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走得很開心,既走了去年走的老路,也遇到了新的驚喜。只是腳有點疼。但回來躺一會兒然後出去吃晚飯的時候換上小布鞋,就基本一切如常了。😁😁😁
今天出門晚。早晨一直下雨,9點多在民宿吃的早餐,出門的時候已經接近10點了。
但不著急。就是遊蕩嘛,走到哪算哪。先在村裡溜達,還是不自覺地就走上了山路,意外發現了水樂洞的標識。
對這個名字不陌生,2019年就住在水樂洞車站附近,這次也反反覆覆看到過很多次這個名字,但看到作為風景的標識,還是第一次。尤其是看到那一副對聯的描述,開始好奇、興奮,決定一探究竟。
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再進入一個有標識的門後,一會兒就看到了一個洞口,還未走近,就聽到有悅耳的水聲。
走近,才發現這悅耳動聽的水聲是從石板下方的水池中發出的,水碧綠清澈,看石刻,應該是泉水,叮咚作響,悅耳動聽。
兩側石壁上石刻眾多。且很多或字體或文字是我喜歡的,加上最近看3a老師的文章總是提及石刻,也覺得有趣。拍看了許多。有幾處石刻格外喜歡,但字認不全,回去再慢慢琢磨求教。
洞內有石桌石凳,夏季炎熱的時候是個避暑的好地方。三五好友圍坐,聽著悅耳泉音,是一種享受。
以為到此為止了,進去看的時候卻發現竟然往裡面還能走!但整個洞黑漆漆的,一點光亮也沒有。想起愛鑽洞的山客老師看到洞、說起洞的那種興奮,加上自己的好奇,開啟手機的照明功能,走進去。
進去發現這是一個溶洞,有很多破損後留下的鐘乳石的痕跡。但讓我驚奇的是洞內明明沒有水的痕跡,但卻始終有悅耳的水聲!也許這就是它叫「水樂洞」的原因?
出來後百度查詢,寫的很簡單:水樂洞位於杭州南高峰下的煙霞嶺上,洞深60多米,洞口有清泉流出,聲如金石,十分悅耳。兩旁石壁上有「天然琴聲」、「聽無弦琴"等石刻,在洞內到處可聽見水聲,但見不到水,直至洞口才見清泉如注。洞底原有梁山伯、祝英臺石像兩座。
那聲音太神奇了!但當時一個人往裡走了好久還不到頭,有點發怵,轉身往回走。到洞口的時候有兩個年輕人進來,於是就又返回去,和他們一起走到了盡頭。其實也不是盡頭,只是堵上了而已。
出來,走另一個洞口,但裡面悅耳的水聲總是在腦海裡迴旋,念念不忘。
寫到這裡的時候,又去百度,卻意外地在搜狗百科上發現了「煙霞三洞」和「四眼井」的信息:
「煙霞三洞,即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位於南高峰下的煙霞嶺上。在虎跑附近路邊上原有一井,上有四個井眼稱四眼井,對面有一條小路,兩邊桂樹成林,行約500米便是石屋洞,其洞高敞,洞頂如屋,因此得名。洞壁原有五百羅漢石雕,現已毀。主洞邊上另有一洞稱「別石院」,洞後上寬下窄,狀如浮螺,取名「滄海浮螺」。石屋洞幾經整修,遍植花木,是遊覽休憩的好去處。
石屋洞前約500米,是水樂洞。洞外路邊桂樹林立,中秋時分,金桂飄香,遊人可在桂樹旁品茗小坐,極具佳趣。水樂洞深60多米,洞口有清泉流出,聲如金石,十分悅耳。兩旁石壁上有「天然琴聲」、「聽無弦琴」等石刻,在洞內到處可聽見水聲,但見不到水,直至洞口才見清泉如注。洞底原有梁山伯、祝英臺石像兩座。另有一石,用杖一擊,聲如古琴,很是奇妙。
水樂洞外約500米,為煙霞洞。煙霞洞內壁上的石窟造像,為五代時的作品,造型生動,自然流暢,特別是洞口的觀音與大勢至菩薩最為精美,有呼之欲出之感。洞左有一石,狀如大象,石象肚下又有一石如一小象,極具妙趣。鄰近還有佛手巖勝景。佛手巖在「聯峰」巨巖洞中,洞內有一手狀石柱下垂,維妙維肖,因稱「佛手」。」
趕緊查詢我住的民宿到煙霞洞、石屋洞的距離,竟然真的很近!也許明天一早可以先去看洞,然後早餐趕11點鐘左右的車回去?
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內心竟然湧出了一種獵奇探險的豪邁感!😂😂😂
書歸正傳。出來就拐上了一條熟悉的林間小路,這條路曾是我2019年來時多次走的一段路。格外驚訝:怎麼上次這麼近,我怎麼沒發現?!
從這段路出來去楊梅嶺村。這個村莊也是以民宿為主,茶田眾多。記得2019年來時在這個村遊蕩,走到一茶田高處,但在下來的時候因聽見狗叫不敢下山,後來發現一當地人在茶田勞作,高聲求助才下來的情形。
下雨不能走小道,決定沿常規道路再走走那條此處最著名的「九溪煙樹」一線。這一線幽靜、茶田眾多。
進入村中,似乎一切更有序了。尤其是看到一個專門的再生資源回收站和大件垃圾存放點,不由得感慨,這裡的鄉村環境保護方面做得太到位了!
出了村口,就是高聳入雲的雲杉樹和茶田了,遊蕩正式開始。一路上人很少,只有三三兩兩和我一樣喜歡遊蕩的人在遊蕩,偶爾有車和自行車經過。
一路細雨,空氣清新溼潤,茶田越發青翠,很快就到了理安寺。上次來很喜歡這個地方的幽深安靜,想進去再溜達一圈。
但不巧,裡面正在封閉施工。於是轉了一圈出來。這裡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幽深。
繼續往前走,這一路甚至沒戴耳機,聽著雨打山林的聲音、聽著路邊溪流淙淙的聲音及大自然中的各種天籟之音,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不知不覺中竟然很快就到了「九溪煙樹」,又看到了那個掩映在竹林裡的「靜芯」小房子。只不過這時的它,不僅有竹林,還有臘梅縈繞的香氣。
九溪煙樹,更多說的是這裡的溪流眾多,植被豐富,尤其是多楓樹、茶樹等,景色以春季、秋季為最美,尤其是秋季,色彩眾多。關於九溪煙樹,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曾說過一段話:「九溪在煙霞嶺西,龍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環,九折而出,故稱九溪。其地徑路崎嶇,草木蔚秀,人煙曠絕,幽闃靜悄,別有天地,自非人間。溪下為十八澗,地故深邃,即緇流非遺世絕俗者,不能久居。按志,澗內有李巖寺、宋陽和王梅園、梅花徑等跡,今都湮沒無存。而地復遼遠,僻處江幹,老於西湖者,各名勝地尋討無遺,問及九溪十八澗,皆茫然不能置對」。
雨中的九溪煙樹有些暗淡。但很快這種有些失落的情緒就被旁邊兩棵盛開的臘梅和含苞待放的紅梅驅散了,一個色彩豔麗,一個香氣撲鼻,拍了許多。
再往前走就是我上次走格外喜歡的那些茶田了。當時,初冬時節陽光明媚,樹上色彩斑瀾,和綠色的茶田形成了一副絕美的畫卷。這次會怎麼樣呢?
發現冬季的茶田雖然沒有深秋初冬的色彩爛漫,但依然碧綠如初。有一種時光靜好的靜寂感。
過了茶園就是那家農家樂了,味道不錯,準備進去吃午飯。
還好在營業,雖然只有我一個顧客。要了一份當地的炒二冬(冬筍和當地冬季的青菜),一份米飯,選擇室外就餐。有點鹹,但還好。
繼續往前走,經過五雲山,過了之江路,就到了錢塘江邊。
下一步往哪走?看周邊地圖,發現了一處虎跑冷泉。到了杭州,依然想看泉,沒辦法。😂😂😂
一路正好既可以沿錢塘江走一段,又可以看看著名的錢塘江大橋。事實上,這個隨意的行程帶給了我很多驚喜。
第一個驚喜就是沿錢塘江走的時候不僅看到了六和塔和沿江風景,還發現堤岸上比上次來多了一些創意,最典型的就是關於新老西湖十景和錢塘江大潮的圖文信息。這些文字言簡意賅,字體好看,很喜歡。
第二個驚喜是竟然能上到高高的長約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之上,來回走了兩遍,切實體驗了一下這座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建造的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
起初是從橋下走,大橋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後來想走山路,上到山頭才發現,還是錢塘江大橋的引橋,並且有一條輔路可以上到大橋之上,行人、自行車、摩託車均可走。於是就來來回回走了兩遍。
貌似還木有走過這麼高的橋。走在高高的大橋之上,偶爾車輛經過,還有有很強的震顫感,有些緊張、有些刺激。但視野真開闊啊,兩邊風景盡入眼帘,雖然兩江風光不及黃浦江繁華,但江水碧綠,一側山巒疊嶂,一側高樓林立,甚至還有一座的造型像極了浦東的標誌性建築,很有意思。
第三個驚喜是走到終點卻沒找到虎跑冷泉,但看到了一大片漫山遍野的茶田。從虎跑路拐入武夷山路很開心,武夷山路是一條小道,人車都很少,偶爾有背包拿著登山杖的戶外人士經過,很安靜。兩邊大都是山林、茶田,間或有一些休閒度假的民宿或酒店。
路上發現這裡的茶還在開花!記得上次來的時候很大的一個驚喜就是知道了龍井茶竟然能開花,且很好看。這次一直留心,卻沒想到在這裡發現了。
導航到了終點是一家民宿,門口停著幾輛車,以為都是來看泉的呢。結果一問,都不知道,問當地人,竟然也不知道!導航虎跑冷泉的位置就在房子這裡。很奇怪。
但卻看到了周邊大面積茂盛的茶園,並且一直延伸到山頂上。
看不到泉,順著茶田中的小路上茶山,看看漫山遍野的碧綠,也是一種驚喜。
遊走其間感覺太好了!如果有同行者,真想就這麼走著翻越這茶山,查查地圖,距離更近,卻不敢。越發想念戶外的那些夥伴們,如果能在初冬約一場附近的戶外,肯定很過癮,一定會美不勝收。
感慨歸感概,我還要原路返回到虎跑路,然後再走滿覺隴路回去。此刻沉重的靴子讓腳開始不舒服,決定再不突發奇想,一路規規矩矩地往回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