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淺釋: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是怎麼回事呢?

2021-02-20 歸元路宣化上人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信解品第四

 

O3 親勸安意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諸有所須:所須什麼呢?就是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那麼需要這個,就得到這個。盆器米麵:盆器,是譬喻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米,是譬喻生空;面,是譬喻法空。得到生空的智慧,這是粗的智慧;得到法空的智慧,這是細的智慧。米、面,就譬喻生空、法空,也就是人空、法空;生空,「生」是眾生,也就是人,所以這就是人空。我們為什麼事事都放不下?就因為人沒有空。為什麼也舍不了什麼?就因為法沒有空;法沒有空,所以什麼都放不下。人沒有空,就有種種的執著。人空、法空,這不是就是說的,真要空!

 

以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就有居士請佛去應供;所有的菩薩、大比丘和佛都出去應供,只留下一位小沙彌在看門口。這時剛巧又有一個居士也來請僧人去應供,給孤獨園沒有其他僧人,於是就請這小沙彌去應供。到那兒,這個居士設備得非常豐富的齋飯,小沙彌吃得非常飽,這個「苦行」行得也很圓滿;可是受人的供養,不是白白受供養,要用法來換、要用法來布施。居士用的是財施,出家人就要用法施,布施法。佛和菩薩、大比丘到外邊去應供,吃完飯之後,一定要給說法,以法布施給眾生。

 

可是這個小沙彌,他也不會說法,應供是應了,作法布施,他就沒有「咒」念了;但是這個在家的居士,不知道這小沙彌不會說法,就跪著請求這小沙彌給說法。在印度的規矩,居士聞法,要跪到那個地方叩頭,五體投地。這個居士跪到那個地方也不抬頭,這個小沙彌「神通廣大」,怎麼樣啊?他就從法座上下來,偷偷地跑了。

 

這個居士跪了很久,在那兒五體投地,等著說法;等,也聽不見法。大約跪的時間最低限度有半點鐘了,他偷偷抬起頭望一望,看看怎麼這個小沙彌不說法呢?他一望,看見法座上,啊!人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即刻悟到「人空、法空」這個理,就開悟了,證了初果。證了初果,就得要謝法;於是就跑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找這個小沙彌,準備向他叩頭頂禮來謝法。

 

小沙彌跑回去,你說怎麼樣啊?把自己關到房裡,把門鎖上;這個居士到這兒,就敲門。小沙彌嚇得不得了,「我沒有說法,他跟著我到祇樹給孤獨園,同我要法來了!這怎麼辦呢?」這個居士在外邊敲門,他就在裡邊害怕,用手這麼頂著門,不叫他進來。這一生恐懼心,著急到極點了,他也開悟了,證得初果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是這樣的,居士也證果,沙彌也可以證果,都可以得到人空、法空;可是現在到末法的時候,很少人能明白這人空、法空的道理了。

 

這個「米」就是生空智,比較粗一點;「面」就是法空智,比較細一點。得到人空、法空這種的智慧,這叫「米、面」;米、面,也是譬喻「正道」,得正道。

 

鹽醋之屬:「鹽」是譬喻無常,要修無常觀,觀一切都是無常;「醋」譬喻苦觀,觀一切都是苦。為什麼要鹽、醋呢?因為正道的食,也就比方米、面,若沒有鹽和醋來調和,就不容易吃的;這也就譬喻這個正道雖然是應該修,但是也應該有助道的因緣相助。就是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這都是助道品。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就是:

 

(一)欲如意足:這個「欲」,不是那種貪慾、淫慾;就是你要修行、願意修行、非常歡喜修行,修行的欲望增加。

 

(二)精進如意足:修習一切諸法就不懶惰,晝夜六時常常地精進。

 

(三)念如意足:你能有精進心,就會生出念念一心、住於正理,也就是定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這思惟,也就是禪,以思惟的功夫來修禪。怎麼叫思惟呢?也就是參悟話頭;好像參悟「念佛是誰」,或者參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這都是一種思惟。

 

用這四如意足來觀,這叫「四如意觀」;觀,是觀想。由這四如意足的觀,才能生出來種種的定;所以這四如意足,也就是幫助四正勤的。若單單四正勤,是不能發真正的無漏;由這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修行,能發出真正無漏的智慧,這叫鹽醋之屬。之屬,這包括其他的法,也就包括五根、五力都在內。莫自疑難:對這些個法,你不要懷疑,都應該深信不疑。

 

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譬喻修四如意足,就會生出一種神通來;這神通能代替你的手足,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可以免去很多的行動,所以叫使人。可是為什麼說老弊?因為所發的神通,非常的劣弱、非常的軟弱,就好像老了、壞了,所以叫老弊。修四如意足,能得到神通,因為這個神通還不健全,所以就譬喻老年的人。如果你需要這神通的話,就可以有這個神通;你只要修四如意足就可以了,這叫須者相給。好自安意:這就是到「忍位」;要安忍,在這個地方,不要打妄想。

 

我如汝父,無復憂慮:佛自己稱說,我就好像你的父親似的。這個地方還沒有直接說我就是你父。本來佛就是眾生父,但是因為這個窮子、這二乘人,他自己是小乘,所以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佛子,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成佛,所以現在只可以說,我好像你的父親似的;你不要憂慮、不要多心。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我年老大,而汝少壯:你不要擔心,也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因為我年紀已經老大了。因為佛居道終──道的最後終點,智德、斷德都已具足圓滿,所以譬喻「老大」。汝,就是對二乘人講的。二乘人居道始──修道的開始,他的智德也不足、斷德也不足,智德、斷德都不圓滿;不單不圓滿,根本就沒有,所以這叫少壯,就是年少。

 

汝常作時:在你常做工時,也就是譬喻你修道的時候。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這是說的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因為有信根,所以就不欺騙;因為有精進根,所以就不懈怠;因為有念根,所以就沒有瞋恨;因為有定根,所以就不恨;有智慧的根,所以就不怨,沒有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都沒有看見你有這些欺誑、懈怠、瞋恨、怨言,不像其他做工人似的。這是譬喻你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種種的法門,你就沒有這些欺、怠、瞋恨、怨這一切的惡。你沒有這一切的惡,具足五根,而生出五種的力量。這「餘作人」就譬喻的外道,外道修無益的苦行。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這位長者就對這個窮子說,從今天之後,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在這時候,這位長者就給他另外起個名字,作為長者自己的兒子。「更與作字」就譬喻在四加行中,是屬於「世第一位」,得到世第一了;名之為兒,也就是轉凡成聖。 

 

相關焦點

  • 印經典的功德是最大的,也開你本有的智慧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94囑累品第二十二◎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現在這《妙法蓮華經》講到第二十二品,是〈囑累品〉。為什麼要有〈囑累品〉呢?因為佛所說的經典,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法。
  • 佛學文化:嘎烏、五食、爐頭、四如意足、四念住、報身佛、定慧
    盒裡一般裝有小佛像、印著經文的綢片、舍利子或由高僧念過經的藥丸,以及活佛的頭髮、衣服的碎片等。其中,活佛的屍身血水和泥做成的佛像或泥片最珍貴。嘎烏質地有金、銀、銅三種,盒面上多鑲嵌有瑪瑙、松石,並雕刻有多種吉祥花紋圖案。嘎烏形狀、大小不盡一樣。男子一般用方形的,女子用圓的或橢圓形的。
  • 妙法蓮華經第十一品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
  • 「妙法蓮華經」5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
    淺釋《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妙法蓮華經》經名的第一個「妙」字,意思就是「暢佛本懷」。佛陀將他出現在世間的秘密,完全掀開,一點也不保留地告訴我們,這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什麼能打開呢?關鍵在「轉」!人心潛能不可思議佛陀在人間看盡生老病死,看到修道的好處,他身體力行,並且告訴人們,這一條路是可以走的,這就是「妙法」。妙法指的就是「眾生心」,也就是眾生的佛性,佛性不僅佛陀具足,我們也具足,佛陀沒有多增加什麼,這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慈航法師:《妙法蓮華經》講記 前言 本經簡介
    《妙法蓮華經》講記前言慈航法師·講義編輯學《妙法蓮華經》,主要從三方面:⑴、本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地位顯著。⑵、本經有7卷28品,量很龐大,先知其大意。28品,相當於28個章節。品就是一段、一節的意思。6萬9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九冊。
  • 若沒有了慈悲,那就非常危險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68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象馬車牛聲 鍾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受持《妙法蓮華經》的這位法師,以父母所生的肉耳,非常清淨而沒有汙濁。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用這個普通的耳朵,就可以聽見三千大千世界內外一切的聲音。象馬車牛聲,鍾鈴螺鼓聲:或者是象聲、馬聲、車聲、牛聲,他都分別清清楚楚的。所有的鐘聲、鈴聲、螺聲、鼓聲,他也能分別得清清楚楚。
  • 學佛必修「四正勤」,其中含有「四如意足」,那何為四如意足呢?
    學佛必修「四正勤」,其中含有「四如意足」,修行與生活中共同受用之法門佛教文化中,有三十七道品,其中「四念處」和「四正勤」都是修行中的基本法門,在上文講述的「四正勤」中還有一品叫「四如意足」,這些都是修行中的重要基本要點。
  • 這五比丘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一講,當時就開悟了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536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怎麼叫做「聲聞」?聲聞也是羅漢之一,緣覺也是羅漢之一,這是二乘人。聲聞者,聲是聲音,聞是聽見,也就是聽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他聽聞佛說四諦法而悟道了,這是聲聞。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時,就說這四諦法。
  • 妙法蓮花經淺釋:子路借糧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君王這樣子,天天和女人在一起搞,還有什麼意思呢?」於是就走了。 孔子帶著一班弟子周遊列國,他各處去演說,說政治的抱負、政治的宗旨。但是孔子到哪個地方,也就好像現在似的,你和他講真的,他都不願意的;你若和他講假的,他都很高興的。孔子到處盡講真的,所以沒有什麼人歡喜他,外表都捧著他:「好啊!好啊!你魯司寇到這個地方來。」很恭維他的,但是恭是恭敬你,不用你!為什麼呢?
  • 妙法蓮華經淺釋:​從來都不想修這個法,你為什麼一定叫我修?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這就像二乘人,他想:「你這不知道有什麼埋伏呢?你當然不是真的叫我修!真的叫我修,你為什麼這麼緊張?我從來都不想修這個法,你為什麼一定叫我修?你這麼勉強我,這麼樣子令我不自由!我歡喜修什麼法就修什麼法嘛!你豈可以一定叫我修你那個法呢?我若修你那種法,這一定就完了!什麼也不成功了!」這「死」了,就什麼都修不成道了。
  • 這個壽命,有無量那麼多的大劫,怎麼樣得來的呢?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41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其實,我沒有滅度,也沒有不滅度;佛不生不滅,又焉有生、有滅呢?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我看見這所有的眾生,都埋沒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裡邊了;苦惱,就是在這財、色、名、食、睡裡邊貪戀。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為他們都貪著到五欲上了,所以我也就不現佛身為他們說法,令這一切的眾生,生出一種好像好饑渴似的、好仰慕的這種心。
  • 末學受持《妙法蓮華經》的福報!絕對真實!
    《妙法蓮華經》殊勝無邊!末學講述一下自己受持法華寶經的感應,絕對真實!1、我母親這些年總夢見我過世的姥爺受大苦難,在那個世界境況悽慘,缺衣少食。自從我讀《法華經》回向姥爺離苦得樂之後,我母親再也沒有做過這類噩夢,反而夢見姥爺推著自行車去上班。姥爺可能是因為《法華經》的巨大加持力被超度了。
  • 妙法蓮花經淺釋: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都是二乘的境界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叫各位在會的比丘、四眾弟子等,如來亦復如是:佛就像前邊我所說的道理一樣,設一個化城。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我若是給一切眾生,先說《妙法蓮華經》這唯一佛乘的法門,因為這唯一佛乘的法難信難解,不容易生信心,也不容易明白;所以眾生聽見這個法門,就不願意見佛了。為什麼?也不願意接近佛;因為他怕把這個假的丟了,得到真的,那怎麼辦呢?唉!修行、修佛道,這個最難了!所以不願意親近佛。
  • 妙法蓮花經淺釋:以惡言毀謗讀誦法華經之人,其罪甚重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假設再另外有一個人,以一句惡言,毀謗讀誦法華經的出家和在家人。訾,也就是罵,「你看他念《法華經》,又講大話、又殺生、又偷盜、又邪淫、又喝酒,他念什麼《法華經》!」這麼樣子毀訾;無論你是在家人或者出家人,都是一樣這麼的毀謗。 好像方才說「受持」,有內受持、外受持。怎麼叫內受持?
  • 因為常給人說《妙法蓮法經》的緣故,我就很快得到無上正等...
    妙法蓮華經淺釋 487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
  • 妙法蓮華經第七品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 念了一輩子《妙法蓮華經》,它的真實含義,你知道嗎?
    在所有佛經中,三部經被稱為「經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當然,這些功德,光是讀也不一定能完全得到。雖然讀誦、抄寫的功德不可思議,但真正的功德,是懂得這部經到底講什麼。《六祖壇經》裡面有一個禪師叫法達,七歲出家,每天誦《法華經》,念了三千遍。後來,六祖大師對他說,如果不解經義,讀一萬遍也不一定有利。心迷,就會被法華轉;心悟,才能轉法華。
  • 若求無上道,就可以得一切智;你想得一切智,就先要修禪定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49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 並諸菩薩眾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在這麼長的時間,來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以及供養菩薩、阿羅漢、闢支佛,用這種最名貴、最高尚的飲食、最上的衣服和臥具、湯藥,所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供養」。或者用栴檀香木來建造一個精舍,來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或者用花園子、樹林,來莊嚴道場。
  • 持戒能得到十種利益,你要是持戒持好了,就能圓滿你一切的智慧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378第二度「持戒波羅蜜」。戒,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諸惡不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你能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真正的持戒。你要是不能諸惡不作,說是小小的毛病不要緊,這小小的過錯,大約對我修行沒有什麼害處吧?你要知道,頭髮雖然細,要是集聚多了,也就變成粗了。
  • 一句「南無妙法蓮華經」,無量罪人超脫地獄得生天上!
    這個老婆婆想了想說:以前有一次去收購魚,半路上下大雨,發大水,船不能走,就被困在一個小島上,島上有一個廟,裡面有個僧人正在講說妙法蓮華經。我因為被困在島上,無事可做,就只好坐下來聽那個僧人講妙法蓮華經,一聽就是一下午。請問我聽了佛經,這個算是善業嗎?閻魔王聽了大為高興:甚微妙善,這個善業實在是太好太微妙了啊!現在我放你回陽,使你復活。但是你以前殺了太多的魚,你想看一下你本來應該受的苦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