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如夢,夢中有夢,應遠離顛倒夢想

2021-02-08 然好

我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有時在電影畫面裡還有人在觀看電影的畫面。電影是由放映機播放出來的,把記錄下來的畫面一幀接一幀地連續播放,在一定速度下讓人觀看起來感覺到很逼真,當人進入電影情景裡的時候,連電影裡的電影也覺得很真實,一俟看完電影,回過神來,始覺虛幻。

在《莊子》裡,有個莊周夢蝶的故事很有意思。莊子在夢中幻化為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他分不清究竟是自己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了自己。

人們把類似這些虛幻而不真實的影像叫幻影。

汽車界裡的勞斯萊斯有款車型叫作「幻影」,據有交資料介紹,這款汽車由0-100Km/h的加速不到6秒,還有眾多經典設計,彰顯出它的卓爾不凡,於是比喻為虛幻而不真實,如「幻影」一般,帶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佛家的觀點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金剛經》),在眾多比喻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夢。人活在這個人世間,仿如活在夢中;凡夫之所以不覺得自己活在夢中,是因為還沒有從「夢」中醒來的緣故。

我們平時看到世間上的一切,誤以為是真實的事物,就好比電影中的電影,如同夢中之夢,乃是迷上加迷,把世間的一切搞「顛倒」了。

佛家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萬事萬物被被分解分析到最後,都沒有獨立自成、永恆不變的「自性」,都是有條件生成的產物,佛家稱之為「緣起性空」,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為「空」。一言以蔽之,這個世間「本來無一物」(《壇經》慧能語),連「一物」都沒有,全是虛幻的,是徹底的否定。

在佛家的觀念裡,真實不虛的才是「實相」,萬事萬物被分解分析到最後,都有一個共相---「畢竟空」,這個「畢竟空」才是諸法「實相」,據此,「實相」即無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離一切言說,即可「遠離顛倒夢想」,就像從夢中醒來,始覺夢中的一切皆非真實。

佛陀的根本教義是「緣起說」,以「緣起說」分析世間萬象,認為世間沒有一樣事物是真實存在的,本質都是「空」,不但物質現象如此,「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蘊皆空」(《心經》),站在真諦的角度,萬法皆空,從而推演出一個「無我」的觀念來,教我們要遠離虛妄執著。

而我們凡夫看到眼前的這個世間事物,誤以為真實,這實際上是基於世俗既有觀念的認識,被「無明」所遮蓋;而萬事萬物都存在著生、住、異、滅四種現象,剎那九百個生滅,永遠處於由生到滅的變化過程中,到了必將歸於空無,即使一塊堅硬的石頭在經過無數的風化氧化現象之後都會化作微塵,就像雅丹地貌的形成到最後都會消失一樣。

只有站在佛家「緣起性空」的角度看世間萬象,才能體覺得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始覺人生如夢,若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則是凡夫「顛倒」。

佛陀以「緣起說」教我們應「遠離顛倒夢想」,得究竟涅槃。

編撰:然好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遠離顛倒夢想」中的四種「顛倒」
    按播放鍵收聽☝   般若如大火能「燒」盡一切執著,不僅對有為法不應起執著,對無為法亦不應執著,「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在講般若中沒有一點兒保留,保留一點兒就是流轉生死的根子。四諦也是緣起性空,不應在上面起執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證得一個果位,求得道。
  • 隆蓮法師《心經淺釋》第15集:「遠離顛倒夢想」中的「顛倒」有這四種……
    ——隆蓮法師般若如大火能「燒」盡一切執著,不僅對有為法不應起執著,對無為法亦不應執著,「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在講般若中沒有一點兒保留,保留一點兒就是流轉生死的根子。四諦也是緣起性空,不應在上面起執著。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證得一個果位,求得道。
  • 佛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古今中外小說電影,有床上戲的,也常出現男女主人公顛鸞倒鳳,狎暱親熱,脫得一絲不掛的場景。有趣的是,明朝李贄在《焚書·陸思山》中還自我表白說:「熱甚,寸絲不掛,故不敢出門。」所說「寸絲不掛」,就是一絲不掛。在佛門中,「一絲不掛」又別有解釋。禪宗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最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樣就活得瀟灑自在,一無牽掛,就好比魚兒在水中優哉遊哉,遠離釣鉤網罟。
  •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夢醒時分,物是人非,早已不是夢中人
    撰文/鄒萍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夢醒時分,物似人非,早已不是夢中人!初入人世,咿咿呀呀,喃喃囈語,沒人能讀懂我,那是夢開始的地方,迷迷瞪瞪。少年不知愁滋味,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對自由的嚮往,那是夢紮根的地方,懵懵懂懂。青年血氣方剛,懷揣夢想,乘著夢想的翅膀,越飛越高。那是夢發芽的地方,點點嫩芽倔強地閃著綠光,迷迷茫茫。
  • 人生和晚上做夢一樣,哪有一法可得
    所以我們正在夢中沒醒來的時候,認為這個夢是真實的,好的貪著,不好的瞋恨,是不是醒來才知道夢不是真的呢?不是,正在夢中也沒有實法可得。誰在夢中當國王了?誰在夢中被老虎吃掉了?沒有這事情,虛妄不實。但是眾生在夢中卻把夢當成真實,如果夢是真實就不稱夢,稱夢就無有真實。所以迷執比較深的人,做一個不好的夢幾天糾纏不清,我是不是要有不好的事情要出現呢?
  • 尋求夢的指引、轉變噩夢的藏密咒術
    夢究竟是什麼?如何解夢?(下)上期聊了夢的意義,以及如何看待和解釋複雜而綿長的夢。本期分享的內容是:在生活中遇到難題時想要尋求指引,讓自己做一個明確的有意義的夢的藏密咒術;以及解除噩夢的藏密咒術。「人生如夢」,是古今中外無數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嘆。夢,是佛學描述萬有實相的最恰切的比喻,《金剛經》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心經》雖然字數最短,但卻講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性空的大智慧,可謂是文字簡略而涵義廣博。
  • 深度解讀:《紅樓夢》裡所蘊涵的佛教因果
    紅樓夢劇照(圖片來源:資料圖) 古典小說《紅樓夢》一書,以「夢」始,以「夢」終,通篇蘊涵著佛教文化和佛教出世思想。人生如夢、世事無常的旋律一直迴蕩在字裡行間。 對於《紅樓夢》來說,佛教文化影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以「因果報應」觀作為小說的線索展開敘事;二是以「轉世」觀演繹故事情節;三是以「色空」觀詮釋生存真相。 以「因果報應」觀作為小說的線索展開敘事 因果,是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上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
  • 李智君 ‖ 「夢」在佛教早期東傳中的媒介作用
    白淨王夫人夢中「聖神降胎」的傳說,宣示了人們通過做夢與神交通,在佛教中具有先天的合法性。當然,與神相通的夢,並非誰想做就能做的,而是有一套內在的運行機制。在佛教中,「神者可以感涉」,眾生感涉神的渠道之一即「機象通於寢夢」,但前提是要「天啟其誠」。前科學時代,人們不僅認為夢是一種實在的知覺,而且認為「夢得自神諭」(The dream isgod-sent)。正如列維-布留爾((L.
  • 佛教,牢記這四個詞語,開悟就在一瞬間!
    學佛開悟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如果我們可以記住這四個佛教詞語,對我們開悟見性的幫助很大,很多人因為盲目學佛,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在收穫上卻十分有限,我們只有先了解開悟的過程,才能在尋求開悟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 灰晝:一隻耗時2年的短片-夢中夢
    斷斷續續做了2年,最後定下夢中夢的名字。視頻並不是我的專長,但仍然拖拖拉拉的完成著了大概這幾分鐘的視頻。我大大低估了做視頻的難度和自我能力,單太空人的模型就花費了大概1個月多的時間才完成。中間困難不表,最後剪輯完成的那一霎那,不喜不悲,沒想到居然有這個反應。一個設計師跑去做短片,而且做了2年,想想就又有些跑題,但是如果心裡有個念頭,如果不在有生之年去實現,豈不可惜?
  • 在夢中,我看到人生的影子一閃而過
    01人生如夢這四個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遇到不開心或者不順利,好多人都會慨嘆一聲:噯,人生如夢啊。我也多次把這四個字寫進各種文章去。過來一直以為自己懂這四個字的意思,很偶然的在一場夢中看到人生的影子一閃而過後,才發現,過去的所謂「懂」,僅限於知道,就像能說出一道菜的配料,菜的真正滋味卻沒有體驗過。
  • 淺談佛教詞彙在中國語言文字中的應用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佛教專有名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對你們有聽錯,佛教傳入中國後,一些專有名詞不但在生活交流中頻繁使用,還有在政治、科學、文化、文學領域都有所涉獵。追溯下歷史:佛教是在大約2000年前一名叫做喬達摩悉達多的太子在菩提樹下窺探到宇宙的真理後幡然頓悟後創立的,後來稱他為釋迦牟尼。
  • 夢中夢中夢中夢
    原創 瑜音社 瑜音社近日,百年戲樓瑜音閣,總有悠揚的絲竹聲溢出古老的屋脊,不時還有爽朗的笑聲蕩出飛簷之外。這自然不是老建築成了精,而是《夢影·牡丹亭》和戲樓發出的共鳴。中最著名的這一夢,化作了多重夢境的記憶碎片,成為了「夢中之夢」。
  • 夢中殺人
    次日,自然就是曹操的表演時段了,他表現得對夢中之事完全不知情,表現出對小僕人的悲痛萬分之情,觀者無不動容。活在中國當代的人,最常接觸的是什麼詞呢?我覺得就是「夢想」這兩個字!甚至,整個國家都在「中國夢」的籠罩之下。《漢武大帝》片尾有一句歌詞非常好:我們既然,曾經擁有,我的愛就不想停頓,每個夢裡都有你的夢,共同期待一個永恆的春天!
  • 佛教:一個人「業障」消除,身上會有這3大徵兆,你有沒有?
    佛教裡常常提到一個詞叫「業障」,應該有不少人都聽說過,「業障」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消業」?其實不難理解。佛家最重視「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業力,佛教將人的業力分為「身口意」三業,「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種善因修福報,種惡因造惡業。
  • 《法海寶藏》(五)-36 「無有恐怖」-「恐怖」包括各種障礙/「遠離顛倒夢想」-四顛倒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就是非正見和妄想,凡夫最常見的妄想就是執著四顛倒見。凡夫因為無明,不知道世間萬法的真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淨,妄想執著有四顛倒: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無我為我、不淨為淨。無常為常 萬物全都無常,人生也是無常的。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世間上的人總是在「有」上求,有車、有子、有錢、有名等,其實「有」還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佛法教我們從另外一個「無」上去思考,你「無」欲則能剛強,你「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量、無窮盡。那麼,我們怎樣有一個「無」的生活呢?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無論佛教還是道教,若要修行,最開始要修的是不動心;今日藉此機會,我們來淺談一下的佛教與道教最為基本靜心咒法。,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佛教法器簡介,那些杵、鈴有什麼特殊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的佛教來源於印度,在傳承上卻有漢傳和藏傳的區別,藏傳佛教在吐蕃王朝之後,隨著藏地戰亂興起,漸漸式微,最終伴隨著各地封建領主、軍事將領、貴族和義軍首領割據一方,形成了各個宗派,其中不乏像密宗一樣神秘的宗派,他們誦經時手拿法器,顯得莊嚴神聖,其中左手拿的應該是鈴鐺,右手拿的應該就是金剛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