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後,能站起也能吃蹴的下,才活得坦然。
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廣播電視局和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指導的200集大型廣播連續劇《白鹿原》,正在喜馬拉雅FM強勢熱播!目前,播放量已過10萬。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長篇小說《白鹿原》自問世以來,已陸續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掀起一次又一次《白鹿原》熱,但廣播劇形式一直空缺。西安廣播電視臺、喜馬拉雅組織省內外專家學者就廣播劇版改編進行多次論證。該劇由著名小說演播藝術家仲維維擔任導演,原蘭州軍區話劇團團長仲良擔任旁白,著名演員趙錢孫飾演白嘉軒,著名配音演員張琳飾演鹿子霖。歷時兩年完成製作,填補了《白鹿原》在廣播劇領域的空白,讓廣大聽眾在聲音中品讀經典。
活著就要記住,人生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熬過去掙過去就會開始體驗呼喚未來的生活,有一種對生活的的無限熱情和渴望。
廣播劇《白鹿原》分為冬至、驚蟄、芒種、霜降、清明,5部,每部40集,共200集,每天在喜馬拉雅播出2集。全劇以渭河平原半個世紀的風雨變幻為背景,以白鹿原上白、鹿兩家幾代人的恩怨糾葛為主線,描繪了從清朝末年到建國之初的宏大歷史畫卷,深刻展現了關中農村的時代變革。
耕織傳家久,經書濟世長。
廣播劇《白鹿原》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朱先生、白嘉軒、鹿子霖等主要人物進行了深度挖掘與藝術再造,使人物更飽滿、個性更鮮明、形象更生動。在故事情節上,根據廣播劇的特點進行了調整,使戲份更集中、情節更精彩、節奏更明快,更加符合當代大眾審美。在音樂音效上,廣播劇《白鹿原》針對陝西西安地域特色,大量使用嗩吶、秦腔、老腔等傳統的音樂元素,並邀請優秀音樂製作人定製片頭曲、片尾曲、插曲,生動渲染民俗風情。
大地簡潔而素雅,天空開闊而深遠。
廣播劇《白鹿原》用聲音演繹經典,用藝術詮釋陝西文化、展示人文風貌,用網際網路平臺將陝西籍作家名著推向全國、傳向世界,給廣大聽眾帶來了一場聽覺盛宴。
編輯: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