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斯拉夫電影《橋》的故事 竟真實地在杭州錢塘江大橋上發生過

2021-01-07 楊柳依依yy

稍微有點年紀的人一定記得那部前南斯拉夫電影《橋》,裡面的插曲「啊,朋友再見」曾風靡一時。裡面讓人最難忘的應該就是影片人物造橋的工程師為了阻止德國侵略者,自己親手炸毀了自己設計的橋梁,影片是真實事例還是藝術需要,我們不得而知,可這一事件在杭州卻是真實的發生過。

眾所周知,杭州錢塘江大橋的設計者是著名橋梁工程師茅以升先生。1937年11月在日本侵略者的戰火中通車,可是兩岸的群眾高興了一個月,在12月23日,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的進攻,茅以升先生為了國家,親手安放了炸藥,按下了炸橋的按鈕,將大橋一分為二,之前運送出無以計數的難民和物質,為抗日戰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試想親手炸毀布滿了自己的心血的作品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

今日的錢塘江大橋

本人覺得茅以升先生設計的錢塘江大橋是目前在錢塘江上九座大橋裡最漂亮的,雖然她的體積是最小的,但是,是最配得上杭州這座娟秀美麗的城市的。而且茅以升先生的設計眼光長遠,已將五十年以後的道路發展,設計在這座大橋裡了。

錢塘江大橋北面引橋及橋孔
大橋北面第一個橋孔

這是第一個橋孔,下面是公路,上面鐵路橋。剛剛建成時只開放這個橋孔,而茅以升先生設計了二個橋孔,另一個橋孔建成時是用磚塊堵住的,茅以升先生說:五十年之後,一個橋孔不能滿足交通需求了,再打開另一個橋孔,汽車雙向車道。

北面第二個橋孔,之前是封住的。

這是另一個橋孔,這個橋孔也是大橋的核心部位,當年茅以升先生炸橋時的炸藥也是塞在這個橋孔裡引爆的。現在已經是通往城區的一個單行車道。

我們不禁對偉大的設計者肅然起敬,我們是否有他們那樣的胸懷,和他們那樣對未來有遠大的目標和眼光?

相關焦點

  • 前南電影《橋》的中國版:錢塘江大橋的抗戰瞬間
    前南斯拉夫電影《橋》根據真實歷史事件而創作,影片背景是在1944年,德軍撤退時將途經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大橋,一個遊擊小分隊奉命炸掉這座名為塔拉河峽谷大橋。 而在塔拉河峽谷大橋被炸毀的前七年,1937年12月23日,侵華日軍主力逼近杭州,這一天下午五點鐘的時候,茅以升一聲令下,通車僅僅89天,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瞬間被炸成了六段。
  • 前南斯拉夫電影《橋》的拍攝地
    橫跨峽谷之上的橋, 大橋全長366米,橋距河面149米,是一座普通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它建成於1940年,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炸毀,1946年重建並一直用到現在。 在近處看沒有什麼特別,但從遠處看過去,大橋氣勢恢宏,往下俯看,河水像一條藍絲帶在峽谷中漂移,河兩側翠谷幽深鬱鬱蒼蒼,時而有勇敢者乘著滑索在山谷中穿行,時而有直升機在空中盤旋。 橋頭,有一尊半身軍人雕像,他就是電影《橋》中遊擊隊長老虎的原型。
  • 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主題曲
    《橋》(most),南斯拉夫電影名(1969年),這部影片描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敵我雙方為守橋和炸橋而引發的驚心動魄鬥爭的故事。德軍在戰場慘敗,其主力逐漸後撤以保衛德國本土,在南斯拉夫境內的一處跨越大峽谷的公路橋是某裝甲部隊撤退的必經之道,戰略價值十分重要,若這支部隊順利後撤,則可以保存德軍作戰實力,而且大大影響在南斯拉夫境內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但倘若它無法後撤,則面臨著被圍殲的厄運;遊擊隊派富有作戰經驗和指揮能力的代號為"老虎"的指揮員負責炸橋任務,而德方則竭力防範遊擊隊對大橋的襲擊……【基本信息
  • 抗德神劇《橋》的背後:為了阻止義大利進攻,真實大橋被炸毀
    正因為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重要角色,橋對人們的意義也非常重大,尤其是戰爭年代,橋可作為自己人快速機動,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  通過炸毀橋梁,也可作為阻擋敵軍進犯的重要手段。很多國家都拍攝過關於橋的故事的戰爭片,無論中外,這其中,最具知名度關於"橋"的電影,當屬前南斯拉夫的電影《橋》。
  • 電影《橋》的故事,工程師慘死,原型鬧烏龍,歌詞姑娘變朋友
    說到關於「橋」的電影,你會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橋》等,說到關於「炸橋」的電影,你也許會想到《奇襲》,但可能還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電影《橋》。一、《橋》的原型們先說這座橋,遊擊隊要炸掉的橋是真實存在的,就在前南斯拉夫蒙特內哥羅共和國境內,名字叫塔拉河峽谷大橋,是歐洲比較著名的大橋。
  • 道一聲朋友再見——重溫前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
    國人對這首歌曲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它源自一部非常經典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  即使過了很多年以後,許多人再聽這首歌依然心潮澎湃,我想這是因為聽著這熟悉的旋律,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這部老電影。這塵封已久的影片,來自一個已經走入歷史的國家,來自一個早已不復存在的國家,來自一個一提起就會讓人想起戰爭而唏噓不已的國家——曾經,這個國家的名字叫作南斯拉夫。
  • 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背後的故事(一)
    國人對這首歌曲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它源自一部非常經典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  即使過了很多年以後,許多人再聽這首歌依然心潮澎湃,我想這是因為聽著這熟悉的旋律,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這部老電影。這塵封已久的影片,來自一個已經走入歷史的國家,來自一個早已不復存在的國家,來自一個一提起就會讓人想起戰爭而唏噓不已的國家——曾經,這個國家的名字叫做南斯拉夫。
  • 南斯拉夫的《橋》:可惜啊,真是一座好橋
    我已經不能再忍受……」這首家喻戶曉的《啊,朋友再見》,是1969年上映的南斯拉夫電影《橋》的主題曲。《橋》由狄托時代的著名導演克爾瓦瓦茨指導。在70年代初的中國,它曾風靡一時。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文藝風格成為了革命題材中一抹驚豔的風景線,給我們的父輩帶來了不一樣的觀感體驗。故事以二戰後期為大背景。1944年,德軍失敗在即,試圖從希臘撤退,經南斯拉夫退回本土。
  • 南斯拉夫電影《橋》主題曲《啊朋友再見》,懷舊控必聽
    朋友再見》是一首我國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於它出現在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斯·佩洛維奇、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伊·加洛等人主演。
  • 曾經在三橋上堵了一小時,如今坐地鐵5分鐘過江……「跨過錢塘江...
    未來杭州的錢江兩岸每天有超200萬人次穿梭往來1937年,錢塘江上有了第一座跨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那時,大橋南北兩岸分屬不同的地區,北岸是熱鬧的杭州城,南岸則是一片田野。50多年後的1992年,錢塘江上才有了第二座跨江大橋彭埠大橋。而在這之後,西興大橋、袁浦大橋、下沙大橋、復興大橋、慶春隧道……一座座跨江大橋、隧道相繼建成,錢江兩岸開始形成「上天入地」的過江通道體系。 伴隨著這一體系的形成,一座擁江發展的大都市,也在錢江兩岸崛起。
  • 從1937年的一座橋起步 2035年,杭州至少將有40條過江通道
    不少讀者還在留言中講述了自己的通勤故事,其中「跨江通勤」成為高頻率出現的一個詞。邁入錢塘江時代的杭州,江北岸老城區的市民住到了「對江」,蕭山居民每天跨江到武林CBD、錢江新城甚至更靠西的未來科技城工作——跨江通勤不再是一件新鮮事。在一些老杭州人的印象裡,「跨過錢塘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茅以升:3年心血建成第一座現代化大橋,僅89天後,他下令:炸橋
    1937年11月17日,無論是在西湖畔的六和塔上,還是塔下的錢塘江畔,皆是人山人海。無數的人們慕名前來,摩肩接踵,只為觀看錢塘江大橋通車儀式。當第一輛汽車在萬眾矚目之下,順利地從錢塘江大橋上駛過的時候,兩岸簇擁著的群眾使勁地鼓掌、歡呼,掌聲經久不息,久久著迴蕩在江潮之上。
  • 當年風靡中外的老電影南斯拉夫「橋」!如今卻是這樣壯觀
    說到橋必須要說說這座位於歐洲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的這座橋,蒙特內哥羅共和國位於歐洲,於北京時間相差7小時,這座橋位於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的北部地區,橫跨歐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峽谷,全長為366米。這座大橋不一般,現在看的這座橋梁宏偉氣勢,方圓200裡的必經之地,這座橋梁的歷史很有來歷,據老電影前南斯拉夫《橋》記載這座橋在二戰期間當地的遊擊隊員為了阻止德國軍隊的進攻要把這座美麗的橋梁炸掉。
  • 銀幕上那些遙遠的橋
    ,這首南斯拉夫電影《橋》中的插曲《再見吧,朋友》幾乎是每個男孩都會唱的。現在回想起來,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中的遊擊隊員是我們少年時在銀幕上認識的第一批「特種部隊」,在那時,他們就像「海豹六隊」、「三角洲」部隊一樣又酷又帥,當年能和「瓦爾特」的南斯拉夫遊擊隊媲美的大概只有「加裡森敢死隊
  • 發生在赤壁陸水河上的中國版《橋》
    老一輩的中國人幾乎都看過風靡了全國的前南斯拉夫的戰爭影片《橋》,這部電影在中國的影響力遠超它在其他國家。該影片講述的是二戰期間,一群遊擊隊員在極其危險與艱苦的條件下炸掉一座美麗的橋,成功阻斷德軍退路的故事。其實,同樣在二戰時期,在中國,也有一支特別行動組,像電影《橋》裡一樣,長途奔襲炸橋的真實故事。
  • 黑山一座有歷史意義的大橋,曾經被拍成電影,如今成了旅遊勝地
    黑山是歐洲的一個小國家,位於巴爾幹半島的西南部,原本是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在南斯拉夫解體後,黑山獨立成為國家,全國面積為1.38萬平方公裡,人口約63萬人,經濟不太發達,旅遊業是黑山的重要外匯來源,塔拉河谷有座橋。
  • 搖晃不毀間諜橋
    《雷瑪根大橋》?《卡桑德拉大橋》?南斯拉夫的《橋》?外婆橋仿佛時時刻刻在風雨中飄搖,無時無刻不在搖搖欲墜,總擔心今天過得了橋,明天成了斷橋。但它卻搖搖晃晃過了一春又一春,過了一年又一年。張藝謀獨具慧眼,只有搖過了這個外婆橋,才能看到二十年代老上海的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紙醉金迷,昏天黑地;才能領悟到刀光劍影,陰謀詭計,口蜜腹劍,血濺鴛鴦樓。
  • 這300多張和濱江有關的新老照片,讓老杭州找回童年記憶!
    當輪渡緩緩靠岸後,艙門打開,密集的人群紛紛踩在木跳板上,晃晃悠悠地上岸了。這是現在的錢塘江畔已經看不到的熱鬧景象,不過,前天起到12月20日,你能在「濱江故事——光影裡的前世今生」圖片展上,回顧一二。鼎盛時,一年要接送4000多萬名旅客,每天大概有2萬人從這裡過江,南北橫渡。那時候,杭州過江的橋很少,大家都習慣到碼頭坐輪渡。1928年,碼頭改建後,就改了名字,叫做「浙江第一碼頭」。當時,輪渡成為了杭州人跨江的重要方式。胡新華說,「後來江上的橋多了起來,大家也都習慣了開車,輪渡這種過江的方式也就逐漸被拋棄了。」
  • 疫情期間遊蕩體驗(五):探水樂洞、走錢塘江大橋、看漫山茶園~
    在虎跑附近路邊上原有一井,上有四個井眼稱四眼井,對面有一條小路,兩邊桂樹成林,行約500米便是石屋洞,其洞高敞,洞頂如屋,因此得名。洞壁原有五百羅漢石雕,現已毀。主洞邊上另有一洞稱「別石院」,洞後上寬下窄,狀如浮螺,取名「滄海浮螺」。石屋洞幾經整修,遍植花木,是遊覽休憩的好去處。  石屋洞前約500米,是水樂洞。洞外路邊桂樹林立,中秋時分,金桂飄香,遊人可在桂樹旁品茗小坐,極具佳趣。
  • 南斯拉夫,這個地球上已消失的國家,49年前拍出這片,至今經典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上個世紀70年代有一部引進片曾經影響了一代人,現在的80後和90後卻未必看過,但是它留下的那首歌我們卻一定聽過,就是義大利民歌《啊!朋友再見》。這首歌是在二戰時期流傳甚廣的遊擊隊歌曲,曲調輕快優美、曲折豪放,令聽者熱血上湧、心情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