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我們到底要去哪裡呢?生命的塵世價值就是愛與被愛,還有物質,金錢,愛情等方面的東西。但是當死亡來臨的時候,這一切又都失去了意義!那麼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什麼呢?我們死後又要到哪去呢?到底到這世界上走一遭是為什麼?
A1:我是誰?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要去哪裡?這幾個問題被譽為「生命存在的終極問題」。找到這幾個問題的答案,是每個人心底潛在的渴望。然而生命的意義註定是一場不斷體驗的旅程,一個孩童和一個老人、一個商人和一個宗教徒他們給出的答案都不一樣,所以不是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就能夠解除我們對生命的困惑,只有不斷去體驗生命,才會知道生命到底是什麼。警惕我們頭腦中所有形成的有關於生命的概念,它會阻礙我們的體驗,把我們局限在一個框架裡。
與其把注意力放在尋找生命問題的標準答案上,不如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時刻」。表面看起來生命是以時間為坐標軸的,有起點和終點、有生有死,實際上生命只能存在於「當下時刻」。在當下時刻之外,沒有生命存在,你不能證明自己活在過去,即便有照片可以看到你短暫的存在,當所有認識你的人都離開這個世界、你也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的過去就消失了,同樣你也無法證明自己能夠活在未來。
在當下時刻之外,沒有生命存在,沒有意義存在,沒有生死,亦沒有來去。站在當下時刻之外談論生命,就如同站在生命之外想要活出生命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古往今來用頭腦尋找生命終極問題的人都會受困在一個虛無的答案之中,無法超脫的原因,他們都在生命之外談論著生命。想要真正的體驗關於生命的答案,只有全然的活在當下時刻,隨著你活在當下時刻的程度,你對生命終極問題的回答也會不一樣。
站在社會的角度觀察生命,生命就是關係,此時生命是有時間限制的,有生死、有來去。從社會的角度,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與兩個維度有關:一是你在關係中利益多少人,你利益和幫助的人越多,你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越大。二是你是否解脫了內心世界的一切煩惱,活出了自己的生命品質。雖然從時間角度看,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但是在有限的生命裡,你能夠選擇將生命過得更加精彩,又何必選擇看到結果而無所作為呢?
Q2:我的孩子已十幾天把自己關房間,很少出門,對什麼事都不關心,也都無所謂,也不和人交往,不願意和大人溝通,只一個人在房間看電子小說,打遊戲,他已高三,但無法在教室完成正常學業,我們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後,對孩子傷害很大,孩子現在很厭煩我倆,也反對看醫生,在他面前不能提看心理醫生的事,提了孩子就情緒很大,我們真的很無助,不知道如何是好……
A2: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承認,得到外界的承認,如果我們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沒有給予他足夠的讚美和肯定,孩子不能從父母那裡感受到他存在的價值,內心就會長期處在無價值和匱乏狀態。 加上學業不好,也不能讓他從學校中得到肯定和重視,就容易出現對外界漠不關心、封閉、抑鬱、沉迷網絡等狀況。
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下手,第一層面就是每天讚美和鼓勵孩子,肯定他的存在。如果總是告訴孩子應該做這個、應該做那個,指出他的錯誤大過於讚美他,就會讓孩子失去力量。就算孩子做錯了,也設法用鼓勵的方式讓他感覺到他可以變得更好。孩子看心理醫生後會厭煩父母,可能也是因為他感覺到父母和醫生都不認可他,認為他是有問題的人,這更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力量、沒有存在價值,所以他用憤怒和逆反來表達自己的力量。所以父母迫切需要讓孩子感覺到他是被家庭認可的、是有價值的。建議每天讚美孩子的一個優點,每天去讚美他善於關心別人、善於和人交往,把他的弱點都用鼓勵和讚美的方式變成他內心的希望,孩子就會慢慢改變。
第二個層面,當一個孩子在讀書中感覺不到快樂,或者在現有的生活中感覺不到快樂,他就會選擇逃避讀書和生活,去尋找讓自己快樂的方式。打遊戲、看電子小說就是一種逃避的方式,在那裡孩子不會被批評、可以幻想自己有力量、可以掌控遊戲裡的人物,可以感受到自己活的有價值。父母迫切需要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到快樂,創造讓孩子做主、讓孩子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活動,比如去旅行、去參加夏令營、去幫助弱勢兒童,去做慈善,這樣他的重心會逐漸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這些活動還可以增長孩子內心「愛」的力量,一旦他在活動中學會了付出,他的問題就會自動解決。
Q3:我總教育孩子不要打架,可是現在孩子七歲了,別的小朋友打他,他也不還手,我很自責,是不是我的教育出了問題,該怎麼教育孩子?
A3:您教育孩子不要打架是對的,您之所以自責,是覺得孩子吃虧了。站在長遠的角度,孩子在童年打架是正常的,是偶爾現象,不是每天發生的常態。有些孩子很頑劣,喜歡欺負別的孩子,您可以考慮給孩子換一個班級、學校或者是調換座位,避開這些淘氣的孩子。如果你是覺得孩子被打不還手是因為教育方式導致的性格柔弱,這需要分析。孩子內在的力量感首先與天性有關,天性柔弱的孩子在與別人發生衝突時經常保持退縮。父母應該在此時給孩子鼓勵,告訴孩子不和別人發生衝突的人才是內心有力量的人,和別人衝突的人都是依靠別人才能有力量的人。這樣孩子會開始接受自己性格的柔弱,並肯定柔弱是一種內心的力量。
孩子的力量感還與父親給予的肯定和鼓勵有關。父親越認同孩子、鼓勵孩子,孩子越有力量。如果父親對孩子關心不夠、讚美不夠,孩子的內在力量就會變弱,逐漸表現為退縮、自卑或者是反面的自負、對抗。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學會「愛」,一個孩子只要內心有的愛的力量,能夠付出、給予、幫助身邊的人,他的人生就會越來越美好。就算遇見幾個淘氣的小朋友,也不會影響他內心的力量感。
本期回答來自:
親愛的朋友們,您對本期問題有任何見解,歡迎評論;
如果您也有疑問,想要提出來——
請長按二維碼,識別,填寫提問表格
我要提問點這裡▴
鏡子與微光
看見並行動
心問答
下周再見
版權說明:本文作者/迦南,其他公眾號或媒體轉載,請註明作者並在文首標註以下信息: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張德芬