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炸(珞思影視研究組)
「七月現男友,八月就分手」,雖說是對飯圈女孩的調侃,卻也道盡了暑期文娛戰場的「殘酷」:昨日還熱搜屠榜,今天就可能查無此人。明星尚且如此,沒什麼吸睛噱頭的素人節目,理應更難走出花路。
但就有例外。7月14日開播,至昨晚播出第6期,江蘇衛視原創代際相親節目《新相親大會》走到第二季節目的半程,在大眾熱點保持「日更」節奏的暑期檔,荔枝情感老店將「新相親IP」營業出了可喜業績:收視率開播破1,單期最高達1.129%,六期節目平均收視率更達到了1.115%。
作為一檔全素人的電視節目,《新相親大會》還在網絡端引領了一波追「新」熱——#新相親大會李丹##戀愛多久才能牽手##劉凱綸好慘一男的##鍾培生##程宣銘 帥#等嘉賓話題頻頻上榜,每期節目播出後,都有焦點嘉賓感慨「私信看不過來」;微博主話題#新相親大會#閱讀量7.5億,討論量超35萬,衍生話題如#孟非的時尚穿搭##另一半不停逼你進步##香港王思聰相親#等包羅萬象,覆蓋時尚、情感、社會等多維度探討。
從已播出的內容來看,《新相親大會》第二季節目形式上並無太大變化,聚焦的也仍是素人婚戀話題,可從競爭結果而言,恰恰是一檔全素人的婚戀節目,成為了Q3周日王者。圍繞素人有真摯入心的經歷故事,圍繞話題有直言不諱的婚戀衝突,圍繞節目有落點清晰的宣推思路——《新相親大會》第二季的持續爆發,其實是各方面誠意疊加到位之後的一次水到渠成。
總結吸睛差異
第三季度周日王者不是偶然出現的「複製版」綜二代
自7月14日起,於今年一季度拿下全國衛視新綜藝收視冠軍的江蘇衛視原創代際相親節目《新相親大會》回歸周日晚黃檔,以六期節目平均收視1.115%的成績,在Q3全國衛視周日在播綜藝中拔得頭籌。
過去一個月,《新相親大會》第二季用收視率、播放量、話題度等多維度的沸騰,佐證這一屆觀眾甘為品質買單的市場真理。從開播收視率破1到昨晚更新的第六期,節目收視率穩居TOP2,單期最高收視率達1.129%,最新一期收視率1.17%,CSM59城、CSM35城、全國網三網同時段收視第一。
作為一檔全素人的電視相親節目,「新相親」嘉賓與「新相親」話題在微博上始終保持更新即刷屏的走勢,「新相親大會李丹」「新相親大會 黃鑫」「劉凱綸好慘一男的」「廖梓辰 可愛」「鍾培生」這類由內容衍生的熱搜輪番上榜,可見節目完全靠內容孵化熱度的品質厚度。
而這檔目前坐上2019年第三季度周日綜藝王者位的暑期贏家,定檔暑期之初也不免被與同期大製作的明星戶外和音樂選秀節目相比,沒有明星陣容加碼的素人電視相親節目,其競爭力是否夠用?
雖然如今的成績足以說明一切,但如果細心研究《新相親大會》第二季掀起上頭效應的過程會發現,這並非一個簡單複製上一季成功密碼的綜二代,與頭部明星節目共舞的博弈中,除了堅實的節目品質打底,同時還有平臺方江蘇衛視作為「情感老店」的敏銳判斷。
不同於明星自帶的吸睛光環,素人相親節目承擔了服務大眾生活的民生功能,婚戀話題中包裹的年輕男女擇偶觀磨合、代際關係溝通、差異生活觀的衝突,《新相親大會》第二季戳中的種種相親觀念的現實側寫,都透過節目播出前後的有意引領,最終促成大眾對節目欲罷不能的自發關注,從而生成素人節目的差異吸睛價值。
圍繞素人主推故事
深耕大眾代入感孵化「領頭熱度」
素人不似明星,自帶光環和話題,而將「服務」理念先行的電視相親節目,已有《非誠勿擾》為樣板,將素人婚戀觀點的交鋒和碰撞做到極致,引入代際溝通命題的《新相親大會》,且已有一季成功模版在前,第二季節目仍然圍繞「帶父母一起相親」的模式,這樣的相親節目還能吸引觀眾嗎?
《新相親大會》第二季從現實出發,將城市單身男女的個體經歷和群體需求放到一起綜合考量,圍繞素人主推節目故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敞開心扉,年輕男女之間的差異摩擦,雙方父母之間的求同存異——這些關係糅合到節目規則之中,碰撞出令觀眾感同身受的一系列故事。
第二期節目,返場男嘉賓劉凱綸一家關於親情、愛情的故事,不僅見證了四個年輕人關於愛的堅持和選擇,更包融了劉凱綸父母無私奉獻,對兒子和侄子不分厚薄的同等關愛,還囊括了單身大姐姐楊慧文對於愛情和獨立自我的表達,其中堪稱過山車般的歷程,以及容納的各種情感的宣洩與張揚,最大程度調動了觀眾代入其中,為嘉賓百轉千回的遭遇哭紅了眼、操碎了心。
放棄聯合國總部任職的高薪工作,選擇守護家人而回國的有志青年李丹,因質樸的親情觀和優秀的個人履歷,吸引了眾多女嘉賓熱烈告白,而前女友過度要求其上進最終導致兩人分開的情感經歷,又引發了網友在節目外的升級探討:當另一半不停逼你進步,我們要如何應對?在第四期與第六期男生家庭專場中掀起爭議的男嘉賓黃鑫,幾次主動表現,卻又在終選時刻表示「不喜歡女嘉賓」的行為,被孟非總結為「寶寶型」男生,而他的言行又進一步衍生出「和寶寶型男生談戀愛」的場外討論。來自單親家庭的湘妹子彭湘琳,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成長經歷,帶來了她「如果媽媽不同意,會和喜歡的男生分手」的擇偶觀,這一觀念不僅在節目現場引發男生和他們家庭的異議,也讓觀眾對於彭湘琳的終選選擇爆發「表達欲」,認為女嘉賓並沒有尊重自己的內心意願,而選擇了媽媽更喜歡的男嘉賓。
可以看到,儘管配方不變,但《新相親大會》在第二季更專注於素人故事的呈現,而「上頭節目」的美譽,看起來是大家對於一波幾折的相親感到新奇,本質則是探討與思考這些意外際遇在真實人物關係磨合中的意義。
挑破婚戀衝突
圍繞各種差異為素人節目生成出圈話題
各式觀察綜藝風行的背景下,明星節目越來越轉向柴米油鹽的煙火碰撞,本身著眼於真素人、真溝通、真情感的《新相親大會》,走到第二季後,節目在呈現婚戀衝突方面更直來直去,面對問題不迴避、不和稀泥,而是在直面各種差異的前提下,給觀眾看到衝突背後的原因及調和矛盾的路徑。
人物的多樣性是素人相親節目與生俱來的看點,而多樣帶來的必然就有摩擦和衝突。代際相親這片場域,放進了50後、60後甚至70後的父母,以及80後、90後、95後的子女,他們又來自不同的地域,有各種各樣的成長經歷,如此一來,父母與父母、父母與孩子、孩子與孩子,多重人物關係與多樣人物個性相交織,在「談婚論嫁」的交流中迸發火花。
如混血男嘉賓崔嘉鑫不知怎麼區分戀愛與曖昧的界限,因此遭遇女嘉賓王依桐的「連環奪命發問」,更因為回答造成幾名女嘉賓的接連滅燈;25歲戀愛經歷卻仍空白的重慶女生蔣欣穎,對戀愛中的肢體接觸患有「恐懼症」,她對牽手、擁抱等親密行為設定的緩衝時間,也引來多名男嘉賓的不理解、不支持。
在沒有明星包袱束縛的素人相親節目裡,嘉賓對於個人觀點的抒發往往更不懂保留,全素人的環境讓其中的衝突更接近於我們的真實生活,通過圍觀陌生素人交流、交往的細節,獲得觀察的反思與情感的共振。其實在流量效應越來越「勢弱」的文娛大環境下,站在行業格局來審視第二季《新相親大會》,在「素人+相親」的有限命題內,節目在堅守品質之餘,圍繞素人和題材,已經做出了一些響應大勢的操作,對素人故事、素人多面性的挖掘,都可看作平臺基於情感系列多年積累的一次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