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炸毀的蒲圻鐵路橋
日軍火車通過蒲圻便橋
解放軍工兵搶修粵漢鐵路蒲圻便橋
70多年前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佔蒲圻(現赤壁)拍的紀念相冊!
老一輩的中國人幾乎都看過風靡了全國的前南斯拉夫的戰爭影片《橋》,這部電影在中國的影響力遠超它在其他國家。該影片講述的是二戰期間,一群遊擊隊員在極其危險與艱苦的條件下炸掉一座美麗的橋,成功阻斷德軍退路的故事。其實,同樣在二戰時期,在中國,也有一支特別行動組,像電影《橋》裡一樣,長途奔襲炸橋的真實故事。這個中國版的「橋」就是位於粵漢鐵路蒲圻(現赤壁)段的陸水河大橋。
日機轟炸蒲圻橋,牽連中山艦
赤壁熱線網站上曾披露過60多年前日本人出版的一本畫冊,裡面有一張圖片顯示日軍通過陸水河的情景,照片上那座被炸的鐵路橋就是當年粵漢鐵路蒲圻大鐵橋。鐵橋被炸的時間是1938年10月24日,蒲圻淪陷的前10天。非常巧合的是,經歷過「護法運動」、「東徵平叛」、「孫中山蒙難」、「中山艦事件」等系列重大事件的一艘歷史名艦「中山艦」也在同一天被日本飛機轟炸沉沒。
其實早在1938年9月30日,為阻擋日軍向南進犯蒲圻,國民黨政府軍已經奉命將蒲圻鐵路橋部分炸毀,日軍當時並不知這個情況。10月24日,武漢徹底淪陷的前3天,也是「武漢大會戰」最慘烈的階段,日本侵略者為防止中國政府通過粵漢鐵路由南向北增兵,派飛機再次轟炸蒲圻鐵路橋。
據解密的日方檔案記載,24日上午9時20分,日本海軍第十五航空隊轄下的艦爆二中隊6架「九六艦爆」俯衝轟炸機由中隊長井上文刀大尉率領從江西九江起飛,執行了轟炸粵漢鐵路蒲圻鐵路橋的任務。返航途中,發現中國海軍的「中山」軍艦,立即通過無線電報告指揮部。由渡邊初彥大尉率領的3架「九二艦攻」式攻擊機前往尋找攻擊「中山」艦,向「中山艦」發起攻擊,當時因嘉魚江段小雨,天氣不佳,加之「中山艦」用高射炮猛烈射擊,日機攻擊未能對「中山」艦造成大的損害。日軍不甘心白白錯失如此重要的攻擊目標,由龜義行大尉率領的艦爆一中隊6架「九六艦爆」俯衝轟炸機再次升空,於下午3時15分,到達「中山」艦上空。6架日機採用急速俯衝投彈戰術,瞬間撲向「中山」艦,輪番投下重磅炸彈,「中山艦」被擊沉,艇上官兵全部遇難。
中美特別行動組演繹中國版《橋》
過去由於文學影視作品給人造成的印象, 中美合作所似乎是一個美蔣反動派勾結的集中營。其實,它是抗戰時期中美兩國在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背景下建立的一個抗日軍事合作機構。1944 年5 月8 日,中美所第二班訓練後編組的中美聯合水上爆破小組(由中美雙方各6 人組成) ,破壞了日本人重兵把守的粵漢鐵路蒲圻鐵橋,共炸毀橋墩兩座,炸飛路軌,震塌橋面,並炸斃炸傷守橋日偽軍數十人,從而推遲了長衡會戰的爆發。
文強曾是這一系列行動的指揮者。文強算得上是個經歷坎坷、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毛澤東是他表兄,周恩來是他入黨介紹人,朱德是他的直接領導人,劉少奇是他的同鄉,林彪是他的同學,戴笠倚他為心腹骨幹。他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重要幹部,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還先後擔任過四川省委常委兼軍委書記、川東特委書記等職務,後脫離黨組織又加入了國民黨和「軍統」。1944年4月,日軍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時,文強帶著訓練班2000多人負責炸毀國民黨撤退路線上的所有橋梁,並在主要路段上埋雷,阻擋日軍進攻。
從安徽來安縣某官方網站,我們發現了一名參與炸毀蒲圻鐵路橋行動的特別行動組倖存者——章正大。他是來安縣相官鎮老章人,現居住在臺灣省新竹市。《中美合作志》中記載了他抗戰時期出生入死的事跡,1978年8月13日《臺灣日報》也對他進行了專訪。章正大曾被國民黨軍統局派駐第六、九兩戰區任司令部參謀處聯絡參謀、軍統局別動軍情報組長。章正大於中美合作所工作期間,在「南獄班」接受「水上爆破技術」訓練,結業後,為配合「湘北」第三次大會戰,受命從衡山出發,經長沙、平江,越過幕阜山脈進入淪陷區,在湖北省鄂南一帶活動,進行水上破壞任務,並奉命組建以破壞「粵漢鐵路」著名之「蒲圻大鐵橋」為目標的特別行動組,組長章正大,副組長艾長生,組員李炳南、聶亞軍、餘樹林等6人,以及美方人員6人。水上爆破技術要求比較高,要不也不會帶上美國人。6個美國人在敵佔區可是個大目標,一行人只得曉宿夜行,千裡奔襲。
蒲圻大鐵橋為橫跨陸水河的粵漢鐵路橋梁,是日軍進入湘北的交通要道。當時,陸水河水流湍急,橋東駐偽皇協軍一個中隊、橋西駐日軍一排人護衛大橋,橋兩端和中央均有崗哨和警犬,河底橋墩百碼左右的上下遊都裝有鹿砦,防備較為嚴密,是比較難啃的一個目標。當時章正大組長所率領的爆破小組密購小漁船兩艘,各裝600磅黃色炸藥和爆破體1個,於5月8日凌晨3時接近鐵橋中間的兩個橋墩,由副組長艾長生負責將爆破體裝置於橋墩上,由章正大、李炳南、聶亞軍負責拆除鹿砦,將炸藥放置在橋墩。當爆破體裝置好後不到1 0分鐘,準備撤出。本來一切都很順利。誰知就這時候出事了,日軍的軍犬聞到了炸藥的味兒。警犬的狂吠驚醒了日軍。日軍探照燈明如白晝,發現了爆破小組。他們一面出動尋找裝藥的場所,一面以機關槍向爆破撤退人員掃射,圍捕爆破人員。除李成仁、艾長生被俘,其他人員安全撤離。當日軍尋覓到裝藥處時,尚未能下水拆除之際,炸藥突然爆炸,炸死炸傷日偽軍數十人,炸毀橋墩兩座,鋼軌震飛天空,橋頭震塌龜裂。
當時日軍正準備進犯湘北地區,由於大橋被及時地破壞,對日軍進犯及運輸調度,在時間上和計劃上發生了一定的阻滯作用,延誤了約三十餘天。
戰爭,讓蒲圻鐵路橋飽受滄桑
蒲圻淪陷後,日軍吉住良輔之第9師團司令部就設在蒲圻縣城,其警備地區為汀泗橋西南的粵漢鐵路,嘉魚附近長江對岸地區和嶽陽地區。蒲圻,顯然成為中國軍隊及盟軍關注的重要目標。
《蒲圻縣誌》大事記記載:1944年8月19日,盟軍飛機轟炸蒲圻縣城日軍,炸死日軍40餘人,並炸毀蒲圻大橋部分鐵軌。
根據《中美空軍混合團英勇戰鬥紀實》,僅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盟軍飛機就多次將蒲圻鐵路橋作為轟炸目標:
1月18日,五大隊P-40 十架,子彈1400發,12時15分起飛,掩護B-25機四架,轟炸蒲圻橋及掃射洞庭湖敵汽船,達成掩護任務,另掃射船艇二十餘艘殺傷敵約二百名,16時返回芷江。
2月17日,三大隊P-40十架,二百五十磅炸彈各六枚,各帶子彈1500發,轟炸蒲圻橋梁及掃射粵漢鐵路蒲圻至土地堂一帶。
2月25日,五大隊P-40五架,各帶子彈1450發,掩護一大隊B-25機三架轟炸蒲鐵橋,13時15分起飛,達成掩護任務,另毀敵高炮陣地數處,房二十餘棟、木船十餘艘及小型鐵橋一座。16時55分返回芷江機場。
蒲圻鐵路橋最後一次被炸,是1949年5月21日,蒲圻解放的前4天。《大公報》長沙27日消息:沿粵漢路南下解放軍於廿六日佔領湘鄂邊境的趙李橋、羊樓洞、羊樓司及通城西南的沙坪,粵漢路以東,解放湘西北的聶家市。至此,林彪大軍已打到湖南了。據粵漢路長沙辦事處悉,嶽陽以北,包括蒲圻大橋,所有橋梁已被國民黨軍炸毀。昨起軍車僅通嶽陽,客車止於汨羅。嶽陽以南若干橋梁,亦被破壞。
南逃的國民黨為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追殲南進,炸毀了蒲圻鐵路大橋,中斷了粵漢鐵路線的交通。當時的粵漢鐵路,自武昌至廣州全長1095公裡。白崇禧軍隊潰退時破壞大小橋梁50餘座,這些橋梁大多跨越江南地區主要江河,橋長、水深、跨度大。白崇禧斷言:「粵漢、湘桂兩線3年內無法修復。」
但是國民黨沒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南下追擊。為配合第四野戰軍向湘、贛和兩廣進軍,鐵道縱隊二支隊(中鐵十二局集團前身)奉命於1949年7月13日渡江,搶修粵漢鐵路。部隊渡江後,在衡陽鐵路局橋工隊配合下,先搶修蒲圻至汨羅江間9座橋梁和線路。二支隊第二橋梁大隊於7月28日投入蒲圻便橋搶修。蒲圻大橋是武昌向南的第一座大橋,長409.2米,橫跨陸水河。因正橋破壞嚴重,先搶建便橋。第二橋梁大隊充分發揮指戰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只用半個月時間搶通了便橋。戰士們大多生長在北方,時值盛夏酷熱,暴雨傾盆,水土不服,特別是瘧疾、痢疾等疾病流行,嚴重地影響搶修的戰鬥力量。在搶修蒲圻大橋中,許多幹部戰士帶病堅持不下現場,當瘧疾發作時就在橋頭躺臥片刻,一旦病體發冷過後,又立即投入搶修戰鬥。勞動模範王志林,曾任鐵道縱隊班長。1949年參加搶修粵漢鐵路蒲圻大橋時,身患痢疾、瘧疾,仍堅持在水中打樁,登上28米高的排架,排除障礙。工地上汽錘杆彎了,他創造了舊鋼梁墊直汽錘杆的方法,保證了搶修任務的完成,立了特等功。1950年他出席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
1950年1月22日,蒲圻等大橋復舊工程開工。解放軍二十六線路大隊同衡陽鐵路局第一橋工隊擔任該橋復舊任務。經部隊與橋工隊努力,於2月19日提前17天完成復舊工程,確保了鐵路暢通,受到鐵道部滕代遠部長通令嘉獎。
因蒲圻鐵路大橋處於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對象,中央軍委專門派出內衛部隊長期駐守,保衛大橋的安全。歷經戰爭滄桑,如今的蒲圻鐵路大橋,仍然挺立在京廣鐵路大動脈赤壁市的陸水河上。
(中共赤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馮曉光)
赤壁最值得關注的微信媒體,定期推送赤壁文化、同城活動,吃喝玩樂,新聞資訊,商家優惠等優質內容。戳上面藍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