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開國中將孫毅,人們最初想到的總是他的鬍子,孫毅將軍因留有高爾基式的鬍子,人稱「鬍子將軍」。按照我軍的條例,軍人是不可以蓄鬚的,在全軍一千多位開國將帥中,卻有5位得到特批可以保留鬍子,他們是賀龍元帥、張雲逸大將、李克農上將、孫毅中將和袁也烈少將。正好每一級軍銜一位代表,而像著名「王鬍子」王震上將都沒有獲此殊榮,而孫毅將軍蓄鬚,可是經過朱毛特許的。
孫毅將軍又名孫俊明,出生於1904年,是河北廊坊大城縣人,父親孫緒臣是個讀過幾年書的農民,由於家貧,孫毅12歲才開始讀書,16歲那年因為鬧饑荒,高小還沒畢業的孫毅告別家鄉來到福建廈門,先後在吳佩孚和馮玉祥等舊軍閥的部隊服役,1924年曾就讀於河南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在馮玉祥部擔任團副,後任26路軍的中校參謀。1931年,26路軍一萬多人在寧都集體起義,起義部隊被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孫毅就是這時加入紅軍的,孫毅是出自寧都起義的五位中將之一(另外四位分別是王秉璋、孫繼先、李雪三、韓振紀),短短五年後,也就是1936年冬,孫毅就成了紅一軍團參謀長。
抗戰爆發後,孫毅擬任115師343旅參謀長,因為師參謀長周昆沒有到任,孫毅被留在師部,343旅參謀長後由陳士榘接任,平型關戰役後,孫毅調任115師教導大隊大隊長,到抗戰結束,孫毅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孫毅擔任過冀中軍區司令員,華北軍區7縱司令員,1955年授銜時,時任訓練總監部外訓部副部長的孫毅將軍,紅軍時期就當過軍團參謀長,很多和他資歷差不多的同志被授予上將軍銜,他的軍銜卻是中將。有人替他惋惜,他卻說:「共產黨員應該淡泊名利,要與別人比工作貢獻,不與別人比職銜高低!」其實在授銜之前,孫毅將軍就主動給組織寫信主動請求就低不就高,授少將即可!但組織上經過考量最後還是授予了他中將軍銜。
翻看孫毅將軍戰爭年代履歷,會發現孫毅將軍很多時候在從事軍隊教育工作,抗戰時期就主動要求留下來辦軍校,從1937年12月到1939年1月擔任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從1940年8月到1943年2月擔任抗大二分校校長兼訓練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8月到1952年12月擔任華北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委,1953年6月,孫毅擔任軍委軍校部副部長,還是主抓教學第一線的工作。孫毅將軍給人一個平民將軍的形象,授了中將之後他好象從部隊蒸發了一般。以他早期的經歷,應該有所發展的。但既沒怎麼受到衝擊,也沒怎麼發達。
1978年,時年74歲的孫毅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接著被中央軍委為總參謀部顧問,1982年,鄧小平號召軍隊的老幹部以身作則,帶動幹部隊伍年輕化,孫毅第一個響應號召,主動要求退居二線,辭去全國政協常委的職務,1985年,又辭去總參謀部顧問的職務。鄧小平後來批示以大軍區正職給予孫毅。
2003年7月5日,孫毅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旅程,活了整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