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俗的人們陷於物困、名困和情困的境地,感慨幸福快樂難得的時候,何不讀讀佛經找點智慧的啟迪呢?
佛在《涅槃經》開示說:「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已,則名為樂。」真正的快樂,不依靠他物,由已而生發,唯有從世俗煩惱中解脫出來,證入涅槃,方得大自在。
有一回,我聽到一位老人家說起現在社會問題的時候,他說:「現在的物質的確比過去豐足了不少,但不見得人就比過去的時候活得快活,那時的人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的人拼命賺錢不分晝夜……」我想,錢不過一張紙,物質本身沒有什麼罪過,它們的罪過在於引起了人們的欲望,錯在人心啊,六祖慧能在「風幡公案」裡不是說過「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嗎?在禪宗的覺悟境界裡,向來有對「八風吹不動」的嚮往,人若不見這八種鼓動人心的風,也不為風動,何來煩惱與憂愁?
《涅槃經》上說:「有為之法,其性無常。」對於虛幻之物,不可執持,一切諸行都包含無我無常、不能久住的原則,即使我們這個身軀也多有無量過患,「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暴水幻炎,亦如畫水,隨畫隨合……是故當舍,如棄涕唾。」
佛陀在入涅槃前慈悲開示偈云:「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恩愛和合者,必歸於別離;諸行法如是,不應生憂憹。」所有事情緣分過後都會分散的,物是生生滅滅,感情終歸會離散,一切都如過眼雲煙……
明了這一層,一個人對事物的擁有就有了重新的認識。花開花落不過秋,人有生老病死,錢財是『過手寶』,盛筵易散,得來辛苦,失時憂慮,還有什麼值得拼命去苦求呢?
在佛經的世界裡,一切都不是用來擁有的,而是用來舍的,一個人捨得下一切,才能無牽無掛,才是真正幸福快樂的開始。
根據《涅槃經》記載,佛祖即將涅槃之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發出神力大音聲,大放光明,諸阿羅漢、菩薩、天人神鬼獸、人及非人都前往作最後供養,他們稽首佛前,或舉聲號泣、或捶胸大哭、或淚如雨下,懇請佛不要就入涅槃,以使眾生無了依靠,如果將來有疑惑,應當問誰啊?
《涅槃經》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連「一闡提」(善根斷盡的人)也可以成佛,一般人更不在話下,「人人皆可成佛」。
佛在《涅槃經》上教我們四種顛倒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無我計我,我計無我;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謂以無常為常,無樂為樂,無我為我,無淨為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說空則不得有色,若說不空又沒有色,解脫也是如此,不能說色還是非色,也不可說空還是不空,本質一同,這個觀點無比重要,說明世俗的世界裡還隱藏著「常樂我淨」,是名大涅槃。
《涅槃經》中對涅槃的境界有過諸多譬喻,例如不生、虛無、無為、虛寂、無憂慮、無塵垢、無逼切、不可量、廣大、無能過,不可見、不可取、不可執、無異處、知足……等等。
我最感興趣的是知足,因為我們很容易理解,並且也容易做得到,佛在《佛遺教經》裡有一段談到知足:「汝等比丘,若欲脫諸煩惱,當觀知足。知足常樂,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涅槃經》上則說:「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別?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為法事心不愁惱。」
經中用「更無所須」譬真解脫的涅槃的境界,知足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不管多與少也不惱恨;一個人在知足的境界裡,就什麼也放得下,什麼都可以不執著,就算你白送給他東西也是「更無所須」。
一個人學會知足,不失為證入涅槃得大自在的的好方法。一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在於擁有多少名、情、物,而在於身心是否自由自在,陷於物困、名困和情困的人,即使擁有得再多,也處於困境之中,不見得 就有多麼幸福快樂。
那麼,佛祖涅槃之後,我們當依靠誰?要自己成佛,當依靠自己;如果將來有疑惑應當問誰?要自己成佛,當問自己。證入涅槃,得大解脫自在,無需依靠,何來疑惑?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