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花經淺釋: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都是二乘的境界

2021-02-08 歸元路宣化上人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化城喻品第七

M2.滅化引至寶所喻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爾時:在這時候,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這位導師,就是佛;佛知道這一切的大眾,既然得到止息,在這地方住下了,都休息,不疲倦了!就都有精神了。於是把這個化城就給沒有了。 


語眾人言:對著大眾就說了,汝等去來,寶處在近:你們現在到這個地方,距離寶處是很相近的,在不遠的地方。這就是聲聞人證得四果阿羅漢,再轉求修大乘,這已經和佛相近了。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你們所住的這個大城,是我變化出來的,為著你們到這兒休息休息;這個城並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要認假為真。 


K2.法合(分二)

L1.正合 L2.舉喻帖合 L1(分二)

M1.合導師喻 M2.合將導喻

今M1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叫各位在會的比丘、四眾弟子等,如來亦復如是:佛就像前邊我所說的道理一樣,設一個化城。今為汝等作大導師:我現在為你們大家做大導師,來教化你們;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佛知道這個世間一切的生死、煩惱惡道;在這有生命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麻煩的路上,是非常的危險、非常的困難,路又非常長遠,所以到什麼地方去教某一種眾生,就應該去度這一種的眾生。 


M2.合將導喻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我若是給一切眾生,先說《妙法蓮華經》這唯一佛乘的法門,因為這唯一佛乘的法難信難解,不容易生信心,也不容易明白;所以眾生聽見這個法門,就不願意見佛了。為什麼?也不願意接近佛;因為他怕把這個假的丟了,得到真的,那怎麼辦呢?唉!修行、修佛道,這個最難了!所以不願意親近佛。便作是念:他就生出一種的思想,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修行佛法成佛的道路,非常的長遠,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啊!這是太難了!不知道經過多少辛苦,行種種苦行,才能成佛。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釋迦牟尼佛和過去一切諸佛,他們知道眾生這種的心。怯弱,就是很軟弱的、不堅固,受一點逆來的境界,就不能受了。下劣,是最下劣、最愚痴、最笨了。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因為佛知道眾生的思想下劣,所以用方便權巧,修到這個中道。中道,就是五百由旬過了三百由旬,還有兩百由旬。 


怎麼叫「過三百由旬」呢?由凡夫超過欲界天,這是過一百由旬;由欲界再超過色界天,這又過兩百由旬;由色界再過了無色界,這就是過三百由旬,超出三界去了。等到成界外的菩薩,就是在三界外的菩薩,他能降伏而破除塵沙的惑,這叫得到方便有餘土;到方便有餘土,這是過了四百由旬。等到他能以破無明惑,住到實報莊嚴土,這時候就是過了五百由旬。 


所以在中道,就是三百由旬那地方,佛為著叫這一切的修道的人在那兒休息休息,就說兩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有餘,就是有餘依。有餘依涅槃,就是羅漢證得初果,把見、思惑斷了,但是他還有個身體存在,沒能灰身泯智。無餘依涅槃,就是能自己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化了,不用外邊的火,這叫「身智俱泯、灰身泯智」。這兩種涅槃都是二乘的境界。 


若眾生住於二地:眾生若修道,住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這兩種的境地上,如來爾時即便為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即刻為這一類的眾生來說,汝等所作未辦:你們所修行的道路、所修的方法,還沒有完呢!不是所作已辦了;所作未辦,還沒有成功哪!相差得還遠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你所住的地方,就是無餘依涅槃,這和佛道相近的。你應該觀察,算一算這種事,不論你們所證得的有餘依或無餘依涅槃,都不是真正的涅槃。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這僅僅是佛的方便權巧之法,於唯一佛乘,本來就是一佛乘,又分別說出有聲聞乘、緣覺乘,又有菩薩乘,這三乘法。 

 






相關焦點

  • 《法華經》聞大乘菩薩法門,入無餘涅槃
    日月燈佛為求聲聞乘的修行者宣說苦、集、滅、道等四諦之法,以使他們度脫生老病死,進入究竟的涅槃解脫境界。又為求闢支佛者宣說十二因緣之法。又為求大乘的諸菩薩宣說六波羅密之法,以使他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如何獲得通達一切的一切種智。
  • 《勝鬘經講記》第五輯摘錄:滅諦是第一義
    講記:〈一依章〉所說的,只有一個最勝妙法是萬法的所依,所有的修道人都要依這個法作為最後的歸依處,而這個歸依處永遠只有一個,不可能有兩個、三個、五個、八個歸依處。凡是有二,其中最少會有一個不是究竟歸依處。凡是有人提出二法,乃至以上,所提出的二法或多法都不是究竟歸依處,只有絕待而唯一的法才是究竟歸依處。
  • 佛用這8個字來解釋醒後的涅槃之境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涅槃」分有兩種,即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而無餘涅槃則是學佛之人實證的終極目標。那麼,所謂的「涅槃」的境界是怎樣呢?佛像要解釋好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因為佛教的很多概念都超出了我們世俗的知識之外,也就是說,我們很難從言語和文字之中認識到「涅槃」的真實模樣,換句話說,要想認識「涅槃」,唯一的辦法就是實證,否則,沒辦法真正認識「涅槃」,因為「
  • 將「有餘涅槃」說為「究竟無上的清淨空性」是否恰當?
    我看其日文的意思和H法師和莊春江的意思差不多,與第六次結集的巴利語原文意思基本一致。」【居士】謝謝您提供的資料,我可以就將這些不同版本的差別請教一下師長,看看他們對二個版本的差異有什麼看法。對於此經,我所知道的是,經中的空是指事物真正不存在,而不是討論「無常故空」的空性。但空是相對的,有所空,就有所不空。
  • 慈航法師:《妙法蓮華經》講記 前言 本經簡介
    假使造罪如山嶽,不需妙法兩三行。——宋仁宗甲一 本經簡介乙一 簡稱◆《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乙二 釋經題◆ 七種立題,法喻立名法 —— 妙法喻 —— 蓮華◆「妙」── 極微深妙◇ 一乘了義的,不二法門。
  • 這五比丘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一講,當時就開悟了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536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怎麼叫做「聲聞」?聲聞也是羅漢之一,緣覺也是羅漢之一,這是二乘人。聲聞者,聲是聲音,聞是聽見,也就是聽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他聽聞佛說四諦法而悟道了,這是聲聞。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時,就說這四諦法。
  • 讀《涅槃經》,觀「大自在」
    當世俗的人們陷於物困、名困和情困的境地,感慨幸福快樂難得的時候,何不讀讀佛經找點智慧的啟迪呢?佛在《涅槃經》開示說:「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已,則名為樂。」在禪宗的覺悟境界裡,向來有對「八風吹不動」的嚮往,人若不見這八種鼓動人心的風,也不為風動,何來煩惱與憂愁?《涅槃經》上說:「有為之法,其性無常。」對於虛幻之物,不可執持,一切諸行都包含無我無常、不能久住的原則,即使我們這個身軀也多有無量過患,「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暴水幻炎,亦如畫水,隨畫隨合……是故當舍,如棄涕唾。」
  • 佛教所說「涅槃」是什麼境界呢?
    因為世間有諸行無常、有漏皆苦,是世間法的生滅規則,和世間給予人和一切眾生最根本的苦受,那涅槃寂靜就是證悟無我慧的聖諦境界了。佛陀當年說緣起「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眾生之所以不斷在六道之中輪迴「得不償失。」,斷除我執,了結無盡輪迴的世間諸苦。《金剛經》中四句歇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世間法都是無常生滅的,都會最終都將生成煩惱。
  • 什麼是有情眾生和無情生?分清楚這些就容易理解涅槃了
    我見可以用很多種方式呈現出來,所以《楞嚴經》才會說外道有五現見涅槃。我愛就是從不斷現行的我見生出來的;如果能將我見斷了,我愛隨後就會漸漸斷,最多不超過七次人天往還,我愛就可以斷盡。我愛最粗糙的表現就是在欲界貪著五欲時對自我貪愛的我愛;為什麼會貪著五欲?就是因為深愛覺知心的自己可以享受五欲,所以深愛自己而成為我愛。又如貪著四空天境界中的我,包括我所的神通有為法。
  • 《大般涅槃經》原經文.卷3
    我亦曾念以此二緣,應以大乘付諸菩薩,令是妙法久住於世。」  爾時,佛告一切大眾:「善男子、善女人,我之壽命不可稱量,樂說之辯亦不可盡。汝等宜可隨意諮問,若戒若歸,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三乘若無性,云何而得說?   猶如樂未生,云何名受樂?   云何諸菩薩,而得不壞眾?   云何為生盲,而作眼目導?   云何示多頭,唯願大仙說?   云何說法者,增長如月初?   云何復示現,究竟於涅槃?   云何勇進者,示人天魔道?   云何知法性,而受於法樂?
  •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6集「二乘的波羅蜜」。接下來66到70五集,是參閱 平實導師《勝鬘經講記》第五輯162頁到198頁而說,提供您能同時參照增上燻修。
  •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029集 牛角與兔角
    二乘人證得解脫果,必定歷經斷除我見以及我執的過程,也就是徹底地觀察清楚所存在的五蘊法,它每一法都不能夠自在,全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變異的生死法,認知到因為無明起顛倒想,才將五蘊分別為真實的我;觀察確認了牛有角以後,運用三十七道品將我執斷除,不再對五蘊生起有我的分別,也不再執著五蘊無我空,因為證得阿羅漢解脫果的境界,覺知心完全不反觀、不領受自己證得無我解脫果,所以是不再領受牛有角,也不會繫念著在兔無角的分別上了
  • 193.佛具有這十種力量丨三乘都是佛神力所化的城【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所以佛用方便的法門、方便的力量,因為想要修道的人在中間休息休息,所以說二乘也可以得到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說你們現在苦已經都沒有了!都滅啦!所作皆已辦,你們所應該做的已經做完了。
  • 貪女色的下場丨十位夜叉王得到的解脫門和頌言【華嚴經淺釋】40(宣化上人)
    在《妙法蓮華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因緣?就是生死大事。「悉現一切眾生前」:佛如空中月。你看見月光在你的頭上,我也看見月光在我的頭上。不論走千裡或萬裡,月光都在自己的頭上。佛也是這樣,所以說佛都現在眾生的面前。「息彼畏塗輪轉苦」:佛為什麼要現在眾生面前?因為要停止六道輪迴之苦。信佛法、解佛法、行佛法、證佛法──若能這樣按部就班去修行,一定能出三界,證得涅槃果位。
  • 印經典的功德是最大的,也開你本有的智慧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494囑累品第二十二◎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現在這《妙法蓮華經》講到第二十二品,是〈囑累品〉。為什麼要有〈囑累品〉呢?因為佛所說的經典,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法。
  • 佛教常見名詞:化身、應身、法身,《金光明經》中有詳細解釋
    依此二身,一切諸佛說有餘涅槃;依此法身,說無餘涅槃。為何呢?一切有餘法皆究竟除盡則稱無餘涅槃;依此三身,一切諸佛說無住涅槃。由於應身、化身不住涅槃,離開法身,無有他佛。為何應化二身不住涅槃?由於此二身假名不實,念念生滅,不定而住,無間出現,因而不定;法身則不同,因此應化二身不住涅槃,與法身不二,亦不住涅槃,故能依三身說不住涅槃。」「善男子!
  • 妙法蓮花經淺釋:子路借糧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路不拾遺,路上放上一塊金子,也沒有人撿;因為人人都知道不貪,沒有貪心了。夜不閉戶,晚間睡覺,不用關門。孔子做了三個月的官,魯國就大治了。這齊國就放不下了,說:「這還得了!他要在那地方久了,我們這兒不就完了嗎?」於是給魯國送了一班女樂。女樂,就像現在當電影明星或作戲的,揀一班唱得最好、跳舞也跳得最好,一切一切都最好的,就給魯國送去了。
  • 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第38講
    知無漏法,能得涅槃。無漏法就是指離煩惱垢染的清淨法,包括了大小乘法。這裡聲聞根性的人所知的無漏法是小乘,是指離見思煩惱的清淨法。能得涅槃,他們的涅槃是指斷見思煩惱,證的有餘涅槃,也就是證阿羅漢果。起六神通,證了阿羅漢果能得六種神通: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和漏盡通。這六種神通我們都很熟悉,我們對六種神通大家都很嚮往,但是絕不能去執著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