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蓮法師《心經淺釋》第15集:「遠離顛倒夢想」中的「顛倒」有這四種……

2021-02-19 善心之光

執任何一法都是掛礙,

眾生的掛礙、恐怖

就是因為執著有一個「我」,

「我」就是掛礙的根子,

「無我」了就無掛礙了,

無掛礙就無恐怖,

發心度眾生的菩薩不怕流轉生死,

因為菩薩在不斷放下對「我」的執著,

所以才發得起菩提心,

令一切有情獲得覺悟。

——隆蓮法師

般若如大火能「燒」盡一切執著,不僅對有為法不應起執著,對無為法亦不應執著,「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在講般若中沒有一點兒保留,保留一點兒就是流轉生死的根子。四諦也是緣起性空,不應在上面起執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證得一個果位,求得道。《心經》說「無智亦無得」——「得」有具體的東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執著,不定法中亦有一個「得」,眾生總以為是實在的東西叫「得」。智慧、得道都是緣起性空,「得」也是緣起性空,假名安立。總之應了知「得」是緣起性空,這就是無執著的「得」、「智」。

學修不應太著急,對於所學修的法不應起執著,修行的心不應太急切,但不精進也不好,佛對弟子講,修行應如彈琴一樣,心太切,如弦繃得太緊了,就容易斷,應不過緊不過松,還應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恆常心,太著急會出毛病,佛法無多旨,真正用於修行成就的法門用不了多少,萬法歸根到底都是說「一切法無我」。

如果太精進了會把身體搞垮,反而達不到自己的願望,不應急於求成,應髮長遠心,學法應如其次第地學,猶如學走路的人一樣,開始不緊不慢地走,才走得遠,才能到達目的地。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所得」——本來就沒有可得的,《般若經》說對一切不得起執著,對一切法不起執著就無掛礙。執無為法,或三寶、般若都不應該,執任何一法都是掛礙,眾生的掛礙、恐怖就是因為執著有一個「我」,「我」就是掛礙的根子,「無我」了就無掛礙了,無掛礙就無恐怖,菩薩發心度眾生,他不怕流轉生死,因為菩薩在不斷放下對「我」的執著,所以才發得起菩提心,令一切有情獲得覺悟。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沒有「我」了,就不會有掛礙,無掛礙就不會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般若的究竟是無我慧,般若離顛倒。

顛倒有四種:無常常倒,無我我倒,苦為樂倒,不淨淨倒。

(一)無常常倒: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但眾生都執以為常恆不變,就叫無常常倒。如"無常頌"中所說,知道自己要死,但總是想我還不得死。

(二)無我我倒:眾生把五蘊假合的軀體以為是我。這就是無我我倒。

(三)苦為樂倒:世間皆是無常幻化,但眾生是以苦為樂,如結婚,世人以為快樂,而根本就是苦。

(三)不淨淨倒,淨是妙好的意思,身子是最不淨的,但眾生卻以為是淨,對身體起執著。

這是四種顛倒。

「夢想」:眾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緣生無自性,如夢境一般,但卻以為是真實的,夢見可怕的心生恐怖,夢見歡喜的就高興,世間上沒有一樣是實在的。

「想」:幻想,各人的想法都是顛倒想,證了阿羅漢就滅受想定。證到般若遠離顛倒夢想,菩薩證了涅槃,永不休息地度眾生,說小乘的涅槃是「墮涅槃」,未發度眾生的菩提心,我們每天念的《羅漢儀軌》和大藏經中的《法住記》,都說佛法未來,在世間上時興時衰,都是由於十六尊者住持,十六尊者不入涅槃,住世度眾生,各在佛前發誓住持佛法,各人住持一處,迦葉尊者在雞足山(雲南省)入定,從定力延長生命,住持正法,等到彌勒菩薩下生,我們應求十六尊者的加持,十六尊者都發了菩提心,在法華會上得到佛授記以後都要成佛,是大乘人,是大菩薩,都發了大乘心,以定力住世,現的聲聞相。《羅漢儀軌》中有頌文「調伏自在現住聲聞身」。

「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隆蓮法師(1909~2006)

四川尼眾佛學院倡辦者、首任院長

被尊稱巴蜀才女、中國當代第一比丘尼

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常委;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副會長等職。

聞法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相關推薦:

臨終關懷手冊【珍藏版】

人世間的無常是怎麼來的

人身難得,福報也無常

每一次都是「最後一次」

美到極致是無常

善業與惡業的分界就在這裡,要小心

好好地對自己說一聲「扎西德勒」吧!

喇榮故事 | 震撼!極樂世界的門已經打開

喇榮故事 | 法王金剛心與極樂歌(附:喬美仁波切《極樂願文》法王絕版視頻)

輪迴道歌

「六道輪迴圖」講了什麼?

佛說阿彌陀經3D視頻、西方極樂世界精美大圖

大悲咒視頻(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緣緣相續何時了——索達吉堪布帶你解開輪迴的密碼

苦苦和壞苦都是輪迴的現象,無明行苦是輪迴的根本

佛教徒對生死輪迴的基本世界觀

敦珠法王:未能認知本性,心自己編造出輪迴

三乘教法用不同的方式告訴我們輪迴的真相

一位著名瑜伽士的故事

修供養的方法:八供、五妙欲供

內有善心之光,前有平坦之路!

བཟོད་སྒོམ་ལ་ནོར་འཁྲུལ་མེད།།寬容是心胸的根本

[珍藏] ·《事師五十頌》釋 | 目錄

རྒྱལ་ཁམས་འགྲིམས་ན་དགོས་པའི་ཞལ་གདམས།華智仁波切竅訣

護戒如目是令上師長久住世之善妙緣起

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眾之意樂, 時時刻刻倍珍愛,輪迴一切諸有情。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眾皆卑下, 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願我恆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 毀壞自己他眾故,立即強行而斷除。願我目睹惡劣眾,造罪遭受劇苦時, 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願我於諸以嫉妒,非理誹謗本人者, 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願我於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縱非理而陷害,亦視其為善知識。願我直接與間接,利樂敬獻諸慈母, 老母有情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願我所行此一切,不為八法念垢染, 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此修心八頌乃無量光佛之化身朗日塘巴尊者撰著。薩瓦芒嘎朗。

相關焦點

  • 「遠離顛倒夢想」中的四種「顛倒」
    《心經》說「無智亦無得」——「得」有具體的東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執著,不定法中亦有一個「得」,眾生總以為是實在的東西叫「得」。智慧、得道都是緣起性空,「得」也是緣起性空,假名安立。總之應了知「得」是緣起性空,這就是無執著的「得」、「智」。
  • 佛教:人生如夢,夢中有夢,應遠離顛倒夢想
    人活在這個人世間,仿如活在夢中;凡夫之所以不覺得自己活在夢中,是因為還沒有從「夢」中醒來的緣故。我們平時看到世間上的一切,誤以為是真實的事物,就好比電影中的電影,如同夢中之夢,乃是迷上加迷,把世間的一切搞「顛倒」了。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心經》雖然字數最短,但卻講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性空的大智慧,可謂是文字簡略而涵義廣博。
  • 當代第一比丘尼:隆蓮法師
    隆蓮法師(1909~2006)被尊稱巴蜀才女,中國第一比丘尼。隆蓮法師是能海老上師高徒,德高望重,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四 川省政協委員、常委;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副會長;四川省佛協秘書長、會長、名譽會長;成都市佛協名譽會長等職。
  • 西遊記裡的三藏法師與《心經》
    小說中,描述唐僧與《心經》的段落包括如下幾處: 三藏再拜,玄奘請問烏巢禪師西天大雷音寺還在那裡。禪師道:「遠哩,遠哩!只是路多虎豹難行。」三藏殷勤致意,再問:「路途果有多遠?」我有《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三藏拜伏於地懇求,那禪師遂口誦傳之。(這裡的《多心經》指的就是《心經》)。 師徒們正行賞間,又見一山擋路。唐僧道:「徒弟們仔細,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擋。」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
  • 經典講義|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在以前,秦的時候,也就是姚秦的時代,有個禪師叫跋陀。這個跋陀禪師,就問道生法師,問他什麼呢?問他什麼叫色?什麼叫空?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什麼叫色?什麼叫空啊?問道生法師。道生法師,就說了,說是「眾微聚曰色。」眾,就是眾微塵,聚集到一起了,這就是有色了,這就是個色。「眾微無自性」,這就是空。
  • 《法海寶藏》(五)-36 「無有恐怖」-「恐怖」包括各種障礙/「遠離顛倒夢想」-四顛倒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就是非正見和妄想,凡夫最常見的妄想就是執著四顛倒見。凡夫因為無明,不知道世間萬法的真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淨,妄想執著有四顛倒: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無我為我、不淨為淨。無常為常 萬物全都無常,人生也是無常的。
  • 可潛法師心經講解(之四十)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感到恐怖、害怕時,一方面可借鑑止觀治病方法,進行有效對治;另一方面則可虔心誦念此《心經》或持誦佛、菩薩名號,祈佛護佑,慈光注照,障除業消,心無掛礙,進而令自己能夠「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二0二0年四月二十日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 海濤法師【 消除魔障就要多念心經 】
    ••• 除魔除障儀軌,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心經,所以剛剛法師要我們,一個人至少念五遍。
  • 心經告訴我們,觀音菩薩會用什麼方式來幫助我們
    題記:觀音菩薩的護佑就像量子力學一樣從未遠離,能否確切掌控,在於用智慧去正確認知即便是再有能力的人,在大自然面前也是渺小的。群居生活可以有效地提升生存能力,人類是最成功的群居動物,文明的演進可以說是社會分工細化的過程。
  • 觀音菩薩《心經》共7個版本,玄奘法師譯本,去掉頭尾更易傳播
    但他們的翻譯手法比較接近,更易於傳播,特別是玄奘法師的譯本,朗朗上口,意境高雅,不同層次的人接觸到《心經,》都會有自己的深刻體悟,因此傳播較廣。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心經》作為一部佛經,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全經共260字,去除頭尾之後更加沒有宗教色彩。
  • 心經:260字心經註解
    雖然心經只有260個字,但是心經中的內容是有很多的,所以師兄一定要用心點的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這樣我們才能夠知道心經全文解釋,如果師兄在修行心經的過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那麼師兄是能夠去了解260字心經註解的,下面我們就去簡單的了解一下吧!心經註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心經感應:念誦《心經》為何哭泣流淚
    這是觀音菩薩應佛祖釋迦牟尼佛同意,公開傳播的大智慧經典。當初,唐朝唐僧唐三藏玄奘法師,就是念誦著「心經」西天取經成功的。 這部經是觀音菩薩傳給唐玄奘的。唐僧唐三藏立志西天取經,觀音菩薩變成渾身很髒的、疾病纏身的老人,考驗唐玄奘(進行慈悲心考試)。
  • 《心經》最精華的八句話,值得你一生品味!
    《心經》又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鳩摩羅什譯,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心經》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心經》念誦方法
    索達吉堪布等大德都曾經說過,每天念幾遍心經對我們早日了悟空性智慧及清除障礙非常有幫助的。
  • 佛教:《心經》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悟懂能帶來無量福報
    文:法妙明心《心經》作為一部非常經典的修行指導,篇幅短小卻能詮釋了三科、四諦、五蘊和十二因緣,甚至是將修行的層第都有所闡述。多年來研究者無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感悟,那麼它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的呢?
  • 《心經》解釋:21遍心經怎麼讀
    而且在心經的讀誦儀軌中,讀誦心經最後的時候,讀誦心經的心咒是二十一遍的。 心經讀誦儀軌:(1)上香香贊爐香乍爇,法界蒙燻,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也可默念: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一切如來影現中。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3)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 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白話譯文(餘秋雨版)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跟我讀一遍般若波若蜜多心經吧!頓時釋然
    唐朝時期三藏法師玄奘二十九歲時赴西域求法,一路艱難險阻,數不勝數。法師一日閉門而坐,至夕開門時,見一老僧,法師於是參拜,懇求老僧相助,老僧即口授《心經》教其念誦,於是山川平易,險阻不再,怪物潛蹤。到了印度,戒日王為法師設論座,十八國辯論者無一能與法師抗衡,法師當時遍遊五印,請諸梵本,於貞觀十九年還京,回到長安後,法師立即組織力量翻譯經典,共譯成經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而《心經》就是其中的一部。觀大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若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