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的廣告投放「變天」了?自去年開始,一邊是綜藝製作費被一次次刷新,一邊是綜藝市場進入供大於求、僧多糧少的局面,加之經濟大環境的趨緊,客戶在選擇綜藝贊助時也愈發謹慎。
變化之下,江蘇衛視原創代際相親節目《趣頭條·新相親大會》卻呈「逆風增長」。時隔僅四個月,《新相親大會》第二季於7月14日開播。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季節目成功服務9位軟性廣告主的基礎上,第二季軟性贊助客戶高達12家。在行業普遍喊「冷」、一些節目面臨「裸奔」上檔的情況下,《新相親大會》第二季創造了今年以來省級衛視綜藝節目軟性贊助數量的最高記錄。
「帶著父母來相親」有多燃?大數據了解一下
收視高開高走,熱搜每期都有——用來概括《新相親大會》第一季的市場成績,再合適不過。作為一檔婚戀服務類節目,《新相親大會》第一季共成功牽手33對嘉賓,成功率高達驚人的91.7%,放眼中國電視相親市場,都是足以被視為創紀錄的數據。雖然節目的參與者都是不折不扣的素人,但在真實做自己、真誠找對象的「新相親舞臺」,一批單身青年在遇見愛情的期待中,開朗表達、勇敢爭取,憑藉追愛過程中展現的風採實力圈粉,誕生了朱芊珮、王富貴、鍾元凱、吳爾翹、施楚君、季藝等「素人相親偶像」。
一方面,節目開播後收視率步步高升,連續12期穩居周日各大衛視同時段第一位,CSM52城整季平均收視率達1.08%,成為2019年Q1表現最亮眼的新綜藝。與此同時,節目話題、口碑雙優。據新榜數據顯示,《新相親大會》第一季播出期間,相關公眾號文章多達682篇,總閱讀量超385萬,聲量驚人。微博影響力上,微博電視指數8期入榜日榜TOP5,微博話題不間斷,討論量破百萬的相關話題高達38個,14次躋身熱搜。
另一方面,立足於婚戀服務,《新相親大會》通過男女嘉賓、相親家庭的經歷與故事,向社會大眾傳遞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婚戀觀,贏得了十多家官方主流媒體的點讚。比如,《人民日報》發文點讚「最美女搬運工」,肯定香港女搬運工朱芊珮「用肩膀扛起一袋袋大米、一壺壺油,更一次次擦拭著部分人的偏見,贏得了平等和尊重」。
12期節目,3個月時間,在這樣一個尋覓愛情的舞臺上,觀眾領略了諸如朱芊珮這樣的勵志人生,也感動於「地震女孩」楊雅舒與養父邵建波的人間大愛,更見證了33次美好牽手的浪漫和幸福,讓節目做到了有熱度、還有口碑的「實紅體質」。
客戶贊助數量NO.1綜藝的誕生
「4成綜藝裸奔,金主江湖巨變」,去年底,一則關於國產綜藝冠名現狀的報導,引人注目之餘,也讓大眾看到整個大環境緊縮的現實:不僅影視圈感覺身在「寒冬」,曾經豪擲千金的客戶,也相繼勒緊褲腰帶,意識到「餘糧」要用在刀刃上。這種情況下,能讓客戶們放手寵愛的,都是行業裡的尖子生。
沒有大牌明星,場景全在棚內,《新相親大會》聚焦的是再普通不過的素人男女和平凡家庭。然而,這樣一檔素人相親節目,不僅在競爭激烈的周日檔拿下收視第一,更在第一季成功服務9位廣告主的基礎上,於第二季出發之際,就攬獲12位軟性客戶的「熱烈捧場」,創造今年衛視綜藝軟性贊助數量的最高紀錄。其中,君樂寶、蘇寧拼購、郎牌特曲、珍愛APP、廣譽遠定坤丹、ABC六大品牌均為「回頭客」,續籤率高達66.6%。而新增客戶中,則囊括了趣頭條、海天黃豆醬、阿道夫、立白、港榮蒸蛋糕、艾力斯特按摩椅等多領域知名品牌。雖然是一檔沒有流量明星支撐的素人節目,《新相親大會》卻釋放出廣告界寵兒的十成魅力。
素人節目憑何這麼燃?
為什麼《新相親大會》晉升爆款,並登頂今年以來衛視綜藝軟性客戶數量NO.1?江蘇衛視副總監兼營銷中心主任曹海峰,在7月2日節目第二季開播新聞發布會上,歸納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內容創新力。江蘇衛視的節目製作理念從來都是「只引領不跟隨」,創新根植於荔枝臺的基因。即便在最擅長的情感綜藝領域,江蘇衛視也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追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創新的源動力下,《新相親大會》首創「帶著父母來相親」這一核心模式點,引發了年輕人之間、年輕人和父母之間、以及父母之間全新的化學反應。
二是不忘初心、著眼於服務社會。新相親大會秉承了《非誠勿擾》堅持做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初心,更好地服務於廣大電視觀眾,直接促成了33對新人牽手,並且已有數對新人走進了婚姻殿堂。服務的另一個緯度,是切切實實服務好一直在支持節目的客戶。客戶的滿意度高了,自然會續約、籤約。
三是價值引導力。江蘇衛視長久以來定位「幸福中國」,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是全家人共同分享的歡樂時光。因此,《新相親大會》始終希望,通過廣大觀眾能夠接受的電視語言,傳遞有品質有溫度、正能量有意義的中國故事。第一季的《新相親大會》被十多家權威官方媒體點讚,就是引導力的有力體現。
7月14日,《趣頭條·新相親大會》第二季為愛重新出發,第一期首播CSM35城平均收視率1.2%, #程宣銘 帥#、#香港電競創辦人鍾培生相親#等話題陸續發酵,網友熱議不斷,節目的「實紅體質」再次凸顯。
《新相親大會》的案例,引發傳媒從業人員的多重思考。未來,不論傳媒技術、形態、格局怎麼演變,有意思有意義,且真正關照觀眾、客戶的需求和痛點的內容,將持續受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