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作戰需求培養軍事人才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要求院校必須把握現代戰爭特點規律,把握轉型建設發展要求,做到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部隊需要什麼就練什麼,使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

 

  習近平主席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上強調,要全面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全面深化軍事院校改革創新,把培養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這既深刻揭示了軍隊院校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也為辦學治校標定了根本方位。軍隊院校要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把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作為軍事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要緊貼形勢任務,改革創新,聚焦實戰,培育打贏人才。

  聚焦能打勝仗搞好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軍隊院校歷來是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搖籃。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要求院校必須把握現代戰爭特點和規律,把握轉型建設發展要求,做到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部隊需要什麼就練什麼,使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

  一是科學確立培養目標。未來信息化聯合作戰戰場多維、人文複雜、環境特殊、對抗激烈。這對軍隊院校平時加強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既要思想政治堅定,遵紀守法嚴明,經得起各種風險考驗,又要胸懷遠大抱負,紮根軍營建功,真正想打仗能打仗;既要善於學習創新,勝任崗位職責,勇於破解難題,又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平時敢擔當、戰時敢亮劍。這些標準要求涵蓋了過硬的政治素質、軍事素質,體現了紅色血脈基因、強烈擔當精神。軍隊院校各級黨委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目標,優化頂層設計,修訂培養方案,牽引教學訓練,形成鮮明導向。

  二是始終瞄準作戰需求。軍隊院校培養的軍事人才,素質過不過硬、能不能帶兵打仗,一線部隊最有發言權。要著力解決部分軍隊院校學員畢業分到部隊後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緊盯作戰對手搞教學,瞄準作戰需求育人才。確保學員畢業就能上崗,上裝就能操作,上陣就能指揮。

  三是注重促進能力生成。人才準備是軍事鬥爭最重要的準備,能力生成是院校育人最終極的目標。因此,軍隊院校要緊緊圍繞提升學員崗位任職能力來辦學育人,打破院校教育與部隊訓練之間的嚴格界限,打破課內教學與課外培養之間的框架束縛,按照實戰標準推進學員畢業綜合演練改革,結合專業實際開展學員崗位任職能力比武。針對不同軍兵種部隊擔負的職能任務,加大專業教學訓練難度,讓學員得到緊貼部隊、近似實戰的平臺磨礪,真正成為訓練場上的骨幹和演兵場上的主角,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員刻苦練兵、學習成才的積極性。

  圍繞教戰為戰深化教學訓練改革創新

  教戰研戰、為戰育人,是軍隊院校永恆的主題。必須緊貼形勢任務需要,狠抓實戰化教學改革,在人才培養實踐中立起備戰打仗指揮棒。

  一是圍繞作戰需求構建課程體系。軍隊院校要按照習近平主席指示要求,著力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聚焦強軍目標要求,堅持戰鬥力標準,健全動態調整機制,加強以課程和教材為重點的教學體系建設;要瞄準人才培養目標,充分論證專業需求,科學構建目標模型,確定以核心課程為支撐、主幹課程為重點、選修課程為補充的專業課程體系;按照需求牽引、能力為本、突出重點、動態更新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根據軍事鬥爭準備需要和未來作戰需求,注重將部隊訓練的生動實踐和最新成果融入課堂,構建貼近實戰的課程體系。

  二是圍繞能力生成改革教學方法。注重構建「多元一體、實踐牽引」的教學方法體系,緊緊圍繞部隊遇到的聯合作戰、聯合訓練、戰場管理等重難點問題進行聚力攻關,全面培養學員的戰略思維和打仗能力;積極推行「仿真模擬、指技融合、演練鍛造」綜合實踐教學,按照作業編組和作戰進程,開展「實兵、實裝、實爆、實打」科目訓練,提高教學訓練實戰化水平;突出基地化、模塊化和網絡化教學訓練,構建院校理論課程教學、部隊現實問題研究、模擬組織指揮鍛鍊等多維立體的教學模式,幫助學員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三是圍繞實戰需要設置演訓課題。作為提升院校教學層次和訓練水平不可或缺的硬性標準,實戰化綜合演訓是推進軍事訓練創新發展的「根」與「魂」。只有使實戰化演訓嚴起來、實起來、抗起來,真正叫響實戰化、落實實戰化,才能提高院校教學訓練的質量和效益。要想適應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院校必須帶頭更新演訓理念、設難演訓科目、改進演訓方式、創新演訓考評。特別是要緊盯作戰對手,加大紅藍對抗,切實用藍軍這塊「磨刀石」好好打磨學員,增強院校綜合演訓的實戰化水平。

  瞄準聯合制勝推進學術科研合力攻關

  聯合作戰是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基本樣式,也是體系對抗的大勢所趨。軍隊院校要牢固樹立聯合制勝的思想觀念,不僅在教學訓練方面與部隊聯教聯訓,在學術科研方面也要與部隊聯合攻關。

  一要緊盯作戰需要確立主攻方向。貫徹「設計戰爭」的思維理念,以前瞻的思維、實戰的標準選準院校學術科研方向,確保打仗急需的首先研究、作戰緊迫的重點攻關;尤其要針對未來信息化作戰中聯合訓練、聯合指揮、聯合行動、聯合保障等重難點問題,確定重點研究課題,提高科研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跳出單一軍兵種狹隘思維,緊跟國防和軍隊改革步伐、緊盯部隊新質戰鬥力生成、緊扣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等最新課題進行集智攻關,形成創新成果,為院校和部隊開展聯教聯訓提供思維引領和理論支撐。

  二要緊貼部隊需求搞好選題立項。把部隊聯合訓練中遇到的難題作為院校科研選題優先批准立項,把部隊的需求牽引作為院校科研流程的首要環節,從源頭上確保院校科研選題與部隊訓練實踐的有機統一。對於一些部隊需求急迫、轉型建設急需的短線課題可適當傾斜,及時立項、儘快研究,實現部隊建設需求與院校科研攻關的同頻共振和有機銜接。

  三要緊扣聯合制勝完善制度機制。與部隊建立重大課題聯合申報機制,針對一線部隊軍事鬥爭準備進展情況,通過共同論證,聚合形成現實性強、集成度高的科研選題,構建院校與部隊優勢互補的科研協作格局。與部隊建立重點課題聯合攻關機制,吸收一線部隊相關人員參與院校重點課題研究,組織院校教研人員帶著課題參與部隊訓練、演習和戰法攻關。與部隊建立科研成果推廣試用機制,推進科研成果儘快進入部隊訓練和課堂教學,為院校科研創新注入生機活力。

  著眼曉於實戰抓好師資隊伍培養幫帶

  名師必曉於實戰。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首先要鍛造一支想打仗、會打仗、鑽打仗的師資隊伍。軍隊院校各級黨委領導要大興研戰、教戰、學戰之風,著力抓好打仗型師資隊伍的選拔、培養和幫帶,不斷強化他們為戰育人的能力。

  一是加大培養力度,使院校教員更多地了解部隊。建立代職制度,按照專業對口原則,在重點作戰部隊建立院校教員代職基地,分批組織教員當兵蹲連、代職鍛鍊。定期組織集訓,定期選送部分教研骨幹到軍內外高等院校學習深造,參加軍兵種交叉培訓,參與一線部隊聯合演訓等重大活動,創造讓院校教員更多更深了解部隊的機會。

  二是拓寬引進渠道,使師資隊伍更好地優化結構。通過從一線部隊選調懂指揮、會作戰、善管理的指揮員擔任院校教官,聘請部分軍內外知名專家和部隊師、團職領導幹部擔任院校兼職教授,走出一條高中級優秀指揮員到院校講課的路子。另外,可以通過選聘部分中高級士官或退役士官擔任院校專業教員等多種途徑,充實教員隊伍,優化教員結構,從而構建一支以現役教員為主體、部隊指揮員為加強、專業技術骨幹以及轉改文職人員為補充的「雙員型」和「雙師型」教員隊伍。

  三是共建交流平臺,使院校部隊更快地溝通聯繫。通過舉辦高級研修班、派遣訪問學者、舉辦高層論壇等方式,拓寬院校教員和部隊官兵的交流範圍,使教員充分吸收「氧氣」。通過在院校設立「服務部隊熱線」,在重點建設部隊設立「院校專家聯繫點」,選派人員參加部隊重大演訓活動,使教員及時接觸「地氣」。通過實施聯訓聯演、開展共商共研,方便院校專家及時有效指導部隊訓練實踐,使教員不斷增強「底氣」。

  突出環境薰陶抓好戰鬥精神鍛造培育

  過硬的戰鬥作風、頑強的戰鬥精神,本身就是強大的戰鬥力。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鋒利刀刃。」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特點,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軍隊院校必須注重賡續血脈基因、強化戰鬥精神。

  一是營造從難從嚴的訓練環境,培育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要想戰場打得贏,首先本領得過硬,而過硬本領只能在苦練、巧練、常練中不斷鞏固提高。軍隊院校抓學員專業素質強化和打仗能力培養,除了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外,還要利用業餘時間持續強化。堅持院校統籌抓與系隊常態抓相結合,大力開展崗位任職能力比武,紮實開展第二課堂成才,嚴密組織挑戰極限訓練等,通過創設嚴格苛刻的訓練條件,堅持貼近實戰的考評標準,營造從難從嚴的訓練氛圍,培育學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血性。

  二是營造從嚴治校的管理環境,培育令行禁止的戰鬥作風。以條令條例為依據,貫徹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方針,創設模擬部隊、貼近實戰的管理氛圍。按照連隊化管理標準,規範學員隊戰備、訓練、工作、生活秩序。通過模擬部隊崗位鍛鍊,培養學員指揮作戰、組織訓練、管理教育和開展政治工作的能力。通過定期開展作風紀律整頓,培養學員雷厲風行的作風。紮實開展形勢戰備教育,強化學員枕戈待旦意識;經常組織戰備演練,提高學員應急反應能力。

  三是營造軍味鮮明的文化環境,培育敢為人先的戰鬥作風。富有特色的強軍文化是滋養官兵成長的「陽光雨露」,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軍隊院校要大力弘揚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著力建設充滿「軍味、兵味、戰味」的強軍文化,用強勁的戰鬥口號激發人、用濃厚的戰鬥環境砥礪人、用激越的戰鬥歌曲鼓舞人、用頑強的戰鬥精神凝聚人,努力運用充滿戰鬥氣息的先進文化鑄魂育人。通過採取理論系統教化、英模激勵感化、日常養成固化、實踐磨礪強化「四位一體」方式,規劃校園文化,彰顯兵種特質。依託校園網開辦「兵種精神礪鬥志」專欄,用好道路、櫥窗、燈箱、廣播等場所設施,宣揚各類先進典型,營造弘揚兵種精神、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打仗旋律的校園強軍文化氛圍,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提供濃厚的人文環境。

 

  (作者單位:陸軍工程大學)

相關焦點

  • 國防大學:改革強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
    「要全面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全面深化軍事院校改革創新,把培養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習主席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的重要講話為推進新時代軍事教育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國防科技大學與西部戰區籤署人才聯合培養戰略合作協議
    劉念光政委指出,與西部戰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是戰區和國防科技大學黨委深入貫徹軍事教育方針、全面落實「堅持一體化布局,貼近部隊需求,構建三位一體育人格局」要求的務實舉措;是堅持興軍為戰,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面向部隊定製化培養強軍人才的標誌性成果;更是立足現實、支撐強軍,深化改革、創建一流的難得機遇,必將更好地發揮戰區主戰實踐優勢和國防科技大學人才培養優勢,深化雙方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全面合作
  • 把握推進軍事訓練轉型的著力點
    對多域多種作戰能力進行聚向化、適用化設計,對作戰方向要打什麼仗、怎麼打進行實案多案設計,針對作戰對手、作戰環境、敵情變化,針對遂行作戰可能出現的難局、危局、險局,增強訓練的前瞻性、適應性和實效性,推動實戰化軍事訓練水平不斷向前發展,在真打實備上有新突破、新作為。以強化作戰需求為牽引。作戰需求是備戰打仗的基本抓手,是實戰化軍事訓練的基準點和發力點。
  • 觀點丨適應市場需求 培養專業人才
    丁家發日前,上海開放大學首屆家政學本科招生正式啟動,明年春季首批招生人數將在50人左右,課程包括家政學概論、家庭學概論、家政學管理等,旨在培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層次家政行業專業人才。「本科保姆」開招,有網友認為是家政行業越來越專業的表現;也有網友對於是否有必要開設本科專業表示質疑,認為本科學歷當「保姆」是人才屈就。開設家政本科專業,是順應市場需求之舉。
  •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因此,「六藝五學堂」人才培養體系真正將全面發展和個性化需求緊密聯繫起來,為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階段遞進式能力提升。「六藝」綜合能力的培養遵循了學生成長規律,充分滿足了學生發展的需求和主觀意願,並貫穿於大學整個過程。「六藝五學堂」人才培養體系對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進行統籌安排和精心設計,在大學全過程中培養學生成長成才。
  • 黃埔精神對黃埔軍校人才培養的影響
    黃埔精神對黃埔軍校人才培養的影響 (廣東)馮 惠 二、黃埔精神貫穿於軍校的政治教育中,成為培養人才的核心價值觀 孫中山先生愛國主義思想是通過革命行動來具體體現的,所以在他創 辦的黃埔軍校中,「愛國、革命」的思想始終貫穿於軍校的軍事政治教育
  • 8國軍事院校代表齊聚陸軍工程大學共同探討——今天,我們如何培養...
    ,圍繞陸軍轉型與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和辦學育人經驗,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交流。帶來視頻的是巴西黑針軍事學院學員旅旅長席爾瓦上校。此刻,他正在向其他國家的同行們介紹本國的軍事人才培養模式,大家的思緒被他帶到了遙遠的亞馬孫熱帶雨林。
  • 植厚人才根基 中影集團、北京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科人才培養...
    協議明確雙方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互設培養基地,歡迎中影集團符合條件的優秀青年員工報考北師大博士、碩士,中影集團接受北師大博士後、博碩本學生赴中影崗位開展科研、實習、實踐,推薦優秀學生就業投身中影集團建設事業。聘選中影知名藝術家、專家為行業導師,和北師大教授組成團隊,聯合開展指導工作。
  • 立德樹人 為戰育人——陸軍工程大學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紀事
    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陸軍工程大學全面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加快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為強軍事業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就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
  • 我們在戰位報告丨國防科技大學:以研促教 自主創新助力「人才航母」
    ,它們在國防科技大學軍事人才培養和科研項目攻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3年11月5日,習主席在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指出,要努力把國防科技大學辦成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在接見科技創新團隊代表時,習主席勉勵大家埋頭苦幹、再接再厲,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大成績。殷殷囑託成為激勵國防科大人投身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事業的「動員令」,凝心聚氣,催人奮進。
  • 軍事智能化 牽引網絡空間作戰加速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提高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軍事智能化是機械化、信息化之後軍事領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方向,我們要在現有機械化和信息化基礎上發展智能化,同時用智能化牽引機械化和信息化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發展。
  • 中國_軍事_中國網_權威軍事新聞網站
    為使院校人才培養與未來戰場需求精準對接,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含戰量、精準度和前瞻性,該校緊盯部隊訓練實際,創新機制廣開賢路,決定聘請空軍一線部隊指揮員為客座教授。渤海,12月18日至20日,每日0200時至1700時,在以下A、B、C、D和E、F、G、H各點連線所圍海域執行軍事任務:A: 40°21′09.4″N 120°44′31.0″E B: 40°14′43.7″N 120°55′51.7″E  軍事任務,海事局,海域,渤海,葫蘆島
  • 【校報特稿】紀念建校125周年| 「人才培養目標」篇——「創新精神...
    2007年天大第八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要求。2008年,天大結合建設創新型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借鑑美、歐、日、澳等發達國家和國內兄弟院校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制定了涵蓋素質、能力、知識3維度24要素的「工程創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綱」。
  • 打造實時3D人才培養最佳樣板, Unity的產教融合之路
    正如國內的華為、阿里等科技巨頭,為了推動人工智慧、計算生態等發展,他們都將目光瞄準了高校這一龐大的人才儲備市場,通過產教融合為其相關生態建設培養人才。作為全球領先的實時3D技術企業,Unity也不例外。
  • 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我們在戰位報告 |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
    近日,陸軍某特戰旅組織的一場實戰拉動演練在西北高原打響,特戰隊員們在複雜電磁環境中使用新型通信裝備,實現了與空軍、火箭軍作戰單元的快速聯通、協同作戰。  實際上,作為改革大潮中應運而生的科研單位,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不僅要與四個軍種研究院加強協作,研究院內部也面臨著如何適應新體制新要求的「陣痛」。  系統工程研究院於2017年9月新調整組建,整合了7家科研單位。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現實難題,一是要重新思考如何定位,怎樣擔當新使命任務,二是如何克服人才流失帶來的衝擊,著實考驗著研究院黨委「一班人」。
  • 日語人才培養項目啟動
    本報訊 1月14日,貴陽市第八中學外語課程教學改革暨日語小語種人才培養項目舉行籤約儀式,標誌著該項目正式啟動。實施小語種教學,是外語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推進普通高中學校優質特色發展和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的有效舉措。
  • 軍事科學院:進一步加強高端軍事智庫建設
    軍事科學院:進一步加強高端軍事智庫建設  【「十四五」 開新局】   軍事科學院是全軍軍事科學研究的拳頭力量,自2015年年底被確定為國家高端智庫建設首批試點單位以來,著眼建設世界一流軍事智庫目標,以服務強軍勝戰為主線,以服務戰略決策為重點,適應軍事科研體系重構重塑
  • 中國科大強基計劃之工程科學學院——培養力學領軍人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強基班」 以錢學森先生「工程科學」先進教育思想為指導,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發揮力學學科基礎與技術相結合的特點,通過「科教結合、理實交融、長周期培養、國際化視野」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能夠應用基礎科學理論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的力學類科技創新型領軍人才
  • 人民在線:支撐全媒體人才培養的職業技能體系
    同時,將努力發揮證書標準引領作用,推動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建設貫通式能力培養體系,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複合型全媒體人才。  人民在線有關負責人介紹,「輿情監測與分析」職業技能等級培訓,將聚焦輿情監測與分析領域相關崗位群,瞄準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涵蓋崗位所需知識和技能要求,將職業教育教學要求與職業技能標準相融通,讓課程評價方式和職業技能考核方式相結合,實現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逐步增強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