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化城喻品第七
M2.滅化引至寶所喻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爾時:在這時候,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這位導師,就是佛;佛知道這一切的大眾,既然得到止息,在這地方住下了,都休息,不疲倦了!就都有精神了。於是把這個化城就給沒有了。
語眾人言:對著大眾就說了,汝等去來,寶處在近:你們現在到這個地方,距離寶處是很相近的,在不遠的地方。這就是聲聞人證得四果阿羅漢,再轉求修大乘,這已經和佛相近了。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你們所住的這個大城,是我變化出來的,為著你們到這兒休息休息;這個城並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要認假為真。
K2.法合(分二)
L1.正合 L2.舉喻帖合 L1(分二)
M1.合導師喻 M2.合將導喻
今M1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叫各位在會的比丘、四眾弟子等,如來亦復如是:佛就像前邊我所說的道理一樣,設一個化城。今為汝等作大導師:我現在為你們大家做大導師,來教化你們;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佛知道這個世間一切的生死、煩惱惡道;在這有生命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麻煩的路上,是非常的危險、非常的困難,路又非常長遠,所以到什麼地方去教某一種眾生,就應該去度這一種的眾生。
M2.合將導喻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我若是給一切眾生,先說《妙法蓮華經》這唯一佛乘的法門,因為這唯一佛乘的法難信難解,不容易生信心,也不容易明白;所以眾生聽見這個法門,就不願意見佛了。為什麼?也不願意接近佛;因為他怕把這個假的丟了,得到真的,那怎麼辦呢?唉!修行、修佛道,這個最難了!所以不願意親近佛。便作是念:他就生出一種的思想,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修行佛法成佛的道路,非常的長遠,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啊!這是太難了!不知道經過多少辛苦,行種種苦行,才能成佛。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釋迦牟尼佛和過去一切諸佛,他們知道眾生這種的心。怯弱,就是很軟弱的、不堅固,受一點逆來的境界,就不能受了。下劣,是最下劣、最愚痴、最笨了。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因為佛知道眾生的思想下劣,所以用方便權巧,修到這個中道。中道,就是五百由旬過了三百由旬,還有兩百由旬。
怎麼叫「過三百由旬」呢?由凡夫超過欲界天,這是過一百由旬;由欲界再超過色界天,這又過兩百由旬;由色界再過了無色界,這就是過三百由旬,超出三界去了。等到成界外的菩薩,就是在三界外的菩薩,他能降伏而破除塵沙的惑,這叫得到方便有餘土;到方便有餘土,這是過了四百由旬。等到他能以破無明惑,住到實報莊嚴土,這時候就是過了五百由旬。
所以在中道,就是三百由旬那地方,佛為著叫這一切的修道的人在那兒休息休息,就說兩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有餘,就是有餘依。有餘依涅槃,就是羅漢證得初果,把見、思惑斷了,但是他還有個身體存在,沒能灰身泯智。無餘依涅槃,就是能自己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化了,不用外邊的火,這叫「身智俱泯、灰身泯智」。這兩種涅槃都是二乘的境界。
若眾生住於二地:眾生若修道,住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這兩種的境地上,如來爾時即便為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即刻為這一類的眾生來說,汝等所作未辦:你們所修行的道路、所修的方法,還沒有完呢!不是所作已辦了;所作未辦,還沒有成功哪!相差得還遠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你所住的地方,就是無餘依涅槃,這和佛道相近的。你應該觀察,算一算這種事,不論你們所證得的有餘依或無餘依涅槃,都不是真正的涅槃。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這僅僅是佛的方便權巧之法,於唯一佛乘,本來就是一佛乘,又分別說出有聲聞乘、緣覺乘,又有菩薩乘,這三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