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人生」,猶如昨夢呢?佛用這8個字來解釋醒後的涅槃之境

2021-01-13 問過藍天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涅槃」分有兩種,即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而無餘涅槃則是學佛之人實證的終極目標。

那麼,所謂的「涅槃」的境界是怎樣呢?

佛像

要解釋好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因為佛教的很多概念都超出了我們世俗的知識之外,也就是說,我們很難從言語和文字之中認識到「涅槃」的真實模樣,換句話說,要想認識「涅槃」,唯一的辦法就是實證,否則,沒辦法真正認識「涅槃」,因為「涅槃」的本身並不是一個東西,也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修行之人親身並體證才有可能悟至的終極境界,這種境界不可能通過外境的任何事物來窺視,因此,唯有親證,別無他法。

而所謂的修行實證,最通用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佛經,因為佛經的本身就是記錄實證「涅槃」的修行法門。

所以,我們在《圓覺經》看到,佛把「人生」比作昨夜夢,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活著的人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皆是夢中之物,包括我們自己,也是夢中之人,待到某一天,覺悟醒來,才能夠發現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夢中的掙扎,毫無意義,因為「真我」並不在夢中,而是夢外。

換句話說,所謂的「涅槃」,其實也就是夢醒後的「真我」所體會到的境界。這也是說佛為何說「人生」,猶如昨夢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圓覺經》中,佛用「無起無滅,無來無去」這8個字來解釋醒後的涅槃之境。

如何理解這8個字呢?為了方便解讀,我們先看經中的原文: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佛作為第一位親證過「涅槃」的人,他的解釋儘管不能完全表達「涅槃」的所有內容,但他所說的確實是有根有據,因此,他的這一做段話,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他親證而得的「涅槃」之境。

他認為「涅槃」就是「無起無滅,無來無去」這8個字,也就是說,所追求的「涅槃」一直在那裡,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真我」也在那裡,無所從來亦無從去,但為什麼眾生不知道呢?因為眾生還在夢中,還執於夢中之物,還未醒過來,等到夢醒之後,不證也得「涅槃」。

但要讓這個夢醒過來,是必須通過修行,通過親證才有可能「醒」,否則,就會一直困於夢中。

佛進一步的解釋道,對於親證「涅槃」的人來說,他一無所得也一無所失,更沒有得到過什麼也不曾失去過什麼。對於能夠親證「涅槃」的人來說,他並不需要刻意的去強調該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無有生滅。對於不能證悟「涅槃」的人來說,「涅槃」的本身並不因為你證或者不證而有所變化,也就是說「涅槃」,你證悟它,它在那裡,你不能證悟,它也還是在那裡,並不是你證其與否而產生任何波動,這也是佛說「一切法性平等不壞」的道理。

這就是佛在《圓覺經》之中,解釋醒後的涅槃之境。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圓覺經》《壇經》《金剛經》

相關焦點

  • 《心經》中所說的「究竟涅槃」是什麼意思?了悟佛家終極之境
    《心經》 是大乘《大般若經》中的核心經卷,也可說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其內容是已行深般若智慧的觀自在菩薩在佛國淨土之上的感悟及心得,就如同觀自在菩薩站在彼岸之上為還未開悟之人描繪「空境」之風景。藉此來引導眾生早登樂土。這便是經中所說的「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那麼何為「涅槃」呢?
  • 佛用這8個字來概括,太經典了
    佛像那麼,佛法的真義是什麼呢?佛用這8個字來概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理解呢?佛曾把」法「比作舟筏,過河則棄,因而也稱之為「非法」,表明不著「法相」之意。眾生之所是眾生,就是因為他們有「法」這個概念,因為有「法」可修,有法可學、可得,才不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既然是無法可說,佛為什麼要說法呢?答案是為了普度眾生,因為眾生愚昧,他不得已才以」有法說非法「。
  • 《六祖壇經》:人生三境
    說到人生境界,禪宗裡面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三重境界。禪宗的這三重境界雖然看似簡單,大家也耳熟能詳,但是文字背後的深義卻不那麼簡單。下面就讓末學試著與大家一起在《六祖壇經》中參悟這人生三重境界在我們生命中的真實體現。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境
    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翻開《壇經》,其中精美絕倫的語言、生動活潑的譬喻、玄妙深奧的機鋒、心領神會的對話……無一不讓我們為之嘆美、折服。    縱觀慧能大師的一生,為求佛道,歷盡艱辛。磨坊八月舂米。接法之後,又於獵人隊裡隱居生活十五年,食肉邊菜,韜光養晦,歷經了身心的磨鍊與煎熬,最終機緣成熟大展宗風。
  • 佛說《金剛經》體現了人生要守住的八種心,是哪八種呢?
    佛說《金剛經》體現了人生要守住的八種心,是哪八種呢中國的佛教文化的大乘經典中,有佛學大師曾說:「《金剛經》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可見佛在開示的《金剛經》蘊含著甚多的智慧。那麼如何超越一切宗教呢?經中除了體現了佛教的教義外,還有天文地理等。
  • 佛說:我於某夜的最真覺,乃至某夜入涅槃,於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
    《莊子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中有個名叫知的人北遊玄水,登隱聳之丘,正好碰上無為。知問無為:「我想問你個問題: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無為聞言,啞然不答。知問不出名堂,回到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拜訪狂屈,並向他問道。狂屈聞言回答:「你問的道我知道,且聽我說。」話剛出口,卻又終於沒有說下去。
  • 佛教所說「涅槃」是什麼境界呢?
    「涅槃」是中國常用的佛教用語,我們對這詞並不陌生,一提到很多人馬上想到另外一個詞「圓寂」。在佛教「涅槃」與「圓寂」一樣,都是對有修為高僧逝世說法,就類似還有「歸天」、「駕鶴西遊」等等。那麼佛教具體所說「涅槃寂靜」的「涅槃」是什麼意思?這裡就提及三法印說法了,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 佛魔本一體,一個是來度你,另一個其實也是來度你
    而當時阿難為魔障所蒙蔽,默然無語,佛陀前後說了三次,都沒有說話來挽留。阿難離開之後,魔王波旬過來恭敬的頂禮佛足之後說道,偉大的世尊,當年我請您入涅槃受自在,您說我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尚未具足,機緣未到,如今四眾弟子已備,我再次請您入涅槃,無須再常駐這個五濁惡世。
  • 【海潮音】明賢法師:高僧之死——用涅槃喚醒人類警惕無常
    而今,覺光長老圓寂前也同樣留下遺囑,要求把骨灰灑向大海,供養水族。 無論生前還是身後,高僧們都用儘自己的一切力量、資源和心血利益眾生,乃至骨肉軀體全部奉獻眾生。他們身體力行,並引導眾生共同來做生命之奉獻。其良苦苦心,無不是為了令眼前的五濁惡世變成清淨國土,並用自己克勤克儉的努力實現從濁世到淨土的轉變。
  • 佛說:一切都是因果,這3個字,寫盡了人生
    人的一生不容易,佛說,生命中很多東西可遇不可求,強求的得不到,不曾需要的往往會不期而至。人生之所以會有無數煩惱,也正因如此,想要得的,得不到;想要丟的,丟不掉,人生一切的境遇,只能作為無奈的回憶。其實人生也是一個不斷因果輪迴的過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佛教講:「唯有業隨身。」
  • 佛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有趣的是,明朝李贄在《焚書·陸思山》中還自我表白說:「熱甚,寸絲不掛,故不敢出門。」所說「寸絲不掛」,就是一絲不掛。在佛門中,「一絲不掛」又別有解釋。禪宗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最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樣就活得瀟灑自在,一無牽掛,就好比魚兒在水中優哉遊哉,遠離釣鉤網罟。試想,魚兒一旦貪戀釣鉤上的魚餌,就連命也不保,還談得上什麼優遊?
  •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個過程,榮華花間露,富貴草上霜,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得意些什麼?失意些什麼?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如行雲般自在,像流水般灑脫,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3.人生中出現的一切,都無法擁有,只能經歷。深知這一點的人,就會懂得:無所謂失去,只是經過而已;無所謂失敗,只是經驗而已。用一顆瀏覽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與失、隱與顯,都是風景與風情。
  • 什麼是「二佛、三佛」?【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說:「喔!那是如來佛祖啊!」他以為這「如來佛祖」,是單單一位佛的名字;其實這「如來」,是所有佛的名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論哪一位佛,都叫如來,都叫應供,都叫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都有這十個名號。什麼叫「如來」?
  • YOLIFE視覺傳達 | 想過佛系的人生 就來一場佛系的旅行
    有人崇尚「佛系員工」,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靜靜下班。既然想過佛系的人生,那怎能不來一場佛系的旅行。在拉薩 你可以去布達拉宮近距離感受這座殿宇的雄偉和博大冬天這裡有純潔無垠的落雪扎尕那不是寺院但卻比寺院更適合「佛系人生」
  • 覺悟就是相融於佛之知見,猶如一滴海水重歸大海
    趙州禪師說「無」。閣下如何看?參!我見頑鈍人,燈芯柱須彌。蟻子齧大樹,焉知氣力微?學咬兩莖菜,言與祖師齊。火急求懺悔,從今輒莫迷。——拾得大士詩古來都一樣,我們其實都是拾得大士說的那種愚鈍頑劣之人。妄想著用細微的燈芯將須彌山支柱。
  • 破偽《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如經云:【佛告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言。如來無常。云何當知是無常耶。如佛所言。滅諸煩惱名為涅槃。猶如火滅悉無所有。滅諸煩惱亦復如是故名涅槃。云何如來為常住法不變易耶。如佛言曰。離諸有者乃名涅槃。是涅槃中無有諸有。
  • 佛說:這三個字,能平靜你的內心,提升你的智慧!
    佛教用「戒、定、慧」三種修學的方法來認知自己和世界,以達到無欲無求,功德無量的境界。這三個字,能平靜你的內心,提升你的智慧一、修「戒」「戒」主要是說遵守佛教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規。這二者相輔相成,為的是讓佛教徒嚴防身、口、意三業,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足以使身心染汙的事情。「戒」的原意來看,佛教中的「戒」,它主要是告訴我們什麼不能做,也就是在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杜絕壞的行為習慣,培養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素養。一個人如果培養出了良好的道德品質,那麼他就不會去幹壞事。如果是一個將戒行思想根植於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出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的。
  • 佛教:咒言中,「娑婆訶」三個字,說了什麼?
    如《心經》的大明咒,《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的六字真言,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等都是咒。所謂的咒,其實是佛或菩薩的真言或總持的意思,是佛法或佛經的精華所在。佛像但是在咒言當中,我們常看到有這三個字,即「娑婆訶」,如大悲咒中,有「娑婆訶」的地方就有十四個之多。那麼,咒言之中,「娑婆訶」這三個字,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