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涅槃經》,觀「大自在」

2020-12-27 然好

當世俗的人們陷於物困、名困和情困的境地,感慨幸福快樂難得的時候,何不讀讀佛經找點智慧的啟迪呢?

佛在《涅槃經》開示說:「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已,則名為樂。」真正的快樂,不依靠他物,由已而生發,唯有從世俗煩惱中解脫出來,證入涅槃,方得大自在。

有一回,我聽到一位老人家說起現在社會問題的時候,他說:「現在的物質的確比過去豐足了不少,但不見得人就比過去的時候活得快活,那時的人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的人拼命賺錢不分晝夜……」我想,錢不過一張紙,物質本身沒有什麼罪過,它們的罪過在於引起了人們的欲望,錯在人心啊,六祖慧能在「風幡公案」裡不是說過「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嗎?在禪宗的覺悟境界裡,向來有對「八風吹不動」的嚮往,人若不見這八種鼓動人心的風,也不為風動,何來煩惱與憂愁?

《涅槃經》上說:「有為之法,其性無常。」對於虛幻之物,不可執持,一切諸行都包含無我無常、不能久住的原則,即使我們這個身軀也多有無量過患,「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暴水幻炎,亦如畫水,隨畫隨合……是故當舍,如棄涕唾。」

佛陀在入涅槃前慈悲開示偈云:「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恩愛和合者,必歸於別離;諸行法如是,不應生憂憹。」所有事情緣分過後都會分散的,物是生生滅滅,感情終歸會離散,一切都如過眼雲煙……

明了這一層,一個人對事物的擁有就有了重新的認識。花開花落不過秋,人有生老病死,錢財是『過手寶』,盛筵易散,得來辛苦,失時憂慮,還有什麼值得拼命去苦求呢?

在佛經的世界裡,一切都不是用來擁有的,而是用來舍的,一個人捨得下一切,才能無牽無掛,才是真正幸福快樂的開始。

根據《涅槃經》記載,佛祖即將涅槃之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發出神力大音聲,大放光明,諸阿羅漢、菩薩、天人神鬼獸、人及非人都前往作最後供養,他們稽首佛前,或舉聲號泣、或捶胸大哭、或淚如雨下,懇請佛不要就入涅槃,以使眾生無了依靠,如果將來有疑惑,應當問誰啊?

《涅槃經》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連「一闡提」(善根斷盡的人)也可以成佛,一般人更不在話下,「人人皆可成佛」。

佛在《涅槃經》上教我們四種顛倒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無我計我,我計無我;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謂以無常為常,無樂為樂,無我為我,無淨為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說空則不得有色,若說不空又沒有色,解脫也是如此,不能說色還是非色,也不可說空還是不空,本質一同,這個觀點無比重要,說明世俗的世界裡還隱藏著「常樂我淨」,是名大涅槃。

《涅槃經》中對涅槃的境界有過諸多譬喻,例如不生、虛無、無為、虛寂、無憂慮、無塵垢、無逼切、不可量、廣大、無能過,不可見、不可取、不可執、無異處、知足……等等。

我最感興趣的是知足,因為我們很容易理解,並且也容易做得到,佛在《佛遺教經》裡有一段談到知足:「汝等比丘,若欲脫諸煩惱,當觀知足。知足常樂,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涅槃經》上則說:「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別?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為法事心不愁惱。」

經中用「更無所須」譬真解脫的涅槃的境界,知足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不管多與少也不惱恨;一個人在知足的境界裡,就什麼也放得下,什麼都可以不執著,就算你白送給他東西也是「更無所須」。

一個人學會知足,不失為證入涅槃得大自在的的好方法。一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在於擁有多少名、情、物,而在於身心是否自由自在,陷於物困、名困和情困的人,即使擁有得再多,也處於困境之中,不見得 就有多麼幸福快樂。

那麼,佛祖涅槃之後,我們當依靠誰?要自己成佛,當依靠自己;如果將來有疑惑應當問誰?要自己成佛,當問自己。證入涅槃,得大解脫自在,無需依靠,何來疑惑?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常讀楞嚴經,隨身善知識,阿難作同參
    經中著重說「淫」字,由這「淫」字,說出很多文章來。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其中,中觀理論的核心部分是「緣起性空」、「二諦中道」和「八不」辯證模式。龍樹大師作為大乘佛教史上中觀理論的第一位奠基人,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現在就為大家分享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 新春伊始,修持懷業丨獲大自在,得大安樂
    駕馭輪迴涅槃蓮花王這是蓮花生大士。所謂「駕馭輪迴涅槃」,意為蓮師已獲得究竟成就,一切輪涅、世出世間所攝之法完全掌握在他手中,換句話說,蓮師能夠自在駕馭整個器情世界。蓮師身體白裡透紅,手持金剛杵和託巴,左臂腋下有卡章嘎。一般情況下,蓮師是和空行母雙運的,但按照的法王要求,這裡沒有畫雙運像,空行母以卡章嘎表示。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小巫讀經:《洞玄靈寶定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何謂「洞玄靈寶定觀經」?     【靈者,神也,在天曰靈。寶者,珍也,在地曰寶。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群品,則厚載萬物。言此經如天如地,能覆能載,有靈有寶,功德無窮。證得此心,故名靈寶。所謂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者,定也。玄者,深妙也。真者,純也,一而無雜。人者,通理達性之人也。曰者,語辭也】夫欲修道,先能舍事。
  • 《大般涅槃經》原經文.卷3
    (1)(2)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壽命品第一之三  佛復告諸比丘:「汝於戒律有所疑者,
  • 敦煌書法|南朝梁代寫經生體《大般涅槃經》
    或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是宣說如來常住、涅槃常樂我淨、眾生悉有佛性乃至闡提成佛等義的經典。漢譯本作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冊。經錄家列為大乘五大部經之一。《大般涅槃經》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詳細記述了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波涅槃、舍利供養的全過程,共四十卷,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切大眾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獅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十三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等大乘佛教思想,傳入中國後影響甚大。
  • 佛陀涅槃時,留下四句話,學佛者都要依教奉行!
    在佛陀涅槃前,阿難尊者曾向佛陀,請示了四個問題,而這四個問題,正是我們所有人,心中的疑惑,可以說,佛陀用四句話,為我們後世的學佛者,指明了學佛的方向。當時,阿難尊者請教佛陀道:佛陀,您住世的時候,我們大家依您為師,向您學習,可您走了以後,我們當依誰為師呢?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根據《乾隆大藏經》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部,第133部,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等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原藏影印本校正注音。句讀、注音僅供參考。共修南無觀世音菩薩(guanyin966)關注後回復以下數字即可查看!
  • 妙法蓮花經淺釋: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都是二乘的境界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 「貞觀」的「觀」怎麼讀
    請看西晉文學家陸雲所作兩篇詩賦的用韻情況(藍字押平聲韻,紅字押去聲韻): 《贈汲郡太守》詩:「於穆皇晉,豪彥實蕃;天罔振維,有聖貞觀。」 同一位詩人的兩篇韻文,其中「貞觀」的「觀」,卻一讀平聲,讀去聲,可見當時一字同義異讀的現象是確實存在的因此,唐代訓詁學家陸德明便在《經典釋文》中為《周易·繫辭下》中「貞觀」的「觀」字註上了去聲和平聲兩個讀音:「官喚反(guàn),又音官(guān)。」
  • 佛教:大自在天,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瞋時魔眾皆現
    所以,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之中,不僅有著西方本土傳入我國的諸佛菩薩,更有著許多古老的神魔,皈依後在佛教各司其職,今天就為大家介紹略微神秘的佛教:大自在天,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瞋時魔眾皆現:佛教護法: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並非佛教所獨創之神祇,其實佛教中的眾多神祇也多出自於其他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
  • 《勝鬘經講記》第五輯摘錄:滅諦是第一義
    只要證得這個真實法──如來藏心,你就可以如此現觀;當然更可以了知四聖諦,可以了知三界萬法,而將萬法攝歸於出生蘊處界的如來藏心;這樣現觀法界實相以後,一切法就等於一法,因為就是如來藏,全都附屬於如來藏心所有。所以當你明心以後成為菩薩僧中的一分子,就會認同經中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大般涅槃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大般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說明世間萬物無一得以常住不壞,凡生者必滅,因此,唯有超脫此生、滅的世界,才可達到寂靜的境域。也就是說,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這就是「三法印」的思想根據,也是的根本教義。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什麼是禪?什麼是定?什麼是四禪八定?No.3
    在《<無門檻讀懂楞嚴經>什麼是禪?什麼是定?什麼是四禪八定?No.2》中,我們談二禪和三禪的境界,現在我們看一下四禪的境界。P372【「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 普門品全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課誦版
    2、注音依據《漢語大詞典》,異讀、多音等情況,均以經義定奪。如果遇到兩可的情況,則選擇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比如「澍「字,一讀」shù「,降雨之義;一讀」zhù「,傾瀉之義。這兩者都可以從經義上講得通,所以讀哪個音都不算錯。蚖蛇之」蚖「,也有兩個讀音,一讀」yuán「,指蠑螈或蜥蜴一類的動物;一讀」wán「,蝮蛇之屬。也稱虺。
  • 真正大自在的人,往往能做到這四點,好運會一生常伴你左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千面修行者、千面略懂居士、阿彌陀佛704《心經》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真正大自在的人,往往能做到這四點,好運會一生常伴你左右。01不亂於心佛說:「學道不負初心,成佛有餘。」時時守住自己的初心,才能成佛。
  • 末法時期,我們禮拜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得不到觀世音菩薩的救助?
    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普門示現:觀世音菩薩在你所求之時還有一種普門示現的偉大情懷。什麼是普門示現呢?三十二應身。釋迦摩尼佛在《地藏經》中跟地藏菩薩說:在娑婆世界,不僅僅是以佛身度眾生,什麼身都現,國王、大臣……乃至於六道眾生。「化現金容處處分」。所以說,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何嘗不是菩薩的化身呢!只要我們把他們當作菩薩,就能得到他們的教化、幫助。
  • 佛教所說「涅槃」是什麼境界呢?
    「涅槃」是中國常用的佛教用語,我們對這詞並不陌生,一提到很多人馬上想到另外一個詞「圓寂」。在佛教「涅槃」與「圓寂」一樣,都是對有修為高僧逝世說法,就類似還有「歸天」、「駕鶴西遊」等等。那麼佛教具體所說「涅槃寂靜」的「涅槃」是什麼意思?這裡就提及三法印說法了,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 【每日共修讀誦】《大般若經》
    具體來講,「智」代表洞徹了知因緣生法,即緣起的道理;「慧」代表由根本智所證得到的真如境界,一般指的「空性」、「法性」、「真如」、「菩提」、「涅槃」等等。一個是「智」,一個是「慧」,合起來就是如實知曉「緣起、性空」的基本道理。所以,《大般若經》非常重要,經題就指示了諸法實「佛法大海,唯信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