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2021-01-08 歷史國學教堂

洗澡入浴,渾身赤條精光,所謂「一絲不掛」。古今中外小說電影,有床上戲的,也常出現男女主人公顛鸞倒鳳,狎暱親熱,脫得一絲不掛的場景。有趣的是,明朝李贄在《焚書·陸思山》中還自我表白說:「熱甚,寸絲不掛,故不敢出門。」所說「寸絲不掛」,就是一絲不掛。

在佛門中,「一絲不掛」又別有解釋。禪宗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最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樣就活得瀟灑自在,一無牽掛,就好比魚兒在水中優哉遊哉,遠離釣鉤網罟。

試想,魚兒一旦貪戀釣鉤上的魚餌,就連命也不保,還談得上什麼優遊?宋朝詩人黃庭堅《寄航禪師》詩就欣然詠道:「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對航禪師的超然物外、圓融無礙,真是羨慕得要命。

禪門中有關「一絲不掛」的公案,足以啟迪世人的迷悟。一次,大夫陸亙和南泉普願禪師湊在一塊。陸亙問:「弟子從六合來,彼中便還有身否?」南泉答:「分明記取,舉似作家。」陸亙接續:「和尚大不可思議,到處世界皆成就。」南泉回話:「適來總是大夫份上事。」

第二天,陸亙又說:「弟子亦薄會佛法。」南泉試他佛法深淺:「大夫十二時中作麼生?」陸亙欣然回答:「一絲不掛。」可南泉聞言,卻仍淡然一笑說:「猶是階下漢。」

陸亙滿以為自己擺脫塵緣,一無掛礙,深得佛法三昧,可南泉卻反而把他說成為階下漢,真是使人感到不可思議。原來,南泉把陸亙說成為是不見道的階下漢,原因在於陸亙搬弄的話頭,只是憑藉一時聰明,屬於弄智而不屬於真正的悟道。

就好比「說食數寶」,說別人吃東西,自己不飽,為人數珍寶,自己不富一樣。弄智是智,悟道也是智,可是一屬賣弄的小智,一為徹悟的大智,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佛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裡說盡一絲不掛,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進入究竟涅槃佛境的妙處。

心無掛礙,那就逢場作戲,遊戲人生,的人生樂趣而遠離無窮無盡的煩惱。當年「蒙漆園吏」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在花叢裡輕快地飛舞盤旋,竟是那麼的浪漫自在。不久夢醒,竟至還一時被搞得「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莊周另有件把世情榮枯得失,看作行雲流水、一絲不掛而起轟動效應的事:當年他妻子的棺木擱在屋角待葬,他非但不掉一滴眼淚,並且還坐在地上「鼓盆而歌」。

當惠子問他何以如此時,世界上最精彩玄妙的生死談便由這位睿智口裡吐了出來:「當我妻剛死的時候,我自然悲傷難受。

不過仔細一想,她從冥冥中來,原先並沒有生命;豈但沒有生命,並且沒有形體;豈但沒有形體,甚至連氣息也沒有。以後摻雜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中才逐漸變化成有氣息,由有氣息而變化成有形體,由有形體而進一步有生命。

現在,她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歸於死亡。這種人生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的過程,就好比春夏秋冬,四時往復一樣。

此刻,想到她回歸自然,正安甜地沉睡在天地的懷抱裡,而我卻在一旁哇哇大哭,實在是多麼的不明智而毫無必要,所以才為她鼓盆而歌。」

莊周的一席妙談,正是曠達人生,大智徹悟的披露,和佛門涅槃學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後來,亦儒亦佛亦道的那位東坡先生,就是接過佛道衣缽,能在坎坷浮沉的人生道路上,始終逢場作戲,隨遇而安的一位。

他在《贈虔州慈雲寺鑑老》一詩中寫下的:「遍界難藏真薄相,一絲不掛且逢場。」就是最好的自況。

朋友,當你人生失意的時候,不知「一絲不掛且逢場」的大智,是否對你的心理平衡有所幫助?一輩子一帆風順的事是沒有的。

相關焦點

  • 《心經》: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掛礙的是什麼?因何有恐怖?
    《心經》: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裡「掛礙」是指掛礙三界,三界由如牢籠,使得有情不能解脫生死當來苦。「掛礙」的「礙」,有捆綁、結纏的意思,有情心若掛礙三界,就不得解脫。為什麼會掛礙三界呢?因為有情心裡不離我執及我所執,由我執及我所執,無間起世間善、惡、無記三業,由此三業增上力故,使得有情結生相續,輪迴三有,無有出期。菩薩以大悲願力為導首,求佛一切智智,就是要依般若波羅蜜多為方便,修學圓滿一切佛法。
  • 「遠離顛倒夢想」中的四種「顛倒」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所得」——本來就沒有可得的,《般若經》說對一切不得起執著,對一切法不起執著就無掛礙。執無為法,或三寶、般若都不應該,執任何一法都是掛礙,眾生的掛礙、恐怖就是因為執著有一個「我」,「我」就是掛礙的根子,「無我」了就無掛礙了,無掛礙就無恐怖,菩薩發心度眾生,他不怕流轉生死,因為菩薩在不斷放下對「我」的執著,所以才發得起菩提心,令一切有情獲得覺悟。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沒有「我」了,就不會有掛礙,無掛礙就不會恐怖。
  • 隆蓮法師《心經淺釋》第15集:「遠離顛倒夢想」中的「顛倒」有這四種……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所得」——本來就沒有可得的,《般若經》說對一切不得起執著,對一切法不起執著就無掛礙。執無為法,或三寶、般若都不應該,執任何一法都是掛礙,眾生的掛礙、恐怖就是因為執著有一個「我」,「我」就是掛礙的根子,「無我」了就無掛礙了,無掛礙就無恐怖,菩薩發心度眾生,他不怕流轉生死,因為菩薩在不斷放下對「我」的執著,所以才發得起菩提心,令一切有情獲得覺悟。「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沒有「我」了,就不會有掛礙,無掛礙就不會恐怖。
  • 掛礙只在心——心無礙,則無事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謂妄想,就是過去所做、所說、所見、所聞的影像留在我們腦子裡。讓我們高興的,我們執著;讓我們痛苦的,我們也執著。想的次數多了,就會形成心理慣性,影響自己的行為。
  • 《心經》中的「無無明」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心經》中有許多經典的佛句。其中廣為人知的,要算「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等等。但是,在短短260字的《心經》中,用了很大比例說了這麼一段「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 梵音 |《心無罣礙》一片清涼,無上慈悲
    無色聲香味觸法na cakṣur-dhātur yāvan na mano vijñāna-dhātuḥ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na avidyā, na avidyā kṣayo,無無明,亦無無明盡yāvan na jarāmaraṇaṃ na jarāmaraṇa kṣayo.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世間上的人總是在「有」上求,有車、有子、有錢、有名等,其實「有」還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佛法教我們從另外一個「無」上去思考,你「無」欲則能剛強,你「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量、無窮盡。那麼,我們怎樣有一個「無」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