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電影院迎來了重開的日子,估計在當時有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八佰》會身負重任,成為「救市」的第一部定檔的國產大片。
那麼《八佰》作為一部戰爭性題材的電影,它究竟有什麼魔力可以擔當如此大任呢?
什麼是一部好的戰爭性題材的電影?
我的理解是在一定的歷史基礎上加以少許的藝術化渲染,用纖毫畢現的戰場試聽去喚醒觀眾對影片的思考與共情。
那麼該影片做到了麼?不妨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條蘇州河,將兩岸隔成天堂與地獄,一邊燈紅酒綠,一邊戰火連天。有可能前一秒還在你面前談笑風生的人,下一秒就可能被炮彈擊中,一命嗚呼。
命運無常,生命的脆弱,你都能在《八佰》裡切實的感受到。
88師524團420名士兵死守四行倉庫四天三夜,這場戰役相比於幾百萬人廝殺的大背景確實顯得微不足道,但是他卻終結了日方「三月亡華」的狂言。
你認為這部電影跟以往的一樣,講述的都是「以少勝多」的英雄事跡麼?
其實不然,作為這部電影的導演管虎,他想讓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他想讓我們看的是曾經身處「戰爭」之外的普通人,如何在當時的時局下一步一步的變成戰士,走進了旋渦的中心。
姜武飾演的老鐵,外表粗狂,內心脆弱,遇事能躲則躲。張譯飾演的老算盤,老奸巨猾,一心只逃跑,屢次失敗仍賊心不死。端午和小湖北倆還是未成年的孩子。
他們是一群普通人,也不懂得什麼是戰爭,就稀裡糊塗的參了軍。在他們的身上,你看不到半點英雄的影子,他們原本過著各自的生活。
有人說,只有沒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會嚮往戰爭。
可是當戰爭真的來的時候,你在想置身事外,那麼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正如端午所說,我來上海只是想看一看它的繁華。
可是誰曾想到,昔日的繁華都市早已經變成了戰爭的墳墓,所有的東西都不復存在。
真實的戰場往往充滿著殘酷、醜陋、混亂、喪失人性……,沒有誰是自願上戰場的,但是他們都被推上了戰場。
有感動也有心酸,在該影片中孤軍營還未等安定,就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捐物,毯子、毛巾、餅乾、糖果、罐頭等等。
心酸的是什麼?戰士們多來自農村地區,沒讀過書,看不懂罐頭上的英文字,將罐頭倒抓在手,他們不會開罐頭,在瓶身上鑿了一個洞,邊吃邊想:「這個牛奶怎麼這樣濃,這樣甜」?
永難形容,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身為一個國人是多麼艱難而又痛苦的選擇……
一座幾乎被封死的倉庫,沒有援軍,沒有退路,只有400多名臨時拼湊起來的兄弟,他們甚至有的只是孩子,卻要來面對兇殘的敵軍……
「小人物」也有大作為,他們靠他們的信仰,他們的精神,死死的守住了四行倉庫,也守住了半個中國的安定。
全片的淚點因人而異,但最讓我流淚的是陳樹生(鄭凱飾),那個在三小時攻城中戰中,身背炸藥包跳到敵營以身赴死的青年戰士。
他最動人,同樣的,也很珍貴。
他們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甚至有的連開槍都不會,就這樣稀裡糊塗的來到了戰場上,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英雄氣概,因為骨子裡他們深愛著這片土地。
這部電影是真實的,因為他把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處理的淋漓盡致,盡善盡美。
小人物,各有千秋。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沒有想著怎麼跟敵人作鬥爭,在危難面前他只想著逃跑。
以往的電影中,「逃跑」這個角色一直都是讓人唾棄的,但是在這裡沒有,老算盤不僅沒有遇到危難,相反地,他還活了下來。
他穿上了撿來的風衣,偷著渡河去了租界區,並最終活了下來。
並不是每個人在戰爭面前都有能力選擇去對抗,選擇堅強。
我們沒有資格去批判裡面的任何一個人,因為我們沒有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如果真把我們放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們也不一定有能力選擇堅持。
只有允許「真懦弱」,活下來的才只有真英雄。
《八佰》顯然不滿足於打造一部戰爭性題材的視覺大賞,在與此同時他更著筆於小人物的塑立,為一部電影創建一座城,也不能完全透析出管虎的創作野心。
這是一部很受爭議的電影,不管怎樣,全由自己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