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帶兵打仗卻成了上將,研究對日作戰,竟愛上了日本女子

2020-12-27 騰訊網

從未帶兵打仗成了上將,研究對日作戰,愛上日本女子

文/老張在路上

01

民國時期,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交蔣百裡,女交林徽因,方不負此生也。」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出,蔣百裡是一個大牛人。

蔣百裡(1882-1938),男,名方震,以字行,晚號澹寧,筆名飛生、餘一。名字出自《周易·震卦》「震驚百裡」。

蔣百裡1882年出生,浙江海寧硤石鎮人。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與廣東李浴日、雲南楊傑同為中國軍事學大師。但就是這樣一個軍事學大師,一生都沒有帶兵打過仗,從這個角度來說,是真正的「紙上談兵」。

我們再看看他的朋友圈: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期間,蔣百裡和蔡鍔是好友,他們兩人再加上張孝準被稱為「中國三傑」。

留學期間,蔣百裡由蔡鍔介紹,結識梁啓超並拜他為師,梁啓超對蔣百裡的才能十分欣賞。1921年,蔣百裡將歐洲考察的成果寫成一本《歐洲文藝復興史》,梁啓超為之作序,下筆不能自休,竟寫了5萬多字,跟原書的字數都差不多了,梁氏只好另作短序。後來梁將這篇長序改寫、充實,取名《清代學術概論》,反過來又請蔣百裡作序。是民國學術界一大佳話。

留學回國後,蔣百裡先後任浙江都督府總參議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他還給袁世凱、吳佩孚當過顧問。

蔣百裡是軍事學家,更是文人,他和徐志摩是才鄉,又是表親,兩人稱得上莫逆之交。1923年,蔣百裡心血來潮,與胡適徐志摩等人一起創辦了新月社。1929年,蔣百裡支持他的學生原湘軍將領唐生智起兵「倒蔣」,1930年被學生蔣介石關進監獄,感情充沛、容易激動的志摩還背起鋪蓋,喊著要進去陪他坐牢。

蔣百裡雖然沒有帶兵打地仗,他的學生卻是一個比一個有名:蔣介石、白崇禧、張治中、葉挺、傅作義、薛嶽、唐生智、陳銘樞、陳誠等等。

最後,蔣百裡還有一個著名的女兒和一個更著名的女婿,他們是錢學森、蔣英。

(錢學森蔣英結婚照)

02

蔣百裡祖父蔣光煦(號沐公)是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建「別下齋」藏書樓一座,貯書10萬冊,刻印《別下齋叢書》《涉聞梓舊》等多種書籍流傳於世。

父親蔣學烺(號壺隱),因生下來缺左臂,沐公不喜歡他,送他到寺廟出家做小沙彌。長大還俗學醫,懸壺濟世,娶浙江海鹽秀才、名醫楊笛舟的獨生女楊鎮和為妻。楊氏是賢妻良母,又通文墨,成為蔣百裡的啟蒙老師。

蔣百裡13歲時父親亡故,與母親相依為命。出家人不能歸族,其父未得到遺產,家庭生活困苦。

(蔣百裡一家)

蔣百裡的叔父蔣世一延請老秀才倪勤叔給自己的孩子授業。喜歡讀書的蔣百裡經常溜到書房裡去聽講,倪勤叔見他聰慧,頓生愛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願教百裡讀書,不收『束脩』。」從此窮學生就從倪勤叔讀書,學習詩文。

1900年春,蔣百裡18歲時,應同邑橋鎮孫氏之請,聘為塾師。不久在方雨亭縣令的介紹下,蔣百裡到林迪臣創辦的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就讀深造,同學中就有錢學森之父錢均夫等人。

1901年,方縣令、林知府、陳監院(陳仲恕)3人共同出資,送蔣百裡東渡日本留學。光緒卅一年(1905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科畢業。

按照作家薩蘇的說法,「他畢業獲獎的場面頗為傳奇,因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宣布畢業生的名次是從前向後的,念的第一個名字就是『蔣方震』。當時九期步兵科畢業生有日本人三百餘人,中國留學生四名,泰國等國留學生若干名,就這樣,第一名,被中國留學生蔣方震,就是蔣百裡拿了,天皇的賜刀當然也歸中國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難以忍受,誰知接著宣布第二名,還是中國人,這位第二名就是後來從雲南起兵反袁的風流將軍蔡鍔。這樣引起的騷動更厲害了。於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檢查一下。不幸,這次的結果還是中國人!名叫張孝淮。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發布官是伏見宮親王,惶恐之下感覺無法象天皇交待,臨時從後面換了一個日本學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過半也尷尬,又增加了一個日本學生作第四名,張孝淮得了第五。」

薩蘇的說法大概來源於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著的《蔣百裡傳》的記述:

1905年,「百裡以步兵科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陸士最高榮譽:日本天皇親賜軍刀。

「此次為中國留學生所得,他們不免耿耿於懷。所以,從第四期起,中日學生分開授課,以防中國學生再度奪得錦標。」

(錢學森和蔣英)

03

還有人說,如果沒有蔣百裡,或許錢學森便不會有那麼大的成就。

當初錢學森在求學期間猶豫是要學航天理論,還是直接學航天工程技術。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覺得國難當頭,應該直接學習航天技術。但蔣百裡力陳不可,他的理由是:美國人的技術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發展——所以要紮實地學習理論,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於是,青年錢學森聽從蔣百裡的意見,去學習理論。也許正是當初的抉擇,才有了錢學森今天的成就……

(錢學森和蔣英)

至於錢學森後來娶蔣百裡的三女兒蔣英為妻,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和蔣百裡的傳奇人生相比,他的婚戀故事的傳奇性一點也不遜色。

蔣百裡的婚姻因為第二次比較傳奇,所以坊間知道的人多,而他的第一段婚姻就逐漸淹沒於歷史的雲煙裡。

(金庸)

蔣百裡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所以蔣英雖然不是查品珍所生,但她仍是金大俠沒有血緣的表姐,錢學森是金大俠的表姐夫。

蔣百裡18歲時與查品珍訂婚。查品珍是一個傳統的小腳閨秀,且比蔣百裡大一歲。蔣百裡出國留學後,他的母親很委婉地勸查家解除婚約,查品珍卻很痴心地表示,決不另嫁他人。

蔣百裡歸國,與已經29歲的查品珍成親。完婚後,蔣百裡隨即北上出任清廷的禁衛軍標統,查品珍則侍奉婆婆在硤石過日子,終身沒有生育。

(蔣英)

蔣百裡1938年病逝後,1939年冬天,查品珍悄然離世,時年59歲。

蔣百裡「移情別戀」,讓金庸的姑姑查品珍獨守空閨,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但20世紀80年代初,有人為撰寫《蔣百裡傳》到香港採訪金庸,金庸為姑父蔣百裡辯護說:「查夫人是百裡留學前奉父母之命訂下的婚事,迎娶也是迫不得已的。就像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原配夫人張瓊華一樣,都是父親攀交情、母親討媳婦,而不是丈夫討妻子,所以這是不足於為百裡病的。」

(蔣百裡一家)

04

時下流行著一句很時髦的話,說天堂就是「拿美國的工資、用中國的廚師、住英國的房子、娶日本的女人」。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叱詫風雲的大人物都迎娶過日本女子,而且有不少還在當時傳為佳話,比如郭沫若迎娶了日本的小姐,周作人周建人娶的也是日本兩個姐妹。

蔣百裡第二段婚姻,也是一個日本女子。她原名佐藤屋登,佐梅是她嫁給蔣百裡之後才改的中國名字。

佐梅(佐藤屋登)於1890年出生在日本的北海道,學習護理專業,畢業於日本護理助產專科學校,在帝國大學附屬醫院實習5年後,被派來日本駐中國公使館,成了公使館的一名護士長。

1912年底,歸國不久的蔣百裡被袁世凱任命為保定軍官學校的校長。在校長就職儀式上,蔣百裡當著全校師生的面立下了軍令狀,要是不把保定軍校建成最一流的軍校便以槍自裁。

任職後、蔣百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改,因為這些整改觸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以段祺瑞為首的舊軍閥對他的整改行動進行幹預,並最終斷了對保定軍校的撥款。

1913年6月18日凌晨5點,蔣百裡召集全校師生緊急訓話。他身著黃呢軍服,腰掛長柄佩刀,足蹬鋥亮馬靴,站在尚武堂石階上一臉沉痛:「初到該校,我曾宣誓,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現在看來,我未能盡責……你們要鼓起勇氣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隨後,蔣百裡掏出手槍,瞄準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開一槍……

所幸,身邊的勤務兵發現後上前奪槍,子彈出膛後打偏,沒有傷到心臟,只是擦傷了肺的表面。

蔣百裡自殺未遂,事情上報給了袁世凱,袁世凱下令延請日本公使館一位醫官治療,醫官診治後,就留下佐藤屋登護理蔣百裡。

性情剛烈的蔣百裡傷勢雖無性命之虞,但其心已死,執意不願留在人世。佐藤小姐對其照顧看護無微不至,她對蔣說:「要忍耐,忍是大勇者的精神支柱,如果不能忍耐,將來如何能立大功業呢?」

按陶菊隱的說法,佐藤小姐以日本忍字決規勸蔣百裡,蔣於萬念俱灰之際,得此紅顏知己的一番勸慰,不禁對面前這位異國女子產生了愛情。

(佐梅夫人)

然而,佐藤屋登的父母對他們之間的事情持反對態度。蔣百裡對佐藤深愛不懈,鴻雁情書,更是不絕於途。更在信中說出「不同意婚事,還有自殺」這樣的話來。蔣百裡還專赴日本面見佐藤父母求婚,佐藤父母看到這個中國青年這麼愛他們的女兒,遂同意了兩人的婚事。

1914年秋,蔣百裡在天津德國飯店與佐藤小姐結成百年之好。

婚後,蔣百裡的夫人取名「佐梅」。他還在家鄉浙江硤石東山西麓購地數畝種梅二百株,號曰「梅園」,以備二人終老歸隱之用。

蔣百裡和佐梅結婚後,蔣母楊太夫人急欲抱孫,又命蔣百裡納蔣母義女王若梅為側室。王氏也一生未育。

所以,蔣百裡一生有三位夫人。

05

1937年初,蔣百裡最重要軍事論著集《國防論》出版,轟動一時。

蔣百裡闡述對日戰略:第一,中國對日不對日不應步步後退,而要主動地實施全面抗戰;第二,主動出擊上海日軍,迫日軍主力進攻路線由南北路線改為沿長江而上的東西路線;第三,以空間換時間,行持久戰,通過時間的消耗拖垮日本。在蔣百裡逝世前不久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中國對日戰略的指導方針:「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

遺憾的是,蔣百裡無法看到自己的理論變成現實。

1938年10月,蔣百裡出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原由蔣中正兼),同年11月,在遷校途中,他病逝於廣西宜山,國民黨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蔣英小時候)

1938年蔣百裡病逝後就地斂葬,1947年其好友陳儀等協助遷葬,起棺時竟然屍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楨大哭,說:「百裡,百裡,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國戰勝矣!」一時眾人泣不成聲。將軍遺骸火化後遷葬西湖。

佐梅自22歲嫁給蔣百裡後就斷絕了和日本的聯繫。然而蔣百裡去世後,她卻被人誤解和懷疑。

馮玉祥是蔣百裡好友,他在自己的西北軍中辦教育班,內容多是「孫子曰」、「嶽飛曰」、「華盛頓曰」,其中還有「蔣方震曰」,對蔣百裡的推崇由此可見一斑。

馮玉實聽說蔣百裡病逝,悲痛之餘,出身日本的佐梅就成了他的懷疑對象,於是寫文章說將軍是被佐梅用毒針殺害。

(蔣百裡年輕時)

這件事給佐梅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但是佐梅很快用自己的行為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她此後用漢語教育五個女兒,終生不再說日語。

佐梅變賣了許多首飾及值錢之物,買來布匹、紗布,與女兒們一起,夜以繼日地趕製軍衣及繃帶紗布,送往前線,救護傷員。

1978年,佐梅病逝,墓碑上篆刻的名字為「蔣佐梅」。

相關焦點

  • 上將楊得志有多厲害?鄧公親自點將坐鎮雲南,68歲依然帶兵打仗
    楊得志,我軍歷史上的一位優秀將領,他17歲參軍,25歲成為師長,68歲依舊帶兵打仗,他的人生經歷可謂十分傳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17歲當兵之前,還是一個打過鐵做過煤礦的工人,那麼他是如何從一個鐵匠成長成一個開國上將的呢?
  • 中野猛將王近山不僅能打仗,還會帶兵,帳下還出了三位頂級戰將
    作為解放戰爭時期,五大野戰軍之一的中原野戰軍也是猛將如雲,就比如名滿天下的陳賡將軍,炮兵司令陳錫聯,上將三楊之一的楊勇,俘虜敵將最多的周希漢,上甘嶺一戰成名的秦基偉,還有打仗最勇猛的戰將王近山等猛將都是來自中原野戰軍。可見,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原野戰軍從不缺乏能徵善戰之將。不過,作為被後人譽為中野頭號猛將王近山將軍,不僅能領兵打仗,同時還會帶兵。
  • 從未讀過兵法的霍去病,抗擊匈奴時是怎麼做到百戰百勝的?
    自漢朝建立之初,漢軍與匈奴的戰爭從未停止。但是在漢朝初期雙方實力差距過大,導致漢朝連連潰敗,只得不斷地通過和親的方式與匈奴休戰。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在衛青、霍去病等龍城飛將的帶領下,漢軍對匈奴的抗擊戰爭反敗為勝,直接把匈奴趕回邊塞,使得匈奴常年不敢進犯漢軍。但是名將霍去病從未系統地學習過兵法,是什麼讓他在抗擊匈奴時百戰百勝?
  • 馮唐:帶兵打仗,最怕沒有銳氣
    帶兵打仗,最怕沒有了那股銳氣。 能不能幹,讓不讓幹,想不想幹 我跟很多做過大事的人聊過,成一件事,最需要的是什麼?最怕的是什麼?最後總結為三個必要條件:二是這件事讓你幹,政策、法規、大形勢、體制、機制讓你幹。三是這件事你想幹,你有動力去幹,你有熱情、激情去幹。
  • 《天龍八部》:慕容復志在復國,為何從不帶兵打仗?
    眾所周知,推動這個人物前進的動力是他光復大燕國的目標,但慕容復想收復大燕國,卻不搞軍事,也不搞政治,更不帶兵打仗,他所做的就是行走在江湖上遊的各個派系之間,不少讀者疑惑,他為何寧可在江湖打打殺殺,也不願屯兵買馬,學習帶兵打仗復興燕國?
  • 丈夫當副司令,妻子做副排長,丈夫成了開國上將,妻子被授開國上校!
    1955年,一對夫妻同時被授予軍銜,但是軍銜級別相差了很多等級,丈夫軍銜最高,乃是開國上將軍銜,而妻子軍銜較低,是開國上校軍銜,一個是將官級別,一個是校官級別,風雨同舟十幾年,在軍中皆有建樹,一時間成為羨煞旁人的將軍夫妻,丈夫名叫傅秋濤,妻子名叫陳斐然。
  • 一輩子沒打過仗,潛心研究日本30多年,認定抗戰關鍵在於「持久」
    "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他講和"1938年11月4日,陸軍大學代理校長蔣百裡在遷校過程中病逝於廣西宜川,享年56歲。其去世以後,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上將,以表彰蔣百裡所做的貢獻。事實上此時的中國,正處在抗戰的艱難過程中,而也就是前一年,蔣百裡完成了他嘔心瀝血創作的《國防論》,並在其中提出了對日作戰的關鍵,並指出「國民皆兵、國民拼命」是抗戰致勝的關鍵所在,並提到抗日戰爭「中國是有辦法的」。
  • 《演員請就位2》郭導「畫皮」男人在家爭風吃醋,女人帶兵打仗?
    然而,有朋友在我文章下方給我留言抬槓說:郭敬明導演的畫皮,不合常理,「男人在家爭風吃醋,女人帶兵打仗。那還算什麼男人?」下面,我就用《畫皮》裡劇情交代的細節,告訴你為什麼。前幾個鏡頭,佩蓉帶兵,救人。王生在家寫字,大家可能會產生疑惑:王生只是文弱書生嗎?然而,兩個人的對話,可以看出:王生是因為腿受傷了,才沒有跟佩蓉一起並肩作戰。
  • 24歲日本女人嫁中國將領,遠赴中國改中國名,從此愛上中國
    有這樣一個女子為愛遠赴中國,她本是日本女子,24歲嫁給蔣百裡,並改成中國名字,從此愛上中國,再也未回去。 光芒四射 蔣百裡 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曾被譽為"國民政府將領中的第一人"。他的軍事思想影響一批又一批的軍事家。
  • 1980年,曾參加過「黃麻起義」的上將去世,為何沒有一人來弔唁?
    然而,在需要聯合作戰時,兩人可以放下曾經的不快,聯合起來對付敵人。儘管地位有所提高,但王建安經常到前線指揮軍隊作戰。不但能打仗,而且善於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工作送到戰士手中,被譽為「軍政雙全」的指揮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指揮並參加過許多戰役,在山東地區享有盛名。口裡說「排炮不能動,必是老八縱」,王建安就把這支部隊帶出來了。
  • 每個男人都有的將軍夢,可以帶兵打仗的網路遊戲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可以帶兵打仗當將軍的網路遊戲!(不是單機,所以不包括騎砍,和育碧的榮耀戰魂,和STEAM其他砍殺遊戲)目前市面上只有三款網路遊戲是可以自己培養士兵,布陣,手操武將的遊戲。市場表現都不怎麼好。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排名不分先後。
  • 「旋風司令」韓先楚,破格提上將,他快速升遷的秘訣是什麼?
    有勇有謀,一路升遷至上將,除了他的赫赫戰功為人所樂道之外,在當時他的升遷速度也讓人豔羨。韓先楚緣何可以升遷的那麼快呢? l 領兵打仗有一套 在那個年代,戰事吃緊,想要能夠升遷,沒有一點軍功傍身是不行的,韓先楚之所以能升遷這樣快,他的戰功以及軍事方面的才能是功不可沒的,再加上他的拼勁有人賞識,升官也是遲早的事情。
  • 抗戰時國軍打雜多打仗少?
    他認為,國民黨軍隊無法實施系統訓練,將領缺乏現代戰爭認識,部隊之間又因中央和地方派系鬥爭軍心不整,上下級「手令」指揮盛行,蔣介石只是居於拼湊而成的軍隊之上,做了領袖。這樣看起來是「烏合之眾」的國民黨軍隊,能夠與現代化的日軍作戰相扛8年之久,實屬不易,其中,「堅忍」的民族精神發揮了巨大作用,當然還有「關係」的激勵、金錢的刺激。
  • 穿西裝夾克,自製吊帶褲,筆挺英岸、風度翩翩,解放軍上將也?
    然而,卻有這麼一人,堪稱引領軍人風氣之先列,在解放戰爭進入東北時期,常著西裝、衣茄克,並自製吊帶褲,筆直英岸,風度翩翩,人稱"洋司令",此人姓甚名誰呢,就是我們功勳卓著的開國上將之一——劉震。一、"洋司令",見識不凡劉震將軍,人稱"洋司令",只因極其注重儀表,懂得拾掇自己,而且這一習慣一生未改。晚年時,將軍依然穿著"洋氣",不識將軍本人的人,竟以為他是"老華僑"。
  • 中國最年輕現役上將中將少將紀錄一一刷新
    今年「八一」建軍節的軍銜晉升中,中國最年輕現役上將、中將、少將記錄一一刷新。 據微信號「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8月4日刊文梳理,目前,最年輕的現役上將是1958年出生的乙曉光,最年輕的現役中將,是出生於1964年的陸軍參謀長劉振立,而此次陸軍晉銜,出生於1970年12月的38軍副軍長蘇榮成為少將,但他或許是「最年輕之一」。
  • 商朝文有聞仲,武有黃飛虎,但是為何帶兵打仗卻是聞仲這個文官去了呢?
    一,聞仲能力很強,文官只是代表他的官職,並不代表他就不能領兵作戰!       當時西岐作亂,商朝眾位大臣看到聞仲徵討西岐後都放心了。       這就證明聞仲能力很強,他們對聞仲放心。  張桂芳兵敗,紂王只是覺得驚訝西岐有如此強的戰鬥力,但最後聞仲敗了,紂王感覺到震驚。
  • 曹操的五子良將,相比於劉備的五虎上將,哪一方更厲害
    如果在正史上比較的話,那只能比較武將的軍事綜合水平,也就是比較行軍打仗,戰績,領軍能力等綜合水平,先說說他們綜合水平誰更高。三國正史上軍事綜合能力最高的武將是關羽,有兩個證據可以證明:1、白馬之戰於千軍萬馬之中斬敵主帥顏良。
  • 瞄準作戰需求培養軍事人才
    二是始終瞄準作戰需求。軍隊院校培養的軍事人才,素質過不過硬、能不能帶兵打仗,一線部隊最有發言權。要著力解決部分軍隊院校學員畢業分到部隊後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緊盯作戰對手搞教學,瞄準作戰需求育人才。確保學員畢業就能上崗,上裝就能操作,上陣就能指揮。
  • 劉亞樓:從棺材裡搶出來的上將,林彪批評他打仗愛冒險,不要命
    1945年8月,蘇聯紅軍越過中蘇邊界,向日本關東軍發起猛攻。在一次戰鬥中,劉亞樓隨蘇軍剛進入佳木斯,突然遭到蘇聯空軍的猛烈轟炸,蘇軍損失慘重。隨後,軍方層層追查,發現造成此次誤炸的原因,是空軍與地面部隊存在聯絡上的失誤。
  • [東瀛風情] 日本武將打仗時拿把扇子,是模仿諸葛亮嗎?
    一般來說,中國人提起團扇,腦海裡多半會湧出「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唐代仕女,所以一下看到影視劇裡日本的赳赳武夫在戰場上手裡拿著把團扇,自然百般的不自在。更何況,下雪天打仗日本人也扇子不離手,太讓人凌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