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說《八佰》是一部「小人物」的戰爭?有哪些情節值得我們思考

2020-09-03 故十

7月20日,電影院迎來了重開的日子,估計在當時有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八佰》會身負重任,成為「救市」的第一部定檔的國產大片。

那麼《八佰》作為一部戰爭性題材的電影,它究竟有什麼魔力可以擔當如此大任呢?

什麼是一部好的戰爭性題材的電影?

我的理解是在一定的歷史基礎上加以少許的藝術化渲染,用纖毫畢現的戰場試聽去喚醒觀眾對影片的思考與共情。

那麼該影片做到了麼?不妨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條蘇州河,將兩岸隔成天堂與地獄,一邊燈紅酒綠,一邊戰火連天。有可能前一秒還在你面前談笑風生的人,下一秒就可能被炮彈擊中,一命嗚呼

命運無常,生命的脆弱,你都能在《八佰》裡切實的感受到。

88師524團420名士兵死守四行倉庫四天三夜,這場戰役相比於幾百萬人廝殺的大背景確實顯得微不足道,但是他卻終結了日方「三月亡華」的狂言。

你認為這部電影跟以往的一樣,講述的都是「以少勝多」的英雄事跡麼?

其實不然,作為這部電影的導演管虎,他想讓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他想讓我們看的是曾經身處「戰爭」之外的普通人,如何在當時的時局下一步一步的變成戰士,走進了旋渦的中心。

姜武飾演的老鐵,外表粗狂,內心脆弱,遇事能躲則躲。張譯飾演的老算盤,老奸巨猾,一心只逃跑,屢次失敗仍賊心不死。端午和小湖北倆還是未成年的孩子。

他們是一群普通人,也不懂得什麼是戰爭,就稀裡糊塗的參了軍。在他們的身上,你看不到半點英雄的影子,他們原本過著各自的生活。

有人說,只有沒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會嚮往戰爭。

可是當戰爭真的來的時候,你在想置身事外,那麼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正如端午所說,我來上海只是想看一看它的繁華。

可是誰曾想到,昔日的繁華都市早已經變成了戰爭的墳墓,所有的東西都不復存在。

真實的戰場往往充滿著殘酷、醜陋、混亂、喪失人性……,沒有誰是自願上戰場的,但是他們都被推上了戰場。

有感動也有心酸,在該影片中孤軍營還未等安定,就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捐物,毯子、毛巾、餅乾、糖果、罐頭等等。

心酸的是什麼?戰士們多來自農村地區,沒讀過書,看不懂罐頭上的英文字,將罐頭倒抓在手,他們不會開罐頭,在瓶身上鑿了一個洞,邊吃邊想:「這個牛奶怎麼這樣濃,這樣甜」?

永難形容,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身為一個國人是多麼艱難而又痛苦的選擇……

一座幾乎被封死的倉庫,沒有援軍,沒有退路,只有400多名臨時拼湊起來的兄弟,他們甚至有的只是孩子,卻要來面對兇殘的敵軍……

「小人物」也有大作為,他們靠他們的信仰,他們的精神,死死的守住了四行倉庫,也守住了半個中國的安定。

全片的淚點因人而異,但最讓我流淚的是陳樹生(鄭凱飾),那個在三小時攻城中戰中,身背炸藥包跳到敵營以身赴死的青年戰士。

他最動人,同樣的,也很珍貴。

他們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甚至有的連開槍都不會,就這樣稀裡糊塗的來到了戰場上,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英雄氣概,因為骨子裡他們深愛著這片土地。

這部電影是真實的,因為他把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處理的淋漓盡致,盡善盡美。

小人物,各有千秋。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沒有想著怎麼跟敵人作鬥爭,在危難面前他只想著逃跑。

以往的電影中,「逃跑」這個角色一直都是讓人唾棄的,但是在這裡沒有,老算盤不僅沒有遇到危難,相反地,他還活了下來。

他穿上了撿來的風衣,偷著渡河去了租界區,並最終活了下來。

並不是每個人在戰爭面前都有能力選擇去對抗,選擇堅強

我們沒有資格去批判裡面的任何一個人,因為我們沒有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如果真把我們放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們也不一定有能力選擇堅持。

只有允許「真懦弱」,活下來的才只有真英雄。

《八佰》顯然不滿足於打造一部戰爭性題材的視覺大賞,在與此同時他更著筆於小人物的塑立,為一部電影創建一座城,也不能完全透析出管虎的創作野心。

這是一部很受爭議的電影,不管怎樣,全由自己判斷。

相關焦點

  • 《八佰》用小人物群像告訴我們什麼是戰爭,什麼是人性
    昨天,去刷了《八佰》,就是想親眼看看這部被很多人詬病的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電影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看完以後,感觸很深。雖然情節有不盡人意之處,比如日軍指揮官以個人名義向謝晉元發起挑戰,這在以國家為背景的戰爭中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所以這個情節就有點過於戲劇化了。
  • 小人物亦有民族氣節,看完《八佰》後我想對他們說聲謝謝
    《八佰》上映前,點映票房就破了2億,上映之後更勢如破竹,目前已經突破4億。高票房帶來的是好口碑,很多看完電影的觀眾都直言《八佰》太催淚,很多情節都看哭了。影片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打響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故事將視角集中在被時代裹挾的小人物裡,呈現了他們於戰爭這種極端環境下的民族意識覺醒與爆發。作為一部戰爭片,《八佰》難得的是沒有走簡單快捷的煽情路線,也沒有給角色設定得戰無不勝,而是完整地展現了每個小人物的弧光。
  • 精良製作+超強演技+動人情節,戰爭大片《八佰》助力市場回暖
    8月14日,管虎導演執導的戰爭巨製《八佰》伴隨著點映活動的火熱開啟,這部電影也引發了網友們的密切關注。對於這份熱度,廣大影迷的心裡真的有種久違的興奮感。從年初因疫情致使院線停擺,到如今大家重新討論電影、為一部佳作走進電影院,接下來的日子才算是真正有好戲看了。
  • 《八佰》把吳京都看哭了:口碑爆棚!為啥說它是今年最佳戰爭片?
    出席首映的觀影嘉賓有馮小剛、吳京、黃渤、陳思誠、田羽生、尹鴻等,在觀影結束後也發聲力贊《八佰》,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說實在的,老文看了點映,也覺得嘉賓們說的絕不只是捧場的場面話,因為影片本身的質量就很硬氣。
  • 電影《八佰》中的古代因素有哪些?
    最近上映的新電影《八佰》廣受好評,不少人看到這部電影有被裡面無論是畫面,還是臺詞都多多少少會被感動。而這部電影也是根據歷史真實事件來拍攝的。也是為了紀念當年那400多名士兵與小日本奮戰,守護四行倉庫事跡。雖然電影無法完全還原當時戰爭的畫面和人物情緒,但也讓我們觀眾看的熱淚盈眶了,這些已經很好了。但是你們知道在電影《八佰》導演加入了一些古代因素進去,你們知道嗎?
  • 救市&醒世:《八佰》是一部上等戰爭片嗎?
    拋開這些外圍因素,今天我們回到電影本身來談:《八佰》究竟是不是一部上等的戰爭片?電影《八佰》8月21日上映時的開映海報歷史·氣節新版《八佰》片頭片尾都加上了類似「故事源自真實歷史事件」的字眼。像《八佰》裡一開始河對岸一個吃瓜群眾說的,「成天打來打去,咱有點小買賣做就不錯。」謝晉元說:我們敗了,為什麼敗?因為我們的民族病了。
  • 《八佰》好看催淚,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去看了《八佰》,一個大老爺們在電影院拿袖子擦眼淚也是很尷尬,好在周圍的人都在哭,這點兒小尷尬也就過去了。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判斷一部電影是否優質最直觀的地方就在電影評分和票房。那麼在哪些方面,《八佰》表現得如此優秀呢?在還原度方面,《八佰》完全展現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八佰》就圍繞著四行倉庫進行拍攝,為了使得四行倉庫更具實感,劇組一磚一瓦建了200畝的建築,挖了200米長的蘇州河,對兩岸建築進行了1:1還原。
  • 《八佰》戰爭片只是表象,眾生相,人性思考和民族大義才是本質
    讓觀眾能隨著電影情節發展而產生情緒波動變化,無疑是對一部電影的最高誇讚。況且,電影《八佰》並不是一部普通意義上的戰爭片,它看起來是戰爭片的題材,但卻並不完全是戰爭片的類型,因為,影片的主角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軍人戰士,而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 《八佰》讓我們看到中國電影的進步,在我心裡它是傑作
    有個外國導演,小編記不清誰說過這話:「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儘管有遺憾,但小編認為《八佰》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創作上的進步,是一部非常值得走進電影院細細觀看的電影。那些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震撼人心,能夠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小編在看過《拯救大兵瑞恩》後就少有看國產戰爭片了,因為單單從畫面的視覺聽覺的感受上就已差得老遠。但是《八佰》讓小編看到了與歐美大片製作一樣水準的宏大的戰爭畫面和場景,服化道、音樂、色彩真的很棒,很真實,有震撼力。
  • 點映票房破2億影迷好評不斷,面對非議,《八佰》用實力說話
    看過《八佰》的觀眾,無不被戰爭場面震撼和影片中的小人物在戰場上的浴血奮戰感動。其實看過《八佰》的都會明白,這些惡評都是不實的。電影講述的是1937年發生在上海淞滬會戰末期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著重展現的是戰場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通過他們的心路歷程和情感羈絆來展現戰爭的悲壯和慘烈。比起個人英雄主義味道濃厚,千篇一律的抗戰片,《八佰》的創新有著特殊意義,直接拔高了國內抗戰題材影視劇的高度。
  • 管虎:這個《八佰》背後的男人,憑一己之力拔高國產戰爭片新高度
    《八佰》並沒有一味歌頌&34;的英雄,而是通篇都飽含著戰爭與生存的思考,赤裸裸地展現了在戰爭這種極端環境下的人性,惺惺相惜的戰友情誼、戰爭迸發出的愛國情懷,有真善美,也允許假惡醜,這才是真實而細膩的人文關懷。
  • 《八佰》:導演有誠意,演員有演技,可惜故事情節有問題
    國產影片在戰爭這一題材上,一直鮮有佳作。所以,我期待《八佰》已經很久了。去年說準備上映的時候,我激動了好久,結果最終撤檔,空歡喜一場。幸好今年沒有爽約。不然2020這個多災多難的不幸之年,就又多了一件糟心事兒。
  • 在失敗的戰爭中找尋小人物的弧光是《八佰》做出的最好回應
    >而就在國人被諸如《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建軍大業》以及《戰狼》這一系列所謂「商業主旋律」包圍的當下,管虎的《八佰》似乎觸碰到了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禁忌,更準確說是真相。與此同時,《八佰》還有救。龍標2019年第800號,似乎證明國家電影局對於這部影片在後疫情時代的電影市場表現給予厚望,也可能釋放出一個信號:我們的審查並沒有網傳的那麼「喪心病狂」。
  • 《八佰》看完了,我確定這是一部偉大的戰爭電影
    在這樣的環境下,當小熒幕作品,在橫店一次又一次的殺鬼子的同時,大銀幕戰爭題材,尤其是表現軍正面戰場的電影,就更少了。《八佰》以淞滬會戰為背景,這是值得一書的。比起當年描述徐州會戰的《血戰臺兒莊》,關於更加慘烈的淞滬會戰,《八佰》並不是第一部搬上銀幕的,第一部涉及到淞滬會戰的作品,叫做《三毛從軍記》,想必大家都看過。幾年前一部《捍衛者》也是以淞滬會戰為背景的作品,可惜成本不高,未能激起波瀾。
  • 《八佰》:一部擔負得起電影復興的硬核大片,值得二刷種草
    從一月份春節檔電影集體撤檔之後,到《八佰》的8月21日上映,整整經歷了八個月,這八個月是煎熬的,中國電影太難了,中國電影人太難了,即便七月中下旬電影院開始復工,新片大片上映的少之又少,我們又整整經歷了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才迎來這樣一部可以擔負起電影復興的硬核大片——《八佰》。
  • 從《八佰》中看"小人物"的抗戰,這是一部值得二刷的好電影
    8月14日,《八佰》在部分城市開啟超前點映,觀眾們戴著口罩進場,滿心期待。&34;二字一出,全場沉寂,好戲開始了。一些掉隊的士兵被留守上海的524團收入隊伍,他們中間有誤打誤撞被當做士兵的農民,有沒見過世面的懵懂少年,還有始終戰戰兢兢的軍隊文員。
  • 電影《八佰》,展現了一場真實的戰爭
    電影院復工以來最火的電影非《八佰》莫屬,根據貓眼數據,《八佰》是影院復工以來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產新片,是以淞滬會戰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的戰爭電影。截止至8月29號,電影總票房已突破8億。電影《八佰》在質量上來說,應該可以排在國內的抗日戰爭題材影視劇中的前列。首先是在電影鏡頭的調度上,《八佰》的鏡頭和畫面都是有過設計的。
  • 小人物守住尊嚴!電影《八佰》拍出了中國人骨子裡的氣概
    今年最期待的電影,《八佰》終於來了。影片正式定檔8月21日,目前已在部分城市開啟超前觀影,且8月17日—8月20日,點映還會繼續。《八佰》的加入,也被視為今年電影市場的一個重磅炸彈。說起來,抗戰影片的一大拍攝難點便是如何還原戰爭場景。在這方面,《八佰》不遺餘力。
  • 沒有明星只有演員的《八佰》,徹底將小人物演活了
    先是《八佰》點映首日,率先觀影的觀眾便在社交網絡上對這部電影表示認可,並表示這是一部沒有明星只有演員的電影。這才對這部電影有了好奇心。再加上仍記得此前導演管虎曾在社交網絡上說過那句「哪有番位?只有番號!」的話語,便對《八佰》番位一事格外關注。
  • 《八佰》有多好看,就有多兇險
    停工許久的電影院終於迎來了春天了,而作為開場首部影片《八佰》自然而然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焦點,成本大,明星多,導演牛,場景逼真,情節感人,在幾場點映之後,《八佰》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電影《八佰》它的戰爭視角獨特,它的核心不是敵我雙方,不是某位將領,而是在戰爭中每一個人,沒有主角,鏡頭對準了每一個小人物,他們的故事組成了一個大局,感動人心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