居士跪了很久,在那兒五體投地,等著說法;等,也聽不見法。大約跪的時間最低限度有半點鐘了,他偷偷抬起頭望一望,看看怎麼這個小沙彌不說法呢?他一望,看見法座上,啊!人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即刻悟到「人空、法空」這個理,就開悟了,證了初果。證了初果,就得要謝法;於是就跑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找這個小沙彌,準備向他叩頭頂禮來謝法。
小沙彌跑回去,你說怎麼樣啊?把自己關到房裡,把門鎖上;這個居士到這兒,就敲門。小沙彌嚇得不得了,「我沒有說法,他跟著我到祇樹給孤獨園,同我要法來了!這怎麼辦呢?」這個居士在外邊敲門,他就在裡邊害怕,用手這麼頂著門,不叫他進來。這一生恐懼心,著急到極點了,他也開悟了,證得初果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是這樣的,居士也證果,沙彌也可以證果,都可以得到人空、法空;可是現在到末法的時候,很少人能明白這人空、法空的道理了。
這個「米」就是生空智,比較粗一點;「面」就是法空智,比較細一點。得到人空、法空這種的智慧,這叫「米、面」;米、面,也是譬喻「正道」,得正道。
鹽醋之屬:「鹽」是譬喻無常,要修無常觀,觀一切都是無常;「醋」譬喻苦觀,觀一切都是苦。為什麼要鹽、醋呢?因為正道的食,也就比方米、面,若沒有鹽和醋來調和,就不容易吃的;這也就譬喻這個正道雖然是應該修,但是也應該有助道的因緣相助。就是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這都是助道品。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就是:
(一)欲如意足:這個「欲」,不是那種貪慾、淫慾;就是你要修行、願意修行、非常歡喜修行,修行的欲望增加。
(二)精進如意足:修習一切諸法就不懶惰,晝夜六時常常地精進。
(三)念如意足:你能有精進心,就會生出念念一心、住於正理,也就是定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這思惟,也就是禪,以思惟的功夫來修禪。怎麼叫思惟呢?也就是參悟話頭;好像參悟「念佛是誰」,或者參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這都是一種思惟。
用這四如意足來觀,這叫「四如意觀」;觀,是觀想。由這四如意足的觀,才能生出來種種的定;所以這四如意足,也就是幫助四正勤的。若單單四正勤,是不能發真正的無漏;由這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修行,能發出真正無漏的智慧,這叫鹽醋之屬。之屬,這包括其他的法,也就包括五根、五力都在內。莫自疑難:對這些個法,你不要懷疑,都應該深信不疑。
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譬喻修四如意足,就會生出一種神通來;這神通能代替你的手足,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可以免去很多的行動,所以叫使人。可是為什麼說老弊?因為所發的神通,非常的劣弱、非常的軟弱,就好像老了、壞了,所以叫老弊。修四如意足,能得到神通,因為這個神通還不健全,所以就譬喻老年的人。如果你需要這神通的話,就可以有這個神通;你只要修四如意足就可以了,這叫須者相給。好自安意:這就是到「忍位」;要安忍,在這個地方,不要打妄想。
我如汝父,無復憂慮:佛自己稱說,我就好像你的父親似的。這個地方還沒有直接說我就是你父。本來佛就是眾生父,但是因為這個窮子、這二乘人,他自己是小乘,所以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佛子,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成佛,所以現在只可以說,我好像你的父親似的;你不要憂慮、不要多心。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我年老大,而汝少壯:你不要擔心,也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因為我年紀已經老大了。因為佛居道終──道的最後終點,智德、斷德都已具足圓滿,所以譬喻「老大」。汝,就是對二乘人講的。二乘人居道始──修道的開始,他的智德也不足、斷德也不足,智德、斷德都不圓滿;不單不圓滿,根本就沒有,所以這叫少壯,就是年少。
汝常作時:在你常做工時,也就是譬喻你修道的時候。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這是說的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因為有信根,所以就不欺騙;因為有精進根,所以就不懈怠;因為有念根,所以就沒有瞋恨;因為有定根,所以就不恨;有智慧的根,所以就不怨,沒有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都沒有看見你有這些欺誑、懈怠、瞋恨、怨言,不像其他做工人似的。這是譬喻你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種種的法門,你就沒有這些欺、怠、瞋恨、怨這一切的惡。你沒有這一切的惡,具足五根,而生出五種的力量。這「餘作人」就譬喻的外道,外道修無益的苦行。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這位長者就對這個窮子說,從今天之後,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在這時候,這位長者就給他另外起個名字,作為長者自己的兒子。「更與作字」就譬喻在四加行中,是屬於「世第一位」,得到世第一了;名之為兒,也就是轉凡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