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要求院校必須把握現代戰爭特點規律,把握轉型建設發展要求,做到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部隊需要什麼就練什麼,使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
習近平主席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上強調,要全面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全面深化軍事院校改革創新,把培養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這既深刻揭示了軍隊院校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也為辦學治校標定了根本方位。軍隊院校要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把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作為軍事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要緊貼形勢任務,改革創新,聚焦實戰,培育打贏人才。
聚焦能打勝仗搞好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軍隊院校歷來是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搖籃。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要求院校必須把握現代戰爭特點和規律,把握轉型建設發展要求,做到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部隊需要什麼就練什麼,使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
一是科學確立培養目標。未來信息化聯合作戰戰場多維、人文複雜、環境特殊、對抗激烈。這對軍隊院校平時加強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既要思想政治堅定,遵紀守法嚴明,經得起各種風險考驗,又要胸懷遠大抱負,紮根軍營建功,真正想打仗能打仗;既要善於學習創新,勝任崗位職責,勇於破解難題,又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平時敢擔當、戰時敢亮劍。這些標準要求涵蓋了過硬的政治素質、軍事素質,體現了紅色血脈基因、強烈擔當精神。軍隊院校各級黨委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目標,優化頂層設計,修訂培養方案,牽引教學訓練,形成鮮明導向。
二是始終瞄準作戰需求。軍隊院校培養的軍事人才,素質過不過硬、能不能帶兵打仗,一線部隊最有發言權。要著力解決部分軍隊院校學員畢業分到部隊後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緊盯作戰對手搞教學,瞄準作戰需求育人才。確保學員畢業就能上崗,上裝就能操作,上陣就能指揮。
三是注重促進能力生成。人才準備是軍事鬥爭最重要的準備,能力生成是院校育人最終極的目標。因此,軍隊院校要緊緊圍繞提升學員崗位任職能力來辦學育人,打破院校教育與部隊訓練之間的嚴格界限,打破課內教學與課外培養之間的框架束縛,按照實戰標準推進學員畢業綜合演練改革,結合專業實際開展學員崗位任職能力比武。針對不同軍兵種部隊擔負的職能任務,加大專業教學訓練難度,讓學員得到緊貼部隊、近似實戰的平臺磨礪,真正成為訓練場上的骨幹和演兵場上的主角,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員刻苦練兵、學習成才的積極性。
圍繞教戰為戰深化教學訓練改革創新
教戰研戰、為戰育人,是軍隊院校永恆的主題。必須緊貼形勢任務需要,狠抓實戰化教學改革,在人才培養實踐中立起備戰打仗指揮棒。
一是圍繞作戰需求構建課程體系。軍隊院校要按照習近平主席指示要求,著力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聚焦強軍目標要求,堅持戰鬥力標準,健全動態調整機制,加強以課程和教材為重點的教學體系建設;要瞄準人才培養目標,充分論證專業需求,科學構建目標模型,確定以核心課程為支撐、主幹課程為重點、選修課程為補充的專業課程體系;按照需求牽引、能力為本、突出重點、動態更新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根據軍事鬥爭準備需要和未來作戰需求,注重將部隊訓練的生動實踐和最新成果融入課堂,構建貼近實戰的課程體系。
二是圍繞能力生成改革教學方法。注重構建「多元一體、實踐牽引」的教學方法體系,緊緊圍繞部隊遇到的聯合作戰、聯合訓練、戰場管理等重難點問題進行聚力攻關,全面培養學員的戰略思維和打仗能力;積極推行「仿真模擬、指技融合、演練鍛造」綜合實踐教學,按照作業編組和作戰進程,開展「實兵、實裝、實爆、實打」科目訓練,提高教學訓練實戰化水平;突出基地化、模塊化和網絡化教學訓練,構建院校理論課程教學、部隊現實問題研究、模擬組織指揮鍛鍊等多維立體的教學模式,幫助學員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三是圍繞實戰需要設置演訓課題。作為提升院校教學層次和訓練水平不可或缺的硬性標準,實戰化綜合演訓是推進軍事訓練創新發展的「根」與「魂」。只有使實戰化演訓嚴起來、實起來、抗起來,真正叫響實戰化、落實實戰化,才能提高院校教學訓練的質量和效益。要想適應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院校必須帶頭更新演訓理念、設難演訓科目、改進演訓方式、創新演訓考評。特別是要緊盯作戰對手,加大紅藍對抗,切實用藍軍這塊「磨刀石」好好打磨學員,增強院校綜合演訓的實戰化水平。
瞄準聯合制勝推進學術科研合力攻關
聯合作戰是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基本樣式,也是體系對抗的大勢所趨。軍隊院校要牢固樹立聯合制勝的思想觀念,不僅在教學訓練方面與部隊聯教聯訓,在學術科研方面也要與部隊聯合攻關。
一要緊盯作戰需要確立主攻方向。貫徹「設計戰爭」的思維理念,以前瞻的思維、實戰的標準選準院校學術科研方向,確保打仗急需的首先研究、作戰緊迫的重點攻關;尤其要針對未來信息化作戰中聯合訓練、聯合指揮、聯合行動、聯合保障等重難點問題,確定重點研究課題,提高科研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跳出單一軍兵種狹隘思維,緊跟國防和軍隊改革步伐、緊盯部隊新質戰鬥力生成、緊扣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等最新課題進行集智攻關,形成創新成果,為院校和部隊開展聯教聯訓提供思維引領和理論支撐。
二要緊貼部隊需求搞好選題立項。把部隊聯合訓練中遇到的難題作為院校科研選題優先批准立項,把部隊的需求牽引作為院校科研流程的首要環節,從源頭上確保院校科研選題與部隊訓練實踐的有機統一。對於一些部隊需求急迫、轉型建設急需的短線課題可適當傾斜,及時立項、儘快研究,實現部隊建設需求與院校科研攻關的同頻共振和有機銜接。
三要緊扣聯合制勝完善制度機制。與部隊建立重大課題聯合申報機制,針對一線部隊軍事鬥爭準備進展情況,通過共同論證,聚合形成現實性強、集成度高的科研選題,構建院校與部隊優勢互補的科研協作格局。與部隊建立重點課題聯合攻關機制,吸收一線部隊相關人員參與院校重點課題研究,組織院校教研人員帶著課題參與部隊訓練、演習和戰法攻關。與部隊建立科研成果推廣試用機制,推進科研成果儘快進入部隊訓練和課堂教學,為院校科研創新注入生機活力。
著眼曉於實戰抓好師資隊伍培養幫帶
名師必曉於實戰。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首先要鍛造一支想打仗、會打仗、鑽打仗的師資隊伍。軍隊院校各級黨委領導要大興研戰、教戰、學戰之風,著力抓好打仗型師資隊伍的選拔、培養和幫帶,不斷強化他們為戰育人的能力。
一是加大培養力度,使院校教員更多地了解部隊。建立代職制度,按照專業對口原則,在重點作戰部隊建立院校教員代職基地,分批組織教員當兵蹲連、代職鍛鍊。定期組織集訓,定期選送部分教研骨幹到軍內外高等院校學習深造,參加軍兵種交叉培訓,參與一線部隊聯合演訓等重大活動,創造讓院校教員更多更深了解部隊的機會。
二是拓寬引進渠道,使師資隊伍更好地優化結構。通過從一線部隊選調懂指揮、會作戰、善管理的指揮員擔任院校教官,聘請部分軍內外知名專家和部隊師、團職領導幹部擔任院校兼職教授,走出一條高中級優秀指揮員到院校講課的路子。另外,可以通過選聘部分中高級士官或退役士官擔任院校專業教員等多種途徑,充實教員隊伍,優化教員結構,從而構建一支以現役教員為主體、部隊指揮員為加強、專業技術骨幹以及轉改文職人員為補充的「雙員型」和「雙師型」教員隊伍。
三是共建交流平臺,使院校部隊更快地溝通聯繫。通過舉辦高級研修班、派遣訪問學者、舉辦高層論壇等方式,拓寬院校教員和部隊官兵的交流範圍,使教員充分吸收「氧氣」。通過在院校設立「服務部隊熱線」,在重點建設部隊設立「院校專家聯繫點」,選派人員參加部隊重大演訓活動,使教員及時接觸「地氣」。通過實施聯訓聯演、開展共商共研,方便院校專家及時有效指導部隊訓練實踐,使教員不斷增強「底氣」。
突出環境薰陶抓好戰鬥精神鍛造培育
過硬的戰鬥作風、頑強的戰鬥精神,本身就是強大的戰鬥力。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鋒利刀刃。」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特點,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軍隊院校必須注重賡續血脈基因、強化戰鬥精神。
一是營造從難從嚴的訓練環境,培育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要想戰場打得贏,首先本領得過硬,而過硬本領只能在苦練、巧練、常練中不斷鞏固提高。軍隊院校抓學員專業素質強化和打仗能力培養,除了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外,還要利用業餘時間持續強化。堅持院校統籌抓與系隊常態抓相結合,大力開展崗位任職能力比武,紮實開展第二課堂成才,嚴密組織挑戰極限訓練等,通過創設嚴格苛刻的訓練條件,堅持貼近實戰的考評標準,營造從難從嚴的訓練氛圍,培育學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血性。
二是營造從嚴治校的管理環境,培育令行禁止的戰鬥作風。以條令條例為依據,貫徹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方針,創設模擬部隊、貼近實戰的管理氛圍。按照連隊化管理標準,規範學員隊戰備、訓練、工作、生活秩序。通過模擬部隊崗位鍛鍊,培養學員指揮作戰、組織訓練、管理教育和開展政治工作的能力。通過定期開展作風紀律整頓,培養學員雷厲風行的作風。紮實開展形勢戰備教育,強化學員枕戈待旦意識;經常組織戰備演練,提高學員應急反應能力。
三是營造軍味鮮明的文化環境,培育敢為人先的戰鬥作風。富有特色的強軍文化是滋養官兵成長的「陽光雨露」,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軍隊院校要大力弘揚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著力建設充滿「軍味、兵味、戰味」的強軍文化,用強勁的戰鬥口號激發人、用濃厚的戰鬥環境砥礪人、用激越的戰鬥歌曲鼓舞人、用頑強的戰鬥精神凝聚人,努力運用充滿戰鬥氣息的先進文化鑄魂育人。通過採取理論系統教化、英模激勵感化、日常養成固化、實踐磨礪強化「四位一體」方式,規劃校園文化,彰顯兵種特質。依託校園網開辦「兵種精神礪鬥志」專欄,用好道路、櫥窗、燈箱、廣播等場所設施,宣揚各類先進典型,營造弘揚兵種精神、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打仗旋律的校園強軍文化氛圍,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提供濃厚的人文環境。
(作者單位:陸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